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草根”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411574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学院在日本已设数所。但均为中国名牌大学与日本私立大学之合作,效果亦非十分理想。究其原因,在于中国方面的有关部门对日本汉语教学环境不甚了解,将日本与欧美、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地区“一刀切”之缘故。本文以笔者所在地日本福冈市乃至九州地区为例,针对在日本的中文教学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因地制宜”,试作探求与剖析,并提出适合于日本的中日交流之方法,以便使普通日本民众能够更加理解中国,同时争取为旅日华侨华人子女的华语华文教育创造出一个良好环境。
  
  日本学生对汉语学习的重要性缺乏认知
  
  日本是一个深受中国影响并大量吸取了中国文化的国家和民族,使用汉字的历史也甚为久远。因此,与其他国家不同,日本自古以来就崇尚汉学和汉学教育,是近现代很早就将汉语教育编入大学教程并开展汉语教育研究的国家。而另一方面,由于近代日本西化,崇拜欧美风气盛行,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美国的占领和扶持之下,日本一跃而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之一。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外交方面,日本部将自己视为西方的伙伴,不愿以亚洲为伍,特别是日美战略同盟,一向是日本“永保实力不衰”的国策。
  面对日益崛起的中国,曾与中国有过纠葛的日本既喜且忧。喜的是借助中国的发展势头,摆脱经济长期不景气的困扰并亦有所发展;忧的是今后在经济上恐不能再作亚洲的龙头老大,甚至政治、外交亦要看中国的脸色。加之日本右翼一向敌视中国,害怕中国的强大,利用长期不景气的局势,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号,混淆一般国民的视听,迷惑了不少民众,特别是远离侵略历史的年轻一代。由于上述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与之相关的民族情感,使很多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及其民族的心态显得十分复杂。因此,对中国加强推广汉语教育一事,除了政府以外,不少学者和一般民众抱有模糊认识,有的甚至是警惕和抵触。
  有鉴于此,要想取得日本政府的积极合作或依靠大学等正规教育来加强推广汉语教学是非常不容易的。
  
  从民间打开推广汉语教学的局面
  
  很多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以后,才真正感受到中日两国在商贸、旅游、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之深。最近几年,日本民间社会的汉语教学发展很快。以120万人口的福冈市为例,仅在市区各公民馆的汉语教室学习的人数就达3000人以上,如果加上商业性汉语教室、汉语学校等,估计可达到5000多人。过去,参加学习的人主要是对中国具有某种情结的老人,如战争期间到中国当过兵或是经过商的,还有就是喜欢中国或关心中国的人士等。而今,越来越多的汉语学习者是已经参加工作或者大学毕业后想学到一技之长的年轻人,他们深深懂得学习汉语的重要性,态度积极,热情很高。
  在日本,应该更加重视民问的、社会的汉语教育,给他们以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综上所述,日本是一个汉语教学的特殊国度,它既不同于欧美这些原本非汉字国家,也不同于韩国等原本使用汉字而今废掉了汉字的国家和地区。中国要想在日本进行汉语的国际推广工作,就应考虑这种特殊性,正如当前,中日两国政冷经热的时局所采取的策略一样,走草根文化的道路,从民间,从一般公民社会开始,打开在日本推广汉语教学的局面,以此来推动正规教育的汉语教学。
  
