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_win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二期课改的理念下,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读与写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共同构成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在中学语文教学以至整个中学教育阶段都有重要地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可见,研究现代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必须加大气力研究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以下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以读为本
  
  语文学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读是吸收知识,说写是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叶老说:“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可见“读”的重要。多读是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又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感的有效手段。读书时琅琅上口,熟读成诵,运用时就能脱口而出。语文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教学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任务,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性质,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讲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必须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和信息,以多篇来丰富一篇。这是扩大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考虑这样几种方法:
  1.介绍理论性和趣味性材料。在教学记叙性课文时,介绍一些有关的理论性论述,以使学生从理论的高度去认识和理解这些记叙文。而在教学理论性比较强的文章时,可介绍一些生动、有趣、新鲜的具体材料,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如在学习《合欢树》时可以介绍有关散文的有关知识,还可以让学生读《我与地坛》。
  2.介绍与课文有关的作者、时代材料。介绍与课文有关的作者、时代材料,可全面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品位。如教《群英会蒋干中计》时,可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部分章节,了解《三国演义》概略,使学生热爱民族文化遗产,以提高文学修养。
  3.介绍与课文分析讲解有关的材料。介绍与课文分析讲解有关的材料,以加强讲读作用,让学生在讲读前参考阅读,用少量的时间来完成大量的讲读内容,并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和对老师讲解内容的独立理解能力。如教戏剧作品《曹操与杨修》之前,可以让学生自己研读《三国演义》的章节《杨修之死》,比较一下戏剧中的曹操、《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曹操的异同,更好地认识曹操这个人。
  4.介绍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对比的辅助性材料。介绍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对比的辅助性材料,使学生更加完整、丰富并利用综合知识去理解和学习课文。如在讲《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欧·亨利式”结尾,让学生回忆《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这两篇小说的结尾部分,并和《最后的常春藤叶》的结尾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什么是构思的巧妙,就更容易体会设置悬念的妙处,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特点了。知识具有连续性和相关性,知识间的相互触发和联结,可以使知识自身滚雪球似的不断扩大、丰富,阅读教学本身实际上就具有这样的目的。
  实践证明,读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能力。因此,我们首先要读懂文章,在读中学说,在读中学写。
  
  二、以问促读
  
  宋朝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提问是手段,促读才是目的。要以问促读,问读结合,读中有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读而后答。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训练,以读促理解,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朗读的质量,而且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了学生说话和理解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提问是传授知识、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以问促读的关键是要精心设计思考题。好的提问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提问思考题要有一定的力度、深度,但又不能过于深奥,否则将失去思考题的作用,学生带着思考题,通过读书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要依据教材,紧扣重点,有计划、有目的地精心设计提问,使提出的问题都能起到“以问促读”、“以问促思”的作用。
  如在讲《跨越百年的美丽》时,首先是散读课文,思考梁衡笔下描绘的居里夫人的美能跨越百年而经久不衰,其“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边读边圈出体现居里夫人“美”的语句,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品析,并作理解概括能力的训练。深入阅读时,教师提问:作者认为居里夫人的外貌之美和内在之美两者孰轻孰重,由学生回答后再问为何作者还用了很多篇幅极力渲染居里夫人的外表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想,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并交流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只作适当点拨。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加深体验,明确为什么居里夫人的美能“跨越百年”。最后请学生谈谈居里夫人的“跨越百年的美”给我们怎样的启迪,引发青年人去思考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才是最美的。
  
