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需要后续研发的技术转移活动中存在着较高的风险,本文通过对授权过程中风险的分析,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技术授权过程中的风险,促进技术转移的成功,为厂商管理技术授权提供一些可行性思路。
【关键词】后续研发 技术授权 风险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多数科学技术能够从实验室走向技术领域,从文字、图形、符号变成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工具、方式等都要依赖于技术的扩散,技术授权就是技术扩散最重要的一种方式。独立研发机构、众多高校会产生很多创新技术或者理念,厂商则需要创新技术来获得尽可能多的垄断利润,降低生产成本。研发机构和厂商作为技术的供需双方之间良性的互动,是推动生产力不能进步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应该看到,技术授权的主体是形成的各类创新技术,由于技术自身的属性,不可避免的在授权时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技术授权主要是专利技术和技术秘密,在研发环节发明人很难确定该技术能多大程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甚至不能确定专利技术的使用方向,而厂商往往希望获得的是可直接用于生产的成熟度的较高的技术,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目前主要通过厂商的后续二次研发来解决。因此技术授权过程中的风险,除来自于市场系统风险外和技术本身外,还来自于后期技术供需双方的合作协调。对于需要后续研发的技术授权的风险,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其相应的阻碍因素。
一、需后续研发技术授权时的价值确定
技术成果之所以能够获得厂商的认可,是看中了其对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升作用及因此带来的利润提升,厂商以此为依据来决定所能提供的技术交易价格。技术转让和受让方对于技术价值的认可是影响交易是否成功的关键环节。
研究所、大学科研机构所形成的创新技术,其没有意愿也多大没有能力能够生产出样品,专利技术也往往是限于特定领域的方法,因此成熟度较低,厂商缺少信息能够判断其价值,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就更难以确定;但是如果将高质量的技术所有者原因将相应的技术给予厂商试用,以求厂商能够获得提升劳动生产率相关信息,又会产生道德风险,厂商既然已经知道了相关的技术,在技术授权转让的时候就更会通过各种途径压低转让价格,因此高质量的技术所有者是不愿意这么做的;另一方面,低质量的技术所有者,其有动力伪装成高质量的技术所有者,以求能够在基于协议的技术授权转让中获得更高转让价格,因此其也不会将技术允许厂商试用。
在转让前厂商对于技术的真正价值始终是缺乏的,厂商与发明人对于转让技术的发展前景凭主观判断也是各有差异的,因此,厂商基于稳健的考虑,将假设与其交易的技术转让人拥有的技术是低质量的,以此来决定所能提供的授权合同金额,此时高质量的技术拥有者预期到这种情况将退出交易市场,厂商鉴于这种情况,将提供更低的合同转让金额,进一步驱逐高质量技术拥有者,形成类似“柠檬市场”的状况。当然,这种源自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可以通过合同的优化设计降低其影响,但不可能彻底消除。
二、技术后续研发过程中的风险
厂商将获得的授权技术用于生产,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同时技术也是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的,因此后续研发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这种二次研发也存在失败的可能,这就增大了技术授权的风险。后续研发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是由技术转让方、厂商以及两者之间是否有效的互动、紧密的合作决定的,期间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技术所有者在授权转让技术时会在某些环境有所保留,以求能在后期升级或者维护中继续获得收益,这导致了厂商即使有研发团队参与后期研究,也必须聘请原有技术所有者参与,这时技术所有者就存在“偷懒”的道德风险。厂商难以定量评价技术所有者的劳动强度,技术所有者对技术的后期研发投入取决于厂商能够再次提供的报酬,以及其积极性和继续研发的兴趣,也取决于双方是否继续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于厂商而言,如果其购买创新技术,仅仅是为了不让竞争对手获得该项技术,发这些不确定因素都增大了授权的风险以及手续研发失败的可能性。我们就产品在大量生产前的最后中试来说,厂商的研发团队拥有该类产品生产时间经营以及大规模量产的设计能力,但是往往缺少中试环节中所需要的解决关键技术难点和产品缺陷的能力,以及技术原有发明者所隐瞒的信息,这些都需要技术所有者进行后续的投入,只有厂商研发团队和技术发明者通力合作,才能增大后续研发成功的可能性。
三、商业化阶段的风险
