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春四月,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成了花的海洋,村民们扶老携幼踏青赏花,每个人脸上挂满幸福的笑容。“口袋里鼓囊囊,精神上亮堂堂”,成为达西村的真实写照。
千树万树梨花开,塔河两岸报春晖。
阳春四月,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成了花的海洋,村民们扶老携幼踏青赏花,每个人脸上挂满幸福的笑容。
“口袋里鼓囊囊,精神上亮堂堂”,成为达西村的真实写照。4月12日,达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沙吾尔·芒力克,又来到达西爱国主义教育展览馆,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看了一遍又一遍。
2014年9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百忙之中给达西村写了一封信。习总书记在信中说,5年前,我到你们达西村,同乡亲们交谈得很好,至今记忆犹新,一直惦记着大家。得知在村党支部带领下,近年来村里又有了不少新变化,各族群众像沙漠里的胡杨一样根连着根、心连着心,日子越过越好,我为你们高兴。
心连心、根连根,日子才好过
一股清澈的水淌进达西村六小组农民张桂霞的棉田。正逢春耕时节,一想到再也不担心用水难了,张桂霞脸上露出了笑容。
2014年3月,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达西村团总支书记、富裕党员买买提·沙吾尔自掏腰包37万元,打了两口水井,解决了685人吃水和670亩耕地用水问题。“没有党就没有富裕的我。现在,我有能力了就该多出力,总书记说了我们要心连心、根连根,日子才好过。”买买提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2014年十月,买买提将自家的52只羊分给38户困难村民,帮助他们发展养殖业。今年3月中旬,他又拿出38万元无息借给村民用于购买农资进行备耕生产,解决了因去年受灾今年贷款难的问题。
其实,这是达西村长期以来,团结互助、扶贫帮困、共同发展的一个缩影。
“善良的心,碰到善良的人,就像姑娘和巴郎子相爱,从来没有感觉是两家人。”在位三十多年的老支书沙吾尔,说起达西村的荣光,无不感慨党的好政策和村民坚如监石的团结。
“达西”维吾尔语意为“盐碱地”。因盐碱严重环境恶劣而得名,过去是“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
上个世纪70年代,一批内地汉族群众响应党的号召,从四面八方来建设边疆。“刚来真苦啊,连落脚之地都没有,要不是艾山大哥拉我一把,我早就冻死了。”达西村第一户汉族村民李培刚回忆说。1970年冬天,李培刚从四川来没地住,村民艾山·阿塔吾拉腾出自家房子,免费让他住了3年,还把自家5亩棉花地承包给他。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沙吾尔被群众选为村长,他看到随着汉族群众的到来,打破了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把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带进了村。他要求大家要以包容的心态,拧成一股绳建设家园。
村民们积极响应,五个村民小组拿690亩熟地拨给新建的汉族队,还送去了8匹马、12头牛和两辆马车。为解决汉族村的用水问题,老支书带领500余名干部群众破土挖渠,整整干了七八天,用坎土曼挖出第一条排碱渠,使85户农民用上了水,被大家称为“团结渠”。
村委会副主任杜蒙河说起当时场面还很激动:挖渠时村里规定每人每天一个馕。发馕时干部给年轻力壮的汉族小伙多发一个。有时不够了,一个馕掰开大家分着吃。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李培刚致富后,不忘帮助过他的乡亲们。1993年,李培刚主动包联贫困户阿布拉·牙合甫,拿出5000元买生产资料,教会他种棉花。5年后,阿布拉成了种棉好手,全家人均收入由过去的不足500元,增加到1.2万元,住上了新房过上了好日子。
20年前,安徽人李明来到达西村,承包托乎提·芒力克的地。一天晚上,接到老家电话父亲病逝,身无分文的李明半夜敲开托乎提的家,托乎提二话没说拿出8000元,这件事令他终身难忘。后来,李明在党的政策鼓励下,凭着勤劳和智慧有了2300亩地,年收入200余万元,投资建了一座地膜厂,凡是村里人买地膜,每公斤比市场优惠1元钱,没现金秋后卖了棉花再给。有人要打条子,李明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当年托乎提大哥借钱给我,也没打条子!”
