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买房:旅行中为自己安下一个个家

来源 :风尚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t3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文建平
  


  


  芳姐摇上车窗,耳边一片清静。穿过市中心的热闹,五分钟后,芳姐置身这城市最新兴CBD的一处楼盘。
  16楼,推开房门,目光直接越过客厅,寻到落地窗外的大片绿色。
  那是珠江公园,广州最奢侈的公园——倒不是园子怎样,而是地皮。从芳姐的角度看去,园内繁茂的南方树木种类颇丰、层层叠进、设计精巧,绿叶掩映间,一座红顶小洋房,透出英伦园林味道。
  定居英国二十来年的芳姐,在房间内看了不到十分钟,转身跟售楼先生说,这房我买了。笑容略有歉意,“因为原本只想看看,身上带的现金不多”。倾囊而出,付了定金。
  第二天来时,一次性付款,120万。
  那是2003年的事了。售楼先生至今想起,还乐得不能合口,“这样痛快的客户,实在罕见。”
  
  我买的房,至今还没有跌的
  
  “为什么想要在广州买房?”芳姐在广州没有生意、没有亲人,朋友也为数不多。
  “我在广州有个很好的女友,有时候,我会过来看她。以前每次来,我总要住酒店,但酒店永远不能按我的喜好去装修,我也永远无法在酒店里用我喜欢的餐具宴请朋友吃我做的饭菜。当时,刚好手头有200来万的私房钱,来广州的时候,我就会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房可以买。”
  “那为什么这么快就定下这套房?只当买个120万的玩具?”
  “我真的喜欢这房子,一见钟情。大约女人就是这样的。我当时就是想要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刚好这里看出去的景色有些像我在伦敦的一所住处,而且元宝形的楼房设计,让别人看不到我的阳台,我的阳台望出去也只看到公园景色,这都是我喜欢的。所以,即使比旁边的几处楼盘贵2000多一平米(这房子本身约8000/平米),我也毫不犹豫买这处。”
  “仅仅为此?还是像在买玩具。有没有考虑投资的因素?”
  “我买房,初衷从来不是投资。我的房,除了不太好的小房子出租或者出手外,都是装修成自己喜欢的风格,随心所欲轮着住。所以我敢一见钟情、即刻定下。但是我买的房,全球不管哪里,至今还没有跌的。这所房子现在翻了三倍还不止。”
  上帝简直偏心!
  ——何止是整日里研究投资策略而不得其势的炒房者,即使芳姐的朋友,每见其房产逆举世大流,扶摇而上,无不发此感叹。
  
  真的好房子不会跌,哪里都一样
  
  先从芳姐2008年年初入手的广州郊区的一处别墅解起。
  这套北美风格的别墅离广州市中心车程一个半小时,260平米,风景怡人。芳姐以惯常的作风,一见钟情、迅速订购,并为了大出十多平米、更为私密的庭院,痛快多掏了30万。更为了这不到300万的房子,花了100多万装修,目前上未完工。
  “我总觉得自己和先生都到了该享受生活的年纪了,也渐渐发现喜欢上在国内生活。在欧洲的大部分时间,我们都住在郊区的别墅里,田园景色始终都最吸引我。有次,我到一位朋友家里做客,他家的别墅在我这所别墅的隔壁楼盘。在车上经过这处楼盘时,我看到这片别墅周围的田园风光时,就动心了。我买的时候,它价格并不低,但因为是想买给自己度假住的,不为投资,所以也不在乎。后来有人跟我说这楼盘的一些别墅都跌了,我查了一下,都是地势不太好的那些,我的这栋,还小有攀升。”
  至此,不妨对芳姐的“一见钟情”稍作归纳:
  地段上走极端:闹则黄金地段的高级公寓,僻则青山碧水的田园别墅;
  品质上走顶端:闹也好,僻也罢,公寓别墅,都要同类最好——何为最好,芳姐自有标准——
  便捷。“闹市的便捷是指我常要去的上好餐厅、咖啡馆、剧院,甚至车站都在近旁。别墅的方便就是开车路线简单、轻易可达,一两个小时的车程对于久居国外的我们,很正常,甚至是远离城市的一个享受过程”;
  不落伍。“不落伍不仅包括房型、风格、设计,还有社区的硬件配套、软件服务,至少十年内不会落伍”;
  自己喜欢。“买来是给自己享受的。而万一有天要出手,从人性角度看,你自己喜欢的,大多人也都会喜欢,人为自己喜欢的东西掏钱,总是容易些”;出类拔萃。“买同类中最好的,至少是较好的那套。物以稀为贵。土地有限,好地段有限,房子就像儿子,生一个是一个。我二十多年的买房经验和我所见的别人经验,都告诉我,真的好房子不会跌价的,即便一时跌了,不多久终会涨上去,全世界都这样” 。
  一句“真的好房子不会跌价”,似为玄机所在。
  纵观芳姐的全球房产:为居住所需购置的伦敦数百平米的古典别墅、市区高级公寓,因旅游而爱屋及乌、用作家人和亲朋旅行居所的新加坡市中心高级公寓,香港早年用于自住、与众多二三线明星为邻的公寓,深圳的多处公寓,无不隶属上述标准范围内,即使出国前在武汉买下的房子,也因地段不错,身价逐年见涨。广州的两处自不用说。
  二十多年前,从武汉,到深圳,到香港,到美国,芳姐最后选中伦敦定居。此前此后,或打拼,或旅行,或归隐,她像一只迁徙的候鸟,因为贪恋沿途风景,在旅行中为自己安下一个个家,留下一处处无意的投资。
  无意处皆有意,只是此意未刻意。谁说上帝偏心?
  
