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台上,一位短发老人穿着西装、抱着吉他,以摇滚乐的音乐形式唱起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唱毕,老人又朗诵了一首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
这是央视3月17日播出的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中的一幕。这位老人叫陈彼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活跃于台湾歌坛,他当年创作的《迟到》《一剪梅》等歌曲一度风靡两岸。在他人到中年时,却将大量时间花在一项自己都认为很难有市场的事情上:为古诗词谱曲。
现实的回应也几乎如他预判,从他开始做这件事至今的二十多年来,他创作的古诗词音乐一直没有得到发行。但这次在央视的演出之后,事情似乎迎来了转机。
74岁的陈彼得打完乒乓球,回到北京朝阳区常营附近的家中,接到了《经典咏流传》节目组的电话,邀请他参与节目录制。这是今年2月的一天下午,此时,距离陈彼得最初为古诗词谱曲已经过去二十多年。
最初,节目组希望陈彼得演唱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诗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叙述贴合陈彼得的个人经历。1949年,他刚刚5岁,跟随母亲以及作为空军飞行员的父亲去了台湾。1988年,他第一次回到大陆时,已是一个中年人。
虽然节目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陈彼得自己更希望演唱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他认为辛弃疾英雄气概的一面,恰恰是当下流行歌词中所缺少的。“辛弃疾是一个侠骨柔肠的人。现在风花雪月的东西多了点,我认为现在年轻人应该多接触些文武双全的东西。”陈彼得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经典咏流传》节目组在北京西四环的会议室中,团队人员分别听了陈彼得录制的《回乡偶书》和《青玉案·元夕》的小样,决定采纳陈彼得的想法。
早在去年,陈彼得便已经为《青玉案·元夕》谱曲完毕。那段时间,他生活在台湾阿里山北部的山区中,用一把吉他创作了该歌曲的最初版本。接到《经典咏流传》的邀约以后,陈彼得签约的“十三月”唱片公司和《经典咏流传》团队又分别丰富了编曲。
与那些用古风音乐表现古诗词的创作方式不同,陈彼得请音乐人刘卓以摇滚风为《青玉案·元夕》谱曲。在陈彼得看来,辛弃疾虽然是离现在800多年前的一个人物,但他能流传至今,便说明他有非常现代的一面。此外,辛弃疾豪放派词人的身份,摇滚乐颇为合适。
除了演唱《青玉案·元夕》,节目现场,陈彼得还朗诵了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他经常在家中朗诵这首诗,有时一边读一边哭泣,“真正热爱这个土地的人,他就会喜欢这首诗,这是本能,是血液里的一种东西。”
《经典咏流传》节目播出以后,陈彼得在微博上收到很多00后、90后发来的私信,表达对他的喜爱。其中一位临近高考的学生称,在他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为他们播放了陈彼得的《青玉案·元夕》。私信中,他还问陈彼得“爷爷,你说怎么才能把语文学好?”