技术开始进入商业化阶段,产品也更接近于市场,厂商此时对于技术发明者的依赖程度已经较低,而主要是依靠厂商本身管理水平、资金投入和产能,厂商的能力和采取的措施会为技术的商业化带来特定的风险
首先,厂商能力对风险的控制。厂商的新产品开发能力、融资能力和同类经验都直接关系到技术的顺利开发,选择不同厂商结果就会有很大不同。创新产品开发的过程控制要求厂商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用严格科学的过程控制才可以更好地进行规划,减少产品风险。厂商的融资能力能支持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开发,保障新产品的产业化过程,给予授权者承诺的支付,否则产业化过程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厂商往往具有同类产品的开发先例,因此其有开发经验,这对于风险的预判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厂商能够通技术的授权者更充分的沟通和协调,在较详尽的技术和市场可行性研究前提下接受技术授权,使技术进一步完善,选择较好的产品设计,拥有成熟而且广泛的营销渠道,利用厂商在商场上的品牌和声誉,提高销售成功的可能。新技术带来的不确定由厂商经验而得到控制,开发新产品带来的可能性错误和困难可以由厂商的这些能力得到部分化解。
第二,厂商不确定投入带来的风险。在技术授权交易中,厂商的积极参与是保证技术产业化的根本条件。厂商是否重视授权技术的产业化依赖于厂商的内部资源、厂商现有能力和厂商现有的产品。如果授权技术的商业化对现有产品利润有很大的影响,出于对自身产品的保护厂商会减少或暂缓授权技术的开发。
第三,厂商对技术的有意闲置。厂商得到技术授权后,如果其本身就技术就能够使得产品获得垄断地位,其获取专利仅仅是为了阻止竞争对手获得相应技术,从而威胁到自己产品的话,则该厂商就会闲置该项获得的专利而不进行后续的研发,导致该项产品无法实现商业化的风险,这种情形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国杜邦公司对尼龙相关技术的垄断和闲置,通过近些年对厂商获得的专利用途的调查可以发现,82%的专利是为了阻止竞争对手的创新。
综述所述,随让技术授权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不能完全的保证交易双方的权益,但是厂商渴求获得前沿的科技成果,愿意为了获得垄断利润而承担一定的风险,技术发明人也不愿意承担技术无法转让而面临的沉没成本和技术的随时间流逝而逐渐落后的成本,其有动力寻求合适的厂商授权,进一步开发技术,能最终把技术转化成产品,使投入的研发得到较好回报。虽然面向后续研发的技术授权存在风险,但充分认识到这种分析正是发明人与厂商合作的前提。
作者简介:刘红(1981-),男,汉族,四川乐山人,中级职称,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经济管理及财务管理研究。
【关键词】后续研发 技术授权 风险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多数科学技术能够从实验室走向技术领域,从文字、图形、符号变成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工具、方式等都要依赖于技术的扩散,技术授权就是技术扩散最重要的一种方式。独立研发机构、众多高校会产生很多创新技术或者理念,厂商则需要创新技术来获得尽可能多的垄断利润,降低生产成本。研发机构和厂商作为技术的供需双方之间良性的互动,是推动生产力不能进步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应该看到,技术授权的主体是形成的各类创新技术,由于技术自身的属性,不可避免的在授权时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技术授权主要是专利技术和技术秘密,在研发环节发明人很难确定该技术能多大程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甚至不能确定专利技术的使用方向,而厂商往往希望获得的是可直接用于生产的成熟度的较高的技术,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目前主要通过厂商的后续二次研发来解决。因此技术授权过程中的风险,除来自于市场系统风险外和技术本身外,还来自于后期技术供需双方的合作协调。对于需要后续研发的技术授权的风险,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其相应的阻碍因素。
一、需后续研发技术授权时的价值确定
技术成果之所以能够获得厂商的认可,是看中了其对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升作用及因此带来的利润提升,厂商以此为依据来决定所能提供的技术交易价格。技术转让和受让方对于技术价值的认可是影响交易是否成功的关键环节。
研究所、大学科研机构所形成的创新技术,其没有意愿也多大没有能力能够生产出样品,专利技术也往往是限于特定领域的方法,因此成熟度较低,厂商缺少信息能够判断其价值,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就更难以确定;但是如果将高质量的技术所有者原因将相应的技术给予厂商试用,以求厂商能够获得提升劳动生产率相关信息,又会产生道德风险,厂商既然已经知道了相关的技术,在技术授权转让的时候就更会通过各种途径压低转让价格,因此高质量的技术所有者是不愿意这么做的;另一方面,低质量的技术所有者,其有动力伪装成高质量的技术所有者,以求能够在基于协议的技术授权转让中获得更高转让价格,因此其也不会将技术允许厂商试用。