  《风尚周报》:对于时下流行的旅行投资,您作为先行者,有何看法?
  
  芳姐:旅行投资有两种,一是为做投资,特意而为的旅行;还有一种是旅行中发现投资良机,临时起意的。两种都没有问题,只是有一点,不要盲目跟风。一定要事先自己去研究好,对要投资的领域,心里有数。不能见这个领域投资热,就头脑跟着热,上去就投。我买房子,虽然有些一见钟情,但是大概的谱,我心里始终有。钱都是挣来的,就算不做投资,也不能乱花。
  
  《风尚周报》:您现在的这些房产,眼下和将来分别如何打理?
  
  芳姐:眼下很容易,平时就请工人每月打扫一次,有些我自己也会轮着住上一段时间,或者借给亲戚、朋友住。至于将来,现在还没什么打算。先放着,万一将来生意上需要钱了,出手这也都是钱。
  
  《风尚周报》:是否偏爱房产的投资形式?有其他旅行中的投资吗?
  
  芳姐:我的确喜欢买房子,长远看,这是最保值的。股票也买,但是都是买优质股做长线投资,不太花心思的。其他旅行中的投资,没有刻意去做。我喜欢买两克拉以上的钻石、经典款的名表,这些都是自己作为女人很喜欢,又可以保值或者升值的。如果旅行中看见这些,就会买,比如去南非看见比小拇指甲大些的椭圆形钻石,我立刻买下,再定做成我喜欢的橄榄形钻戒,可以戴,可以保值;比如在法国看见最经典的那款女装卡地亚钻表,也即刻买下。其他,还有一些哈洛士买的小公仔,买的时候几千块,现在都涨到过万了。
  
  四处收藏早晚会成为我最大的收益
  
  埃及,法国,西班牙,荷兰……卜镝的足迹陆续踏出国门。
  但游玩时,他一定要顺带看看当地的古玩市场,这已经是他出游的习惯,也是兴趣最浓厚的一环。
  文*谭波尔 图*胡渝江
  想必是由于卜镝年少时画画的缘故,十来岁时,他就对那些带有艺术性的古玩器具等“玩意儿”特别感兴趣。那时候,他时常跑到当时北京最早的古玩艺术品市场——后海,去看自己喜欢的古玩。
  1995年,刚参加工作、兜里“还没什么钱”的卜镝每星期都骑着自行车在北京潘家园到处转。从几块钱的清花瓷片到100多元的清花盘子、碗,卜镝都买,回家摆在那里看着,便心生欢喜。
  “那会儿身上一共就100多块钱,买什么啊。所以看得多买得少,纯粹因为好玩,爱逛,爱看,从来没想过投资或收藏这类事。”他笑着说,“后来渐渐买多了,有些不喜欢,正好朋友想要,就转手卖给他们。原来50块的盘子100块卖给他们,有时攒两三个月钱买一件1000多块的,放段时间不喜欢了,再转手都是十倍的价格。我拿着卖的钱再去买自己更喜欢的东西。”
  收藏至今,卜镝的收藏种类越来越多,从高古佛像到明清家具、西洋家具,再到中国“文革”时期的瓷器,还有招贴画,包括铁皮玩具,钟表,现代家具……只要逛到了“好东西”,有艺术性,他都会收藏。
  卜镝笑笑环顾下四周,“我做设计,还画画,这些东西对我视野有帮助,给我感觉。哪个设计师最新的东西赶上打折我就会买,看,我家里都快成仓库了。”
  他指着满屋的古董和旧货,“这些古董好多都翻了几十倍,我没想过它们会升值成这样。我不为投资,当时纯粹喜欢就收了。你看,我家的古董我都在用呢,不像别人都供着。”
  确实,在卜镝家,连鱼缸都不同凡响——雍正时期的石头方形鱼缸,当年他5000块买来的,现在已是15万了;客厅摆放着他平日坐的一个奇怪的黑漆旧长椅,那是清早期的罗汉榻,七年前12000块买下,现在涨了十倍;家里平日他点香用的镏金珐琅熏炉,都是清中期的,价格已接近20万……
  
  旅行逛市场,让视野更开阔
  
  对于古董收藏和投资的诀窍,卜镝一直认为,古董和学外语一样,没有窍门。“外语要多背单词,古董就是多看:看真东西、看书、看展览。”
  也正因此,卜镝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爱好收藏的他也喜欢旅行,因为那使他的眼界更加开阔。
  多年的积累,使得卜镝早已不是那个只能骑着自行车逛逛潘家园,却囊中羞涩的青年。埃及、法国、西班牙、荷兰……卜镝的足迹开始踏出国门。但游玩时,他一定要顺带着看看当地的古玩市场,这已经是他出游的习惯,也是兴趣最浓厚的一环。
  他最喜欢的国家是西班牙。由于从小画画,现在从事设计,这个国家有他所熟悉和崇拜的艺术家。
  他也很喜欢埃及,尤其是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港,这个曾是殖民地的地方,那里的旧西洋家具、玻璃器皿、银制餐具、烛台、铜镜……这些20年代初的旧货虽然不是古董,但都让他钟情。每样小玩意花二三十美金或一百美金就能买回来,放家里使用,看着,便觉“心里舒坦”。
  而国外那些古董市场在卜镝眼里就显得过于普通了,“那些古董市场很小,东西零星,可买性不大。而且在国外的市场买东西,运输是问题。逛那些地方,语言也是一定障碍。”他随手拿起桌上一个精美的埃及旧银盘,说:“我们多是收藏中国古董,而其实这方面最多的就是北京和香港,这两个城市是世界古董最集中的,多数好的东西都是从这两个地方买的。”
  如今已经是网络时代。如果卜镝真的对国外的某件古玩产生兴趣,更多的时候他会上网查看,委托国外的朋友帮他买下。2004年,他就曾在网上看中纽约的一尊佛像,于是让朋友帮他在美国通过拍卖会拍了下来,运送回国。那尊当时差不多2万美金的佛像今天还摆放在他的家里,而价格早已翻了五倍多。
  
