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国工匠精神就是在某个行业或者职业中所表现的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理念和工作态度。本文笔者以中职社会文化专业为例,阐述说明了大国工匠精神的意义和内涵,并且分析了中职社会文化专业大国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大国工匠精神;中职教育;社会文化专业
2015年五一开始,央视新闻推出了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讲述了张冬伟、顾秋亮等八位工匠的故事,在社会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16年,“大国工匠精神”成为最热度的词汇之一。大国工匠精神的提出,对中职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职业教育过程中重要的参考词。大国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要在工作实践中进行,而且要尽早在中职教育中落实,在教学中融入大国工匠精神的培养,厚植大国工匠精神生长的土壤。
一、 大国工匠精神的意义和内涵
那么什么是大国工匠精神呢?有工匠,然后才能有工匠精神。在我国古代,从事手工行业熟练的工人一般被称为“工匠”,通过“父子相传”或者“师徒相传”传承技艺,在这过程中孕育了工匠精神。比如,考古发现的三星堆遗址,就出土了许多精致的青铜器,而秦兵马俑更是创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将军和士兵,这都是古代工匠精神的体现。
现代工匠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 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工匠精神就是在从事某种工作或劳动中能够始终坚守执着,享受精雕细琢的快乐。2. 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爱岗敬业体现在对自己所做工作的热爱,以及坚守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道德操守,在工作中尽职尽责。3. 勇于创新的职业能力。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大国工匠”应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不断钻研,革新自己的技术,努力创造出新的产品或研究成果。
二、 中职社会文化专业大国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分析
目前,中职社会文化专业中对大国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不足,学校对大国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令人担忧,尤其是社会文化专业并非典型的职业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更多从事幼师等教育行业,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自己都对工匠精神缺乏足够的重视。此外,培育工匠精神的方式和方法有待健全,“教、学、做”没有得到完美的结合,缺乏有效实践工匠精神的平台。笔者调查和采访了社会文化专业的一些学生,发现他们的工匠精神比较缺乏,对工匠精神缺乏有效的认知。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是中职教师需要深刻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 大国工匠精神融于中职社会文化专业教学的策略
(一) 更新自身教育理念,确立“工匠精神”教育目标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教学和德育的主体。教师要确立“工匠精神”的教育目标,并且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注重学生职业精神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发展。
例如,教師要提升自己对“大国工匠精神”的认知,观看《大国工匠》系列纪录片,学习这些工匠爱岗敬业、严谨认真的职业理念与工作态度。教师还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去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接触企业当中的能工巧匠,学习他们的工匠精神,并融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此外,教师要给学生做一个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教学操守,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二)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培育校园“工匠精神”文化
文化氛围是培育工匠精神的载体,中职学校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学校就要改变过去的办学理念与教育理念,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学校的核心理念之一。其次,学校要组织开展一些“工匠精神”的文化活动,最后,学校可以通过一些网络媒体来进行宣传和教学的工作,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报刊、微信等平台,向学生们宣传工匠们的感人事迹,还可以邀请各行各业的行业模范走进学校,对学生进行宣讲,使学生能够感悟工匠精神的内涵。此外,学校可以举办工匠精神的主题活动、建设工匠精神文化专栏、宣传本校工匠精英的案例。学校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工匠精神的一些电影和音乐,使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通过培育校园“工匠精神”文化,能够使学生对工匠精神与文化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三) 通过开展课程跟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除了学校开展活动之外,将工匠精”的建设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才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通过结合每一门专业课的特点,将工匠精神融进每一门课程当中,在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培养和塑造学生“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一丝不苟、耐心专注、专业敬业”的工匠精神内涵。
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给学生展示“工匠精神”的模范典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工匠精神的熏陶,能够使教学过程实现价值性、人文性。思想性的有效统一。其次,用严格的职业标准来锤炼技能,注重开展行业人才需求调研与评价,使学生表现自己的职业技能,并且教师用严格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使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够专业求精。最后,在思政课堂中贯穿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开展名师、行业专家、优秀校友进课堂的活动,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来说服学生、感染学生。
(四) 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打造“工匠精神”实践平台
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工匠精神不仅要在学校教学中深入贯彻落实,还要积极搭建学生实践工匠精神的平台,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得到磨炼。
以中职社会文化专业的学生为例,学校可以为学生寻找实习的学校或者企业,有的学生的职业规划是幼师,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去相关的学校或者单位进行实习,并且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进行跟进,关注学生在实习当中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成长,并且对相关的教学工作进行调整。这样一来,可以有效保证学生的“工匠精神”能够很好地形成。
综上所述,我国要想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像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习,大国工匠精神的重拾就刻不容缓。只有在中职教育中真正地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落到实处,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才能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平建雄.浅谈技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职业,2016(18):21-22.
[2]陈伟宁.让工匠精神落地生根[J].大飞机,2017(4):5.
