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战略全局性。但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着差异性、复杂性等特点。因此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根本价值观,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为主要渠道,通过课程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构建和培育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培育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0-004-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总结我们党价值观建设的经验基础上不仅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而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明确概括为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强调全社会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中国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为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的品德指明努力的方向。因此,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性,应构建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一、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的当代大学生,必然有属于自身的文化,有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奉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般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指的是当代中国大学生这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在长期的价值生活实践中积淀和形成的有关客体对主体效应的根本看法,是当代中国大学生这个特定社会群体在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态度。[1]具体地说,就是当代中国大学生关于好坏、得失、善恶、美丑等价值的根本立场、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也是社会发展进步推动人的自由解放的结果。进入21世纪,大学生价值观在经历20世纪90年代的碰撞、变革之后,呈现出一种基本确定性的趋势,重视个人幸福,重视职业选择,价值观更加多元化和现实化,重视个人目标和社会需求的结合。[2]这些价值观是一个以核心价值观为原点而展开的有机的结构体系,大学生对自己在社会中与他人、集体、国家的相互关系的实际状况的评价和切身感受,决定和制约着大学生的价值目标和追求,决定着对自我的价值判断,决定着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
但是审视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领域,从个体上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分化、错位和失衡,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比如,部分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存在漠视,不关心国家、不关心政治。据调查数据显示,在某些问题上,学生们表现出含混不清甚至错误的倾向,如只有50%的人认为“社会主义最终能够战胜资本主义”,而37.9%的人表示说不清楚;60.1%的人认为“中国共产党可以把自身建设好”,但同样有三成的人表示说不清楚。[3]在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学生的竞争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在面对激励的就业竞争的压力下,学生的压力越来越重,心理承受能力日渐减弱。此外,许多人只注重个人利益,忽视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在进行的一次调查问卷中,你是怎样看待“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有600名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生参加了问卷,其中有40%的同学认为在现代社会“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是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面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加强核心价值观培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为重要。
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可能性
两千多年前希腊时期的曼诺向苏格拉底提出“道德可能通过教育获得吗”的问题。那么在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可以通过教育培育吗?
首先,从理论论证层面来看。檀传宝教授认为“道德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与行动。所以单靠讲授与听讲是不能完成道德学习的全部任务的。道德之“教”如果理解为直接的道德和间接道德教育的统一,教授、学习与实践的统一,道德之知、情、意学习的统一,则道德是可以“教”的。如果这样理解道德教育,我们就应当认为,道德是可以教的。”[4]其次,从实践论证层面来看。古今中外价值观培育的实践充分肯定了价值观可以培育。从中国古代周公提出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敬德保民”;到孔子提出的“仁”和“礼”的思想,把“仁”视作最高的道德;其后“仁”和“礼”的思想构成儒家“三纲五常”的基本框架。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三纲五常”成为了当时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价值准则。在西方,“无论是古希腊时期对理想社会的主观抒发,还是启蒙运动时期对现实社会的客观诉求,都反映了人们对“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的渴望与追求。经过启蒙思想家们的理论探索与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实践,“自由”、“平等”、“民主”、人权”构成了西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框架,并且已经成为西方政治制度的内在价值和基本原则。”[5]学校是一个教育培养人的社会机构,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英国,从2002年8月起,国家核心价值观教育正式成为英国中学阶段的法定必修课。在新加坡,国家把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振兴民族的重要手段。从1967年起,价值观教育一直作为中小学生课程的必修课。新加坡所创造出的举世闻名的新加坡精神文明,与强而有力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分不开的。在我国现今阶段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调查中发现,尽管有部分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所起到的效果不佳,但仍有不少大学生在访谈和座谈中认为,自己许多价值观就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启发引导下逐步形成的。有许多大学生认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自己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荣辱观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古今中外来看,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视角出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课程两大类。[6]高校显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指的是人们精心设计的目标明确、内容全面、计划周密的课程。如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通识必修课,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高校隐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指的是学校情景中有隐性校园文化组成的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课程。由高校隐性物质文化、隐性制度文化和隐性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构成的。
(一)完善课程目标建设,促进核心价值观培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综观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从总体上来说是在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但课程目标仍然存有一定的缺陷,例如缺少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价值观相关课程目标;缺乏审美价值观方面的课程目标,这样会导致出现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的现象;缺乏心理维度上的情感目标,在只重视认知方面的学习的同时,情感是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把情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能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二)加强课程内容建设,提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过分重视课程自身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而忽视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比较注重从理论层面上揭示其科学性、真理性,但不少问题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对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作出实事求是、清晰明了的解释和回答,课程内容设计缺乏说服力,学生在学过之后对于知识点的实际运用存在模糊不清,不利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三)增强课程设计的合理性,有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
