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江:为祖国和人民放歌

来源 :影响力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ttll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祖国而歌为人民而唱
  
  李双江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协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和表演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声乐协会副会长,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客座教授,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全军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曾当选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2009年5月14日晚的国家大剧院歌剧院,流光溢彩,歌声悠扬,“红星照我去战斗——李双江战友、师生音乐会”吸引着众多熟悉和喜欢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李双江教授的观众。阎维文、戴玉强、吕继宏、刘和刚、于爽、韩红、谭晶、梦鸽、雷佳……数十个活跃在当今歌坛的著名歌唱家和歌手,与李双江联袂登台,纵情放歌,让观众们重温了那一首又一首李双江唱遍大江南北的动人歌曲,满台浓浓的战友情、师生情,在星光闪烁的群星中,李双江,无疑是最耀眼的那颗。
  十天前,当众多战友、学生、同事、领导、朋友与李双江聚在一起,拉开“李双江歌唱艺术50年系列活动”的序幕时,望着满屋的祝贺鲜花,听着大家的欢声笑语,李双江动情了:“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我的心情很激动,因为我仍有一颗年轻的心,这一刻,我仿佛又回到了50年前。”
  1959年的秋天,共和国十年大庆的前夕,李双江千里迢迢从家乡哈尔滨赶到北京,跨进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大门,从那一刻起,他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歌唱生涯——从中央音乐学院到新疆军区文工团,从边塞到京城,从总政歌舞团到解放军艺术学院,李双江唱着一首又一首激情满怀、深情动人的歌,走过了50个春秋人生道路和音乐旅程。
  曾经有个外国音乐家听到李双江的歌声时,感慨万千,赞叹李双江的演唱是“烈火般的激情,金子样的声音”。这是一个音乐同行给予的极高评价,但或许他说得并不完整,或许他没有读到过李双江令人感动的心声:“我是党的儿子,祖国的儿子,军队和人民的儿子,没有党、祖国、军队和人民,就没有我的一切,是党和人民给了我歌喉,是伟大的祖国和军队成就了我的歌唱事业。”
  半个世纪里,李双江相继演唱了数百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北京颂歌》、《红星照我去战斗》、《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再见吧,妈妈》、《战士第二故乡》、《船工号子》、《丁香啊,丁香》……这些优美动人的歌曲,在李双江充满挚爱和激情澎湃的演唱中,唱出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中的歌,成为无法湮没在悠长岁月里的音乐记忆。
  李双江在舞台上是明星,但在舞台下,他却默默无声、孜孜以求地耕耘在军旅音乐这片广袤而不引人瞩目的土地上——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担任音乐系主任的15个春秋中,李双江在继续歌唱事业的同时,始终坚持着科研和教学两翼齐飞的艺术追求,和战友们一起创建了“红星音乐坛”的实践教学模式,创立了军旅音乐研究所,编撰出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史》,创建了成为“军队院校优质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的《军旅声乐》课程,他教出的学生夺得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金奖。
  从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毕业和正在音乐系学习的每一个学生,都知道、或者说都耳熟能详李双江那个始终不变的教学理念:“一手伸向西洋,一手伸向民族民间,全身心地投入‘为兵服务’的怀抱,用我们培养出的艺术人才和推出的科研成果,为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
  李双江回忆说,当年在新疆军区时,自己曾当过炊事兵,离开炊事班时,老班长含着热泪说:“往后菜板一响,我就想起你双江。” “而我在舞台上,琴声一响,乐队一响,就想我的老班长,想我的战友们。让每一个战士能听到我的歌唱,是我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和追求。”
  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李双江的老战友傅庚辰将军回忆当年与李双江一起进行《红星照我去战斗》等歌曲的创作和演唱时说:“李双江的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著名歌唱家阎维文回忆自己当年还是一个小战士时,为了听李双江演唱的《红星照我去战斗》,用自己仅有的几十块钱津贴买了录音机和两套磁带,“一套用来听和学唱,一套拿来收藏”。他那时没有想到,将来有一天、一个夜晚,他会同李双江一起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放声歌唱。
  “小小竹排江中游,滔滔江水向东流,红星闪闪亮,照我去战斗……”这优美动人的歌声,感动和熏陶了无数的中国人。李双江说:“《红星照我去战斗》这台音乐会,是我们献给祖国母亲六十华诞的心中的歌。红星,是养育我、教育我的党、祖国、军队和人民!”
  
