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样子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st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是我们思想的园地。从《孩子》诞生的那一刻起,素质教育就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正因为每一对父母都是实践者和理论家,我们更需要在各色专家、各种理论、主流与非主流之间探寻,最终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每一期,“孩子在线”的每一个观点都集结了大家的真诚和力量。时代影响着我们,我们影响着父母和孩子。十年间,我们的模样在变,但我们的口号没变,我们前进的步伐没有变……
  
  这是我们最初的样子:稚嫩、天真
  带着几分羞涩
  这是我们蹒跚学步的样子
  踉踉跄跄
  但每一步都紧攥着勇气
  在茫然的时刻
  我们牵手
  彼此交换信心和激励
  我们用百倍的爱千倍的努力
  只为换取你一个舒展的笑容
  就像孩子搭建积木
  我们一遍遍地重建这个属于孩子的
  新鲜的世界
  我们是封面上十个耀眼的孩子
  我们是最爱她们的双亲
  十年,我们上了十个台阶
  以今天的姿态今天的面容
  站在了你们的面前
  不管有没有喝彩的掌声
  我们仍然要为自己加油
  因为——
  前进,就是真理
  
  初生的《孩子》和转折期孩子一样,面临着迈出关键一步的抉择关口。创刊初期,我们即抛出了一个关注儿童社会化的观点,既贴合《孩子》素质教育第一刊的定位,又体现了杂志在幼教领域的人文关怀。
  
  观点:踏入社会第一步,教育宜疏不宜堵
  “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我要进来。不开,不开,我不开,妈妈没回来,谁来也不开……”这首童谣多年来一直是家长们教孩子独自在家时安全接触陌生人的法宝,他们认为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万无一失,只要孩子完全遵守,就能在大多数时保证孩子的安全。而随着社会上频频传出孩子被拐骗的消息,家长们的防范意识更加浓了。上学送,放学接,轻易不准出门,孩子被封闭在自己家和学校之中,根本没有与陌生人接触的机会。是否真的安全了我们姑且不论,但孩子缺少了得到社会历练的机会却是不争的事实,因为缺少社会经验,他们心理上越来越晚熟,甚至逐渐形成了羞怯、内向、自闭的性格,对社会产生畏惧心理。
  小兔乖乖不开门,真的是防范伤害的最好办法吗?万一在家门外遇到危险无门可关呢?迷路了也不能问路吗?从此不与其他的朋友们打交道了吗?不知家长们是否想过这些问题?是否想过要教孩子如何与陌生人交往?接触陌生人的问题,近可以影响到孩子的安全,远可能影响到孩子的一生。从来不与陌生人打交道的孩子更容易受到坏人的诱骗,因为他们不与陌生人打交道,所以也就没有经验,没有机会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所以,在孩子遭遇陌生人的问题上,家长们应该全面地教给孩子一些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2001年12期)
  
  该让孩子在怎样的环境中长大?将来成为怎样的人?这两个核心问题成为了我们的年度关注焦点。玩还是学?穷还是富?在摸索中,在实践中,《孩子》杂志始终和中国所有家长一起,边总结边进步。
  
  观点:小玩家,大赢家:会玩的孩子有前途
  这是一场“战争”,一场在小孩与大人之间展开的、延续了几千年而至今胜负未判的“战争”。“战争”的起源很简单:一个要玩,一个不给。
  时至今日,中国父母的成龙之心空前高涨,在这场“战争”中的士气也随之大涨,“战事”开始向着对孩子不利的方向发展:可以玩的时间越来越少,不让玩的理由却越来越多;父母允许玩的玩具总是那几样有利于学习的所谓“益智游戏”(这类“东东”与其叫做“玩具”不如叫做“教具”),而碰都不能碰、被列入黑名单的“禁区”则每天都在增加,比如电脑游戏,比如卡通漫画……
  这次专题,表面上看是在为孩子呐喊助威、帮他们打这场仗,实际上也是为父母敲响警钟、未雨绸缪:只有智商是不够的,孩子的成功还要拥有玩商!一个会玩的孩子,我们不敢说他的明天一定会赢,但一个不会玩的孩子,几乎可以断定他将来一定很难赢!为孩子操尽了心,您图的总该不是让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扮演一个失败者吧!
  让孩子尽情地玩吧,今天的小玩家,可能就是明天的大赢家。
  (2002年1期)
  