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课程,在课程设计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内容较多,课程设计的3学分难以完成教学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内容包括1840年到现今一百多年的历史,2学分也难以完成教育内容,很多老师就要求未完成的教育内容让学生自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包括两门课程,3学分的课程设计实际也只能完成思想道德部分内容,对于法律基础部分,学生对法律也只能形成一些浅显的认识。另外,笔者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应该用专章讲解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不仅深入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价值,更要重点论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下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应树立的核心价值观内容,正确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身关系方面的价值观。此外还应加入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爱好和平的教育和国际合作的教育,正确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培育人权观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权与主权的关系。
(四)加强隐性课程建设,提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意识
1.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题,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核心的文化活动。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在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突出各高校的学校特点,与学校办学风格、办学特色结合起来。要讲求实用和实效,防止搞形式主义。其次,对学校物质层面隐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整体构建。包括校内建筑、校园自然环境和校内人文景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第三,充分发挥校园隐性精神文化作用,包括校风和校内人及关系。在校风方面,良好的校风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精神力量,它可以规范人的行为,振奋人的精神,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发挥着积极作用。校内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2.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在实践中引导和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在普遍重视校园文化基础建设之上,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培育核心价值观。比如“青年志愿者行动”、“三下乡活动”、“支援西部计划”等公益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可以让大学生真正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与实际相联系的价值观。能使大学生明确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形成社会责任意识,从而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相互关系,确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杨业华. 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张国艳.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综述 [J]. 喀什师范学院学,2005,(5)
[3]毕赵玉. 大庆地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 [J]. 黑龙江史志,2009(5)
[4]檀传宝. 学校道德教育原理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陈新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论研究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杨业华. 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关键词: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培育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0-004-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总结我们党价值观建设的经验基础上不仅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而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明确概括为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强调全社会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中国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为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的品德指明努力的方向。因此,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性,应构建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一、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的当代大学生,必然有属于自身的文化,有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奉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般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指的是当代中国大学生这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在长期的价值生活实践中积淀和形成的有关客体对主体效应的根本看法,是当代中国大学生这个特定社会群体在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态度。[1]具体地说,就是当代中国大学生关于好坏、得失、善恶、美丑等价值的根本立场、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也是社会发展进步推动人的自由解放的结果。进入21世纪,大学生价值观在经历20世纪90年代的碰撞、变革之后,呈现出一种基本确定性的趋势,重视个人幸福,重视职业选择,价值观更加多元化和现实化,重视个人目标和社会需求的结合。[2]这些价值观是一个以核心价值观为原点而展开的有机的结构体系,大学生对自己在社会中与他人、集体、国家的相互关系的实际状况的评价和切身感受,决定和制约着大学生的价值目标和追求,决定着对自我的价值判断,决定着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
但是审视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领域,从个体上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分化、错位和失衡,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比如,部分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存在漠视,不关心国家、不关心政治。据调查数据显示,在某些问题上,学生们表现出含混不清甚至错误的倾向,如只有50%的人认为“社会主义最终能够战胜资本主义”,而37.9%的人表示说不清楚;60.1%的人认为“中国共产党可以把自身建设好”,但同样有三成的人表示说不清楚。[3]在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学生的竞争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在面对激励的就业竞争的压力下,学生的压力越来越重,心理承受能力日渐减弱。此外,许多人只注重个人利益,忽视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在进行的一次调查问卷中,你是怎样看待“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有600名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生参加了问卷,其中有40%的同学认为在现代社会“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是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面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加强核心价值观培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为重要。
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可能性
两千多年前希腊时期的曼诺向苏格拉底提出“道德可能通过教育获得吗”的问题。那么在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可以通过教育培育吗?