  好东西买来不用管它,自会升值
  
  在古董收藏圈,卜镝有一群趣味相投的朋友。大家常结伴在国内各地转悠,遇到合适而喜欢的东西就买回来。“我经常和朋友去北京古玩城转悠。香港古董一条街,还有亚洲艺术博览会我们肯定都会去看,全世界的古董商都会来那里做展示。我不全是为了买东西,就爱逛市场。只是朋友们的眼力没我好,所以出去往往就是我发现东西,他们买不到。”卜镝兀自又有些得意地笑起来。
  他曾在香港看中一尊康熙时期的镏金佛像,花20万搬回家后价格一路扶摇直上,现在已超过100万。他也曾看到一幅做工精细完整的明代织锦,告诉朋友可以买,那朋友“听话”地买下来。回到北京不久,便升值许多。也正因为卜镝多年历练下来的好眼力,朋友们都很乐意跟着他一起四处逛市场。
  买回来的古玩卜镝基本上都不卖。
  他指着客厅一座有着汉藏风格的佛像告诉记者:“这尊我从朋友手里花35万买的佛像,前几天有人出100万想买,但我不卖。我说你给135万我就卖。其实是因为我不想卖,无所谓,才说了这个价。寻件东西很难,它不像那些卖货的卖一件可以去上货,但倘若真有人出135万我也会卖,这样可以去买比它更好的东西,这是收藏和投资最正确的路。”
  在卜镝看来,好东西买来不用管它,它自然会升值。“有人喜欢古董因为它能变成钱,而我是因为能挣钱买到更多的古董所以喜欢钱。”卜镝虽然话说得有些绕口,但是掩饰不住他流露出来的满足和得意。
  多年的经验告诉他,投资千万不能抱着占便宜的心态,“因为人家还想占你便宜呢。这样一定会吃亏的。”
  卜镝说这话也是源于起初的几次失败投资经历。当时每月薪水只有400元的他,跑到天津去淘宝,看上了一个1000多元的粉彩花瓶,于是跟朋友借钱从天津将它买下。回家后,他爱不释手,但结果却发现花瓶颜色上下不一致,仔细检查差异时才发现这大概是一个瓶子的口坏了,另一个底坏了,卖家把两个瓶子好的地方接一起了。“他接得非常好。那个花瓶现在放我妈那里插花用。” 卜镝不禁笑了起来,“现在它也只能值2000块,当时我有些后悔,唉!因为心疼钱。但很快我就没事了,心态好嘛。”
  卜镝一直觉得收藏品位决定着东西升值的空间。有品位的东西虽然要付出升值慢的代价,可是它会在长时间内让人得到非常丰厚的收益。
  卜镝感慨:“我不是收藏家,也不是投资家,以前没想过做生意或投资。但收藏的确早晚会成为我最大的收益,它能给我带来好的生活。”
  
  旅行时,千万不要为了投资而投资
  
  文*高茗
  能够经常出国旅行,还能时常买下价格不菲的艺术品,这两大条件要同时成立,投资者的经济实力往往甚为强大。而这,也成为了这一群体低调神秘的重要原因。中国国家博物馆创意顾问王泊乔有不少朋友都喜欢在旅行中投资艺术品。当他们在国外淘艺术品时,偶尔还会打来越洋电话或者Email向他征询意见。近距离的观察让王泊乔对这一群体有着颇多的了解。
  
  《风尚周报》:您所接触的“边走边玩边投资”的艺术品投资者是怎样的一个群体?有何共性?
  
  王泊乔:能够负担旅游费用,又钟情收藏艺术品的,起码是中产阶级。他们有精神上的需求,也具备审美的判断力和眼光。对艺术品的投资一般不会对他们的收入构成太大影响。
  此外,他们心态都很好,并不是抱着绝对的投资目的去逛的。当然,也不会乱买。我认识的不少朋友眼光都非常好,很有经验。其实他们购买艺术品,很多是为了装饰效果,为了满足精神需求。至于投资目的,固然有,毕竟艺术品可以保值。但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他们喜欢。
  他们是有一个圈子的,经常五六个朋友结伴出游。而买回来的东西也会和朋友分享,谁更喜欢某件艺术品,就分给谁。
  
  《风尚周报》:他们一般会更青睐哪些海外市场的艺术投资?
  
  王泊乔:有少数中国玩家比较喜欢西洋的油画、油画框。但很多中国玩家去国外也是购买中国的古玩。比如在法国的一些古董店,中国古玩的价格反而要比国内低。因为法国人不完全了解中国当前的古玩收藏热。但一般那里的古玩品级都不会特别高。旅行投资的区域还是以欧洲,尤其是法国为主。
  
  《风尚周报》:就您的观察,这样的群体在投资旅行中,是旅行的成分更多,还是带着明显的投资目的?
  