作者简介:
王宏伟,安徽省安庆市,安庆大别山科技学校。
关键词:大国工匠精神;中职教育;社会文化专业
2015年五一开始,央视新闻推出了八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讲述了张冬伟、顾秋亮等八位工匠的故事,在社会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16年,“大国工匠精神”成为最热度的词汇之一。大国工匠精神的提出,对中职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职业教育过程中重要的参考词。大国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要在工作实践中进行,而且要尽早在中职教育中落实,在教学中融入大国工匠精神的培养,厚植大国工匠精神生长的土壤。
一、 大国工匠精神的意义和内涵
那么什么是大国工匠精神呢?有工匠,然后才能有工匠精神。在我国古代,从事手工行业熟练的工人一般被称为“工匠”,通过“父子相传”或者“师徒相传”传承技艺,在这过程中孕育了工匠精神。比如,考古发现的三星堆遗址,就出土了许多精致的青铜器,而秦兵马俑更是创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将军和士兵,这都是古代工匠精神的体现。
现代工匠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 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工匠精神就是在从事某种工作或劳动中能够始终坚守执着,享受精雕细琢的快乐。2. 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爱岗敬业体现在对自己所做工作的热爱,以及坚守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道德操守,在工作中尽职尽责。3. 勇于创新的职业能力。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大国工匠”应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不断钻研,革新自己的技术,努力创造出新的产品或研究成果。
二、 中职社会文化专业大国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分析
目前,中职社会文化专业中对大国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不足,学校对大国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令人担忧,尤其是社会文化专业并非典型的职业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更多从事幼师等教育行业,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自己都对工匠精神缺乏足够的重视。此外,培育工匠精神的方式和方法有待健全,“教、学、做”没有得到完美的结合,缺乏有效实践工匠精神的平台。笔者调查和采访了社会文化专业的一些学生,发现他们的工匠精神比较缺乏,对工匠精神缺乏有效的认知。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是中职教师需要深刻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 大国工匠精神融于中职社会文化专业教学的策略
(一) 更新自身教育理念,确立“工匠精神”教育目标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教学和德育的主体。教师要确立“工匠精神”的教育目标,并且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注重学生职业精神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发展。
例如,教師要提升自己对“大国工匠精神”的认知,观看《大国工匠》系列纪录片,学习这些工匠爱岗敬业、严谨认真的职业理念与工作态度。教师还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去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接触企业当中的能工巧匠,学习他们的工匠精神,并融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此外,教师要给学生做一个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教学操守,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二)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培育校园“工匠精神”文化
文化氛围是培育工匠精神的载体,中职学校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学校就要改变过去的办学理念与教育理念,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学校的核心理念之一。其次,学校要组织开展一些“工匠精神”的文化活动,最后,学校可以通过一些网络媒体来进行宣传和教学的工作,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报刊、微信等平台,向学生们宣传工匠们的感人事迹,还可以邀请各行各业的行业模范走进学校,对学生进行宣讲,使学生能够感悟工匠精神的内涵。此外,学校可以举办工匠精神的主题活动、建设工匠精神文化专栏、宣传本校工匠精英的案例。学校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工匠精神的一些电影和音乐,使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通过培育校园“工匠精神”文化,能够使学生对工匠精神与文化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三) 通过开展课程跟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除了学校开展活动之外,将工匠精”的建设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才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通过结合每一门专业课的特点,将工匠精神融进每一门课程当中,在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培养和塑造学生“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一丝不苟、耐心专注、专业敬业”的工匠精神内涵。
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给学生展示“工匠精神”的模范典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工匠精神的熏陶,能够使教学过程实现价值性、人文性。思想性的有效统一。其次,用严格的职业标准来锤炼技能,注重开展行业人才需求调研与评价,使学生表现自己的职业技能,并且教师用严格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使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够专业求精。最后,在思政课堂中贯穿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开展名师、行业专家、优秀校友进课堂的活动,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来说服学生、感染学生。
(四) 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打造“工匠精神”实践平台
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工匠精神不仅要在学校教学中深入贯彻落实,还要积极搭建学生实践工匠精神的平台,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得到磨炼。
以中职社会文化专业的学生为例,学校可以为学生寻找实习的学校或者企业,有的学生的职业规划是幼师,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去相关的学校或者单位进行实习,并且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进行跟进,关注学生在实习当中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成长,并且对相关的教学工作进行调整。这样一来,可以有效保证学生的“工匠精神”能够很好地形成。
综上所述,我国要想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像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习,大国工匠精神的重拾就刻不容缓。只有在中职教育中真正地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落到实处,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才能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平建雄.浅谈技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职业,2016(18):21-22.
[2]陈伟宁.让工匠精神落地生根[J].大飞机,2017(4):5.
作者简介:
王宏伟,安徽省安庆市,安庆大别山科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