  观点:“穷”孩子,“富”孩子——
   21世纪孩子需要正确的财商教育
  钱是什么?人怎样才能获得财富?
  这两个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是我们与孩子交谈时却讳莫如深。其实我们完全有理由也有义务告诉我们的孩子:钱是可以利用的工具,人应该信奉完全的经济自立,树立建立自己事业的观念,同时与他人、社会和国家形成良性的循环关系。
  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或缺的素质,也是我们的教育不可忽略更不宜回避的话题。让孩子学习财商知识不是去学会某种赚钱的工具和技术,而是学习一种有关金钱的正确观念,它让人们不再讳言金钱,并且引发了人们对金钱和教育关系的思考。我们已经到了一个需要把金钱纳入正规教育和社会教育体系的时候了。孩子财商的高低对他未来的生活与经济状况有直接的影响,在智商、玩商、情商之外,良好的财商能够帮助他们同样甚至更快地实现自己的生活梦想。培养孩子财商的目的,绝不是想让他们成为拜金主义者,而是让他们懂得正确认识金钱以及如何运用金钱的规律,去创造财富,使自己能过上富足、自由的生活。
  (2002年3期)
  
  “从孩子出生的第二天开始教育,就已经晚了一天。”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倾尽了心力。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早教、善用早教,这一年,我们顺应潮流,一连策划了两次相关专题——
  
  观点: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大师
  毕加索是公认的艺术大师,以他的艺术功力和终其一生的苦苦修炼,到了老年竟然参透了一个奇怪的禅机:“为了像一个六岁的小孩子那样作画,我学了整整一辈子。”
  毕加索何以如此?他显然不是在标新立异,因为他的名声已经够大的了。他的这段话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就艺术本初的意义来讲,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大师。原因就在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两大特征——创造无拘无束,世界充满色彩。因此,当听到妈妈轻轻地哼起摇篮曲,你的宝贝就发出会心的微笑;当收到爸爸送的生日礼物——套新画笔,你的孩子就把公仔画得满屋满墙都是;当听到节奏欢快的曲调,你的小家伙就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这些不都是不折不扣的艺术吗?作为家长,应该做的是还给这些大师们应有的待遇:1.大师需要自发的激情,所以请不要再强逼孩子。2.大师需要想像的天空,所以请不要指手画脚。3.大师需要展示的舞台,所以请注意提供机会。4.大师需要拥戴和尊重,所以请坚持赏识、悦纳。
  (2003年3期)
  
  观点:早教到底教什么?——你给的得是他需要的
  与学习和教育相比,成熟似乎更为关键。未成熟时,教也没用;一旦成熟,水到渠成。所谓“到什么点做什么事”。
  遗憾的是,现实中的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调查显示:有80%的家长希望孩子得到早期教育,但大多数家长互相攀比的是谁家的孩子识字多,哪个孩子琴弹得好,谁家孩子会算术,哪个孩子画画得比别的孩子强……他们并不真正懂得早期教育究竟该教什么、怎么教,因而犯了拔苗助长的错误。早期教育绝不只是学学画、练练琴、识识字、背背诗那么简单的知识性的教育,其核心意义在于提供一个教育营养丰富、教育刺激不迭的环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进行激活,从而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无憾的基底。正如西方流行的“早期银行论”所主张的,早教就像往孩子的神经银行里储蓄,眼下积蓄越多,将来受益越大。当然前提就是:你储蓄的货币得是通用的,几十年以后也不会贬值的硬通货。
  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样的东西才是这样的硬通货?什么样才是孩子今后一生发展所需的?对于孩子来说,2~8岁是习惯培养和形成的关键期,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你是不是听过这样的话: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品格;播种品格,收获命运?在幼儿时期打下了良好习惯的坚实基础,你还用担心孩子将来的成功和幸福吗?
  (2003年11期)
  