  王泊乔:他们也会去景点游玩,但玩收藏的人,骨子里都对艺术品有一种迷恋。每去一个地方,不去逛古董店、艺术市场,总会觉得是个遗憾。
  我认识一位从事装饰行业的朋友,经济实力雄厚。他大概每年有三个月的时间到世界各地去玩。每到一处都会去逛当地的古玩市场,也会购买油画。他还很钟情欧洲18、19世纪流传下来的古老的油画框。虽然他只是喜欢,买回来配上他购买的油画用以装饰居室。但其实这些油画框也像古董一样,正在不断升值。
  
  《风尚周报》:曾有报道称,义乌商人加拿大淘宝淘回了赝品。而曾经有这样一个数据:浙江省内玩家从海外淘回的所谓古玩中70%以上是赝品。海外淘宝因为鉴定等方面的限制,会不会淘到赝品的几率更大?
  
  王泊乔:这个问题肯定存在。投资艺术品必须要有眼力。目前中国真正的收藏家还是比较少,大部分的人收了一屋子的东西可能都是赝品。不过我身边热衷旅行投资的朋友眼力都非常好,虽然算不上藏家,但大部分也是行家。艺术品收藏不能只听别人的话,要靠自己的眼睛去鉴赏。义乌商人可能自己并不太了解行情,身边也没有太好的行家,才会买回赝品。
  
  《风尚周报》:这样的旅行对于资本的要求是不是相当高?
  
  王泊乔:既然能够参与投资旅行,经济实力都不会太差。不过有一个美国教授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也是很喜
  欢到全世界各地旅游。八年前,他来到中国交流讲学,在一个画廊看中了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一见钟情。于是订购了几十幅作品。但是他并不富裕,年薪也只是十多万美金,还要供房贷,还要养家。于是,他跟画廊老板约定了分期付款的购买形式。回到美国后,他每月真的都划款到帐,每当付清了一幅画的价钱,画廊老板就将画邮寄到他手上。当他全部付完的时候,好多作品都已经升值许多倍。比如他当时花了1万多美金买下的苏新平的画,如今都已经升值到400多万人民币了。
  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但他当时购买的时候,真的并非为了投资,而只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喜欢。
  
  《风尚周报》:您对想到海外淘艺术品的中国投资者有何建议?
  
  王泊乔:如果你在旅行途中看到艺术作品,觉得喜欢,价格也合适,那么不用犹豫,也不必管他将来升不升值。
  无论如何这都是你喜欢的东西,当然如果升值则说明你眼光好,也很值得骄傲。千万不要为了投资而投资,那样子买回一堆东西,你只不过成了仓库保管员。
  
  
  “海外投资旅行”吹响集结号
  
  文*麦希然 王博(实习生)
  杭州一家都市媒体曾作过关于投资房产的专题调查显示,多数被访者——即现实或潜在的购房者对于各种渠道的信息无所适从。针对“购房时的依据”一项调查中,有近52.6%的人选择了“实地考察”。
  这项调查可以从一个微观的角度呈现了“投资旅行”风潮的开端。生活在信息不对称时代,投资者们似乎越来越不相信媒体、政客和所谓的非政府机构。虽然大部分的人都没有罗杰斯的投资嗅觉,与不同国家的公路收费员打交道就能获取有价值的经济细节,但是能亲自考察一下国外投资置业环境的机会,还是让许多投资者心生向往。
  与罗杰斯“边走边发现”的形式相比,“投资旅行”概念在中国投资者心里,少一分浪漫多一分实在,很多人都具备了初步的投资意向,出国考察是他们投资环节里重要一环。
  需求孕育市场,国内的商务旅行社或者海外投资机构于是纷纷组建“海外投资旅行团”,这种旅行团的最大特点就是将旅游度假与投资置业进行紧密的捆绑,把这种更为实际的“边旅游边投资”的投资概念逐步具体化、市场化。
  
  从“高级定制”到“出品成衣”
  
  从事投资顾问一职十多年的曾晓所在的投资咨询机构,开展了去往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与地区的投资考察旅行团业务。她坦言,早在七、八年前,这种体验式的投资旅行就已经存在。只不过那时候更多是应投资者的个人需求,以个人,或者家庭为单位出行,还不能称之为“旅行团”。
  “当时‘投资旅行’的概念还没有流行起来,这类业务也不成规模。出行的客户有两类,一类是移民(已经批下来),一类是准备移民。”曾晓说。不过在曾晓看来,其实移民也是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目的是提高生活的质量。
  由于出行的人少,他们投资考察旅行的业务倾向于个人化服务。根据投资者的不同目的,机构设定相应的行程和考察项目,配备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随行。至于考察后的游玩内容,考察旅游的天数,以及交通住宿餐饮条件等,都由客户自己决定。整个考察旅行就像奢侈品的高级定制一样,不仅是个人量身订造的结果,还要价不菲。
  这几年参与这项业务的人逐渐多起来,而且“投资不移居”的客户比例逐年上升,曾晓所在的投资咨询机构也开始考虑把“高级定制”改为“成衣生产”。曾晓认为,“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与地区,都是近年来投资与旅游的热点,根据我们以前积累下来的经验,可以把一些客户集中关注的投资信息与路线都收集起来,设计成投资旅行团的内容,把这项业务做成一个个可供选择的‘套餐’,让客户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团来参加。这样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又可以降低出行成本,是未来这块市场的一个大趋势。”
  目前大部分机构组建的投资旅行团都是和国内旅行社合作,但是也有投资咨询公司独立运作。目前最热门的个人海外投资项目分别是移民、证券、房产、餐饮业,其中以房地产为主。
  曾晓指出,像上述的投资项目,投资者一般都需要了解当地的政策、法规、税务条例、各行业的产业状况等等,所以需要由当地的有关政府官员、熟悉相关领域的当地律师、税务顾问以及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组成随行的专业人士队伍,及时地给投资者提供帮助。
  有一位投资者,在欧洲考察一周之后,被当地皮具产业的氛围感染,跟曾女士商量要在国外成立一家皮具设计公司。曾女士以及当地的专业团队,从公司注册手续到地址的选址再到供应商的联系,都一一为他安排好,争取为他创造最好的投资条件。
  一间具备实力的组织机构,通常会有集团旗下的海外子公司,负责安排与接洽客户在当地的投资考察服务。而休闲旅游的部分,则交给当地的旅行社安排。
  
