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球的历史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Fr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悠悠球(yo-yo),又称为“溜溜球”,是一种风靡全球的玩具。它虽然操作简单,却自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人。也许你还不知道,悠悠球这种小巧的玩具却有着一段绵长而有趣的历史呢。
  研究表明悠悠球最有可能起源于中国,然而悠悠球的最早史料记载则出现在公元前500年的希腊。这种古老的玩具起初以木头、金属或上了颜色的黏土制成,在当时被称作“圆盘”。按照当地习俗,当一个孩子成年时,就要把他童年时的玩具奉献给神。因此这种以黏土制成的“圆盘”就因其易碎的特性而成为最好的祭品。现在,人们可以在希腊雅典的国立博物馆中找到这种最原始的悠悠球以及绘有希腊少年玩悠悠球的花瓶。
  据史料记载,公元16世纪时,菲律宾的狩猎者时常躲在树上,用一根前端挂有石头的20英尺长的绳子击打从树下经过的野兽。这种武器能够随意地被扔出和拉回,以适应多次捕猎的需要。许多人认为这就是悠悠球的真正起源,但这只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没有事实依据。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悠悠球不仅从中国传至希腊,也传到了菲律宾,并在很长时间里成为当地孩子的一种时髦玩具。
  1765年,印度制造出了一种类似悠悠球的小盒子,上面用手工绘有一个正在玩悠悠球的女孩。此后的25年中,悠悠球从东亚传到欧洲,特别受到苏格兰、法国和英国贵族的喜爱。在流传过程中,悠悠球的名字也是五花八门。在日本,悠悠球被形象地叫做“独轮车”或“钱轮”。法国大革命期间,许多法国贵族为躲避农民起义逃往其它国家,走时也不忘带上用玻璃或象牙制成的豪华悠悠球,这时他们将悠悠球称作L'emigrette,法语的意思是“离开祖国”。1791年,当悠悠球传至巴黎时被称作“joujou de Normandie”(诺曼底悠悠),一些人认为这一名称就是“悠悠”(yo-yo)名称的前身。
  在历史岁月中,悠悠球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能够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在法国,据说即将走上断头台的死囚以玩悠悠球来减轻内心的紧张与恐惧感。1815年著名的滑铁卢战役中,拿破仑与他的军队在战斗前也以玩悠悠球来放松身心。著名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作品《费加罗的婚礼》更是再一次证明了悠悠球的这种功效。其中有一个场景是这样的:当神情焦虑的费加罗出场时,他并没有以惯常的搓手来表达紧张情绪,而是玩起了一只悠悠球。当有人问他玩悠悠球有什么用时,费加罗回答道:“这是一个可以驱散思考疲劳的高贵玩具。”
  20世纪20年代,一位叫皮特罗·弗罗瑞斯的菲律宾人为美国带来了第一只悠悠球。1928年,他在美国加州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悠悠球公司。这些悠悠球一改往日将线固定在轴上的制作方法,而将线松松地缠绕在轴上,从而使悠悠球既可以旋转,又可以停在绳子末端空转。今天的悠悠球仍然采用这种制作方式,使得悠悠球不仅能上下转动,而且能变幻出无穷的花样来。