  须重视旅日华侨华人子女的华语华文教育问题
  
  旅日华侨华人历史悠久、成分多样、教养不一、情结复杂,有着不同于欧美及其他国家地区的特殊性。
  旅日华侨华人的历史可上溯到一千多年前,仅九州而言:唐代鉴真大师“携百工东渡”之登陆地即为九州,他们给日本带来了中华文化艺术,而终未回国;宋代旅日大富豪谢国明为了救济和鼓励博多民众一掷千金,教会日本人民如何作面条儿,从而“吃年夜面”就成了日本的习俗,他归化为日本人,改名“谢太郎”,至今长眠在福冈的博多;中国的大民族英雄郑成功出生在长崎平户,他的母亲本就是日本人……现代史上为了走向“共和”而讨伐袁世凯的蔡锷将军亦病逝于福冈;现代文学艺术之领军人物郭沫若、夏衍也都曾留学九州,留下无数足迹。
  19世纪开始赴日的老华侨华人多以“三把刀”(菜刀、剪刀、剃头刀)为主而谋生,至今已传四、五代。
  二战后因各种原因仍留在日本的老华侨华人,多以开中餐馆为主,至今已传三代。
  改革开放后,旅日华侨华人的结构发生变化,知识层次高的进入日本学术教育界或进入日本大、中企业就职,次之自营业或在小商社供职。
  近年,中国的国际地位愈加强盛,中日贸易额已超过美日之间,赴中国投资之日本企业与日俱增,“学习汉语、理解中国”愈显重要,旅日华侨华人家庭对此认识亦不例外。欲把子孙送回中国接受高等教育,以期语言文化、专业知识双收获。然而所遇困难不少,特别是旅日华侨子女无法享受与“来自日本的留学生”的同等待遇,因为“国籍是中国”。他们必须参加“港、澳、台、侨统一考试”,合格后方可入学。可是他们从小所受教育是日本的,与成长在港、澳、台或其他华人社区和华文学校比较发达之国度的“小华侨”的华文程度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他们不能像“日本留学生”那样在中国就学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父母或祖辈不但自己热爱中国,而且让子女也永远做为“中国人”,不改变国籍。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对于“日本后代”的教育和培养,在世界许多国家都设有“日本人学校”,师资和教材均由政府派遣与提供,学生回到日本报考大学时,还可以享受“归国子女考试”的优待照顾,无须与一直都在日本上学的考生们一起参加入学考试。
  所以,为了使“旅日小华侨”能够积极热情地学习华浯,中国政府应从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出发,认识到日本社会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
  
  建立“中国文化中心”以弥补“理解之窗”的不足
  
  当今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在想尽并使用各种不同办法或手段来推广各自的文化,作为“软实力”来弥补或增强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其中,在对方国境内(除使领馆外)创办“文化交流中心”,是最为广泛并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拿小小的福冈市来说,这里不但有多国总领事馆,而且亦有美、法等国的“文化中心”,用以推动英语、法语教学和介绍各自国家之文化,以及举办各种文化周(节),从而扩大“软实力”之影响。日本在中国的北京、长春和成都,分别建立了“中日文化交流中心”,并在中心内开设日语教室、图书资料室,定期举办日语活动。而相比之下,中国在日本做得却很不够。目前,中国正在世界范围推广“孔子学院”,而且投资甚巨;我以为此举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或许成就极大,而日本则更须从民间“草根”做起:与其同正规大学合作办学,不如选择愿意有所作为的“中等职业专门学校”或民间团体合作,抑或先独自创办“文化中心”,使其逐步在人们心目中成为凝聚旅日华侨华人力量之沙龙,传播中华语言文化精髓之教室,争取广大日本民众理解之窗口,培养华侨华人子女热爱中华文明之园地,整合资源,以弥补华人社区难以形成和华文学校难以建立之不足。创办“文化中心”既可避免来自日本政府或一部分民间人士的抵触心理,亦可从小到大,甚至最终在日本国土上创办中国自己投资、自行管理、不受外来干扰和抵触的“华文XX学院”。如建此类“文化中心”,不应依照城市名气大小排列,而应从民间需求或对华友好及关心度来判断,从民间做起、从地方做起。
  
  【短讯】 日本视《论语》如“救世圣经”
  