2013年夏天,6小队村民郑月华发现院子里多了13只羊,就到村警务室求助,几经周折找到了失主克依木·司马义。一小队村民李飞在县城开了家诊所,家里十几只鸡无人管。邻居艾尔肯·克来木帮着喂养。一天,他正在给病人看病,艾尔肯提着一篮鸡蛋来了。“李医生,这是你家鸡下的蛋,顺路就给你带来了。”李飞心中涌出一股热流。
村民像干部一样月月领“工资”
3月12日,六小队村民张文芳领到了800元补助,按照村委会惠民政策规定,每个村民每月有200元补助。“我家有4口人,一年领9600元。”张文芳领取的补助金,是村里18项惠民政策的其中一项。
1982年,达西村党支部改选,沙吾尔当选支部书记,他许下了诺言:党员干部要豁出去给群众办实事,要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
村民杨生章家里人口多、土地少,一家人一直住在破旧的土块房里。党员买买提·沙吾尔主动与他结对子,传授种棉新技术,出钱买种子和地膜。杨生章掌握了技术后,又承包了100亩棉花。现在他盖起了200平方米的新房,去年还买了辆小轿车。经过多年努力,被承包对象全部脱贫,49名党员被群众亲切称为“49面红旗”。
“一个村不但要有人管事,还要有钱办事。”沙吾尔认准了一条,集体经济壮大了才能有钱办事。1987年,村里投资建了面粉加工厂、红砖厂,后来又利用地理优势,改良240亩地建蔬菜大棚,达西村成了县里的“菜篮子”。
从2002年起,全村集体经济纯收入突破100万元。2013年,达西村集体总资产达到2950万元,集体经济纯收入316万元,分别比十年前提高了7.8倍、8.7倍,村民们享受建房、看病、上学、养老等18项惠民政策。
说起18项惠民政策,村民们赞不绝口。杜孟河说,3个孩子上大学,每个人都领了1000元奖金。买买提·艾沙接过话茬说:“去年,村委会为246名老人,每人发了2000元民族团结突出贡献奖,老人干劲更足了。”村民吐尔逊·阿里告诉记者,去年他靠林果业和畜牧业,全家收入16.5万元,又领了9580元奖金,今年预计收入突破20万元。
4月12日,记者来到古丽坚乃提·包尔汉的家,她拿出一个绿皮小本子。记者顺手翻开《达西村18项惠民政策兑现簿》,一笔4000元的奖金赫然在目。见记者好奇,她说,两年前她与丈夫艾山江结婚,村里人都来祝贺。让她最感动的是,村长不但亲自主持婚礼,还送来了4000元的大红包。按惠民政策规定:本村青年结婚可获4000元奖金。乌鲁木齐的好友古丽玛热羡慕地说:“我参加过许多婚礼,从没听说村里发红包,我也嫁到达西来!”
曾经,习主席讲话像一盏明灯,温暖了达西人的心,点亮了达西发展之路。
如今,达西村已经确立了“农业一主多辅、股份制融资工业、城镇化带动旅游业”发展思路,提出打造全疆红色旅游村。他们计划到2020年村经济生产总值达到1.14亿元,集体经济纯收入65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5万余元,走在全疆前列,奋力追赶华西。
千树万树梨花开,塔河两岸报春晖。
阳春四月,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成了花的海洋,村民们扶老携幼踏青赏花,每个人脸上挂满幸福的笑容。
“口袋里鼓囊囊,精神上亮堂堂”,成为达西村的真实写照。4月12日,达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沙吾尔·芒力克,又来到达西爱国主义教育展览馆,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看了一遍又一遍。
2014年9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百忙之中给达西村写了一封信。习总书记在信中说,5年前,我到你们达西村,同乡亲们交谈得很好,至今记忆犹新,一直惦记着大家。得知在村党支部带领下,近年来村里又有了不少新变化,各族群众像沙漠里的胡杨一样根连着根、心连着心,日子越过越好,我为你们高兴。
心连心、根连根,日子才好过
一股清澈的水淌进达西村六小组农民张桂霞的棉田。正逢春耕时节,一想到再也不担心用水难了,张桂霞脸上露出了笑容。
2014年3月,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达西村团总支书记、富裕党员买买提·沙吾尔自掏腰包37万元,打了两口水井,解决了685人吃水和670亩耕地用水问题。“没有党就没有富裕的我。现在,我有能力了就该多出力,总书记说了我们要心连心、根连根,日子才好过。”买买提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2014年十月,买买提将自家的52只羊分给38户困难村民,帮助他们发展养殖业。今年3月中旬,他又拿出38万元无息借给村民用于购买农资进行备耕生产,解决了因去年受灾今年贷款难的问题。
其实,这是达西村长期以来,团结互助、扶贫帮困、共同发展的一个缩影。
“善良的心,碰到善良的人,就像姑娘和巴郎子相爱,从来没有感觉是两家人。”在位三十多年的老支书沙吾尔,说起达西村的荣光,无不感慨党的好政策和村民坚如监石的团结。
“达西”维吾尔语意为“盐碱地”。因盐碱严重环境恶劣而得名,过去是“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
