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品德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注重学生在体验和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本文以《正确认识广告》为例,从“创新预习,激发学习兴趣”“重在分析,确定活动主题”“合理分工,开展实践活动”“互动拓展,交流活动成果”四个方面,阐述了小学品德学科实践活动的策略。
关键词:实践活动;策略;主动学习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课程必须贴近他们(学生)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现代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点的简单传授,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建构知识的认识体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可见实践活动在小学品德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下面以部编本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正确认识广告》一课为例,谈谈小学品德学科实践活动策略。
《正确认识广告》这一课重点是通过正确认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广告,了解广告并不都是可信的,学会识别广告,做聪明、理性的消费者。本课共三个话题:话题一“无处不在的广告”,引导学生感受在笔者们的生活中,广告无处不在。话题二“广告都可信吗”,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的回顾,了解到广告并非都是可信的,存在虚假广告。话题三“学会识别广告”,引导学生了解广告的一些常用的“招数”,能够正确识别广告,学会破解广告招数、抵御广告诱惑的方法。
一、创新预习,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意义上预习的形式大多采用自学的形式,学生将教材内容浏览一遍。但对于品德学科来说,这样的预习方式显然没法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多学生要么根本不预习,要么走马观花浏览一遍。这样所谓的“预习”,是没法收到良好的效果的。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大胆地将预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发掘和探索知识点,感受知识内容的趣味性,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落实到实践中。课堂教学也会从教师满堂灌输,学生无意识接收转变为有意识强化,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真分析教材,将预习的内容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呈现。课前,笔者给学生留下一道预习题:将自己最喜欢的一则广告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现给大家——你可以改编自己的喜欢的广告,可以变身为广告中的主角,可以模仿自己喜欢的广告形式,推广你喜欢的产品。很多孩子跃跃欲试,尝试自己成为导演或者主播,向同伴展示自己的广告作品。虽然大部分学生的展示还显得很稚嫩,但是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对广告的种类、特点有了粗浅的认识,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师生在轻松活泼中互动交流,增进了感情,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更为可贵的是,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品德学科回归儿童的生活,使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二、重在分析,确定活动主题
确定活动的主题,对于开展实践活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只有选好了主题,才能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开展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是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析什么呢,分析教材,也分析学情。首先要对教材的内容有整体的把握,明确教学的重难点,找准切入点。其次,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兴趣、认知等有全面综合的考量。二者综合起来,找到最合适的实践活动的主题。
《正确认识广告》一课,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了解了“广告无处不在”“广告在生活中的隐藏形式”后,对广告的特点和基本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更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设计了一个调查实践活动——“我和我身边的人碰到过的广告”,为第二课时“学会识别广告”的学习做好铺垫。
确定好这个主题后,笔者引导学生拟定了一些小的主题,比如,来自网络的,来自电话推销的,来自熟人的,来自陌生人的。小组确定了调查的对象后,就可以进行调查研究了。教师还要跟进学生的调查,及时帮助他们处理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提醒学生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必要时,可以寻求家长或者社会力量的支持。
三、合理分工,开展实践活动
合作交流是巩固知识的良好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是相互启发、活跃思维、集思广益和认识升华的过程。学生怎么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人数是多少,这不是随随便便定的,都应该有科学的依据。根据笔者班的人数,笔者将每个小组的人数控制在4—6人,结合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特长、能力水平、性格合理搭配学生。在“我和我身边的人碰到过的广告”调查实践活动中,擅长于电脑操作的,负责搜集网络广告;书写速度快的,可以进行文字记录;语言能力比较强的,后期的汇报展示就可以大显身手。这样的分工合作尽量做到小组内“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避免个别学生成为“旁观者”。而且小组合理的分工合作,能将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竞争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协作。
四、互动拓展,交流活动成果
小组成员开展调查实践活动时,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一个相对的整体。他们将调查得到的资料进行汇总,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之后,先在小组里进行讨论汇報,小组成员进行补充、整合,最后就可以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品德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课堂的呈现方式应该是多样的,老师应该通过提供形式多样的“展示平台”,来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的方式可以是现场解说、观看视频、动手实践操作、图片展示、小品表演等。整个展示活动,教师都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要引导每一个小组结合自己的优势,选择自己展示的侧重点,而不是面面俱到,一窝蜂端出自己的成果。学生在展示自己的成果后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可以结合每一个阶段不同的学习任务,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多种方式,将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老师评价、家长评价等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能够真正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凭借教材呈现的话题、范例引导学生激活自己的思想,得出自己的结论。
教材提供的仅仅是一个范例,绝不是拿来照本宣科的。如何上好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特别强调: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和优化教学内容,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的构思能在课堂教学中生动地体现出来。这样,教材才能用活用好。比如本课教学,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笔者大胆拓展,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优化。笔者给学生留下的实践活动作业是:今天是双12,你的爸爸妈妈有抢购商品吗?请同学们担任爸爸妈妈的小助手,正确认识广告,帮爸妈开心购物吧!老师这个道德实践作业设计得非常巧妙,双12也是一个全民购物节,孩子们平时也是耳濡目染,今天,刚好可以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学生在拓展实践中,可能会更理性对待广告,选择商品,同时,也可能产生更多的疑问。这样的拓展,无疑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实践活动,也会使学生明白,知识点不一定都在教材里呈现,其实,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从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课程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从教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悟世界,形成自己的认知,在活动中得到教育和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习近平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3]杨文娟等.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关键能力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20年3月.