陈彼得看来,他在这些年轻人心中更像是爷爷,而非典型意义上的偶像。“谁会拿爷爷当偶像?爷爷是拿来尊敬的。但正常的爷爷不弹吉他,爷爷一弹吉他,他们可能会觉得这个爷爷反传统、‘犯规’了,很好玩。”
陈彼得的音乐之路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台湾。彼时,陈彼得在台湾成功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读书。这个专业,是他母亲建议他报考的。原因在于,他的舅舅是重庆钢铁厂的总设计师,在他母亲的期待中,陈彼得未来会像他的舅舅一样,成为一个工业人才。
青年陈彼得却志不在此,他被摇滚乐深深吸引,热爱甲壳虫和猫王。那时,正是摇滚乐队席卷全球的年代。与此同时,那时的台湾唱片业,由于版权法不健全,部分公司得以发行大量品种繁多的英文专辑唱片,低投入、高回报,造就了台湾60年代末期的西洋音乐热潮。
陈彼得在大学期间已经会唱数百首英文歌,与陶喆的父亲陶大伟一同组过乐队。当时吉他的价格比较昂贵,他买不起,于是他的一位大学同学,利用机械工程的专业知识,照着图纸,用学校的设备,为乐队制作了一把吉他。
毕业、服兵役之后,陈彼得找到了一份在夜总会唱歌的工作。陈彼得原名“陈晓因”,由于夜总会的观众很多是外国人,所以,他自己起了一个中西结合的艺名“陈彼得”,沿用至今。
他在夜总会工作的收入,超出了他母亲的期待。那时,他从事机械工程的同学收入约每月1000元,但他在一家夜总会唱歌的收入便有4000元。有时,他同时在三家夜总会走穴,收入过万。
1972年,陈彼得自己写出了原创作品《含泪的微笑》。那天,他和歌手余天同坐一辆车赶场。陈彼得无意间吹起口哨,余天问这是什么歌?陈彼得回答,这是我随口吹的。后来,这首歌成为了余天的专辑《男人青春梦》中的主打曲。
此后,陈彼得陆续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迟到》《阿里巴巴》《一剪梅》等歌曲。这些歌曲中,颇能体现陈彼得不同寻常的风格。那时台湾情歌中的爱情范式,大多是抒发对一个人的专情,但《迟到》中,陈彼得讲述了一个三角恋的故事。此外,当时的歌曲大多是慢歌,而陈彼得在《阿里巴巴》中,引入了迪斯科舞曲和说唱元素。
音乐创作之外,陈彼得还成立了台湾歌星工会。一次陈彼得在乘坐歌手凌峰的轿车时,他看到凌峰开车,总是一只手握着方向盘,另一只手臂拽着车门。他对凌峰说,“你这个习惯不好,很危险,驶过的车可能撞倒你的手”。凌峰告诉他,“我的车门坏了,不用手夹住,它经常自己就开了”。
这辆车门坏掉的轿车,折射了当年台湾男女艺人的收入差距。在陈彼得的记忆中,那时邓丽君、凤飞飞等女歌手的出场费能有几十万,但男歌手的出场费通常只有幾千块。 不久之后,陈彼得筹措了数百万现金,用皮箱装好,和两名助理开着车从台南到台北,签下了30余名当红男歌手,并把这些歌手的出场费提高了一倍。
似乎一路顺遂的陈彼得,却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患上了焦虑症。一方面,从1980年开始,作为演艺工会主席,他耗费了大量精力,创作时间急遽减少;另一方面,他为歌手凌峰创作的一首歌曲由于当时的时代原因在台湾被禁唱,这是对他的另一个打击。
焦虑症在一次欧阳菲菲的演唱会上爆发。那天他作为演唱会的嘉宾,还没开始唱便感到“我在这儿再站一秒钟,即可就会休克,一分一秒都待不下去了,必须马上离开、逃离这个地方”。
他走到后台,对正在后台休息的歌手凌峰说“不唱了”,然后,离开了台湾的舞台至今。
陈彼得找遍了台湾的心理医生,医生给他开安眠药、镇定剂,但陈彼得觉得这些药物只能缓解,却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于是,他为自己制定“自然疗法”,花了半年时间,远离人群,走遍了台湾的山山水水,直到焦虑渐渐消失。
时间到了1987年。这一年的10月,海峡两岸开放了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的政策。
那时,常规的探亲路线是从香港或澳门参加探亲团,进入内地。陈彼得报名时,需要排队三个月。他不想再等了,他选择乘坐航班去日本,绕道来大陆。航班在上海上空缓缓降落时,陈彼得看着云层下的土地,泪眼婆娑。“这是一种近乡情更怯的眼泪,也是一种喜极而泣的眼泪。”陈彼得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他见到的第一个亲人是他的弟弟。他的弟弟比他小两岁,1949年他去台湾时,在外婆的要求下,弟弟留在了成都。见面时,弟弟开玩笑地问他,“你是反攻大陆来了吗?”“我是来投诚的。”陈彼得说。
