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唱不尽的歌

来源 :影响力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9033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天地之间有杆秤,老百姓就是那定盘的心!
  當你走进尚义县农开办的时候,便会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清新;便会有一种春意盎然的振奋;便会有一种浓烈抒怀的憧憬;便会有一种豁然旷达的明媚;便会有一种求真务实的开拓……
  瞅着那一面面几乎挂满墙壁的锦旗和奖杯,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平添一份感动!这种敬意和感动来自于朴实的民情民心,还有那沉甸甸的感恩,更来自于热恋的故土,基层的脉动,无需标榜的粉饰,无需作派的张扬,也无需镶着金牙的微笑。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以水兴菜惠万民”。这是大营盘乡六十庄村支部赠送尚义县农开办的牌匾。
  “生态开发惠及百姓,节水兴农利在千秋”。这是惠家梁村民赠送尚义县农开办的锦旗。
  “农开项目为百姓,惠民政策富村民”。这是武家坡村民赠送尚义县农开办的牌匾。
  “深情永驻大井村,发展不忘农开人”。这是大青沟大井村全体村民赠送尚义县农开办的锦旗。
  “为民造福洒甘露,神农化雨润心田”。这是七甲乡三和城全体村民赠送尚义县农开办的牌匾。
  “心系百姓造福于民,节水灌溉富民工程”。这是小蒜沟镇闫家夭全体村民赠送尚义县农开办的牌匾。
  “真帮实扶为民致富,生态工程惠及千秋”。这是七甲山村赠送尚义县农开办的牌匾……
  这一切的一切是心声,是民意,是感恩,是祝福,也是永远的铭记。这当中,最让乡亲们难以忘怀的恩人当数王元,一位农开办主任!
  他很普通,也很朴实,瘦弱的身材显得那么单薄而憔悴。可是,在他的心中,装着的始终是父老乡亲!因为,他是农家的儿女。他的根在故乡!在故乡的泥土里耕耘,在故乡的泥土里收获。有欢欣,也有苦痛,但更多的是丰盈!
  故乡,因他而风采!
  泥土,因他而芬芳!
  
  【二】
  
  2008年8月8日,《河北日报》以“全省最大的膜下滴灌农业示范县”为题,报道了尚义县农开办典型业绩。
  这一天,恰逢北京奥运会开幕。
  这一天,尚义县农开办创下的业绩就像奥运一样成为了聚焦的热点。
  正如报道中写到的那样:尚义县是河北省蔬菜之乡。蔬菜种植面积达16万亩。全县蔬菜收入已占到农民纯收入的近五成。蔬菜主产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至少五六万元。其中,全县拥有管灌、喷灌、滴灌等节水工程面积达12万亩,膜下滴灌更是位居全省第一,成为了全国节水示范县……
  为此,河北省水利厅、省生态办专家称之为“是一次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践”!
  这样的实践是成功的,也是骄人的。而骄人的背后更多的是艰辛,是汗水,是永不言败的信念与忠诚,是一往无前的渴求与探索,是一颗滚烫的良心与为民谋利的职责;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与承诺!
  尚义县农开人做到了。
  2008年12月12日,《张家口日报》以“缚得风沙织锦绣,十年九旱也丰收”为题,以大幅的版面记述了尚义县农业综合开发掠影,再度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媒体的聚焦。
  2006年,尚义县农开办引进膜下滴灌新技术,实现了坝上高寒干旱区农业生产过程的三大转变。
  一是由传统的“浇水”向“浇作物”转变。
  二是由“输水”向“输液”(即化肥、农药与水一并注入)转变。
  三是由一年一熟向一年两熟转变。
  以尚义县八道沟镇碾盘洼滴灌项目为例,过去,管道灌溉1000亩蔬菜,至少需要机井10眼才能完成。配套了膜下滴灌后,仅用6眼井就可以完成浇灌。既节省了地下水资源,又增加了蔬菜的产量,更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而且,重要的环节是,膜下滴灌一次投资,当年回本,二年纯赚,多年受益。
  就种植白菜而言,每亩纯收入要比以往的管灌、喷灌分别高出223元和596元。也就是说,过去种植白菜每亩纯收入1600元的话,现在就可达到或超过1823元和2196元。
  尽管这是一组干巴巴的数字,但数字蕴含着一场风暴,一次革命。同时,数字也是最好的例证,绝不是小说家的虚构与杜撰,也不是演讲家的陈述与概念,而是老百姓日渐鼓起的钱袋子,是一张张的人民币!