  我们该怎样爱孩子,又该怎样让孩子学会爱?是众多中国家庭头痛的问题所在。爱之有道,过犹不及,跟着《孩子》的脚步,让我们一起学会爱,学会传导爱吧——
  
  观点:入园,别把您的焦虑“传染”给孩子
  到了两三岁,孩子总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脱离爸妈的怀抱进入幼儿园。对于从未离开过家的孩子来说,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生活,肯定会有不安全感,入园焦虑由此产生。宝宝的焦虑也会使家长忐忑不安,如何使宝宝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成了爸妈的头等大事。
  孩子和父母分开,孩子和父母同样都要经受分别的阵痛:那些抽泣、尖叫以及孩子求父母留下来时的绝望都足以把爸爸妈妈的心撕成一块块碎片。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孩子希望父母留在身边是非常自然而且正常的,但让孩子学会独立,却是他人生情感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父母不可能阻止孩子长大,不可能不让孩子独立面对生活的。身为家长,如果自己立场不够坚定,态度不够鲜明,就很容易给孩子找借口不回幼儿园。
  父母焦虑不安的情绪只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影响,及早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以利于将来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要比您短期的阵痛和孩子的哭声,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家长要做的,首先是自己放心,然后才能让孩子安心。
  (2004年9期)
  
  观点:别让“爱”斩断了孩子的勇敢线
  教育孩子,不仅要给孩子知识,发展孩子的智力,对孩子坚强、勇敢、自信、独立这些非智力素质的培养也同等重要,因为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孩子才能从容面对他一生的荣辱和坎坷。可是,当孩子站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很多家长却不是为孩子准备好“助跑器”,而是生怕孩子吃苦受累,撑起了“保护伞”,其结果只能是让孩子渐渐丧失独立面对风雨的勇气。
  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这份“爱”,绝不应该表现为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过度限制。爱他,就要训练他勇敢坚定,拿出勇气,战胜内心的恐惧,走出胆小的阴霾。爱他,就要教导他分辨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告诉孩子:真正的勇敢是遇到困难、挫折、压力时,还能从容去面对和克服,逞强、斗勇不是勇敢的行为。别人不敢说的话,说了,别人不敢闯的红灯,闯了,这是过了头的勇敢,等着孩子的就是危险。爱他,还要教他足够的知识、技能和智慧,让他懂得有勇还得有谋,知道冒险必须控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
  达尔文说:“我必须承认,幸运喜欢照顾勇敢的人。”这世界很多有用的才干,正是由于缺乏一点勇气,结果消失在快乐、成功的行列,我们不希望看到您的孩子也成为这其中的一员。
  (2004年11期)
  
  家长的自我觉醒与学习,始终是把握家庭教育导向核心中的核心。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父母,怎么发挥家长的作用,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孩子》始终在关注与探讨——
  