  三、读写结合
  
  在读写过程中,学生感到最难的是写,虽然说和写都是表达能力,但后者要求更高更严谨。这需要一定的识字量、一定的词汇,还要求有语法、标点、篇章结构等知识。从会说到会写,这还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在读中学写,读写结合,达到多写多练、熟中生巧的程度。
  1.练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写字端端正正,做人才会端端正正。”不注意这方面的训练,也直接影响语文学习。学生们所练的字的内容,又是我们每篇课文的生字、生词,或是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这样可谓一箭双雕。
  2.写命题日记、周记。命题日记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的思想、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决定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日记、周记有这么几方面的优点:在内容上,可无所不写;在形式上,没有章法、随意选用;在心理上,轻松自然。这种没有精神压力和文法顾忌的写作,一旦养成习惯,在量的不断积累下,定会有质的飞跃。每次命题力求寻觅他们生活中的热点,捕捉闪光的灵感,都使学生感到有兴趣,有写头。从这些命题日记、周记中,我们既感受到学生强烈的进取心,认识他们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也看到他们语文水平一天天提高。
  3.课外练笔。课外练笔偏重实践,这样既显示了课堂作文训练无法比拟的优点,又对课堂作文训练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现代学生思想活跃,有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表现欲,许多精彩的思想并不是产生于课堂,课外练笔就为他们提供了机会。有些兴趣浓的学生,高一年级时,就在尝试小说、诗歌的创作了,而进行文学创作,又逼着他们去涉猎文学作品,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大大的激发。每读必写,读写结合,长期坚持,定见成效。
  4.办手抄报。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去学习来得容易。但是规则可以帮助并且强化从实践得来的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去办报纸,可提高学生美术、语文等方面的能力。一天一张的《班级日报》,主要的栏目有:《名作欣赏》《习作园地》《班级实事》《名人名言》等,还有根据课文内容出的手抄报。这些手抄报,图文并茂、色彩缤纷,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受到同学的称赞。也有一些学生把自己创作的诗歌、散文等在上面刊登,请全班同学指正,故这些手抄报被同学们戏称为“朋友”。
  我们还开展书法比赛、手抄报比赛、优秀日记、周记选登、作文比赛等,以达到“写”语文的目的。
  综上所述,读写能力,读是重点,写是难点,要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互相融合的。只有正确处理读写的关系,才能全面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而紧紧抓住“读”这个根本,一定会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上海市民本中学(200000)
其他文献
在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中,一个个真实的人物和动人的事迹,以及他们背后所包含的精神。都让整个中国为之感动。让许多人泪流满面,让无数的观众记忆犹新。主持人宣读的颁奖词。虽只有寥寥数语,却时时在人们心中激荡起感动的春潮。品读这些准确而优美的语言。同样能引发我们的感动和震撼。  1 大爱至善唐山十三位农民兄弟  颁奖辞 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手相援。他们用纯朴、善良
期刊
“忙着呢……”这似乎已经成为我们毕业班学生每天说得最多的话。自从进入中考倒计时以来,在我们的眼里,一切都是那么紧张。天正忙着下雨,树正忙着发芽,时间正忙着转动。我们正忙着补课……  忙啊!忙啊!忙啊!到底我们在忙些什么啊?想着想着,疲倦的我睡着了。我做了一个梦,梦很特别:在一个美丽的国度里,住着时间、效率、教科书、电脑……那个国度叫“初三”。国度边有一条湍急的河,河那边是广阔的世界,很美好的世界。
期刊
文学常识中有许多与“数字”有关的作品和作家。在考试中会常常遇到,为了便于记忆现作一梳理和归纳。    一、与数字“1”有关的作品和作家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  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汉书》。  我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
期刊
题记:今年暑假,有幸重游南京,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作为六朝古都,南京已是一个老者。历史的风云在许多地方留下了痕迹,无法抹去。比如,你的名字。    秦淮     “秦淮河里的水,为何总是香的?”  “十里秦淮,自古佳人多。”  这让我想到另一个人,她便是西湖湖畔那“妾乘油壁车”的苏小小,纯情而任性的苏小小。与她相比,香君的确是为一个王朝颠簸得过于认真,然而又执著得可爱。  登上媚香楼。抚摸那
期刊
一群幼虫,为自己编织了一个蛹,在其中做着化蝶的梦……  像其他的幼虫一样,他们带着一堆希望躲在蛹里,都梦想在竭尽全力的那一刻能破蛹而出,出来后便是色彩缤纷,各有千秋。  经历了酸甜苦辣。走过了灰暗阴霾。终于迎来了神圣的一刻。他们的蛹裂开了一道缝,金色的光从缝中直射进来,照在他们已进化完好的身体上,冲动而出,看到了他们向往的天空。一只美丽的蝴蝶在空中飞荡,而其他的都呆在原地,因为他们发现自己并没有化
期刊
徐志摩(1897—1931)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他是浙江海宁人,出身富商家庭,其父徐申如开办电灯厂、布厂、裕通钱庄等。1921年,徐志摩留学英国,在剑桥大学研究院读研究生。那时,他已有妻室,原配夫人张幼仪,出身名门,秀外慧中,1915年在浙江硖石老家奉父母之命和徐志摩结婚,婚后在家孝敬公婆,帮助公公掌财理家。因徐志摩在英读书思念妻子,张幼仪到英国陪读。但不久,时任国民政府教育总长的林长民送女儿林徽
期刊
①在埃及,大大小小的金字塔有七八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胡夫金字塔。该塔高约146.5米,共用了230万块巨石。人们一直存在种种疑问,这些石块是怎样开采、运送的,又是怎么堆砌的呢?要知道,即使在今天,拥有世界上所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建筑师也很难实现如此艰巨的工作。尤其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在附近数百英里范围内。竟然难以找到类似的石头。  ②不久以前,科学家约瑟·大卫杜维斯提出了惊人的见解:金字塔上的巨石是人
期刊
小树·孩子    教室外一排小树  教室里一群孩子  小树上落下小鸟  唱着欢乐的歌谣  教室里开着花朵  散着知识的芬芳    小树经历自然的风雨  渐渐长高  孩子沐浴文化的甘霖  慢慢长大  小树伸出绿叶的小手  向孩子招呼  孩子透过智慧的目光  向小树问好  琅琅书声里小树陶醉了  沙沙叶鸣中孩子成熟了    目送一届届孩子  走出教室走进城里的中学  小树也长成参天大树  伐作栋梁时树
期刊
雪泥鸿爪  苏轼任凤翔府判官时,写下《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人世匆匆,转瞬即逝,正如李白曾说过的,“人生者,百代之过客”,能够留下的或者就如同雪泥上的鸿爪吧!后用“雪泥鸿爪”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河东狮吼  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卷三·陈季常》:“陈慥字季常,公弼之子,居于黄州之岐亭,自称龙丘先生,又曰方山子,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
期刊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明朗读有助于理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读书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美文不厌百回读,诗的意象美、结构美、音韵美,都是通过反复诵读来体味完成的,一些情景交融的精美散文也需要在读中体味作者写景的精妙与感情的细微。其实,“读”是语文教学的回归。  搭建平台营造气氛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看重朗读。中国古代教育强调“熟读精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