  带着钱出去,带着想法回来
  
  自2007年《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之后,个人海外投资的限制较以前放松,更加激发起投资者到海外投资的热潮。
  市场的机会总是有迹可循,只是普通人没有如同罗杰斯一样可以掀起风雨的本事,便只能努力寻找投资的时机。很多投资者带着钱出国,带着想法回来。
  一个行业的商机必须是根据客户的长期而细致的观察而得来的,大部分的投资者到了海外还是会关注自己在国内熟知的行业。曾女士曾经服务过一位做电镀的客户,他在旅行团安排的政府座谈会上,听完当地政府对于金属开采的情况后,发现“锌”金属开采成本比国内低得多,于是筹集了资金在当地设厂开矿,然后再把这些锌的原材料反销到国内。
  也曾有投资者,跟着旅行团周游加拿大一圈归来,发现加拿大的水循环设备技术比国内的高出一大截,于是便引进了多套大型的水循环设备回国,安装在高级楼盘里,获利颇丰。
  对于形形式式的海外投资者,曾女士给出的投资建议大前提都是一致的——充分认知,不熟不做。她认为通过“投资旅行团”周游海外的独特体验,投资者在有限的条件下挑选出最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案,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做到带着足够的钱出去,带着正确的投资想法回来。
  
  投资旅行要义:不求财富最大化
  
  文*高茗
  罗杰斯环球旅行时的主要投资手段不是房产,也不是艺术品,而是他的长项——证券投资。但是,在普通投资者眼中,海外证券投资的专业性之强、风险性之大,都令人怯步。
  作为金融学者,王燕鸣在“像罗杰斯一样边走边玩边投资”的命题面前,却放下了金融投资孜孜以求的利益最大化。他在向我们介绍国家海外投资的相关政策与风险的同时,也谈起了感性的投资观:在生活方式的选择面前,融合在其中的所谓的投资无法找到完全一致的评价体系。赚了?亏了?衡量的标准已然超越了金融学的范畴。
  
  国家鼓励海外投资,“不懂行情”是最大风险
  人们通常认为,赝品之所以能够顺利交易,在很大程度上是收藏者不幸“走眼”而造成的。事实上,尽管不少复制品确实足以乱真,但绝大多数仿制品仍然很容易被人识破其“赝品”面目。因此,赝品之所以能够顺利交易,实际上与一些收藏者“知假买假”的行为分不开。
  由于艺术品真品数量有限,收藏者的收藏动机不尽相同,而且,收藏者的收藏行为还在客观上受到购买能力的约束。所以,有选择性地购买制作精美的复制品或价格低廉的仿制品来“把玩欣赏”也在情理之中。
  不仅如此,在艺术品市场上,有一种理念受到不少收藏者认同——“百年无废纸。”换句话说,即使是赝品,也并不是丝毫没有价值的。由于赝品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满足各种收藏者的需要,例如“把玩之乐”、“炫耀价值”等等。因此,才造成了“赝品有市”、“赝品有价”的现状。
  当然,如果将复制品或仿制品以假乱真,利用收藏者的无知来牟取暴利,显然就不再是简单的赝品销售,而在某种程度上涉及欺诈了。
  
  到哪里购买最安全
  
  为了规避赝品,购买古董艺术品的最好方法是通过拍卖行,尤其是排名前五位的大公司;购买当代艺术品一定要去画廊,而且最好不要仅仅从投资的角度出发。
  当你走进时尚前卫的画廊内,如果生硬地问:“价格表在哪里?”一些画廊老板可能会表现得很势利眼,对你不屑一顾。在几乎任何一家画廊,都不要指望像商场顾客那样得到热情接待。但你还是可以有礼貌有分寸地问如下问题:
  1、我怎样才能看得出这幅画保存得很好?
  2、如果画面变脏,我如何进行清洁呢?
  3、我能得到一份艺术家本人的保证书吗?
  4、你能否提供作品的价格依据呢?
  5、你会优惠15%吗?
  而在拍卖场买古董艺术品,更多时候与做买卖甚至赌博差不多。预展时虽然允许你查看拍品,但与画廊相比就差多了,最好的办法是拍前仔细阅读拍卖图录。
  