  尚义县生态农业工程项目涉及14个乡镇,165个行政村。
  2006年,首期5000亩膜下滴灌工程实施,投资250万元。工程区当年种植蔬菜每亩收入突破5000元大关。实现投资的十倍,较往年增收65% 。就全县蔬菜总产量而言,更是达到了5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9亿元。这对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而言,无疑是一大奇迹,一个神话!
  然而,这样的奇迹和神话在尚义农开人的梦想中成为了金灿灿的现实!
  现实就是一座丰碑,就是不懈的追求,就是理想的攀升,信念的飞越!
  就八道沟镇后号行政村而言,实施膜下滴灌后,不仅给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而且就是在2007年遭遇百年大旱的严重情况下,人均纯收入仍达到了3500元。尤其是武家坡自然村,人均纯收入更是突破了上万元大关,几乎一夜之间成为了全县的首富。村民王燕斌种植100亩大萝卜,“呼”地一下,收入就是40多万元。简直令人不敢相信。40万元,对于一向贫困的农民而言,那是什么样的概念啊!是一生的心血,是一辈子的积蓄!竟然在大旱之年一举成为了现实。然而,这样的现实还在延续。捻着那一叠叠的钞票,作为朴实的村民,王燕斌怔了、笑了、哭了、落泪了,世代的庄稼人呵,做梦也想不到,能有这么多的钱,即便是存在银行里,也得数上大半天。于是,孩子的就学条件改善了,全家人住房也改善了。随便拿出一个零头,12万元,就在县城买下了一处住宅楼。那个气派,那份自信,那种坦然,只乐的心里甜甜蜜蜜。其间,还念起了驾校,备起了车子。
  村民王亮老两口更是乐的合不拢嘴。尽管只种了10亩大萝卜,收入也在“噌噌”地往上长。一下就得4万多,临到年终,喜滋滋地买回一头大肥猪,宰杀后,猪肉多的硬是满满地塞了两冰柜,吃了上顿吃下顿。吃得舒心且惬意。想想早些年,能吃上一顿饺子,都感觉很幸福。可眼下,这日子注定肥得流油哩。
  然而,最让村民们不能忘却的当数尚义县的农开人。都说,党的政策就是好,农开人给咱瞄了一条好路子。
  于是,2007年底,就在全县召开“两会”的时候,村民们敲锣打鼓,兴高采烈,从几十里之外赶到了县城里,将一块写有“农开项目润民心,膜下滴灌显神威”的牌匾送给了县委、政府,表达了心中的喜悦和感激。
  私下里,就有人偷偷地议论着:这一准是故意做秀哩。村民们听了就说,秀不秀俺们不懂这道道,俺们要的就是让全县人民都知道,膜下滴灌就是好!
  
  【三】
  
  二十一世纪无疑是生态建设的世纪。生态建设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决定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生态农业就显的尤为迫切了。
  民以食为天!千古真理。
  近百年来,坝上地区几乎“十年九旱”。无论是生态环境,还是生态农业,脆弱的几乎不堪一击。坝上,不仅是首都的屏障,更是北京的门户。可想而知,生态建设在坝上地区是多么的重要!