  台湾《联合报》2009年12月29日刊文《空白的20年<论语>成日本救世圣经》说,长期不景气让日本社会充满失望与闭塞气息,中国的《论语》竟成了救世的圣经。在严峻环境下,重新拾起古典书籍,想要从中寻找生存与教育方法的日本人日渐增加,来自中国的《论语》让日本人找到了避风港。
  日本企业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从2008年起在新人研修时,把论语列为重要科目,新人透过论语学习到忠孝仁义精神。这些企业新鲜人学习到了作为企业人必须要有的涵养与行动指针。日本市面上也出现许多有关论语的书籍,包括《孩童们的论语》、《让高中生感动的论语》、《让孩童们朗读的论语百章》、《漫画的论语入门》等,各种论语书现在成了畅销商品。出版界人士说,在不景气时古典书销售也会受影响,但近来论语却卖得特别好,真的是“救世的圣经”。
其他文献
2009年11月26日至12月9日,由中国商务部主办,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承办的“发展中国家新闻官员和记者研修班”在北京举行。研修班期间,来自五大洲43个国家的95名政府新闻官员和媒体记者走访北京、贵州两地,与中国新闻官员、大学教授、新闻记者就中国新闻发布制度、中国外交政策等进行互动交流,并参观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贵州电视台等新闻机构,走进中国农村、苗寨,亲眼见证中国变化。  95名学员中,大部
期刊
县一级电视台从事外宣工作的电视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由于受地域条件的限制,题材显得很“小”,在当地或者一定的范围之内,它们算是不错的题材,但在境外播出,就显得“小”了。江苏建湖电视台做外宣片已有将近六年的时间了,与所有的县级台一样,我们也面临着题材太“小”、题材匮乏、题材越做越少等困惑,为此,我们在处理题材的时候,尽量用世界的“大”眼光来讲述这些地方“小”事,使“小”题材也能走向世界,“登堂入室”。
期刊
当哥本哈根会议成为地球上每一个人关注的话题的时候,低碳也成为了一个流行名词,作为关乎这个星球存亡的一个关键词,它频频出现在各个媒体的报道中,如何做好“低碳”报道,却成为了一个难题。  对于绝大多数记者来说,并不具备相关科学的学历背景,复杂的科技术语和专业数据也成了记者头疼的事。但是,在做这种报道时,如果能够运用好那些看似复杂的素材,不仅能够为文章增强可信度和厚度,也能够使科学之外的政治和经济话题显
期刊
2009年10月,为期19天的“感知中国·以色列行”活动在以色列成功举行,此次活动是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以色列外交部联合主办的;  我是第一次踏上地中海东岸这片神奇的土地,此前,想象中的以色列,足战火、硝烟,当然还有经济发达。但当我从法兰克福乘4个小时飞机抵临以色列中心城市特拉维夫机场时,看到浩瀚的大沙漠里蓝宝石一样生动的湖泊。很快就被这里的安静、祥和所感动。  以色列是一个只有600多万人口
期刊
编者按:本期选取美国《时代》周刊的《中国工人》和《华尔街日报》的《中国正在成为绿色技术领导者》两篇文章进行点评剖析。作者认为,《中国工人》的一组报道给我们的启发是,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主题不宏大,而是我们没有找到表达主题的最佳方式。后一篇点评则提出。在做科学事件的报道中。我们应巧用术语和数据。运用比喻化繁为简。    美国《时代》周刊2009年12月将“中国工人”这个特殊群体与驻阿富汗美军总司令麦
期刊
不久前,由土耳其作家工会外联部主任Dursun OZDEN先生率领的土耳其摄制组圆满完成了专题纪录片《吐鲁番坎儿井》的拍摄工作,该纪录片以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为线索,围绕坎儿井这一生命源泉展开叙述,内容充分反映了当地各族百姓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幸福生活的美好现实,该纪录片将在土主流的NTV新闻频道分期播出。此次活动作为两国政府部门支持的民间文化交流项目,既是落实中央领导提出加强对土耳其对外宣传工作的
期刊
30多年前,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南京军区“临汾旅”向世界打开了“大门”。30多年来,他们先后接待了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事和民间代表团,为外宾进行军事表演600多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光辉形象。    迎外观念:开放的尺度放大了    时间回转到1975年1月9日。这天,“临汾旅”迎来了某军政干校外训队圭亚那籍学员爱德华·科林斯和他的同学们,
期刊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让成都这座城市迎来史上最大的挑战。在第一时间里,成都一家专业广告公司配合成都市委宣传部开展了中国城市史上最大的危机公关——成都震后城市形象提升。他们不但进入了成都城市形象提升协调小组,公司负责人樊剑修先生还担任了策划组组长。可以说,这是外宣工作一次理念与实践的创新。  与樊见面是2009年末,记者以开门见山的方式向他提问:  市委宣传部的任务是研究向世界如何
期刊
2009年1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与《上海日报》联合进行了“外籍人士眼中的上海世博会”专题调研。该调研委托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在线调查的方式进行,共调查503名外国人,覆盖全球五大洲44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调研者的平均家庭人均年收入达到10万美元左右,教育水平以大学本科和硕士以上学历为主,超过30%为中高级管理人员。调研显示,外籍人士高度认同上海世博会将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中
期刊
《拉萨发生暴力事件》编发侧记  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日前揭晓,英文消息《拉萨发生暴力事件》从众多候选稿中脱颖而出,荣登一等奖榜首。这条消息于事发当晚就独家向全世界披露了事件的暴力性质,被国际主流媒体作为暴力事件的证据反复引用,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华文媒体还将其泽成中文刊登,为我国政府对事件定性作了及时有力的注脚,也为我国媒体类似突发事件报道开创了范例。  《拉萨发生暴力事件》是新华社关于拉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