在转让前厂商对于技术的真正价值始终是缺乏的,厂商与发明人对于转让技术的发展前景凭主观判断也是各有差异的,因此,厂商基于稳健的考虑,将假设与其交易的技术转让人拥有的技术是低质量的,以此来决定所能提供的授权合同金额,此时高质量的技术拥有者预期到这种情况将退出交易市场,厂商鉴于这种情况,将提供更低的合同转让金额,进一步驱逐高质量技术拥有者,形成类似“柠檬市场”的状况。当然,这种源自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可以通过合同的优化设计降低其影响,但不可能彻底消除。
二、技术后续研发过程中的风险
厂商将获得的授权技术用于生产,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同时技术也是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的,因此后续研发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这种二次研发也存在失败的可能,这就增大了技术授权的风险。后续研发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是由技术转让方、厂商以及两者之间是否有效的互动、紧密的合作决定的,期间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技术所有者在授权转让技术时会在某些环境有所保留,以求能在后期升级或者维护中继续获得收益,这导致了厂商即使有研发团队参与后期研究,也必须聘请原有技术所有者参与,这时技术所有者就存在“偷懒”的道德风险。厂商难以定量评价技术所有者的劳动强度,技术所有者对技术的后期研发投入取决于厂商能够再次提供的报酬,以及其积极性和继续研发的兴趣,也取决于双方是否继续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于厂商而言,如果其购买创新技术,仅仅是为了不让竞争对手获得该项技术,发这些不确定因素都增大了授权的风险以及手续研发失败的可能性。我们就产品在大量生产前的最后中试来说,厂商的研发团队拥有该类产品生产时间经营以及大规模量产的设计能力,但是往往缺少中试环节中所需要的解决关键技术难点和产品缺陷的能力,以及技术原有发明者所隐瞒的信息,这些都需要技术所有者进行后续的投入,只有厂商研发团队和技术发明者通力合作,才能增大后续研发成功的可能性。
三、商业化阶段的风险
技术开始进入商业化阶段,产品也更接近于市场,厂商此时对于技术发明者的依赖程度已经较低,而主要是依靠厂商本身管理水平、资金投入和产能,厂商的能力和采取的措施会为技术的商业化带来特定的风险
首先,厂商能力对风险的控制。厂商的新产品开发能力、融资能力和同类经验都直接关系到技术的顺利开发,选择不同厂商结果就会有很大不同。创新产品开发的过程控制要求厂商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用严格科学的过程控制才可以更好地进行规划,减少产品风险。厂商的融资能力能支持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开发,保障新产品的产业化过程,给予授权者承诺的支付,否则产业化过程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厂商往往具有同类产品的开发先例,因此其有开发经验,这对于风险的预判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厂商能够通技术的授权者更充分的沟通和协调,在较详尽的技术和市场可行性研究前提下接受技术授权,使技术进一步完善,选择较好的产品设计,拥有成熟而且广泛的营销渠道,利用厂商在商场上的品牌和声誉,提高销售成功的可能。新技术带来的不确定由厂商经验而得到控制,开发新产品带来的可能性错误和困难可以由厂商的这些能力得到部分化解。
第二,厂商不确定投入带来的风险。在技术授权交易中,厂商的积极参与是保证技术产业化的根本条件。厂商是否重视授权技术的产业化依赖于厂商的内部资源、厂商现有能力和厂商现有的产品。如果授权技术的商业化对现有产品利润有很大的影响,出于对自身产品的保护厂商会减少或暂缓授权技术的开发。
第三,厂商对技术的有意闲置。厂商得到技术授权后,如果其本身就技术就能够使得产品获得垄断地位,其获取专利仅仅是为了阻止竞争对手获得相应技术,从而威胁到自己产品的话,则该厂商就会闲置该项获得的专利而不进行后续的研发,导致该项产品无法实现商业化的风险,这种情形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国杜邦公司对尼龙相关技术的垄断和闲置,通过近些年对厂商获得的专利用途的调查可以发现,82%的专利是为了阻止竞争对手的创新。
综述所述,随让技术授权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不能完全的保证交易双方的权益,但是厂商渴求获得前沿的科技成果,愿意为了获得垄断利润而承担一定的风险,技术发明人也不愿意承担技术无法转让而面临的沉没成本和技术的随时间流逝而逐渐落后的成本,其有动力寻求合适的厂商授权,进一步开发技术,能最终把技术转化成产品,使投入的研发得到较好回报。虽然面向后续研发的技术授权存在风险,但充分认识到这种分析正是发明人与厂商合作的前提。
作者简介:刘红(1981-),男,汉族,四川乐山人,中级职称,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经济管理及财务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