  为此,尚义县农开人积极谋划,早在二十年前,1989年8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视察坝上高原生态农业之后,便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多少年来,全县共计投入农业发展资金就达7135.47万元。完成了中低产田改造建设,并且新增了水浇地,以及库灌、管灌、喷灌、滴灌、坑塘、扬水站、河道、防渗渠等工程。无论是植树造林,苗圃建设,草场围栏,还是蔬菜恒温库建设,蔬菜脱水加工等等,无不凝聚着尚义农开人的心血与智慧。
  有多少感人的故事在传颂,有多少动人的乐章在唱响。仅用文字是难以表达的。
  多年来,尚义县农开办连续被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单位”、“先进集体”,还被河北省农业开发办公室、省人事厅授予“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集体”、“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还被中国世纪大采风组委会授予“中华世纪风采单位”等荣誉称号。受到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孙浮凌等国家领导高度评价。
  就2007年而言,尚义县农业开发共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就达1091万元。争取资金在全市各区县位居第一。可见其实绩和成就。如果没有实绩,谁都不肯投入资金。投入就得受益。没有受益的投入无疑是得不偿失,或者干脆就是竹篮打水。绝不会再有第二次、第三次,以及更多次的投入。正如俗话说的那样,是骡是马总得拉出来骝骝。
  毫无疑问,尚义农开人做到了。
  这当中,自然离不开一个坚强的领导集体,务实的工作态度,更离不开一个精明睿智的当家人!作为农开办主任,王元就是其中的一员。为了尚义的生态农业建设,几乎倾注了所有的心血。
  早在他担任大营盘乡党委书记的时候,就曾推出了全县种植蔬菜带头人杨日山。曾先后荣获全国首届“优秀外来务工青年提名奖”、“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等荣誉称号。还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总书记亲切接见。
  多少次,为了引进膜下滴灌技术,他曾不辞辛苦,赶往遥远的新疆实地考察。多少个日夜总是颠簸在西去的列车上。本可以买一张机票飞往,本可以买一张卧票前去,可他硬是舍不得多花一分钱。正如他常说的那样:勤俭才能持家啊!单位人家一个理儿。
  就这样,乘着那轰鸣的列车,带着故乡人的重托,牵着父辈人的叮咛,还有那忧郁的思绪,他上路了。困了,就背靠在列车的椅背上,打个盹;饿了,更多的时候也就是泡袋方便面,或吃顿列车上的盒饭而已。更多的时间,他在翻阅着大量有关膜下滴灌的资料,不时地记录着,构想着,随着那轰鸣的列车奔驰着,穿过了广阔的内蒙古高原,巴彦淖尔,进入包兰线,过天水,入兰州,再进兰新线,飞越嘉峪关,弛骋哈密盆地……
  每每,望着那车窗外的世界,瞅着那弥漫的风沙,越加坚定了他对生态建设的信念。
  每当这时候,他便会想起故乡的这片热土。多少年来,一辈又一辈的故乡人啊,几乎只有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原始与渴望了。这让他无限的心酸心碎。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常常让他寝食难安!当他获知新疆地区正在实施膜下滴灌技术,不仅可以抗旱,而且节水,更能确保收益。于是,他来了。他要深入了解,实地考察。此刻,尽管他不是骑着白马的唐僧,可他却成了地地道道的取经人!
  在新疆的日子里,在膜下滴灌的田地间,瞅着那一排排,一行行的主水管道和分支管线,以及覆盖的地膜,还有那膜内湿漉漉的水滴,他不时地蹲下身子,小心地用手捻着那水滴,摸着那湿润的土地,诚恳地向专业技术人员咨询着,讨教着,也在记录着,那么的虚心,那么的认真,甚至专业的令对方暗自惊叹。诸如,当年的收益,投入的多少,生态的延续等等。直到烂熟于心,真正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之后,星夜兼程,乘着返乡的列车,回到了尚义,回到了乡亲们中间,谈起了考察结果。乡亲们围着他,静静地听着,谈论着,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新鲜和温暖。
  就在他回家的当晚,就在他刚刚进入家门的那一刻,忽然间,他浑身就像散了架似的,甚至来不及吃一口妻子为他做好的饭菜,来不及说一句辛苦的话语,便一头倒在了炕上,竟然呼呼地睡着了。
  看着他如此地疲惫,如此的奔波,又是如此的瘦弱,还有那裹满尘土的衣裳,忽然间,妻子落泪了……
  那一夜,他睡的好沉。
  那一夜,生态农业注定成了他一生的追梦!
