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采访关键字:抓,等,聊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ladr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9日上午,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不到30小时,我和同事作为新华社对外部自北京派出的记者克服重重困难抵达灾区。经过紧张采访,当天傍晚我们发出了灾难后新华社第一篇完整的现场报道:《月圆村救援最后的冲刺——甘南舟曲泥石流重灾区直击》。
  事后,我们通过新华社稿件采用系统查询,发现这篇现场特写被121家国内媒体、27家境外中英文媒体采用,是舟曲泥石流报道中转载率最高的稿件之一。
  回顾采写过程,我感到:记者能“第一时间”抵达突发事件“第一现场”,抓住典型地点和人物,笔下充满人性关怀,是特写稿件能被广泛采用的关键因素。
  
  时效,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新闻从业者都明白时效是新闻的生命,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尤其如此,不论何种形式的稿件。
  突发事件中,现场环境极其混乱,记者往往要花九牛二虎之力收集官方统计的灾害“硬数据”,在忙碌中错过现场直击报道的最佳时间点。事实上,读者在关心伤亡数字的同时更想第一时间了解灾情的惨重和救援进展。
  临行前领导提示我们,特派记者到达舟曲后最重要的事就是通过报道尽快还原灾难现场。
  事实上,舟曲泥石流报道中感人至深的现场特写不在少数,但由于时效最怏,《月圆村救援最后的冲刺》一稿,采用率明显胜过一筹。
  