  观点:家长的不同决定了孩子的不同
  不必总是叫嚷着我们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其实孩子没有错,真正的较量并不在孩子,而在于家长。
  中国有句俗语:“钱财身外物,子女千秋业。”从古到今,子女承载了整个家庭未来的所有寄托,背负着父母、祖辈们的未圆之梦,因而也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殊不知,这种爱一旦有所偏差,就会成为束缚孩子成长的桎梏。
  我们今天的生活比过去富足,能给予孩子的应该是更多了。我们推崇“把最美好的东西给孩子”,在许多人眼里,“最美好的东西”就是最好的教学设施、最好的食品、最好的衣服、最好的图书。而在一衣带水的日本、韩国,他们的生活条件比我们优越,他们给孩子的又是什么?
  日本教育界人士认为,对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不能停留在空洞的词句上,必须是具体的、贴近现实生活的。为此,日本近年对学校的教育课程进行了改革,对经济增长时期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的目的并非长他人志气,也不是让家长向日本人看齐,让我们的孩子在大冬天里来一场冷水浴,或穿上短裙短裤,我们只想再一次给所有关心下一代的人们敲响警钟: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孩子的成才与否,不仅关系到这些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未来。
  决定一个人成才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它不仅需要健康强壮的体魄、聪明活跃的大脑,更需要高尚的品德、良好的性格、坚韧不拔的毅力,这些才是未来真正的较量。
  (2005年1期)
  
  观点:父亲,家庭教育中无可替代
  父亲对孩子的发展影响,与母亲同等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如果把父亲比做一棵大树,母亲则是一片绿草地。母亲更多地提供给孩子温情、舒适感;而父亲则提供力量、支持和依靠,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品格培养、智力发展、社会心理以及坚强、自立、勇敢等性格的确立上,这是在家庭教育中母亲所不能替代的。
  事实上,父亲对孩子的影响还涉及体格、情感、性格等方面。父亲对孩子的爱、关心、照顾,情绪的感染,以至父亲的一举一动,一怒一笑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独特的作用。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与父亲接触少的孩子,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会落后些,并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不强、自控力弱等情感障碍,表现为忧虑、多动、有依赖性,被专家称为“缺少父亲综合症”。
  母亲是孩子的家,代表着慈爱、温暖和善良,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而父亲则是门外的路,代表着思想、阅历和冒险——因此,在家庭里应提倡加大父亲与孩子交往的力度,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多与孩子接触,为孩子的体能、智力、社会性的发展创造条件。
  (2005年7期)
  
  四个老人 两个父母 一个独生子女的“421”家庭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主流家庭结构,面对关爱聚焦,面对教养纷争,面对溺宠过度……《孩子》杂志告诉家长们该怎样把握好情感的天平,把孩子教育成栋梁之材——
  
  观点:家有独苗,要爱更要教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就成了一个特殊符号,被冠以这个名号的孩子们,张扬而富有个性,但同时又脆弱敏感,始终处于一个令人关切的位置。传统的眼光通常将独生子女的性格缺失归咎于孩子本身,这是消极的角度,事实上,决定孩子个性品质的主要因素不在于独生与非独生,而是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方式。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拥有美好品格和良好习性,“独生子女”家庭环境虽然为孩子提供了更周到、更集中的栽培机会,却也因此给孩子的性格塑造带来了一定局限,成为“独生子女性格缺失症”的根本成因。孩子是一株嫩草,怎样栽培就有怎样的长势,及早发现孩子的性格缺陷,积极地从教养方式上改变策略,才是现代家庭塑造孩子优良品性的正确方式。
  (2006年1期)
  
  观点:隔代教育的三赢:
  将无奈之举,变成优势所在
  父母诚然是孩子最好的教育者,理应承担起教育的责任,但隔代教育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短时间内不会自行消失,况且隔代教育并不是洪水猛兽,它也确实有着自身的各种优势。在父母时间和精力不足的情况下,“谈隔代教育色变”是不明智的,一味渲染和指责它的负面影响也只会起反作用。当对隔代教育的选择不可避免时,家长应该清楚认识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尽可能发挥老人时间、精力和经验上的教育优势,同时正视老人自身条件限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两代家长扬长避短,互补优势,互相监督、互相鼓励,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发挥对孩子不同教育的功能,逐渐完善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这样才能使祖辈幸福、父母无忧、孩子健康成长,呈现出三代人相得益彰、其乐融融的三赢局面。
  (2006年4期)
  