  
  【四】
  
  随后的日子里,他从新疆天业公司聘请了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尚义县后号村,开始了膜下滴灌培训,为乡亲们解难答疑,帮助勘查设计,指导施工。当中,还为实施膜下滴灌的农户争取到了每亩三百元的政府补贴,还协调福建超大,山东宏远等公司,在蔬菜生长关键期给予了更多的技术服务,帮助农户争取了大量的蔬菜订单……
  从此,膜下滴灌技术在贫瘠而美丽的坝上高原全面推开,得到了长足发展。
  为此,乡亲们由衷地感叹,只说,没有农开人,就没有今天这日子……
  是呵,尚义的膜下滴灌,如今,已走过了近四个年头。蔬菜产业更是走过了十多年风雨春秋。每一年,都是累累的硕果;每一年,都是勃勃的生机。不仅富了农家,更拉动了县域经济。
  特别是从2005年以来,连续三年,争取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1200多万元,建成了尚义县大青沟佳禾食品有限公司,一举成为了坝上地区蔬菜深加工重点龙头企业。2006年至2007年,共加工脱水蔬菜12500吨,腌渍菜300吨,实现销售收入2100万元,上缴利税320万元。同时,至2004年以来,农开人积极争取立项,为全县建成恒温库50多座,贮藏能力更是达到了9100吨。每到金秋时节,南来北往的菜车更是源源不断地开进了尚义,开进了农家的田间地头,也开进了蔬菜交易市场。无论是西芹、大白菜、大白萝卜,还是甘蓝、菜花等等,远销京津上海、山东、广东、福建,甚至大量出口韩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生态农业就像一幅画,一首歌,不仅唱响了尚义,也唱响了坝上。无论在蔬菜产业上,还是农林牧草等项目建设上,无不彰显着蓬勃的生机和渴望。就草业而言,投产了大青沟饲料加工厂,以草木樨,紫花苜蓿等为原料,加工成草粉和颗粒饲料,加工能力至少5000多吨,占农民纯收入15%以上,其间,随着生态农业逐年推广,传统品种的培育和引进也在不断提升,无论是粘玉米,脱毒马铃薯,还是“张杂3号”良种谷子等,无不成为了生态农业的亮点。
  尤其在尚义地处坝下山区的小蒜沟一带,良种谷子的推广更是成为了农开人急待解决的思路。为此,农开办主任王元几度深入闫家夭村,实地了解情况,及时邀请市农科院谷子研究所专家,推广“张杂谷系列”。开展节水农业培训,村民闫振兴试种一亩“张杂谷3号”后,只在拔节和孕穗时浇了两水,就达亩产500公斤的好收成,比以往高产近一倍。纯收入每亩1800元。成为了大旱之年种植粮食作物实现高产稳产创收的典型。
  每每,当王元主任下乡来到闫家夭村的时候,村民们总会亲亲热热地围着他,问长问短,对杂交谷子特别感兴趣。其间,他更是东奔西跑,及时为村民们调回了种子,亲自送到村民手中。那时候,村民们紧紧地拉着他的手,久久地再也不肯松开。嗫嚅着,早已是热泪盈眶了。
  王主任啊!你可是咱老百姓的知心人哪……
  只要乡亲们日子过的好,俺心里也踏实……
  这就是他啊!一名普普通通的干部,一位忠诚的共产党员。为了尚义县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为了乡亲们能够走出一条富裕的路子,他在努力着,争取着,从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那种责任和奉献早已融入在了工作中、事业上。每每,为了争取一个项目,他都要亲自带队,成立专门项目考察小组,一个乡一个镇一个村地落实。并且在群众中及时宣传着农开政策,听取着大家的意见,认真筛选项目地点。然后,集中时间,白天深入乡村实地测量,晚上加班加点,制表绘图,写报告,整材料。跑市进省,无数次地往返,无数次地汇报,总是忙得马不停蹄。一年365天,至少有200多天奔走在田间地头,往返于遥遥路途。
  每每,项目一落实,更是包片包区包工程包进度,一包到底,自带行囊,吃住在农家,施工在一线,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似乎再平常不过了。其间,曾有多少次,他的胆囊发炎,他却硬是扛着挺着,执意不肯休息。总是忍着那隐隐的阵痛,总是将一粒粒地药片吞下。多少次,同事们劝他住院检查,他只是拭一把额头上的汗珠,全然不顾地说一句:等工程完了再说吧!这点疼算不了什么。工程不能拖延啊!拖一天,也许就会造成乡亲们一年的损失啊!