同年5月,陈彼得收到成都市台湾事务办公室的邀请,希望他能在成都举办演唱会。陈彼得返回台湾,带回了灯光、舞蹈、音响、歌手、乐队等50余人的演出团队。此外,他还为这次演唱会特意创作了一首《归雁》。
6个月之后,陈彼得陆续在成都、重庆、武汉的体育馆举办了共计20场的演唱会。现在回忆起当初演唱会的情景,陈彼得形容“好像在梦里一样,怎么能举办20场那么多呢?”而在陳彼得的印象中,“那会儿费翔比较红,但他只唱了一场”。
但一年之后,由于大陆举办演唱会的政策限制,陈彼得又一次退居幕后。
此后三四年,他在两岸间往返探亲,间或为一些歌手写作歌曲。那段期间,他为杨钰莹写下了《等你一万年》,为陈明、江珊写下了 《灯火阑珊处有你》。
上世纪90年代中旬,陈彼得临近50岁。回首人生前50年,他觉得自己的音乐创作更多是以市场为导向。临近50岁的人生关口,他决定将创作重心放在为古诗词谱曲。下定这个决心的时候,他已做好了没有市场、无法发行的准备。
之所以选择为古诗词谱曲,一方面是因为他喜欢古代历史中的人物。阅读古诗词时,他仿佛穿越至古代,与古人对谈他们的兴衰、荣辱、喜悦、伤心。这个过程中,他也得以观照自己,“你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自己人生,可以决定你明天应该走的路”。
另一原因,是他觉得古诗词作为古人流传下来的作品,或许对当代社会有别样的启发。比如,今年年初他坚持演唱《青玉案·元夕》是因为他觉得这首歌可以给“缺少英雄气概的流行歌词” 增添一些力量。
广州市郊一个四面环水的岛上,陈彼得买下一套房子作为工作室,添置了调音台、吉他、钢琴、键盘等器材。他那时谱曲的一首词是《渔歌子》,其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唱词,仿佛他每日的创作环境。
陈彼得的创作原则是,保持古诗词的原本面貌。他不愿像一些以古诗词为歌词的音乐人一样,在作品中增减古诗词的文字。随之而来的困难,是他要将一些过短或过长的古诗词,都容纳在4分钟左右的歌曲长度中。比如一首五言绝句,虽然只有4句,但他会采用变调、间奏等方式,在歌词很短的情况下,让歌曲依然有层次感。
他还花了很多功夫在音乐之外。为每一首词谱曲时,他会通过找文学教授请教等方式,彻底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尽可能让编曲贴合古诗词的真实气质。“很多古诗词未必只有字面意思,真正思想隐藏在文字背后。”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上世纪90年代,陈彼得为100多首古诗词谱了曲。为了给古诗词录音,在2004年左右,他在北京三元桥附近开了一家“喜鹊录音棚”。经营录音棚期间,谢天笑、窦唯、崔健等摇滚乐手,都曾来他的录音棚录音。
乐手录音结束以后,陈彼得经常会给他们做饭吃,他记得窦唯爱吃他做的咖喱羊肉饭和烩饭。
2012年左右,传统唱片业在盗版和数字音乐的冲击下,利润愈发微薄。陈彼得的喜鹊录音棚也难以为继。而他一直坚持谱曲的古诗词,也一直没有市场。此时,陈彼得和妻子巴度的儿子已经11岁了,他需要赚钱,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由于自己喜欢美食,陈彼得选择回到广州开餐厅。对于这段经历,他形容这种选择就像辛弃疾一样,“辛弃疾在人生低谷的时候去种地,所以号稼轩;我呢,音乐事业渐渐褪色的时候,就去煮面。”陈彼得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他的餐厅叫做幸福77G,开在广州番禺区的丽江花园小区,约30平方米。陈彼得的朋友晨枫,是丽江花园小区的住户。据晨枫称,丽江花园小区住户以年轻白领为主。那时,陈彼得的幸福77G餐厅,宛如丽江花园年轻人的“深夜食堂”。晨枫的记忆中,餐厅门口有一棵大榕树,有时他深夜归家,见榕树后面餐厅的灯亮着,便知道陈彼得还可以为他做饭。此外,年轻人在77G餐厅用餐时,有时会向陈彼得倾诉工作生活中的不如意。这时,陈彼得便会一边做菜,一边听他们自顾自的念叨,间或讲述自己的一些经历,以此宽慰这些疲倦的都市夜归人。
