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教学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也可以渗透德育。在渗透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有机的联系,适时、适度地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么具体如何进行呢?下面我就结合教学中的几个案例谈谈认识。
比如在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本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小小商店”活动,目的是培养一年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还让他们懂得“物力维艰”的道理。为了使课堂购物活动能顺利进行,活动前请几名学生分别对自己商店的物品进行推销,然后请其他同学拿着1元钱到自己喜欢的商店里去现场模拟购物。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亲身体验购物的情景,学生既要回答购物时常见的问题,又要学会付钱、找钱。学生拿手里的1元钱买到了自己需要的物品,这个看似简单的购物、付钱、找钱的过程,却加深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这样,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入社会实践,体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又如在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教学中,在学习多位数读法的时候,我用以下信息导入:
(1)我国地域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
(2)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千米。
通过这样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数据,学生会感到祖国的辽阔,祖国的伟大。然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之后,学生在学习大数的读法时,格外地专注。
在学完了大数的读法后,我又准备了一些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据,并让同学们找出最感兴趣的读给大家听。
(1)2010年邢台市常住人口为7104114人,面积12486平方公里。
(2)位于达活泉公园的郭守敬纪念馆,占地5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
(3)2010年,东大街小学图书馆藏书37500册。
学生读数的过程,不仅能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进一步了解到数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城市,是多么自豪。通过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会觉得:为了我们的家乡,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长大后为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中讲到圆周率时,我告诉学生:圆周率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并告诉学生: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1000年。这样的案例,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真了不起。从而坚定刻苦学习的决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生活作为一个大的课堂,更有机会进行德育渗透,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在学习《统计》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开展“热爱环境,拒绝污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统计自己家里一天要用多少个塑料袋?一周要用多少个?一个月要用多少个?一年要用多少个塑料袋?按照学生统计出来的情况,假设以一个家庭每天用5个塑料袋计算,我们班78名同学一天要用多少个?一周要用多少个?一个月要用多少个?一年要用多少个塑料袋?我们东大街小学1500多名学生呢?让学生动手算一算,算出来的数字肯定是庞大的。这么大的数字,这么多的塑料袋,多长时间可以分解呢?可以让学生课下通过网络、报纸或向长辈咨询等途径了解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然后分小组汇报调查结果,通过同学们的汇报得出:塑料是一种不易分解的物质,至少需要几十年才能分解。如果这样下去,想象一下,我们的地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时可以向学生抛出问题,为了我们的地球,为了我们的家园,我们要做些什么呢?这样,学生肯定会想到:从我做起,杜绝或减少塑料袋的使用。这个活动通过统计、计算,着实地让学生认识到了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站在抵抗使用塑料袋的行列里,减少白色污染,也就达到了这次活动的目的。
另外,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一定要持之以恒,如此才能取得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显著效果。相反,如果一曝十寒,偶尔渗透一点,是不会有多大成效的。这就要求我们做有心人,善于发现与引导,寓德育于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以期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比如在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本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小小商店”活动,目的是培养一年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还让他们懂得“物力维艰”的道理。为了使课堂购物活动能顺利进行,活动前请几名学生分别对自己商店的物品进行推销,然后请其他同学拿着1元钱到自己喜欢的商店里去现场模拟购物。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亲身体验购物的情景,学生既要回答购物时常见的问题,又要学会付钱、找钱。学生拿手里的1元钱买到了自己需要的物品,这个看似简单的购物、付钱、找钱的过程,却加深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这样,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入社会实践,体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又如在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教学中,在学习多位数读法的时候,我用以下信息导入:
(1)我国地域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
(2)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千米。
通过这样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数据,学生会感到祖国的辽阔,祖国的伟大。然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之后,学生在学习大数的读法时,格外地专注。
在学完了大数的读法后,我又准备了一些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据,并让同学们找出最感兴趣的读给大家听。
(1)2010年邢台市常住人口为7104114人,面积12486平方公里。
(2)位于达活泉公园的郭守敬纪念馆,占地5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
(3)2010年,东大街小学图书馆藏书37500册。
学生读数的过程,不仅能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进一步了解到数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城市,是多么自豪。通过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会觉得:为了我们的家乡,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长大后为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中讲到圆周率时,我告诉学生:圆周率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并告诉学生: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1000年。这样的案例,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感受到我们的祖先真了不起。从而坚定刻苦学习的决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生活作为一个大的课堂,更有机会进行德育渗透,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在学习《统计》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开展“热爱环境,拒绝污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统计自己家里一天要用多少个塑料袋?一周要用多少个?一个月要用多少个?一年要用多少个塑料袋?按照学生统计出来的情况,假设以一个家庭每天用5个塑料袋计算,我们班78名同学一天要用多少个?一周要用多少个?一个月要用多少个?一年要用多少个塑料袋?我们东大街小学1500多名学生呢?让学生动手算一算,算出来的数字肯定是庞大的。这么大的数字,这么多的塑料袋,多长时间可以分解呢?可以让学生课下通过网络、报纸或向长辈咨询等途径了解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然后分小组汇报调查结果,通过同学们的汇报得出:塑料是一种不易分解的物质,至少需要几十年才能分解。如果这样下去,想象一下,我们的地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时可以向学生抛出问题,为了我们的地球,为了我们的家园,我们要做些什么呢?这样,学生肯定会想到:从我做起,杜绝或减少塑料袋的使用。这个活动通过统计、计算,着实地让学生认识到了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站在抵抗使用塑料袋的行列里,减少白色污染,也就达到了这次活动的目的。
另外,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一定要持之以恒,如此才能取得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显著效果。相反,如果一曝十寒,偶尔渗透一点,是不会有多大成效的。这就要求我们做有心人,善于发现与引导,寓德育于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以期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