  可是他却拖着自己,拖着那瘦弱的身体,拖着那日渐严重的病情。直到工程结束,他再也扛不住了,彻底倒在了手術台上。
  看着他憔悴而苍白的面容,医生似乎落泪了,甚至责怨着,都成这样了,怎么不早来呀?现在,唯一的办法只有手术了……
  他却苦涩而淡然地笑了。
  这就是他呵,实实在在的农开人,真真切切的农开人,在田地间行走,在田地间操守,在田地间挥洒,在田地间耕耘,宛如那唱不尽的歌,动情而动感,久远而绵长……
  
  作者简介:杨杨。作家。河北尚义人。著有小说、评论、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三百余万字。部分作品被各类刊物转载获奖。曾在《收获》、《大家》、《中国作家》、《报告文学》、《山花》、《鸭绿江》、《百花园》、《东方文学》等发表作品。报告文学《卓越的诗人,风采的外交——记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人民不会忘记——记共和国总理温家宝》、《忠诚》、《天地良心》、《感动生命》、《绿色序曲》、《有一种情》、《走近先生——缅怀文学宗师孙犁》等作品多次在人民大会堂蝉联国家领导人颁发中国世纪大采风报告文学金奖、中国时代新闻人物报告文学金奖、中国主旋律报告文学金奖,和谐中国报告文学金奖,以及冰心散文奖、中国散文精英奖、全国真情人生散文奖,第三、四届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等三十余次。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人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报告文学》多家报刊签约作家、记者。
其他文献
张宏德院长归国后先后创办山西中日友好康复中心、山西中日友好学院、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并接待数十批日本友人及代表团来访及友好交流,推进中日友好,发展医学教育,为促进中日友谊架起一座金桥。
期刊
赤子归来
期刊
人物档案    朱仁民,教授,杭州潘天寿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环境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建设部建设文化中心《中外景观》副主编,全国文学创作上海中心艺术总监,浙江省文化厅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在库评委,杭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湖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曾任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浙江省旅游局旅游规划设计所所长、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景观设计研究基地主任教授。  作品曾获第二届中国
期刊
你们离开自己的亲人,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地处龙城的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在这块古老而年轻的黄土地上,在这个青春焕发的校园里,将度过人生中最值得怀念的时光。  从中学到大学,这是人生的一大转折,标志着已经进入成人社会。从此,不会再有人把你们当作不懂事的孩子,在大学校园里。你们不仅要学知识、长见识、增才干。还要学会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进行人际间的交往。更为重要的是在这里还将建立起你们的人生观、价值
期刊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是个不比寻常的日子,我们晋祠学院又一届同学圆满完成了学业,就要毕业了。  首先。我代表全院师生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你们的毕业,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标志着是我们学院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是我们学院腾飞壮大的见证。你们能够完成学业顺利毕业,是老师精心培养和耐心教导的结果,是你们挥洒汗水刻苦学习的结果,我为你们骄傲,为你们自豪。  几年前。你们带着憧憬。怀着求知成才的美
期刊
当我们走近中华爱国英才、三八红旗手中国十大杰出民办教育家张宏德时,当你翻阅她为了发展祖国的医学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顽强拼搏十余年的风雨历程,当她所创办的中日友好学院及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正茁壮成长,一步一步走向新的辉煌,你心中无不对这位教育家更添敬意。  张宏德院长长期致力于教育事业,辛勤耕耘,为改变家乡教育面貌默默无闻地奉献,把实施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中,对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积极探索,勇于实践
期刊
在奖杯、掌声和鲜花面前既有成就感,更有紧迫感。她知道,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固步自封就是后退。她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又开始了新的起点,为办人民满意大学,继往开未,不懈努力,拼搏向前,她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风范,谱写着她人生的壮丽篇章,为祖国医学教育再创辉煌。
期刊
创业篇    “我只想在自己这一生实实在在做点事,活得更有意义。我办学的初衷是教书育人,从没想到要利用学生图名图利。办教育是一种资金投入,也是一种奉献。我会对所有的学生负责,为学生的前途负责,一定请最好的老师授课。”  ——中日友好学院院长张宏德    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我再次踏上了享誉三晋大地的山西省优秀民办高校一一山西中日友好学院。当我走近献身祖国医学教育事业,铺就中日友谊金桥的山西中日友好
期刊
为祖国而歌为人民而唱    李双江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协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和表演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声乐协会副会长,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客座教授,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全军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曾当选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2009年5月14日晚的国家大剧院歌剧院,流光溢彩,歌声悠扬,“红星照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