经营餐厅时的陈彼得已经年近70岁,刚开张时,只有三个人经营,陈彼得会骑着自行车亲自去送餐。有时,他敲门送餐时,对方看见是一位老大爷,会说,“真不好意思,怎么你来送?”聊到这一细节,陈彼得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我觉得人就是要有一种坦然面对生活的态度,林肯不还擦过皮鞋吗?该擦就擦,该煮就煮,该送就送。”
2014年左右,陈彼得与妻子巴度的孩子要去台湾读书,陈彼得将餐厅出售,回到了台湾生活。开餐厅这两年,陈彼得实现了他“改善家庭生活”的愿望,据他称,开餐厅期间,每天能赚几千元。
年过70岁的陈彼得,在台湾的生活像一个普通老人一样平静。上午练琴、谱曲,下午约球友打乒乓球,晚饭时和妻子轮流做菜。他创作多年的古诗词音乐,即便一直没有发行,他也并不再因此而焦虑。
直到他来到北京,处理一些房产上的事务期间,偶然接到《经典咏流传》的邀请,演唱的《青玉案·元夕》随后火爆网络。“我写了二十多年,时代终于听到了我的呼唤。”陈彼得这样说道。
这是央视3月17日播出的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中的一幕。这位老人叫陈彼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活跃于台湾歌坛,他当年创作的《迟到》《一剪梅》等歌曲一度风靡两岸。在他人到中年时,却将大量时间花在一项自己都认为很难有市场的事情上:为古诗词谱曲。
现实的回应也几乎如他预判,从他开始做这件事至今的二十多年来,他创作的古诗词音乐一直没有得到发行。但这次在央视的演出之后,事情似乎迎来了转机。
“爷爷,你说怎么才能把语文学好?”
74岁的陈彼得打完乒乓球,回到北京朝阳区常营附近的家中,接到了《经典咏流传》节目组的电话,邀请他参与节目录制。这是今年2月的一天下午,此时,距离陈彼得最初为古诗词谱曲已经过去二十多年。
最初,节目组希望陈彼得演唱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诗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叙述贴合陈彼得的个人经历。1949年,他刚刚5岁,跟随母亲以及作为空军飞行员的父亲去了台湾。1988年,他第一次回到大陆时,已是一个中年人。
虽然节目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陈彼得自己更希望演唱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他认为辛弃疾英雄气概的一面,恰恰是当下流行歌词中所缺少的。“辛弃疾是一个侠骨柔肠的人。现在风花雪月的东西多了点,我认为现在年轻人应该多接触些文武双全的东西。”陈彼得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经典咏流传》节目组在北京西四环的会议室中,团队人员分别听了陈彼得录制的《回乡偶书》和《青玉案·元夕》的小样,决定采纳陈彼得的想法。
早在去年,陈彼得便已经为《青玉案·元夕》谱曲完毕。那段时间,他生活在台湾阿里山北部的山区中,用一把吉他创作了该歌曲的最初版本。接到《经典咏流传》的邀约以后,陈彼得签约的“十三月”唱片公司和《经典咏流传》团队又分别丰富了编曲。
与那些用古风音乐表现古诗词的创作方式不同,陈彼得请音乐人刘卓以摇滚风为《青玉案·元夕》谱曲。在陈彼得看来,辛弃疾虽然是离现在800多年前的一个人物,但他能流传至今,便说明他有非常现代的一面。此外,辛弃疾豪放派词人的身份,摇滚乐颇为合适。
除了演唱《青玉案·元夕》,节目现场,陈彼得还朗诵了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他经常在家中朗诵这首诗,有时一边读一边哭泣,“真正热爱这个土地的人,他就会喜欢这首诗,这是本能,是血液里的一种东西。”
《经典咏流传》节目播出以后,陈彼得在微博上收到很多00后、90后发来的私信,表达对他的喜爱。其中一位临近高考的学生称,在他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为他们播放了陈彼得的《青玉案·元夕》。私信中,他还问陈彼得“爷爷,你说怎么才能把语文学好?”