关键词:实践活动;策略;主动学习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课程必须贴近他们(学生)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现代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点的简单传授,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建构知识的认识体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可见实践活动在小学品德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下面以部编本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正确认识广告》一课为例,谈谈小学品德学科实践活动策略。
《正确认识广告》这一课重点是通过正确认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广告,了解广告并不都是可信的,学会识别广告,做聪明、理性的消费者。本课共三个话题:话题一“无处不在的广告”,引导学生感受在笔者们的生活中,广告无处不在。话题二“广告都可信吗”,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的回顾,了解到广告并非都是可信的,存在虚假广告。话题三“学会识别广告”,引导学生了解广告的一些常用的“招数”,能够正确识别广告,学会破解广告招数、抵御广告诱惑的方法。
一、创新预习,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意义上预习的形式大多采用自学的形式,学生将教材内容浏览一遍。但对于品德学科来说,这样的预习方式显然没法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多学生要么根本不预习,要么走马观花浏览一遍。这样所谓的“预习”,是没法收到良好的效果的。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大胆地将预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发掘和探索知识点,感受知识内容的趣味性,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落实到实践中。课堂教学也会从教师满堂灌输,学生无意识接收转变为有意识强化,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真分析教材,将预习的内容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呈现。课前,笔者给学生留下一道预习题:将自己最喜欢的一则广告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现给大家——你可以改编自己的喜欢的广告,可以变身为广告中的主角,可以模仿自己喜欢的广告形式,推广你喜欢的产品。很多孩子跃跃欲试,尝试自己成为导演或者主播,向同伴展示自己的广告作品。虽然大部分学生的展示还显得很稚嫩,但是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对广告的种类、特点有了粗浅的认识,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师生在轻松活泼中互动交流,增进了感情,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更为可贵的是,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品德学科回归儿童的生活,使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二、重在分析,确定活动主题
确定活动的主题,对于开展实践活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只有选好了主题,才能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开展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是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析什么呢,分析教材,也分析学情。首先要对教材的内容有整体的把握,明确教学的重难点,找准切入点。其次,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兴趣、认知等有全面综合的考量。二者综合起来,找到最合适的实践活动的主题。
《正确认识广告》一课,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了解了“广告无处不在”“广告在生活中的隐藏形式”后,对广告的特点和基本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更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设计了一个调查实践活动——“我和我身边的人碰到过的广告”,为第二课时“学会识别广告”的学习做好铺垫。
确定好这个主题后,笔者引导学生拟定了一些小的主题,比如,来自网络的,来自电话推销的,来自熟人的,来自陌生人的。小组确定了调查的对象后,就可以进行调查研究了。教师还要跟进学生的调查,及时帮助他们处理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提醒学生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必要时,可以寻求家长或者社会力量的支持。
三、合理分工,开展实践活动
合作交流是巩固知识的良好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是相互启发、活跃思维、集思广益和认识升华的过程。学生怎么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人数是多少,这不是随随便便定的,都应该有科学的依据。根据笔者班的人数,笔者将每个小组的人数控制在4—6人,结合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特长、能力水平、性格合理搭配学生。在“我和我身边的人碰到过的广告”调查实践活动中,擅长于电脑操作的,负责搜集网络广告;书写速度快的,可以进行文字记录;语言能力比较强的,后期的汇报展示就可以大显身手。这样的分工合作尽量做到小组内“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避免个别学生成为“旁观者”。而且小组合理的分工合作,能将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竞争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协作。
四、互动拓展,交流活动成果
小组成员开展调查实践活动时,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一个相对的整体。他们将调查得到的资料进行汇总,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之后,先在小组里进行讨论汇報,小组成员进行补充、整合,最后就可以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品德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课堂的呈现方式应该是多样的,老师应该通过提供形式多样的“展示平台”,来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的方式可以是现场解说、观看视频、动手实践操作、图片展示、小品表演等。整个展示活动,教师都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要引导每一个小组结合自己的优势,选择自己展示的侧重点,而不是面面俱到,一窝蜂端出自己的成果。学生在展示自己的成果后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可以结合每一个阶段不同的学习任务,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多种方式,将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老师评价、家长评价等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能够真正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凭借教材呈现的话题、范例引导学生激活自己的思想,得出自己的结论。
教材提供的仅仅是一个范例,绝不是拿来照本宣科的。如何上好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特别强调: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和优化教学内容,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的构思能在课堂教学中生动地体现出来。这样,教材才能用活用好。比如本课教学,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笔者大胆拓展,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优化。笔者给学生留下的实践活动作业是:今天是双12,你的爸爸妈妈有抢购商品吗?请同学们担任爸爸妈妈的小助手,正确认识广告,帮爸妈开心购物吧!老师这个道德实践作业设计得非常巧妙,双12也是一个全民购物节,孩子们平时也是耳濡目染,今天,刚好可以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学生在拓展实践中,可能会更理性对待广告,选择商品,同时,也可能产生更多的疑问。这样的拓展,无疑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实践活动,也会使学生明白,知识点不一定都在教材里呈现,其实,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从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课程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从教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悟世界,形成自己的认知,在活动中得到教育和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习近平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3]杨文娟等.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关键能力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2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