  1929年,一位名叫唐纳·邓肯的商人在旧金山见到了弗罗瑞斯公司生产的悠悠球。当他亲眼目睹了许多人被皮特罗的悠悠球吸引的场面后,认为这种玩具蕴含了巨大的商业潜力,于是他购买了弗罗瑞斯公司。唐纳·邓肯不愧为一名出色的商人。他加强广告宣传,还在美国和西欧地区训练了一批悠悠球示范员。这些“邓氏悠悠球专家”们走遍美国各个地区为人们指导和表演悠悠球技巧,并举办各种悠悠球比赛,以此来提高销量。其它公司看到悠悠球所带来的利润后,更不会放过这个赚钱的机会,悠悠球公司间的竞争也随之加剧。1932年,为了维护自己的商业利益,邓肯为“yo-yo”注册了商标。其它悠悠球公司只能用来去球、回旋球等名称为自己的产品命名。1946年,邓肯公司每小时能生产3600只悠悠球,成为了“世界悠悠球中心”。1960年,他们生产出了人们后来常见的塑料悠悠球。由于悠悠球热席卷全球,联邦法院取消了“yo-yo”的商标专利权。从此,“yo-yo”这一名词广泛流传开来,成为语言中的一个专门术语。不幸的是,1965年11月,邓肯公司由于经营不善而宣告破产,由火炬塑料公司接手。但“邓肯”的名号与信誉则被保存下来。今天,火炬塑料公司仍在制作与出售11种“邓肯悠悠球”,每年的6月6日,即邓肯的生日,被定为国家悠悠球日,以纪念他在悠悠球领域作出的贡献。
  随着科技的进步,悠悠球的队伍也不断壮大。1978年,汤姆·库斯制造出第一个能手工拆卸和转换轴承的悠悠球。1980年,米歇尔·卡弗瑞制造出了“智能悠悠球”。它不仅能长时间自由旋转,而且其内置的离心弹簧能使悠悠球自动弹回到手里。20世纪90年代,还出现了滚珠轴承悠悠球,再次增加了其空转时间。
  1985年4月12日,悠悠球第一次由美国太空总署“发现号”太空飞船带入太空,作为太空玩具计划的一部分。科学家发现,悠悠球在太空中可以缓慢而优雅地沿着线绳运动,但却不能静止。没有地心引力的向下力量,悠悠球也无法旋转反弹回到线绳上。此外,在太空中,悠悠球无法自由落下,而必须要投掷才行。1992年7月31日,悠悠球又一次乘坐“亚特兰提斯号”太空船进入太空,拍摄一部悠悠球的教学录像带。
  现在,悠悠球已经风靡全世界,许多国家还先后成立了悠悠协会,像AYYA(美国悠悠协会)、JYYA(日本悠悠协会)、 HKYYFC(香港摇摇技术会)等。
  悠悠球究竟产生于中国、希腊还是菲律宾已无法考证,我们也很难确切地说这种玩具是否曾经在国与国之间流传。我们只知道,它作为一种流行于世界、纵横于历史的玩具是无与伦比的。虽然有时它会销声匿迹一段时间,但正如悠悠球的自身特性一样,它的流行趋势总是循环往复的。
其他文献
从2007年开始,我着手《o度空间》系列的创作。从《o度空间》到后来的《骨》系列,就像是围绕着圆点展开的轨迹,由最初着单纯、简单的灵感慢慢延伸,成为一个包括不同层面、不同方向的章节式的思考。在这过程中,我既不想刻意的站在一个社会历史的高度,也不是对于人类自我教化的沉重思考,而是在努力寻找贴切的形式,呈现自己的长久以来的这些想法。  “最终幻想”:后现代工业的变奏  作为典型的“80后”,消费、信息
期刊
观一(姚峰)1980年代接受学院式艺术教育的造型训练,在85美术运动时期,他曾经以带有“大灵魂”精神旨归的油画,介入新潮美术。新世纪以来,他于北京建立工作室,专事艺术创作,近年他创作了《悟象》系列、《体验》系列、《验证》系列以及新近的《观照》系列,这些作品的精神性已经超越了抽象论、风格学的现有范式,逐渐形成纯净、素朴、空灵、神秘的个性艺术风格。  从《悟象》系列看来,画家的心灵是自由的,既有草书的
期刊
一  梁铨,祖籍广东中山,1948年3月10日出生于上海。少年时期开始习画,1964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如今的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学。根据校史,1963年起,随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中国展开,美院组织师生下乡参加运动。翌年,运动规模扩大,“附中也将课堂搬到农村,只留少数教师维持上课”;于是,“刚建立起来的教学秩序又被打乱,刚制订的教学方案也被冲垮。”此时,正值梁铨入学之初,学校的情况和教育质量可见一
