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ruto_Dragonball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习是学生进行逻辑思维锻炼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数学学习,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路、见解和看法,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更有利于其在以后的成长中解决各种棘手的问题,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基于此,本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通过学习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研究。
  一、理解题意
  传统的数学教材在题目设置上缺少了对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上心理方面变化的思考。教材中提供的应用题例题呈现方式单一,提供的条件都是和题目核心问题有关的,不多不少,全部用上就能够得出答案。学生没有机会独立找出题目中隐藏的条件,分辨条件的相关性,从而得出题目的答案。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教材的内容也有所改善,题目设置的背景紧贴学生日常生活。由于题目提供的条件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隐秘性,这就要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找出题目中所有的条件,之后通过自我判断筛选出有利于解题的条件,将其抽象为数学条件,从而完成“解决数学问题”思维上的第一个转化。所以,理解题目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最基本的要求。而这里的“理解”不仅仅指区别出某个条件是否有用,还要能够将题目设定的背景转化为自己熟悉的知识并且留下深刻印象。学生若能够真正做到理解题目,就要在第一眼看到题目时就能够提取出隐藏在背后的“数学问题”。要理解题目就要做到下述四个方面:第一,阅读。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经常会教导学生读题至少读三遍,第一遍是对题目有一个大体的认识,第二遍是提取出有用的条件和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三遍是弄清楚题目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二,融入情境。在阅读题目的同时可以通过手势或者绘画等形式来将自己融入情境当中。第三,推敲。抓住题目字眼精准理解题意。第四,表述。通过上述所得的内容复述一遍题意。
  二、重点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虽然教材在题目设计上加入了不少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背景,但是,缺少了关于数学关系和关系图的教学内容,也没有直接说明相关概念的部分,具体的解释例子少了许多。这就是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材完成的第二个“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转变。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有的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有的教师不敢直说数学关系,怕这样会导致学生的惰性,还有教师缺乏传统教材的教学经验而不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把例题讲解的重点放在了解决问题上面。其实,笔者觉得新课改背景下的教材忽略了对学生分析题目方面的培养,不直接给出各因素的数学关系,而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是赐予数学课堂更大的自由度,这既能够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能够让课堂摆脱死板的氛围,给老师更大的教学自由度。《数学教学标准》指出:“老师应该让学生学会在现实问题中提取出各因素之间的数学關系,并且通过掌握的相关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可见其并不是不想直接教授学生数学关系,而是想通过具体的生活例子来引导学生感悟数学关系,亲自体验抽象出数学关系的过程,这是一种教授学生数学思想的教学方法。因此,我认为在“解决数学问题”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应该保留旧教材有关“应用题”的展示方法,以向学生展现出数学关系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性。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会遇到两种类型的数学关系,第一种是四则运算的基础数学关系,第二种是根据实际背景情况而定下的数学关系。要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关系,就应该先让学生牢牢掌握加减乘除的实际意义,再通过结合具体背景加深对四则运算的理解。关于运算顺序的理解,教师同样可以通过实际案例讲解让学生体会其实际意义和互逆关系。若学生已牢牢掌握四则运算的知识,教师就可以进一步让学生积累实际数学模型,知道哪一种数学模型对应的是哪一种运算法则。此外,就是要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提取出一些基本的数学关系,例如: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在分析数学关系方面,教师可以保留旧教材中对于“应用题”的展示,通过分析法、综合法等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授方法
  “策略”是解决一类问题的基本保障,也是教师教授解决数学问题的重点内容。策略是可以通过教师的教授来让学生掌握的,但问题在于应该怎么教才能够实现上述目的。教授策略不是靠教师说一下就可以学会的,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体会才能够掌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指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平时讲解题目时能够将隐藏在其中的解题策略说明白。具体做法是,在开展解决问题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思考,决定要用什么样的策略;在正式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对学生选择的解题策略进行纠正。在完成解决问题的环节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反思自己选择的解题策略,例如“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策略?”“具体如何使用?”“还有没有其他策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把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升为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总之,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思维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克服思想障碍,养成学习兴趣,从心理上形成解决数学疑难问题的习惯,对数学难题抱有深深的解题欲望。此外,教师还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使自己的能力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闪光点,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他文献
期刊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四大课程目标: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其中,处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需要我们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要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一、科学知识包含的人文内涵  现阶段的小学科学知识主要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三个领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人文要素渗透在各个领域中。  (一)物质科学中的人文  在教学物质科学中《
尽管排风扇“嗡嗡嗡”地转个不停,但是由于没有窗户,再加上夜晚的阴冷,这间10平方米的浴室,给警长艾斯一种非常潮湿憋闷的感觉。  浴室最里面,有一个盛满水的木质浴盆,挨着浴盆的浴帘被拉到一侧,盥洗池中堆着几件换下来的女性衣物。地面非常干燥,一点水渍都没有。  大概30分钟前,警方接到报案,女主人梅维尔在洗澡时天然气中毒晕倒,在去医院的途中离开了人世。报案的是梅维尔的母亲,而跟随警方从医院回到住所的是
期刊
根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小学科学教材高年级设有心脏、心跳、血液的学习内容,需让学生模拟“心脏收缩时推动血液进入血管并在心脏舒张时血液从血管中流回心脏”活动。一般的模拟实验是通过反复挤压洗耳球来感受心脏的收缩和伸张,用橡胶管模拟血管,用水模拟血液的流动,普通洗耳球连接一根橡胶,管只能模拟血液在血管中的来回流动。本期介绍一款由心脏模拟器,此款心脏模拟器设有单向阀门,可以模拟血液的单向流动。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应用。针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数量过多、形式单一、内容统一而又脱缺乏实用性的现象,教师有必要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多样化的、有选择性和实用性的个性化作业,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作业设计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数学作业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强化习得的技能,还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教师有的放矢地实施新的教
观察是认识世界的开始,发现始于观察。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对于其科学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观察力是诱发思维的一个很重要的触角,而观察与描述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将观察任务具体化,通过观察来探寻事物的本质,用经过思维加工后的语言表达出来。  实验探究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小学科学低年段涉及的观察实验主要包含自然观察、短时观察、直接观察、定性观察和为提出问题而收集事实等简单的观察实验。
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活动,科学思维是科学学科最本质的特征。本文阐述了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点燃思维的情境场,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探索性课程,倡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实际出发,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素养。笔者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对如何在科学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数学教育在小学阶段教学中相对特殊。其主要教学目标除了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在一定逻辑思维的教育理念下,认识复杂数学知识的构成;让学生能够根据数学知识理念去推演计算,形成一定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能够利用猜想,根据个人在数学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经历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因此,如何在小學数学教
期刊
时间是沿着一条直线不断前进、永不折返的吗?还是沿着一个圆圈向前,一直在无限循环呢?人生可以再来一次吗?世界可以回到最初的一片混沌,然后重新开始吗?这些问题大家肯定都思考过,但最终也不过是无疾而终,不如我们看一看电影里是怎么说的。  不断重复=熟能生巧  在未来的某一刻,凯奇少校正身处一场旷世战争,对手并非地球人,而是神秘的外星侵略者,不过,敌人是谁好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凯奇少校第一次参战时就壮烈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模式渐渐地走进了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是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以及学习目标,以小组的形式明确责任分工开展互助性学习的过程。合作学习的加入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教学参与度,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一、制定教学目标,明确合作学习任务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会在课程开始前根据教材内容提前设计好教学目标,找出本次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