上个世纪70年代,一批内地汉族群众响应党的号召,从四面八方来建设边疆。“刚来真苦啊,连落脚之地都没有,要不是艾山大哥拉我一把,我早就冻死了。”达西村第一户汉族村民李培刚回忆说。1970年冬天,李培刚从四川来没地住,村民艾山·阿塔吾拉腾出自家房子,免费让他住了3年,还把自家5亩棉花地承包给他。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沙吾尔被群众选为村长,他看到随着汉族群众的到来,打破了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把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带进了村。他要求大家要以包容的心态,拧成一股绳建设家园。
村民们积极响应,五个村民小组拿690亩熟地拨给新建的汉族队,还送去了8匹马、12头牛和两辆马车。为解决汉族村的用水问题,老支书带领500余名干部群众破土挖渠,整整干了七八天,用坎土曼挖出第一条排碱渠,使85户农民用上了水,被大家称为“团结渠”。
村委会副主任杜蒙河说起当时场面还很激动:挖渠时村里规定每人每天一个馕。发馕时干部给年轻力壮的汉族小伙多发一个。有时不够了,一个馕掰开大家分着吃。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李培刚致富后,不忘帮助过他的乡亲们。1993年,李培刚主动包联贫困户阿布拉·牙合甫,拿出5000元买生产资料,教会他种棉花。5年后,阿布拉成了种棉好手,全家人均收入由过去的不足500元,增加到1.2万元,住上了新房过上了好日子。
20年前,安徽人李明来到达西村,承包托乎提·芒力克的地。一天晚上,接到老家电话父亲病逝,身无分文的李明半夜敲开托乎提的家,托乎提二话没说拿出8000元,这件事令他终身难忘。后来,李明在党的政策鼓励下,凭着勤劳和智慧有了2300亩地,年收入200余万元,投资建了一座地膜厂,凡是村里人买地膜,每公斤比市场优惠1元钱,没现金秋后卖了棉花再给。有人要打条子,李明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当年托乎提大哥借钱给我,也没打条子!”
2013年夏天,6小队村民郑月华发现院子里多了13只羊,就到村警务室求助,几经周折找到了失主克依木·司马义。一小队村民李飞在县城开了家诊所,家里十几只鸡无人管。邻居艾尔肯·克来木帮着喂养。一天,他正在给病人看病,艾尔肯提着一篮鸡蛋来了。“李医生,这是你家鸡下的蛋,顺路就给你带来了。”李飞心中涌出一股热流。
村民像干部一样月月领“工资”
3月12日,六小队村民张文芳领到了800元补助,按照村委会惠民政策规定,每个村民每月有200元补助。“我家有4口人,一年领9600元。”张文芳领取的补助金,是村里18项惠民政策的其中一项。
1982年,达西村党支部改选,沙吾尔当选支部书记,他许下了诺言:党员干部要豁出去给群众办实事,要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
村民杨生章家里人口多、土地少,一家人一直住在破旧的土块房里。党员买买提·沙吾尔主动与他结对子,传授种棉新技术,出钱买种子和地膜。杨生章掌握了技术后,又承包了100亩棉花。现在他盖起了200平方米的新房,去年还买了辆小轿车。经过多年努力,被承包对象全部脱贫,49名党员被群众亲切称为“49面红旗”。
“一个村不但要有人管事,还要有钱办事。”沙吾尔认准了一条,集体经济壮大了才能有钱办事。1987年,村里投资建了面粉加工厂、红砖厂,后来又利用地理优势,改良240亩地建蔬菜大棚,达西村成了县里的“菜篮子”。
从2002年起,全村集体经济纯收入突破100万元。2013年,达西村集体总资产达到2950万元,集体经济纯收入316万元,分别比十年前提高了7.8倍、8.7倍,村民们享受建房、看病、上学、养老等18项惠民政策。
说起18项惠民政策,村民们赞不绝口。杜孟河说,3个孩子上大学,每个人都领了1000元奖金。买买提·艾沙接过话茬说:“去年,村委会为246名老人,每人发了2000元民族团结突出贡献奖,老人干劲更足了。”村民吐尔逊·阿里告诉记者,去年他靠林果业和畜牧业,全家收入16.5万元,又领了9580元奖金,今年预计收入突破20万元。
4月12日,记者来到古丽坚乃提·包尔汉的家,她拿出一个绿皮小本子。记者顺手翻开《达西村18项惠民政策兑现簿》,一笔4000元的奖金赫然在目。见记者好奇,她说,两年前她与丈夫艾山江结婚,村里人都来祝贺。让她最感动的是,村长不但亲自主持婚礼,还送来了4000元的大红包。按惠民政策规定:本村青年结婚可获4000元奖金。乌鲁木齐的好友古丽玛热羡慕地说:“我参加过许多婚礼,从没听说村里发红包,我也嫁到达西来!”
曾经,习主席讲话像一盏明灯,温暖了达西人的心,点亮了达西发展之路。
如今,达西村已经确立了“农业一主多辅、股份制融资工业、城镇化带动旅游业”发展思路,提出打造全疆红色旅游村。他们计划到2020年村经济生产总值达到1.14亿元,集体经济纯收入65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5万余元,走在全疆前列,奋力追赶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