  黄花梨木让人上瘾,但材质难辨
  
  去年《五星大饭店》在央视上曾热播了一段时间,而“海岩拍戏亏本被迫卖家具”的坊间消息也在各种渠道风传,至今仍然不绝。对于消息是否属实,海岩不置可否。但有一点却是千真万确的:海岩热衷收藏明式黄花梨古典家具,而且是圈内高手,行家级别。
  在位于北京昆仑饭店5层的办公室里,海岩用他同样煽情的声音给我们描绘了黄花梨特有的魅力所在:“黄花梨木会让人上瘾。”
  在一般外行人眼里,提到明清古典家具都会认为是那种“紫檀、雕花的、厚重的”器物,“实际上,明式的黄花梨木家具才是中国古典家具的上乘之作”,海岩告诉我们:作为非专业人士,鉴别古典家具首要的准则是“看大势”,不要纠缠在细节上,就是我们常说的“战略上要藐视对手”。
  “文化是家具最明显的外在表现方式”,海岩说,明式家具与清式家具最显著的区别是简洁。明朝是汉族文化发展到极致的时候,那时候文人的审美是“极简主义”,表面上看似乎平淡无奇,但变化常在最细微处引起波澜。
  “黄花梨木跟其它材质还不一样,比如紫檀很容易辨别,黄花梨在世界名贵木材上是非常难分辨的一种材质。由于明末清初这种材质基本上已经绝迹了,也算是沉睡了几百年。” 海岩说:我现在只是喜爱黄花梨,并不是我一定要花钱购买,确实是喜爱,就如同我喜爱故宫里的家具,我并不是要把它搬回家去,我可以花门票钱去看。
  至于鉴别的具体技巧,海岩十分推崇王世襄关于黄花梨明式家具的“8病16品”观点。海岩告诉我们:这种品评明式家具的方法来源于古代的文艺批评,其中“品”都是好的;“病”则代表贬义。这一标准只可意会,不便言传。
  16品:简练;淳朴;厚拙;凝重;雄伟;圆浑;沉穆;秾华;文绮;妍秀;劲挺;柔婉;空灵;玲珑;典雅;清新。
  8病:繁琐;赘复;臃肿;滞郁;纤巧;悖谬;失位;俚俗。
  
  海岩的收藏经:
  
  1、作为黄花梨家具收藏,一定要做到求精不求量,要兼顾家具的实用、欣赏和收藏价值;
  2、凭个人的习惯,最好不要带着钱包去看黄花梨,只需带上来回打车的钱就行了。这样就督促你多看、多比较,如果反复看了多次仍然心仪,再动钱包也不晚,切忌冲动消费;
  3、黄花梨家具的收藏是蕴含历史、文化的艺术行为,对文化真谛共鸣的天分和对历史知识的占有程度,往往成为个人审美能力的支柱。因此,提高文化修养的底蕴必不可少。
  4、鉴别真伪最省时、省力的方法,是多交业内的专家朋友,尽量找高水平的专家“把脉”。
  专家理财,一劳永逸!
  文*王莉莉(中国注册理财规划师,国际特许财务策划师)
  近期,央视二套《经济半小时》播出特别节目:“股市这半年”。节目中来了几位中国市场中的“股神”,他们有的只受过三年小学教育,又或者是工人出身等等,唯一的共同点是他们在近年成绩斐然。
  俗话说,大牛市是创造伪专家的天堂。如今随着股市下跌,裸泳的“股神”们纷纷浮出水面。众人吹捧加之网络信息的发达,“股神”成为赚钱的代名词。赚钱的方式无非是贩卖以某“股神”冠名的图书,音像制品或者讲座,或者提供投资经纪服务和咨询服务,团队内的人多以投资理财顾问自居,以提供类似内部消息的为诱饵,通过邮件,电话,短信等方式提供投资咨询服务。
  
  谁才是金融市场中的专家?
  
  这些“股神”显然都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专家。金融三大行业,银行,证券,保险,分管着百姓理财的三个部分:避险、管理和投资。在这三个行业中,散布着各种各样的专家。
  可以亲自与我们交流的专家是职业理财师,他们的专业是家庭资产的合理配置以及对投资工具的选择评价,一般不真正参与投资决策,充当了产品销售者这样一个角色。一个好的专业理财师是我们的向导,他帮助我们在众多金融投资工具、金融衍生品中选择适当的产品并进行合理的配置。
  另外一部分专家在后台进行投资决策,他们对理财产品的表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类似于产品生产者这样一个角色。他们的任务就是合理运用募集来的资金,尽最大的能力获得好的效果。好的投资团队能让我们的单位效益最大化。
  当然还有另外一部分人,他们不服务于上述三个行业中的任何一家公司,却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理财公司。这是我们多次提到的第三方理财公司。有一些是从正规的公司中出来的,也就是所谓的专家创业。和上述伪专家不同的是,他们一般有显赫的从业背景,有在大型基金或证券公司投资团队服务的经验。这些人多是私募基金的幕后操手,活跃在私人理财市场。
  
  谁适合做我的专家?
  