  本年在线选题的年度关键词就在于“到位”二字:爱到点子上,教育才能到位;成长的方向正确,收效才能到位。每个行为都有后果,每个选择都有回报,家长要做的就是当好这个把关人,把“到位”的爱,正确传送给孩子。
  
  观点:惩罚,必须建立在“爱”之上
  我们谈论惩罚的艺术,不是要教家长如何罚孩子,恰恰相反,是希望家长们不要轻易、冲动地惩罚孩子。孩子一天天长大,需要从生活中积累经验,在探索的路上不免犯错、闯祸,家长应理解和原谅。所谓成长,不正是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吗?但孩子犯错背后往往牵引着麻烦的产生、秩序的破坏、家长的怒气和痛心……使惩罚失当或无效之余,还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管教包含两个方面,管是规范,教是引导,惩罚不能只取其“管”的力度,而摒弃了“教”的深度。如何科学管教,适度惩罚?其关键就在于“爱”的贯穿和把握。
  “爱”是家教的唯一线索,合理的惩罚要从爱出发,以爱结束,以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处事为基准,以养成孩子良好习惯为目标。尽管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皆不相同,孩子的每次犯错都有其特殊性,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方法,但只要家长能在实施惩罚前,平缓情绪、冷静分析、对症下药,就能够避免相当一部分的伤害。惩罚只是手段,改错才是目的,请家长们在动怒前先思考3秒:这样真的有助于孩子知错改错吗?一切手段都必须立足在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上,要有效但不能过激,掌握好惩罚的艺术,掌握好教育的艺术,那才是爱的正确方式。
  (2007年1期)
  
  观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班是一把双刃剑
  为人家长最大的难题,就是常常把握不好教育的尺度,操心过度又怕压抑了孩子,安排不足又怕耽误了他。兴趣的培养也是一样,当看到孩子对某种事物或技能萌发兴趣时,家长自然希望帮孩子继续学习、发扬下去。而这种帮助、培养的方式是不是只有兴趣班这一种模式,却值得让家长深思。兴趣班确实能让孩子接受相对系统正规的培训,但前提是孩子的性格、年龄、状态必须适合这种培养模式。兴趣可以引导学习,但兴趣班的强迫式学习特点却并不一定适合每个孩子,只有从孩子自身的意愿出发,把学习还原为一种兴趣,才是最理想的学习方式。
  (2007年8期)
  
  “亲子关系”一词,在这一年里被所有媒体大量提及,成了新型家教的关注热点。《孩子》也紧跟潮流,从不同角度切进,深入探讨了亲子关系的方方面面——
  
  观点:诚信,首先是亲子间的信任
  诚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和成长发展的基石,更是人性一切优点的基础,比任何品质都更能赢得尊重和推崇。在家长美好的愿望和祝福中,无不希望孩子能具备各种美好品质和高尚情操,诚信和其它所有优点一样,都必须由家长巧妙地教授给孩子,其传承的内容本身就是家长留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但诚信品质的培养却并不像喊喊口号那般简单,它既要求家长有长期坚持的耐心,与时俱进的细心,又深深扎根渗透于日常生活的琐碎点滴中,贯穿家庭生活和亲子成长的全过程。有的家长或许会在具体实践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一时感到疲惫和泄气:“孩子正是淘气叛逆的时候,根本不听教导。”“孩子那么小,大道理能听得懂吗?”种种操作上的问题无非围绕着怎么教、怎么学、怎么用的三者平衡,其实,这当中有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那就是在任何教育过程中,都必须首先维持和经营亲子间的相互信任,家长和孩子建立起真诚信任的关系,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素养的首要条件。
  亲子信任是诚信教育的基础和载体,只有充分取得孩子信任的家长,才能担任好诚信教导者的身份,以个人魅力和榜样力量引导、教育孩子;只有充分信任家长的孩子,才能够乐于被影响和塑造,最终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健康成长。聪明而睿智的家长们,您一定能领悟到诚信教育的作用和真谛,那么就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吧。播下诚信的种子,给孩子以力量和耐力,赢得诚信这张人生的通行证!
  (2008年6期)
  