陈彼得看来,他在这些年轻人心中更像是爷爷,而非典型意义上的偶像。“谁会拿爷爷当偶像?爷爷是拿来尊敬的。但正常的爷爷不弹吉他,爷爷一弹吉他,他们可能会觉得这个爷爷反传统、‘犯规’了,很好玩。”
走红于台湾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
陈彼得的音乐之路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台湾。彼时,陈彼得在台湾成功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读书。这个专业,是他母亲建议他报考的。原因在于,他的舅舅是重庆钢铁厂的总设计师,在他母亲的期待中,陈彼得未来会像他的舅舅一样,成为一个工业人才。
青年陈彼得却志不在此,他被摇滚乐深深吸引,热爱甲壳虫和猫王。那时,正是摇滚乐队席卷全球的年代。与此同时,那时的台湾唱片业,由于版权法不健全,部分公司得以发行大量品种繁多的英文专辑唱片,低投入、高回报,造就了台湾60年代末期的西洋音乐热潮。
陈彼得在大学期间已经会唱数百首英文歌,与陶喆的父亲陶大伟一同组过乐队。当时吉他的价格比较昂贵,他买不起,于是他的一位大学同学,利用机械工程的专业知识,照着图纸,用学校的设备,为乐队制作了一把吉他。
毕业、服兵役之后,陈彼得找到了一份在夜总会唱歌的工作。陈彼得原名“陈晓因”,由于夜总会的观众很多是外国人,所以,他自己起了一个中西结合的艺名“陈彼得”,沿用至今。
他在夜总会工作的收入,超出了他母亲的期待。那时,他从事机械工程的同学收入约每月1000元,但他在一家夜总会唱歌的收入便有4000元。有时,他同时在三家夜总会走穴,收入过万。
1972年,陈彼得自己写出了原创作品《含泪的微笑》。那天,他和歌手余天同坐一辆车赶场。陈彼得无意间吹起口哨,余天问这是什么歌?陈彼得回答,这是我随口吹的。后来,这首歌成为了余天的专辑《男人青春梦》中的主打曲。
此后,陈彼得陆续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迟到》《阿里巴巴》《一剪梅》等歌曲。这些歌曲中,颇能体现陈彼得不同寻常的风格。那时台湾情歌中的爱情范式,大多是抒发对一个人的专情,但《迟到》中,陈彼得讲述了一个三角恋的故事。此外,当时的歌曲大多是慢歌,而陈彼得在《阿里巴巴》中,引入了迪斯科舞曲和说唱元素。
音乐创作之外,陈彼得还成立了台湾歌星工会。一次陈彼得在乘坐歌手凌峰的轿车时,他看到凌峰开车,总是一只手握着方向盘,另一只手臂拽着车门。他对凌峰说,“你这个习惯不好,很危险,驶过的车可能撞倒你的手”。凌峰告诉他,“我的车门坏了,不用手夹住,它经常自己就开了”。
这辆车门坏掉的轿车,折射了当年台湾男女艺人的收入差距。在陈彼得的记忆中,那时邓丽君、凤飞飞等女歌手的出场费能有几十万,但男歌手的出场费通常只有幾千块。 不久之后,陈彼得筹措了数百万现金,用皮箱装好,和两名助理开着车从台南到台北,签下了30余名当红男歌手,并把这些歌手的出场费提高了一倍。
似乎一路顺遂的陈彼得,却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患上了焦虑症。一方面,从1980年开始,作为演艺工会主席,他耗费了大量精力,创作时间急遽减少;另一方面,他为歌手凌峰创作的一首歌曲由于当时的时代原因在台湾被禁唱,这是对他的另一个打击。