  要善用,首先要善选。如何在纷杂的市场中选择自己需要的专家,这里面还是有不少学问的。
  首先,从我们经常接触的各个行业的理财顾问开始看起。理财师作为一个职业,才刚刚在中国发展了三年,很多理财师都是从其他部分转型过来的,所以质素参差不齐。一个好的理财顾问至少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有国家认可的,正规的专业资格证书。这些证书是需要经过专门培训的,主要是了解和认识市场中的投资理财工具,并建立自己的评价系统,同时研究各个家庭的特点和比例关系。
  2)站在客户的角度,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进行产品的配置。比例合适,产品类型要兼顾各个需求。应该说,这不仅仅是销售模式上的改变,还是观念的创新。一个不关心你个人需要的理财师绝对不能算是一个好的理财师。
  3)配置要多,眼光要远,如果可以超脱自己的利益,则可初步认定是不错的理财师。我相信,金融咨询会逐步发展成一个行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摆脱金融机构佣金的束缚,真正站在客户的立场为客户服务。
  其次,对于投资团队的选择也是比较重要的。毕竟理财顾问还是销售人员,由于中国现在还没有实现理财咨询的收费制度,大部分理财师都活跃在三大金融行业,这意味着他们的产品选择是有限制的,即使手中代理的产品不是很好,但是迫于销售任务的压力,还是会提供一些不利于客户的判断。
  如何选择投资团队呢?一般来说,在理财界比较通的行标准有以下三条:
  首先,投资团队的首席专家从业要超过10年以上。最近看了一篇名为《基金经理大进大出》的文章,悉数了中国300支公募基金投资经理的状况。文章公布的一组数字让我们震惊:
  “根据WIND资讯统计显示,截至今年5月,约280只开放式基金的361位在职基金经理,只有24位在职基金经理任期超过35个月,占比仅为6.6%。即使将封闭式基金考虑在内,总共416位基金经理中也就31位任期超过35个月。从另一个角度统计,全部在职基金经理的平均任期为12.95个月。”
  回顾了这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基金经理就职不超过一年的占比达79%以上。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的基金都表现得如此不稳定了。
  而熊市表现则是判断投资团队实力的关键。巴菲特之所以被称为股神,并不是因为他某一年创造了收益100%或者200%的业绩,而是因为他在长达60年的时间里,平均收益率可以达到20%,决胜的法宝就是熊市的稳定发挥。因而判断专家的第二个标准是看他在熊市中的业绩。中国典型的长达四年的熊市出现在2001年到2005年。虽然说历史表现不能作为未来业绩的判断,但是对于能力的确认,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们还可以看一下这个团队是否有国际投资的经验。我们知道,真正的理财并不局限在一个市场,一个国家,投资的真谛就是发现价值洼地,发现机会。有国际投资经验的人能给这个团队注入更多活力。
  金融市场的鱼龙混杂迫使我们擦亮眼睛。请相信证券投资一定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职业,并且要成为一个好的职业投资者,不比成为一个好的医生容易。我们绝对没有“以教育论英雄”的意思,但如果我们身边有一个只上了三年小学的人,突然说他已经是最好的医生了,我们一定会画个问号。金融咨询也是如此,专家不仅仅是一个称谓,医生对我们的身体健康负责,理财师要为我们的财务安全负责。
  
