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未来的社会里,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获得一堆知识,而在于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怎样使个体在有限的生命里程中去掌握无限增长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寻找个性化发展的途径,培养出具有强烈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的新一代小学生。因此,主动探究是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并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小学教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将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即学习中学生所遇到的知识,就是学生所要探究与解决的问题。小学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但是它的基本出发点在于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注重主体探索,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
2.注重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开放式问题情境设计是新课程一个重要特点,它为学生的思考留下足够的空间,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意识和愿望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例如:在教学《高矮》一课练一练:汽车能从桥下通过吗?这道开发式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比较高矮。我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讨论。在学生七嘴八舌的激烈讨论中,他们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说汽车的高度和桥一样高能通过;汽车顶上多一个车灯打不能通过,马上补充说,要是车灯是"软"的汽车就能通过;只要把车灯拿下就能通过。讨论过程中,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参与热情高,每种思考都有其合理性,闪耀着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样的思维碰撞正是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体现。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在情景中积极主动获取知识,体会所学知识的数学价值。
3.注重激励评价,培养学生主体性精神
《课标》指定:“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即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不同学习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例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我设计了一道题:客车和货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开出,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5小时后两车相距40千米。A、B两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解答完,请3位同学展示作业:生1:60×5+50×5+40=550(千米)生2:(60+50)×5+40=550(千米)生3:(60+50)×5-40=510(千米)两队同学不同的解法,我把评价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同学对生1和生2的解法没意见,对生3的解法引起争论;有的说生3的解法是错的;有的说生3的解法是对的,并说:如果两车,经过5小时的行驶已相遇又多行40千米,所以A、B两地的路程是两彻小时行驶路程和减40千米。通过一道开放题的练习,经过同学们的互评,学生们的审题更认真了,在平时练习中考虑问题更全面了,这样的评价不仅能鼓励不同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愉快、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张扬了个性化的学习品质。
4.注重和谐民主师生关系,增强学生主体发展
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權利,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气氛。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谈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思”和“问”状态中进行学习。如:在教学十几减8时,快要下课了,我说: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生说:11-8,1减8不够减,我是倒减,先用8-1=7,再用10-7=3,所以,11-8=3,这样算可以吗?这时,我没有批评他而且对他高度评价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及时组织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激起学生争议,在相互交流意见上一致认为,这种算法不但合理,而且有独创性。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便洋溢在学生之间,这样情感促进学生之间相互激励。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或发现都要给予肯定,使学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以及成功的自豪感,这样学生的情绪会不断提高,主体发展会不断增强。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应以学生为本,都要充分调动学生主体自觉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的过程。只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才能逐渐形成学生喜欢求异、独立性强、自信心强的创造个性。并使他们有一种共同参与的喜悦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1.注重主体探索,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
2.注重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开放式问题情境设计是新课程一个重要特点,它为学生的思考留下足够的空间,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意识和愿望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例如:在教学《高矮》一课练一练:汽车能从桥下通过吗?这道开发式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比较高矮。我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讨论。在学生七嘴八舌的激烈讨论中,他们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说汽车的高度和桥一样高能通过;汽车顶上多一个车灯打不能通过,马上补充说,要是车灯是"软"的汽车就能通过;只要把车灯拿下就能通过。讨论过程中,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参与热情高,每种思考都有其合理性,闪耀着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样的思维碰撞正是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体现。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在情景中积极主动获取知识,体会所学知识的数学价值。
3.注重激励评价,培养学生主体性精神
《课标》指定:“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即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不同学习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例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我设计了一道题:客车和货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开出,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5小时后两车相距40千米。A、B两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解答完,请3位同学展示作业:生1:60×5+50×5+40=550(千米)生2:(60+50)×5+40=550(千米)生3:(60+50)×5-40=510(千米)两队同学不同的解法,我把评价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同学对生1和生2的解法没意见,对生3的解法引起争论;有的说生3的解法是错的;有的说生3的解法是对的,并说:如果两车,经过5小时的行驶已相遇又多行40千米,所以A、B两地的路程是两彻小时行驶路程和减40千米。通过一道开放题的练习,经过同学们的互评,学生们的审题更认真了,在平时练习中考虑问题更全面了,这样的评价不仅能鼓励不同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愉快、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张扬了个性化的学习品质。
4.注重和谐民主师生关系,增强学生主体发展
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權利,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气氛。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谈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思”和“问”状态中进行学习。如:在教学十几减8时,快要下课了,我说: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生说:11-8,1减8不够减,我是倒减,先用8-1=7,再用10-7=3,所以,11-8=3,这样算可以吗?这时,我没有批评他而且对他高度评价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及时组织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激起学生争议,在相互交流意见上一致认为,这种算法不但合理,而且有独创性。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便洋溢在学生之间,这样情感促进学生之间相互激励。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或发现都要给予肯定,使学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以及成功的自豪感,这样学生的情绪会不断提高,主体发展会不断增强。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应以学生为本,都要充分调动学生主体自觉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的过程。只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才能逐渐形成学生喜欢求异、独立性强、自信心强的创造个性。并使他们有一种共同参与的喜悦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