  观点:职场妈妈新概念:工作时工作,育儿时育儿
  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中取得高质量的亲子之情,对职场妈妈来说既是烦恼又是挑战。一方面,由于精力被分散,职场妈妈对孩子的照顾常常无法细致全面,工作的压力和情绪也必然影响其教育方式和态度;另一方面,由于时间被肢解,一旦妈妈缺席了孩子的童年时光,也就失去了陪伴、见证、引导孩子成长的最好机会。
  事实上,母亲的角色是无法假手于人的,没有任何东西能取代妈妈的亲自照顾和关怀,虽然可以积极寻求各种途径减轻负担,帮忙照料孩子,但教育的任务还是由妈妈亲自担任最好。当工作与孩子都要兼顾时,一来要避免因为疲劳而对孩子疏于关怀,二来也要注意不要把工作中的情绪带到家庭中去,使孩子受到负面影响。最好的方法是合理调配时间,工作时专心工作,对孩子或照料者放心信任;而回到家后则放下工作,全身心地对待孩子,带给他充分的快乐和安全,尽到母亲的责任。
  (2008年9期)
  
  “家教”是一个很虚无的词,它包含了所有父母与孩子相伴成长的方方面面;“家教”又是一个很实在的词,它存在于你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该怎么把家教技巧运用得巧妙又有效?《孩子》把诀窍告诉了你——
  
  观点:立规矩,说“可以”比说“不”更有效
  古人云,言传不如身教,即亲身示范什么事情该怎么做,比开口训斥孩子“你做错了”要有效得多。今天的孩子自身素质在不断提高,面临的机遇和空间也比过去更广泛,教育单凭传统和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与时俱进,将更多的耐心与爱心倾注在孩子身上,从赞赏的角度鼓励孩子发扬优点,以乐观的态度相信孩子能改正缺点,才能将教育落到实处。
  我们是孩子成长风帆的掌舵人,家长向哪里引导孩子就往哪里前进,真正好的舵手善于指出正确的航道,而不是仅在地图上标出一众雷区,强调这儿不行那儿不对,让孩子盲目且无所适从。对于立规矩和讲道理,家长的底线不同,说“不”的角度和频率自然也不同,一切全凭态度决定。当我们说“不”时,每一次拒绝和批评都是对孩子生命力的损耗,规则的自觉遵循依赖于孩子内心的信赖,纪律也必须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所以立规矩,说“可以”比说“不”更有效、更易于被孩子接受。采取这种态度的家长能够以更平和主动的沟通方式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该怎么做,表达的是我们的赞许和鼓励,只有多关心、少指责,才能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激励孩子走向独立,获得自信!
  (2009年4期)
  
  观点:
  冷静对待家庭纷争,建立家教“统一战线”
  家庭成员间的教育观点、方法一致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父亲对孩子的要求必须跟母亲对他的要求保持一致,只要孩子感到母亲和父亲对‘可以’、‘不可以’、‘应该’、‘不应该’等概念有不同的看法,那么,即使最合理的要求,在他看来也会是暴力、强制,是对他自由、欲望的践踏。这样就会养成孩子任性、不讲理的恶习。”所以,要想教育好孩子,家庭成员间就应“异中求同”,建立家教统一战线,共建家长权威。在育儿纷争发生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家庭成员间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合作伙伴;我们解决分歧的方法会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影响他长大后的性格形成及家庭生活。因此,我们在家教问题上应不断地沟通,不断地协调,不断地学习,用灵活的、建设性的方法来解决分歧,使我们的战线朝统一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健康、更幸福地成长。
  (2009年5期)
  
  在社会飞速发展、人心日益浮躁的今天,时时处处都在追求速度与效率,但《孩子》始终在发出清醒而理性的号召:成长是一趟不可逆的旅途,有质量才有意义,我们追求的并不是跑得快,而是跑得稳、跑得远!
  