焦虑症在一次欧阳菲菲的演唱会上爆发。那天他作为演唱会的嘉宾,还没开始唱便感到“我在这儿再站一秒钟,即可就会休克,一分一秒都待不下去了,必须马上离开、逃离这个地方”。
他走到后台,对正在后台休息的歌手凌峰说“不唱了”,然后,离开了台湾的舞台至今。
“好像在梦里一样”
陈彼得找遍了台湾的心理医生,医生给他开安眠药、镇定剂,但陈彼得觉得这些药物只能缓解,却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于是,他为自己制定“自然疗法”,花了半年时间,远离人群,走遍了台湾的山山水水,直到焦虑渐渐消失。
时间到了1987年。这一年的10月,海峡两岸开放了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的政策。
那时,常规的探亲路线是从香港或澳门参加探亲团,进入内地。陈彼得报名时,需要排队三个月。他不想再等了,他选择乘坐航班去日本,绕道来大陆。航班在上海上空缓缓降落时,陈彼得看着云层下的土地,泪眼婆娑。“这是一种近乡情更怯的眼泪,也是一种喜极而泣的眼泪。”陈彼得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他见到的第一个亲人是他的弟弟。他的弟弟比他小两岁,1949年他去台湾时,在外婆的要求下,弟弟留在了成都。见面时,弟弟开玩笑地问他,“你是反攻大陆来了吗?”“我是来投诚的。”陈彼得说。
同年5月,陈彼得收到成都市台湾事务办公室的邀请,希望他能在成都举办演唱会。陈彼得返回台湾,带回了灯光、舞蹈、音响、歌手、乐队等50余人的演出团队。此外,他还为这次演唱会特意创作了一首《归雁》。
6个月之后,陈彼得陆续在成都、重庆、武汉的体育馆举办了共计20场的演唱会。现在回忆起当初演唱会的情景,陈彼得形容“好像在梦里一样,怎么能举办20场那么多呢?”而在陳彼得的印象中,“那会儿费翔比较红,但他只唱了一场”。
但一年之后,由于大陆举办演唱会的政策限制,陈彼得又一次退居幕后。
此后三四年,他在两岸间往返探亲,间或为一些歌手写作歌曲。那段期间,他为杨钰莹写下了《等你一万年》,为陈明、江珊写下了 《灯火阑珊处有你》。
与古人对谈
上世纪90年代中旬,陈彼得临近50岁。回首人生前50年,他觉得自己的音乐创作更多是以市场为导向。临近50岁的人生关口,他决定将创作重心放在为古诗词谱曲。下定这个决心的时候,他已做好了没有市场、无法发行的准备。
之所以选择为古诗词谱曲,一方面是因为他喜欢古代历史中的人物。阅读古诗词时,他仿佛穿越至古代,与古人对谈他们的兴衰、荣辱、喜悦、伤心。这个过程中,他也得以观照自己,“你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自己人生,可以决定你明天应该走的路”。
另一原因,是他觉得古诗词作为古人流传下来的作品,或许对当代社会有别样的启发。比如,今年年初他坚持演唱《青玉案·元夕》是因为他觉得这首歌可以给“缺少英雄气概的流行歌词” 增添一些力量。
广州市郊一个四面环水的岛上,陈彼得买下一套房子作为工作室,添置了调音台、吉他、钢琴、键盘等器材。他那时谱曲的一首词是《渔歌子》,其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唱词,仿佛他每日的创作环境。