  现场采访关键字:抓、等、聊
  
  作为文字记者,我把灾难报道第一现场的采访关键字总结为“抓、等、聊”,这几个字都做到位了,现场直击报道就能出彩。
  抓——抓典型地点。大灾难的波及范围是大面积的,灾情处处都是,场面异常混乱。我刚到灾区时也一头雾水,眼见到处都是灾情,到处都是新闻,有点无处下手的感觉。经编辑部提示,我在甘肃分社记者宋常青的带领下深入受灾最重的月圆村。经过半天采访,我感觉到月圆村非常具有代表性,把月圆村的灾情、受害者的回忆,以及在这里进行的救援写好了,比“蜻蜓点水”式地扫描舟曲县城各个点的灾情和救援更有意义,冲击力更强。
  等——等感人瞬间。新闻要主动采,但经典瞬间可遇不可求,只能靠等。8月8日在月圆村救援现场,兰州军区防化团新闻干事打电话告诉我,在某处废墟下发现生命迹象,我立即赶往现场。如果能救出幸存者,无疑是这天的大新闻。我到现场后采访了救援官兵和家人,并通知编辑部可能有幸存者,但救援并不顺利。半小时、一小时过去了,还没有任何进展,有的媒体等不及提前撤了,毕竟还有很多题材可以做。又一阵子过后,救援人员挖到被埋家庭的物品,刚才还跟我聊得好好的受害者亲属平平发现了一张全家福照片,她冲过去,把照片拾起来,用衣襟把泥土擦掉,用手抚摸着照片上每个人的脸,一下子哭了。我鼻子一酸,但没忘把这个感人瞬间赶陕记下来。
  聊——故事是聊出来的。与图片、电视记者不同,文字记者在灾难现场要捕捉的内容更多需要与灾民聊出来。他们回忆惊魂一瞬间、他们内心的纠结、他们的心碎故事……所有这些都无法用相机镜头捕捉。灾难现场悲痛欲绝,痛哭失声的受害者是非常有视觉冲击力的镜像,但对于文字记者而言,情绪失控的人不一定能告诉你一个完整清晰的故事。况且,他们也不希望在这时候被记者打扰。这就决定了文字记者在选取采访对象时必须与电视画面、相机镜头有所不同。其实,每个受灾家庭都有感人的故事值得去写,而记者要做的就是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去聊,让他把故事细细讲给你听。
其他文献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让成都这座城市迎来史上最大的挑战。在第一时间里,成都一家专业广告公司配合成都市委宣传部开展了中国城市史上最大的危机公关——成都震后城市形象提升。他们不但进入了成都城市形象提升协调小组,公司负责人樊剑修先生还担任了策划组组长。可以说,这是外宣工作一次理念与实践的创新。  与樊见面是2009年末,记者以开门见山的方式向他提问:  市委宣传部的任务是研究向世界如何
期刊
2009年1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与《上海日报》联合进行了“外籍人士眼中的上海世博会”专题调研。该调研委托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在线调查的方式进行,共调查503名外国人,覆盖全球五大洲44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调研者的平均家庭人均年收入达到10万美元左右,教育水平以大学本科和硕士以上学历为主,超过30%为中高级管理人员。调研显示,外籍人士高度认同上海世博会将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中
期刊
《拉萨发生暴力事件》编发侧记  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日前揭晓,英文消息《拉萨发生暴力事件》从众多候选稿中脱颖而出,荣登一等奖榜首。这条消息于事发当晚就独家向全世界披露了事件的暴力性质,被国际主流媒体作为暴力事件的证据反复引用,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华文媒体还将其泽成中文刊登,为我国政府对事件定性作了及时有力的注脚,也为我国媒体类似突发事件报道开创了范例。  《拉萨发生暴力事件》是新华社关于拉萨
期刊
孔子学院在日本已设数所。但均为中国名牌大学与日本私立大学之合作,效果亦非十分理想。究其原因,在于中国方面的有关部门对日本汉语教学环境不甚了解,将日本与欧美、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地区“一刀切”之缘故。本文以笔者所在地日本福冈市乃至九州地区为例,针对在日本的中文教学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因地制宜”,试作探求与剖析,并提出适合于日本的中日交流之方法,以便使
期刊
编者按 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的外宣,会显得疏远而清高,而有实践热度却缺乏思考深度的个案,又似乎缺少共享的价值。而成都外宣人,既是实践的亲历者又是理论的探索者,因而,来自他们那里的范例显得更有意义。  2009年秋末,与成都新闻办的叶浪部长和宋敏雯处长没有聊上太多时间,就来到了北京一家以制作《北京欢迎你》奥运歌曲而闻名的广告公司,在这里他们谈策划、谈对未来成都广告形象的构思。之后,笔者赴成都,再一次倾听
期刊
我国派遣留学生的历史可追溯到1872-1900年约两百名的“留美幼童”和“海军留欧学生”,之后经历了1900-1911年的留日和1912-1927年的日、法、俄留学高潮,1949-1965年留学苏联与欧洲各国的比较多,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留学人数剧增,现如今呈现出多层次、多学科、多国家的发展趋势,留学渠道也由单一的国家公派扩充了单位公派、自费留学等。    留学生作为民间外宣重要力量  的优势和
期刊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渐密切,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获得了出国工作或者访学的宝贵机会。那么,在“走出去”后,这部分“海外华人”该如何借助在地优势,更好地肩负起文化传播的使命,如何掌握“介绍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技巧是一个值得我国文化外宣工作重视的问题。  为此,本论文以笔者在澳大利亚所做的中国文化传播调查为例,总结成为在域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见领袖”的主要途径和需具备的跨文化传播意识。    通过科研自觉
期刊
今年22岁的叶菲与同龄人相比有着丰富而特殊的经历。她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童年时随出访外国的父母生活在匈牙利,那时她便经常在父母和中国使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出席匈牙利国会等机构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叶菲在美国完成高中学业,任该校亚洲俱乐部负责人,获得由小布什颁发的美国总统奖。而后,叶菲在美国雪城大学传播学专业读书,任高中学生会主席。毕业时叶菲因成绩优异获该校学生最高奖项学者奖。叶菲从小就有很多机会接触到
期刊
民间外交参与对外传播具有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现代传播学认为,对外传播的类型有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类大众媒体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但大众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单向性是其难以克服的弱点。绝大部分受众仅仅是简单接受各种来自大众媒体的信息,缺乏对信息的理性分析和思考,十分容易受到信息发布者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民间外交更多采用的是人
期刊
乌拉圭东岸共和国,这个拥有354万人口的南美洲国家,近年来有一批执政党的议员和政府部长对中共党史津津乐道——原来,这些政要均在认真倾听了中国驻乌拉圭大使李仲良所上的“中共党课”以后,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功的经验非常钦佩,于是一再要求中国大使经常为他们“上上党课”。  我在乌拉圭与李仲良大使接触后强烈感到,这位大使确实是一位善于对外传播中国声音、有效把握国际话语权的专家里手。这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