  观点:赢一次战斗,输整场战争——孩儿请你慢些养
  早期教育,一般来说没有一个非常严格的定义,不过被许多学者公认的定义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从年龄段上来说,是从0岁开始到学龄前的教育;从内容上来说,是通过游戏、良好的生活安排、亲子交流等方式促进孩子的身心全面、和谐、均衡地发展的教育。可见,早期教育和学习并非一回事,也不是“超早期的行为能力训练”。当早期教育进入家庭时,我们不能急功近利,片面地强调智力开发,并用简单的硬性标准去衡量早期教育,而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多注重孩子良好习惯、性格特点、交往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
  另外,孩子的成长好比小树长高、鲜花盛开,它们都有自己的生长季节和规律,也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世间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所以,我们应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不盲目攀比,不拔苗助长,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自己孩子的独特性,让孩子开出属于自己的花。
  总之,对孩子,家长要多一些平和,少一些苛刻,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成长。拥有一颗平常心,就能去除虚荣心,就不会盲目攀比。拥有一颗平常心,家长就会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享受育儿的过程,并让我们的心灵更宁静,个性更完善,由此让孩子更受益。
  (2010年1期)
  
  观点:从生存,到生活:坚强的翅膀来自立体教育
  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在1993年发表的《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中,对于我国少年儿童在意志力、身体素质、耐受力、吃苦精神等生存能力所显示出远输于日本少年的可悲现状,曾忍不住大声疾呼:全球在竞争,教育是关键,假如中国的孩子在世界上不具备竞争力,中国岂能不落伍?
  27年过去了,我们的生存教育现状又改变了多少呢?
  由于我国家长和学校长期以来过于重视孩子文化知识的学习,确实严重忽视了对于生存教育的训练,以致孩子在遇到一些困难挫折时常常手足无措。细细反思,我们在把孩子往应试教育的独木桥上赶的同时,或许应该给孩子一个学习生存知识的机会,这对学校、家长以及孩子本身而言都是一个多赢的选择。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口中说着“促成孩子成才的各种因素不可或缺”,殊不知,其实生存教育恰恰正是素质教育中最核心的一环,只不过由于身处分数为王的应试环境下,许多家长便错误地将素质教育解读成智力、技能教育了。细看当今孩子的现状,回想教育专家的疾呼,再深思我们的教育方法和理念,究竟怎样才能给孩子未来的成功之路增添有益的砝码呢?只有重视生存教育,对孩子从小抓起、立体教育、系统训练,方能给孩子一双坚强有力的翅膀,助他自由飞翔,风雨无惧!
  (2010年10期)
其他文献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手指尖上。”这句话是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智力发展之间关系的最好注解,手和脑,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一对好搭档。    A动手能力VS大脑发育  在人体的司令部——大脑里面,约有20万个神经细胞支配着手部动作,当大脑对外界做出反应、下达指令时,一双灵巧的手则是完成大脑指令的直接神经末梢,它们懂得大脑的意思,运用各种操作方式达到预期的效果。换句话说,
每次出游,小贝都会玩得特别开心。不像有的孩子那样要求很多,总吵着要这要那,他很容易满足,每次出游玩耍都是乘兴而去,尽兴而归。比如,周末带他去公园玩,原本只要求玩三个游乐项目,考虑到他很久没有出去玩,公园又新增了不少项目,又给他加了一个,没想到他非常满足,说不需要再加了。还有平时陪他一起玩沙,如果天黑了,他还没玩好,我一喊回家,小贝马上就不玩了,嘴里还讲着:“太开心了,今天是我最开心的一天!”  经
在孩子的适当年龄,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复述能力,不仅能使孩子深入理解接触的内容、提高阅读的水平,还有助于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同时对于培养语感、熟悉语脉、积累词汇等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时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注重对孩子复述能力的培养。那么,对孩子进行复述训练时有哪些方法呢?    编制提纲  在指导孩子复述的初始阶段,家长可拟出详细的复述提纲,让孩子对照提纲复述。到孩子较为熟练之后,
鸡蛋是我们餐桌上最熟悉和常见的食材,以营养丰富、价格低廉、易于吸收、烹调多样等优点,成为许多妈妈为宝宝配餐时的首选材料。然而,无论是作为“菜肴”还是“营养源”,由于鸡蛋介于“荤”、“素”之间的营养特性,其元素成分、搭配原则、食用分量、烹调方式都有不同讲究。    Question 1:  鸡蛋究竟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蛋白质和蛋氨酸——鸡蛋中不但含有优质蛋白,蛋氨酸的含量也特别丰富。一般来说,两
  