陈彼得的创作原则是,保持古诗词的原本面貌。他不愿像一些以古诗词为歌词的音乐人一样,在作品中增减古诗词的文字。随之而来的困难,是他要将一些过短或过长的古诗词,都容纳在4分钟左右的歌曲长度中。比如一首五言绝句,虽然只有4句,但他会采用变调、间奏等方式,在歌词很短的情况下,让歌曲依然有层次感。
他还花了很多功夫在音乐之外。为每一首词谱曲时,他会通过找文学教授请教等方式,彻底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尽可能让编曲贴合古诗词的真实气质。“很多古诗词未必只有字面意思,真正思想隐藏在文字背后。”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上世纪90年代,陈彼得为100多首古诗词谱了曲。为了给古诗词录音,在2004年左右,他在北京三元桥附近开了一家“喜鹊录音棚”。经营录音棚期间,谢天笑、窦唯、崔健等摇滚乐手,都曾来他的录音棚录音。
乐手录音结束以后,陈彼得经常会给他们做饭吃,他记得窦唯爱吃他做的咖喱羊肉饭和烩饭。
隐身“深夜食堂”
2012年左右,传统唱片业在盗版和数字音乐的冲击下,利润愈发微薄。陈彼得的喜鹊录音棚也难以为继。而他一直坚持谱曲的古诗词,也一直没有市场。此时,陈彼得和妻子巴度的儿子已经11岁了,他需要赚钱,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由于自己喜欢美食,陈彼得选择回到广州开餐厅。对于这段经历,他形容这种选择就像辛弃疾一样,“辛弃疾在人生低谷的时候去种地,所以号稼轩;我呢,音乐事业渐渐褪色的时候,就去煮面。”陈彼得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他的餐厅叫做幸福77G,开在广州番禺区的丽江花园小区,约30平方米。陈彼得的朋友晨枫,是丽江花园小区的住户。据晨枫称,丽江花园小区住户以年轻白领为主。那时,陈彼得的幸福77G餐厅,宛如丽江花园年轻人的“深夜食堂”。晨枫的记忆中,餐厅门口有一棵大榕树,有时他深夜归家,见榕树后面餐厅的灯亮着,便知道陈彼得还可以为他做饭。此外,年轻人在77G餐厅用餐时,有时会向陈彼得倾诉工作生活中的不如意。这时,陈彼得便会一边做菜,一边听他们自顾自的念叨,间或讲述自己的一些经历,以此宽慰这些疲倦的都市夜归人。
经营餐厅时的陈彼得已经年近70岁,刚开张时,只有三个人经营,陈彼得会骑着自行车亲自去送餐。有时,他敲门送餐时,对方看见是一位老大爷,会说,“真不好意思,怎么你来送?”聊到这一细节,陈彼得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我觉得人就是要有一种坦然面对生活的态度,林肯不还擦过皮鞋吗?该擦就擦,该煮就煮,该送就送。”
2014年左右,陈彼得与妻子巴度的孩子要去台湾读书,陈彼得将餐厅出售,回到了台湾生活。开餐厅这两年,陈彼得实现了他“改善家庭生活”的愿望,据他称,开餐厅期间,每天能赚几千元。
年过70岁的陈彼得,在台湾的生活像一个普通老人一样平静。上午练琴、谱曲,下午约球友打乒乓球,晚饭时和妻子轮流做菜。他创作多年的古诗词音乐,即便一直没有发行,他也并不再因此而焦虑。
直到他来到北京,处理一些房产上的事务期间,偶然接到《经典咏流传》的邀请,演唱的《青玉案·元夕》随后火爆网络。“我写了二十多年,时代终于听到了我的呼唤。”陈彼得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