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还是“有我”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活一世,不能总“无我”,亦不能总“有我”。我以为,“有我”为人,“无我”为出,人过则沉溺,出过则无味。恰到好处的人生,应是“有我”与“无我”恰到好处的平衡。
  “有我”与“无我”本是一场博弈。“有我”则重视,则表现,则多虑,大处多策划多展示多帮助,小处则多算计多表演多谋人;“无我”则平静,则闲适,则超然,大处多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小处则多怨天尤人破罐破摔。
  常人进多“有我”,退多“无我”。风和日丽春和景明之时,人们常强化自我、表现自我、展示自我,以激昂文字指点江山,把酒临风其喜洋洋,以致得意忘形,乐极生悲;淫雨霏霏连月不开之时,人们则常淡化自我、贬低自我,自以为与世人比皆弗如远甚,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
  圣人进多“无我”,退多“有我”。居庙堂之高时,多淡化自我、反省自我,体察天下人之疾苦,感同天下人之忧乐;处江湖之远时,则多强化自我、展现自我,积极进取,不怨不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终守得峰回路转。
  十七少者,活着应“有我”。强烈的自我意识,促进着自我的完善与对梦想的追求。“有我”少年多自尊,多自重。我的人生我做主,我不成大事,谁成大事?
  七十老者,活着应“无我”。年过古稀,只有“无我”,才可与社会相融合,与自然相融合,才可“从心所欲不逾矩”。若是耄耋之年依旧事事必究、锱铢必较,怎能在洗净尘世的铅华后,将人生看得清明?
  其实,“有我”与“无我”不过是不同的人在不同情境下面对世事的一种反射行为,它们并非完全对立不可调和。犹太智者有言:“人生来手皆握拳,走时手皆张开。”“有我”与“无我”自有它们平衡的道理。
  而知道什么时候握拳,什么时候放手,什么时候“有我”,什么时候“无我”,恰恰是一种活着的独到艺术。
  佳作点评
  人生在世,“无我”还是“有我”的确是个难解的命题。而一个十七岁的少年能够如此辩证、如此冷静地参悟人生,实属不易。文章开宗明义,亮明观点:“恰到好处的人生,应是‘有我’与‘无我’恰到好处的平衡。”然后从常人与圣人、十七少者与七十老者角度,反复进行理性的辩证分析,思路清晰,收放自如。语言简明,多处引经据典,教材中的句子信手拈来,用得恰到好处。
  (刘丽燕)
其他文献
女子感受到了男子的吸引力,是因为他的声音?还是因为他是男性?也许都有。  在最先的因事电话联系中,也许是男子的声音、腔调、乡音,女子就想见见此人。第一次见面,女子见到男子的本人有点儿失落,办完事情的第一个步骤走了。不久,男子打来电话,约定办事情第二个步骤的时间。这时,女子想以美好的形象迎接下次见面。临第二次见面前,女子梳整头发、穿戴整齐。见面时,女子精神焕发、显出自己的韵味和风采。临第三次见面时,
接到易拉的电话时,李牧正在踩着积雪过马路。他要去对面那个看起来像一架钢琴一样的白色大楼里参加一个会议。雪是夜里下的。这个冬天,雪总是在夜里悄悄下,无声无息,像个阴谋,早上一睁开眼睛,整个世界都是白色的,让人在那个瞬间感觉一切很不真实,有些错愕——明明你是睡在自己的床上,却仿佛醒在别人的世界里。  快走到路对面时,李牧听到易拉说想跟他见一面。他问什么时候,她说就现在。李牧抬头看了看近在咫尺的那架巨大
“衣锦还乡”是一句成语,《旧唐书·姜暮传》有一句:“衣锦还乡,古人所尚。”也就是说,自古人们就崇尚衣锦还乡。  最出名的,莫过于《史记》中项羽与刘邦的记载。当了官或者富贵了,不回故乡就像是穿新衣走夜路,没人看得见。当年,项羽消灭了秦帝国,占领了咸阳,却不以关中为基业,建立霸权,只想着东归回故乡,《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是这样说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富贵回故乡,是让人看的,明