  我愿助燃爱心燎原之火
  
  李双江歌唱的好,金子般的嗓子透着火一样的激情;李双江人也好,滚烫的胸怀跳跃着一颗慈爱的心。
  李双江30多年演唱的《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让海南这两处名胜名扬大江南北。2001年盛夏,海南“通什市”更名“五指山市”时,李双江来过五指山演出,并在演出间隙时,用随身携带的小型摄像机拍摄了一些黎家村寨和他们的生活。回到北京后,他在家里播放了他拍摄的录像,画面中黎家贫穷落后的生活场景,以及穿着破衣烂衫的穷孩子趴在教室窗外的画面,都深深地打动了全家人的心。他5岁的儿子小石头摇着妈妈梦鸽的手说,我要把我积攒的钱全拿出来,每周再少吃两顿麦当劳,帮助他们上学。在他的带领下全家人都捐了款。当天晚上,作为名誉市长的李双江同五指山市市长接通了电话,委托他找出40名贫困小学生作为他们全家的资助对象,一直供他们完成9年义务教育。20OO年1月李双江又来到五指山演出,10名受资助黎族苗族学生代表登上舞台,向尊敬的“李伯伯”献上一束束鲜花,表达五指山人对他的美好祝愿。
  “星星火炬可以燎原,我愿意为爱心世界燎原之火的燃烧贡献一份力量。”这就是李双江朴实而真诚的愿望。
其他文献
故事一:血浓于水    那一年,25岁的张宏德风华正茂,从山西医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晋西北的一个城关医院,工作几年后又回到母校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1 988年,张宏德参加全国EPT外语考试合格,受山西省派遣,走出国门,东渡日本留学。她求学于日本岩手医科大学,研修以肝病为主的临床诊断、预防和治疗,并重点对B型和C型肝炎病毒进行实验室断定和研究。  张宏德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潜心钻研,如饥似渴地
期刊
了解掌叶覆盆子    《本草纲目》载,掌叶覆盆子有“益肾固精,补肝明目、缩尿”功效。三清山的道士因常吃掌叶覆盆子果而长寿。    试服福圣元    我试服福圣元巳一年多。一,原血糖处于临界,现空腹血糖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二,以往夜间2~3小时要小便一次,现早晨六七点醒来时小便;三,原轻度高血压,今年停了降压药,血压正常;四,原太便时干时稀,现80%时大便规律且成香蕉状,人轻松多了。    检测提取
期刊
张宏德院长归国后先后创办山西中日友好康复中心、山西中日友好学院、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并接待数十批日本友人及代表团来访及友好交流,推进中日友好,发展医学教育,为促进中日友谊架起一座金桥。
期刊
赤子归来
期刊
人物档案    朱仁民,教授,杭州潘天寿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环境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建设部建设文化中心《中外景观》副主编,全国文学创作上海中心艺术总监,浙江省文化厅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在库评委,杭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湖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曾任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浙江省旅游局旅游规划设计所所长、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景观设计研究基地主任教授。  作品曾获第二届中国
期刊
你们离开自己的亲人,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地处龙城的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在这块古老而年轻的黄土地上,在这个青春焕发的校园里,将度过人生中最值得怀念的时光。  从中学到大学,这是人生的一大转折,标志着已经进入成人社会。从此,不会再有人把你们当作不懂事的孩子,在大学校园里。你们不仅要学知识、长见识、增才干。还要学会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进行人际间的交往。更为重要的是在这里还将建立起你们的人生观、价值
期刊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是个不比寻常的日子,我们晋祠学院又一届同学圆满完成了学业,就要毕业了。  首先。我代表全院师生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你们的毕业,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标志着是我们学院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是我们学院腾飞壮大的见证。你们能够完成学业顺利毕业,是老师精心培养和耐心教导的结果,是你们挥洒汗水刻苦学习的结果,我为你们骄傲,为你们自豪。  几年前。你们带着憧憬。怀着求知成才的美
期刊
当我们走近中华爱国英才、三八红旗手中国十大杰出民办教育家张宏德时,当你翻阅她为了发展祖国的医学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顽强拼搏十余年的风雨历程,当她所创办的中日友好学院及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正茁壮成长,一步一步走向新的辉煌,你心中无不对这位教育家更添敬意。  张宏德院长长期致力于教育事业,辛勤耕耘,为改变家乡教育面貌默默无闻地奉献,把实施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中,对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积极探索,勇于实践
期刊
在奖杯、掌声和鲜花面前既有成就感,更有紧迫感。她知道,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固步自封就是后退。她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又开始了新的起点,为办人民满意大学,继往开未,不懈努力,拼搏向前,她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风范,谱写着她人生的壮丽篇章,为祖国医学教育再创辉煌。
期刊
创业篇    “我只想在自己这一生实实在在做点事,活得更有意义。我办学的初衷是教书育人,从没想到要利用学生图名图利。办教育是一种资金投入,也是一种奉献。我会对所有的学生负责,为学生的前途负责,一定请最好的老师授课。”  ——中日友好学院院长张宏德    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我再次踏上了享誉三晋大地的山西省优秀民办高校一一山西中日友好学院。当我走近献身祖国医学教育事业,铺就中日友谊金桥的山西中日友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