全球每年都有不少新生婴儿患有体温调节暂失症,这些小宝宝离开母体恒温世界后,无法适应自然温度状态。气温的骤升骤降,对这些婴儿来说,无疑是致命的隐患。  英国哥伦比亚一家医院为了收治这样的婴儿,特意腾出一部分病房,设立恒温箱,让宝宝们生活在类似母体环境中,直到有了自我调节体温的功能后,才将他们取出。  然而,随着这类婴儿越来越多,恒温箱远远不够用,医患双方都十分着急,这时,一个喜欢看动物节目的医生斗胆
天气越来越干燥,敦敦喜欢挠痒痒,抓得皮肤出现了不少淡红色的抓痕,肚子甚至都抓破皮了,敦敦妈看着就心疼,最近天气转冷,敦敦抓得越来越厉害,敦敦妈怕他继续抓下去,冬天过得难受,带他来看医生。  天气干燥寒冷,孩子容易起疹子,没事就爱挠痒痒,中医称此为“痒风”、“风瘙痒”。中医认为,外感六淫、虫咬侵扰、情志波动、饮食不节等皆会致小儿皮肤瘙痒。  孩子出现瘙痒症状,服用中药起效慢,但也不适合使用激素类药物
动漫已经被标榜为孩子不可缺少的娱乐,在动漫繁华的背后,是家长的懒惰、社会的失职以及商家的利益驱动,当孩子被铺天盖地的动漫包围其中时,谁还能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娱乐,已经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成长——  改变生活形态  宅娃遍地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年轻家长的生存压力也随之加大,业余时间更喜欢足不出户,依靠电脑等电子产品,独享一方“宅”人天地。这些家长下班回家后更多的是考虑自己的娱乐,不愿意花时间“带孩子
误区一:病急乱投医  Q:宝宝9个月,大便干且很顽固,吃了好几种药都不行,有什么好办法吗?  A:乱用药会引起药物敏感和中毒。对新生儿用药需谨慎又谨慎,因为新生儿肝脏内的酶系统尚未建立起来,因而其解毒功能较不完善,许多药物不能自行分解,遂游离在体内,最后导致蓄积而中毒。除此之外,宝宝的肾脏也处于发育阶段,药物中所含的各种元素极易在血液中蓄积,从而引起药物敏感症甚至中毒。所以,遇到小毛小病就自行给新
刚刚“创造性”地给班上每个小朋友都起了一个绰号,眼睛小的叫“小鸡眼”,汗毛多的叫“毛毛虫”,头发卷的叫“金丝狗”……就连喜欢看他几眼的老师,也有了“瞪瞪眼”的绰号,这不,又有小朋友找老师“告状”了,老师批评刚刚,谁知他还顶嘴,说老师课堂上不也是“百灵鸟”长、“小博士”短地叫吗?老师说自己叫绰号是善意的,小朋友都很喜欢啊!没想到刚刚不屑一顾: “那还不因为你是老师!”老师一气之下,让刚刚请爸爸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