期刊
早上一上班,办公室里的电话就“丁零零”地响了起来,主任巡视了一下他手下的全体成员,嘀咕道:“怎么这么早就有电话?”然后有些不情愿地提起话筒:“喂,是哪位?是你呀,什么事家里不能说吗?今天是我的五十岁生日。你要好好庆祝一下,我看就免了吧,有什么值得庆祝的。好好,听你的……”放下电话,主任抱怨一声:“我那口子真是多事。”随后带上文件包出去了。  办公室里的十几口人谁也没吱声,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
期刊
初次看到阿森的绘画是在杭州他的工作室,那是S年前的事了。画面色彩诡异、扭曲。多表现当下世俗社会极端变态、疯狂的世道风情的描绘,是对消费至上主义的客观描摹,亦是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的流行绘画一路,在我惯常看到的画家模式群中没有生发多大的兴趣。  然而,阿森最近的画面却使我刮目相看了。极致对立的色彩和夸张、变异激情色域间的排列融合。激发、调动起观者澄净的心绪和思维,不得不随着他的画面去思考、去想象。  
期刊
冰雪消融,不管是意味着严冬的结束还是气温的短暂回升,都使人感到冬日将一去不复返。曾几何时,大地披上了白茫茫的冰雪,一片沉寂;然而,一阵熏风拂来,气温上升了,冰雪的威力开始减弱。漫山遍野,一时间溪水融化,流水潺潺。你听得见它的欢唱,也看得见它如淡淡的薄雾在融化的冰雪上漂浮,更可感受到脚下湿软的土地。这时,你会发现你正目睹一场冰川的融化,虽然规模不大。然而,一个冬季的冰雪时代就要过去了。  白天过后,
期刊
颤抖的色点    印象派把“光”和“色彩”看成是画家追求的主要目的,创作中竭力描绘事物的瞬间印象,表现感觉的现象。在他们看来世界万物在阳光下一律是平等的。雷诺阿曾说过:“自然之中,决无贫贱之分。在阳光底下,破败的茅屋可以看成与宫殿一样,高贵的皇帝和穷困的乞丐是平等的。”他们在创作中全力以赴地描绘“光”。在印象派的画中到处是充满阳光的色块组合,充满空气感。印象派所描绘的是主观化了的客观事物。这标志着
期刊
一  喜欢白明的瓷艺;  喜欢白明的油画;  喜欢白明的水墨;  喜欢白明的综合材料;  喜欢白明的具象与抽象;  喜欢他的文字,他的思考,他的微博,乃至他的生活方式。  世间才子多,才女也多。或因名不符实而遭人贬损;或因人云亦云而流于浅俗;或因自大狂妄而沦为孤岛;或因不思进取而落魄江湖。  白明,目光炯炯,天庭油亮,唇如激丹,齿若齐贝。在日行中天的年轮,却还像孩子那样好奇,像年轻人那样改变,像中
期刊
我曾经在1980年代初期,全面查阅过国内出版的所有的有关艺术教育、基础教育、美术史、工艺美术史方面的出版物,“包豪斯”这个名称竟从来没有出现过。即便留学苏联的人也都不知道,因为苏联不但封锁包豪斯的情况,并且连他们自己在1920年代建立的、在现代设计教育改革中具有和包豪斯同样重要地位的学校“佛库特玛斯”也完全屏蔽掉了,苏联连构成主义运动都闭口不提,留学苏联的人自然没有可能了解到战前德国这所规模不大的
期刊
生活在当下的人们无不焦虑、彷徨乃至绝望,只要你是个头脑和灵魂尚且清醒的人。于是出世或入世是来丽江人们很迫切的思考和神殇,无数善男信女来此寻觅生命的本质意义和终极梦幻,心灵以得到修养。  遍布丽江、香格里拉等地的客栈、酒店和人文景观为长期生活在都市的人群提供了思想和交流的驿站。在丽江长期生活着这样的一些文人、骚客,他们是这群人的另类和翘楚,和品正、吕印、赵一行、一鹤、和仕新、周正华。他们生活在丽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