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一年级真语文课改遇到的问题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zp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的课改已经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登场了,我本人真的很喜欢这本教材的内容安排,就像找到了很多年前的朋友一样,感觉很亲切,也很质朴,它充分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改呼唤回归语文本体,教师要真讲、学生要真学、评价要真评;提倡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我也体会到了它贴近生活,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但要一下子实施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依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我谈谈新课改来临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一、不能及时给孩子们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将课堂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中,用生活的理念来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是教材中所体现的。新课改下的教材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但是儿童活动区域的局限,生活的积累相对贫乏,我们作为老师在教学时就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链接、拓展。新的教材有很多有意境的文章,它让我充满了活力,想给孩子们一个充满情感的课堂,但是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比如,《江南》,他的美我们怎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去表达到位;还有《雨后的森林》我们该怎样去把他们带入这种意境,都是我们现在必须去反思的。
  二、不能完全脱离传统教学模式
  我们平时在课堂上,富有激情、神采奕奕,精气神十足,给人以扑面而来的活力。在声音上,富有激情的教师声音洪亮,饱含情感,语调跌宕起伏,语言栩栩如生。在体态语言上,富有激情的教师面部表情丰富,手势形象,举手投足间,无不蕴含情感。但缺乏学生的倾诉,他们才是主体。不能让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不时的在课堂第一线,你会发现每当学生回答问题后,他总是望着老师,目不转睛……当老师给予表扬时,学生脸上一定是灿烂的笑容,充满了自豪感,老师没有给予回答,学生的表情是麻木,一种失落感。学会倾听学生讲话,是师生交流的最基本要求。每个人都希望有人聆听自己的倾诉。但许多时候,我们老师缺少一种真诚的耐心。我们早已习惯滔滔不绝地讲,疾言厉色地训,不习惯倾听学生诉说,往往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下结论,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因此,许多学生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不肯轻易坦诚自己的心迹,那种近乎绝望的或游移的眼神令你窒息。其实,在课堂中,我们要做一个学生忠诚的倾听者,给学生一个表情达意畅所欲言的机会。这便是一份理解,一种尊重,一种认可,一种期望。
  三、不能彻底摒弃传统的形式主义之风
  想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却在我们为新课改欢呼雀跃的时候,课堂中出现了误区。
  过度的自主变成自流,讨论的问题喧宾夺主。有些教师一上课时就让学生 “喜欢读哪段读哪段”“想背哪段背哪段”,并任由学生提问题,提出多少个问题就讨论解决多少个问题。一节课下来,这里学一点那里读一段,学生的问题是逐个讨论解决了,但是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等因素,有些應该重点学重点读的内容却一直没提到,应该重点讨论解决的问题却一直搁在一边。这样的教学表面上是把自主权还给学生,实际上是放任自流。
  盲目的合作充斥课堂。不管什么内容都要分组讨论、分组“情景再现”,弄一个热闹的场面让听课的人看。有些时候这种方式不但没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成为课堂教学的败笔,甚至误导了学生,给了他们过多交流玩耍的时间。
  四、不能客观全面地进行有效评价
  让学生去展示自己,去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那我们又该如何去评价?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孩子这么精彩的回答,我们只是简单的一句“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的回答真棒”难道就够了?
  “真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让我们采取更有效的策略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真的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其他文献
摘要:如何激活生物课堂教学关系着生物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关系着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中学生物不参加中考,不少学生会轻视生物学习,在此情况下怎样从生物学自身找到突破点,激发学生兴趣和激活课堂,是每个中学生物教师需要探索的问题。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从备课入手,设计到位的问题,生动的语言,有趣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激活课堂,提高课堂效率。笔者有以下几点体
期刊
教育的根本目是培养由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何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们教师当前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我将课堂中应用探究教学的感受与总结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意识  美國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大价值的发明创
期刊
2015-2016学年,学校领导安排我去接任本校一毕业班的政治课,为了解该班对学习政治的情趣,我对该班作了一次“我对政治课的看法”的问卷调查,47%的同学表示喜欢政治课,而53%的同学表示不喜欢,理由多是“觉得政治课枯燥、乏味。兴趣不高已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要障碍。对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讲究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心情快乐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成绩。 
期刊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户外运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教师应以各种形式组织多种多样的户外体育活动,以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但户外体育活动,存在很多的不安全因素,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一些经验欠缺的教师就害怕带幼儿参加户外活动,总想着一旦出现安全事故,自己要担负多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有时还有被园方处分的可能。那么,教师在组织户外体育活动时,如何把安全风险降到最低?如何排除和减少活动中隐藏的
期刊
两千多年前,老子提出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创造思想;近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他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如今习近平主席强调“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新一代的创新素质是当今社会教育的重要目标。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是创新的重要工具,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必须有创新精神,如果能培养他们数字创造能力,就能为
期刊
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也是社会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传授者和示范者。唐代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意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道德教育和传授知识的,从这可以说明,我们的传统教育历来也是把德育放在首位的。要履行教书育人、培养理想远大、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一代新人的职责,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道德水准。所以,身为教师就应加强师德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师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开辟适合自己的学习空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学生如能在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按照自己的意志轻轻松松地把书读懂,把书读活,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学习语言的能力,且开辟他们感兴趣的语文学习空间。这样的语文教学无疑是成功的。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开辟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一教学理论有较深的体会。  
期刊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那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创新  首先教师要关心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创造潜能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谐的姿态,热情的赞许,崇高的师爱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自主学习的氛围,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敢
期刊
教材分析:  课文是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小鹰在跟着老鹰学飞的过程中,老鹰不断地向小鹰提出新的目标,从而使小鹰知道学习没有止境,应该不断进取的道理,让学生从中领悟学无止境,虚心好学的人生哲理。我采用双线并用的方法表达中心思想。第一条是情节线索,把重点放在小鹰的飞行实践上。第二条是与情节线索对应的感情线索,写小鹰的认识不断提高。  学情分析:  课文是童话故事。趣味性强且蕴含深刻
期刊
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根据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流程无论什么课型应该大致遵循首先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