首先,从理论论证层面来看。檀传宝教授认为“道德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与行动。所以单靠讲授与听讲是不能完成道德学习的全部任务的。道德之“教”如果理解为直接的道德和间接道德教育的统一,教授、学习与实践的统一,道德之知、情、意学习的统一,则道德是可以“教”的。如果这样理解道德教育,我们就应当认为,道德是可以教的。”[4]其次,从实践论证层面来看。古今中外价值观培育的实践充分肯定了价值观可以培育。从中国古代周公提出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敬德保民”;到孔子提出的“仁”和“礼”的思想,把“仁”视作最高的道德;其后“仁”和“礼”的思想构成儒家“三纲五常”的基本框架。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三纲五常”成为了当时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价值准则。在西方,“无论是古希腊时期对理想社会的主观抒发,还是启蒙运动时期对现实社会的客观诉求,都反映了人们对“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的渴望与追求。经过启蒙思想家们的理论探索与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实践,“自由”、“平等”、“民主”、人权”构成了西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框架,并且已经成为西方政治制度的内在价值和基本原则。”[5]学校是一个教育培养人的社会机构,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英国,从2002年8月起,国家核心价值观教育正式成为英国中学阶段的法定必修课。在新加坡,国家把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振兴民族的重要手段。从1967年起,价值观教育一直作为中小学生课程的必修课。新加坡所创造出的举世闻名的新加坡精神文明,与强而有力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分不开的。在我国现今阶段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调查中发现,尽管有部分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所起到的效果不佳,但仍有不少大学生在访谈和座谈中认为,自己许多价值观就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启发引导下逐步形成的。有许多大学生认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自己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荣辱观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古今中外来看,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三、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视角出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课程两大类。[6]高校显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指的是人们精心设计的目标明确、内容全面、计划周密的课程。如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通识必修课,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高校隐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指的是学校情景中有隐性校园文化组成的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课程。由高校隐性物质文化、隐性制度文化和隐性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构成的。
(一)完善课程目标建设,促进核心价值观培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综观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从总体上来说是在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但课程目标仍然存有一定的缺陷,例如缺少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价值观相关课程目标;缺乏审美价值观方面的课程目标,这样会导致出现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的现象;缺乏心理维度上的情感目标,在只重视认知方面的学习的同时,情感是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把情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能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二)加强课程内容建设,提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过分重视课程自身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而忽视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比较注重从理论层面上揭示其科学性、真理性,但不少问题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对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作出实事求是、清晰明了的解释和回答,课程内容设计缺乏说服力,学生在学过之后对于知识点的实际运用存在模糊不清,不利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三)增强课程设计的合理性,有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
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课程,在课程设计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内容较多,课程设计的3学分难以完成教学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内容包括1840年到现今一百多年的历史,2学分也难以完成教育内容,很多老师就要求未完成的教育内容让学生自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包括两门课程,3学分的课程设计实际也只能完成思想道德部分内容,对于法律基础部分,学生对法律也只能形成一些浅显的认识。另外,笔者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应该用专章讲解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不仅深入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价值,更要重点论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下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应树立的核心价值观内容,正确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身关系方面的价值观。此外还应加入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爱好和平的教育和国际合作的教育,正确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培育人权观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权与主权的关系。
(四)加强隐性课程建设,提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意识
1.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题,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核心的文化活动。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在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突出各高校的学校特点,与学校办学风格、办学特色结合起来。要讲求实用和实效,防止搞形式主义。其次,对学校物质层面隐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整体构建。包括校内建筑、校园自然环境和校内人文景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第三,充分发挥校园隐性精神文化作用,包括校风和校内人及关系。在校风方面,良好的校风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精神力量,它可以规范人的行为,振奋人的精神,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发挥着积极作用。校内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2.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在实践中引导和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在普遍重视校园文化基础建设之上,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培育核心价值观。比如“青年志愿者行动”、“三下乡活动”、“支援西部计划”等公益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可以让大学生真正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与实际相联系的价值观。能使大学生明确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形成社会责任意识,从而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相互关系,确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杨业华. 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张国艳.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综述 [J]. 喀什师范学院学,2005,(5)
[3]毕赵玉. 大庆地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 [J]. 黑龙江史志,2009(5)
[4]檀传宝. 学校道德教育原理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陈新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论研究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杨业华. 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