  手指划过书香的力量
  
  文/图*娄杨
  旧金山,被称作世界上最浪漫的城市,美国一首民谣里唱道:“当你来到旧金山,别忘了在头发戴上一朵花。”这确实是一个充满了爱的城市,在任何一个街角的驻足,都能让你流连——不仅是因为景色,还有景色背后的历史。
  提到旧金山,除了它的浪漫,自然还要提到另一个重要的文化标志:垮掉的一代。而其代表“垮掉派文学”,正是以旧金山哥伦布大道与凯鲁亚克街交会处的“城市之光(City Lights Booksellers & Publishers)”为核心。
  旧金山这个城市的肌理,就由浪漫、颓废、爱、自由交织组成,至今仍是,繁华忙碌的城市上空仍然弥漫着嬉皮文化残留的气味——虽然,真正的嬉皮已无处可寻。
  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这一名称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的。在英语中,形容词“beat”有“疲惫”或“潦倒”之意,而克鲁亚克赋予其新的含义“欢腾”或“幸福”,和音乐中“节拍”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此后,“垮掉的一代”的称谓才借助各种媒体流传开去。
  “垮掉的一代”的重要文学作品包括杰克·克鲁亚克的《在路上》、艾伦·金斯堡的《嚎叫》和威廉·博罗斯的《裸体午餐》等。
  “城市之光”取名自查理·卓别林的电影“City Lights”,同时兼营自己的出版社。主人Lawrence Ferlinghetti本是一位诗人。1956年,他出版了《嚎叫》,从而奠定了书店在“垮掉的一代”文学群体中的地位。
  时隔半个世纪,再次走进这栋穿插在唐人街、意大利街区、酒吧、红灯区里的古希腊建筑,看见的是慕名而来的人群、依旧肃静严肃的图书、分列有序的书架、铭刻着历史的桌椅、木门、走廊和楼梯。
  在楼梯间,甚至看见了北岛的手写诗,到过“城市之光”的中国近代诗人还有顾城等人。
  “城市之光”的意义不仅在一代历史,或者寥寥图书,它是一个城市,甚至时代的记录。当你站在街的另一边,目光跳过穿梭的车流再看这个书店,会看见旧金山的一种灵魂集合。
  一个城市不能缺少一个记录者,一个国家不能缺失自由主义的灵魂。
  越战期间,智利诗人聂鲁达(Pablo Neruda, 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曾站在“城市之光”前,朗诵诗作《暴君割下歌手的头颅》:暴君割下歌手的头颅/可是井底的声音/从大地神秘的泉眼涌出/穿过民众的嘴/在四面八方轰然响起。
  这样的声音至今仍然绕梁。
  手指划过书香,感觉到的是力量,无所谓是“垮掉的一代”,还是“城市之光”,或者旧金山,自由主义。
  对知识、真理的追求还在,对历史的尊重还在,精神真的就会永存。
其他文献
Michel Seyve:从法国餐厨学校毕业后,在英国、美国工作11年,后曾历任中国大酒店西餐总厨,澳门威斯汀酒店餐饮总监、行政总厨,北京皇冠假日酒店西餐总厨等。    这个季节,在欧洲和北美,树叶正在落下,清晨变冷,太阳几乎不能给地球提供热量,候鸟飞向温暖的南方。市场也在变化,野生蘑菇快要从菜场农民的摊位上绝迹,冬天的时蔬和水果,像抱子甘蓝、南瓜、柿子和栗子正当时。  不仅是菜市,鱼市上也有许多
期刊
中国人本身就是一个赌性很强的民族,在牛市里面通常不怎么会有人还记得曾经有过这种时候。正如前两年的牛市里面没人真正想到2001年开始的大熊市一样。    无论是小说,还是现实当中,基金经理在大众眼里都是神秘的角色。就像武琛自己所说的,他们一般没有公开的直线电话,客户一般不能直接找到他,而且他的msn聊天记录经过软件的调试,不能任意删改,因为随时接受监管部门的审查。  对这种约束,武琛有点不屑,“就让
期刊
他说去年股市风风火火的时候,出租车司机,理发店师傅,菜市场的大婶,甚至路人甲乙丙丁,只要知道他分析师的身份,都喜欢凑过来跟他交流一下,问他哪一只股票走势好。那个时候,王建法倒是愿意破例跟他们讲一下,因为他无论说哪个股,基本上都会涨。    在证券分析师当中,王建法绝对是一名异类。首先他很低调,不怎么会说话;其次他对股市的态度相当保守,即使大盘指数高飙的时候;再者,他对工作关系以外的人甚少谈股票,即
期刊
杨东晓:人称“猫姐”,在北京上海等地传媒混迹多年,因为抢救街头流浪猫犬而认识了一大批有同样爱心的人,现为《新世纪周刊》主笔。    虎子是一只女猫,是我的“亲猫”中较早收养的一只(自家里的人叫亲人,自家的猫当然就叫亲猫了),在她还没自行投奔我门下时,每天东一口西一口地在垃圾堆里刨食儿。我收留了她之后,为了表明这是一只家养的猫了,参照了时下的一些规定,给她进行了手术。和所有城市家猫一样,从此她猫性减
期刊
水涨船高时,是个穿马甲的都可以指挥众人的脑袋。  水落石出了,再回头看看投资者的信任如何被作践─  私募基金操盘手牙疼似地说:仓位控制,使我们能够跑赢公募基金;  证券分析师倒抽一口凉气:我曾劝过亲戚朋友,股市不是你们玩得起的;  年轻的基金经理说:我身边很多人开始节约了,少上酒吧,少买奢侈品;  而股评家“大嘴”本色不改:12月10日见底,抄不准,是个人的水平问题;  惟有证券公司老总逼急了,吐
期刊
这一段,吾国貌似生活在由欧美人联合制作的水深火热般的蜜饯中。中国中心取代美国中心,中国才能救资本主义,甚至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亚洲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等等论调,或让一些吾国人脑袋中甜滋滋地埋下情花蛊。拜托,21世纪都开启这么多年了,保持幻想可一点也不浪漫。  在北京,财政部和高检部门的高官接连出事,说明权力大,祸害大也难说不是一个正循环。在上海,一个副区长带队去法国朝拜,然后离奇失踪了。但这种行为的发明
期刊
国际时尚摄影大师  Chris Callis   美国人,摄于纽约市    Chris Callis是美国西岸洛杉矶著名的Art Centre摄影美术系毕业的, 自创一种从Open flash演变出来的技巧,非常动感。   甫一入眼的是他曼哈顿庞大的影棚里有五六百平方英尺的木工房,有专业木匠为他设计布景和特别效果。 看他拍摄: 哈苏的A12背片盒在地板上横飞,因为有助手为他换菲林,而他拍摄时又四处
期刊
说起墨西哥,可能很多人都感觉比较陌生,无从谈起。如果欠缺历史政治等社会学知识,认识一个国家,最大众的途径是通过它的文艺作品。不然,为什么当初那么多老外觉得中国就是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那副模样?  在美国未成为美国时,墨西哥早就是个文明大国,玛雅文明、印加文明的原产地。19世纪时,它的银币甚至在中国流通。这样的土壤孕育的艺术品,想来起码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吧。  墨西哥摄影大师
期刊
小红帽不再是甜美可爱的牺牲品,而可能是故意把自己当作甜点来诱惑男人,多愁善感的少年维特是中性男女们想要变成的样子……创刊于深圳的女性杂志《Little Thing恋物志》,因为制作班底多是女性而大玩童话风,第一期颠覆了传统中大家对“小红帽”的固有印象,第二期让少年维特变成了今年大热的中性风格的代名词。与其他女性大刊玩奢华玩高端时尚的路线不同,甜美又古怪的model造型、充满浪漫气质的时装大片是《L
期刊
熟悉R.E.M的乐迷应该对塔森·杜德沃(Tarsem Singh)不会陌生,乐队许多超现实的MV都是出自他的手笔,对于画面他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像所有MV和广告起家的导演一样,塔森·杜德沃也有把电影拍得绝美的本事。八年前,《入侵脑细胞》使人目瞪口呆,2008年,《坠入》依然惊世骇俗,一举拿下柏林影展玻璃熊特别表扬、最佳影片奖等重量级奖项。他以其强大的想象力、创意和别致的色彩构图再次征服了观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