一  到了村口,小妹下车去买纸钱,我在车上陪爹。爹躺在后座上。由于身长座短,他的脚弯着,侧身向外,一只手臂压在腰下,另一只横在腰上,两个手板分别从身上和身下伸出来,悬在座位外。爹双目闭合,脸色如常,似在熟睡。已经是下午五点,从爹在医院独自坐着离开人世,到现在躺着回老家,时间过去了五小时。这期间,忙着送爹进急救室抢救,徒劳一场后,又忙着将他送回家,焚香烧纸,仓促的祭奠之后,又忙着送他回老家,始终没跟
“人间有味是清欢”。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一句颇富人生哲理的诗句,原本是对远离喧嚣和争斗,忘却名利,走进山林,安然享受农家粗茶淡饭的一种心迹的诗意表达,后来则被诠释为对平静的素淡的简朴的生活之安与之爱的神往心驰,对各种境遇的直面、接纳、改造和顺应,演绎为一种时时处处的心理调适、畅通与知足,表现一种朴实无华里的惬意,展现一种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体现一种至清至高的精神境界,彰顯生命里一种别样的人生体味。它
“安静得如同陵墓”,这是一个名作家的一部小说里的一句话。我对这部小说的记忆并不深刻,但对陵墓里的那种安静感,却较有体会。当然,这体会来自我时常去父母的墓地。  对活人来说,除了约定俗成的节日,一般情况下没有谁会喜欢往墓地里跑。活人有许多的事要做,每个人都忙得焦头烂额,何况墓地是死人的所在,即使有我们的亲人在,也不必要老往那里跑。  相比他们——那些忙碌的人们,我则很有时间,很闲适。我的时间除了读书
首先,我祝贺基石《柳青,一座不朽的精神灯塔》这篇文章获得 2019年度中国散文年会“精锐奖”!文章中涉及到的王维玲先生,是我熟悉的老朋友,他刚去世,马未都怀念王维玲的文章,四五天前我还转给了蒋建伟同志,因为他是《创业史》的责编。我的《文艺报》同事阎纲,是最早写《创业史》评论的。我到《文艺报》的时候,是 1978年 8月份,那时候,柳青先生已经于 6月 13日去世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看家的四部书,叫“
它发生在你的世界——素材A北京志愿者地铁里征集“绿色”  签名,呼吁绿色出行  2016年1月16日,北京地铁10号线纪家庙站的站台一角,一条写着“我承诺,爱北京,绿色出行”的横幅摆放在桌子上,二三十位年轻志愿者在上面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呼吁更多人绿色出行,支持北京冬奥会。按计划,他们希望征集到1万名市民的签名,并在今年7月31日,将其送给冬奥会组委会。据悉,目前在北京这样的地铁志愿者已经有159
正式比赛的那一天,是一个明媚透亮的清晨,泰安一中的紫藤萝开得正盛,远远望去,在阳光下倾泻出一串串浅浅的紫。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今天这一刻的抵达,这里,既是终点,也是起点。  从培训到比赛,不过短短十几天,八个人与四位指导老师在会议室剖析辩题的时光,如今也变成了最珍贵的回忆。比赛前,每个人几乎都准备了一大摞相关材料,只要跟辩题沾边,不管有的没的,先记下来再说。正反方的一辩陈词也是改了又改,平均每天要改
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5月3日,四川達州一位八旬老人在女儿陪同下乘坐动车到省城看病,因节后人多没有买到全程坐票,便借坐邻座。到达南充站时,老人被座位的主人——一名女大学生“请”了起来。老人的女儿恳请让老人挤挤一起坐,但女大学生坚持按票入座。对此,老人的女儿很是不满,但女大学生认为,坐自己的座位有错吗?  对这件事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