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义乌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jie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记:
  “据说义乌后宅街道前备村一个山坡上,有人挖到了块黄蜡石,一转手就卖了1万元……一时问,挖石人、买石人蜂拥而至,小山坡上最多时有上千人同时开挖,似乎谁都想跟着这块石头疯狂一把。”《浙江义乌一小村上演疯狂的石头,千人同挖黄蜡石》,2010年年术,这样一则新闻引起媒体和石界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对石的痴迷还是盲目的开采,义乌,这个以小商品著称千世的小镇,因为奇石,疯狂了起来。
  义乌市位于浙江省地理中心,南通广东、福建,西接长江腹地,东靠中国最大城市上海,面对太平洋黄金通道。义乌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确定为世界第一大市场。义乌国际商贸城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首个“AAAA级购物旅游区”荣誉称号。“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已成为繁荣、文明的义乌市的代名词。这是一个有着诸多出众特质的城市,身负众多头衔的城市,因其良好的地理资源优势和海纳百川的精神,汇聚了形形色色的人和各种各样的石头。
  
  本地石种受青睐
   2008年以前。义乌的奇石收藏市场一 直波澜不惊,市民对奇石收藏还不太了解,奇石收藏队伍只有一两百人,而藏品无论在质还是量上都属于刚刚起步的水平,处在非常需要权威人士指点的阶段。其实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义乌便陆陆续续有人开始关注并收藏奇石,但这种举动在当时并不被外界所认可,“石头有价”还只是空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2009年年末,义乌奇石收藏开始走热。其中价格飞涨的黄龙玉属于众多石种中的佼佼者,成交均价每公斤达2万元左右。加之2010年年末媒体对义乌采捡黄蜡石新闻的转载报道,人们的投资眼光开始慢慢转向这个以前只因小商品而声名鹊起的地方,义乌奇石收藏市场的热潮风起云涌。
  市场价格一路飙升的黄龙玉、戈壁石等一直是义乌人关注的重点,在大手笔购置的同时,义乌人也开始认识到资源稀缺带来的隐患。本土石种开始受到藏友的青睐。
  依托于义乌江(义乌江位于义乌境内,属于东阳江下游的一段,共有17条支流)天然的地理优势。这里孕育了众多的石种,玛瑙、碧玉、黄蜡石、硅化木、水晶、方解石等可谓百花齐放。
  义乌黄蜡石细腻、通透,价格也是水涨船高,许多质地好的黄蜡石被这样形容:“田黄般的色泽、翡翠般的硬度、和田玉般的温润。”不得不说,义乌黄蜡石现已经成为奇石收藏市场上横空出世的“黑马”,许多人不惜重金一掷这后起之秀。
  尽管不如大漠戈壁玛瑙、碧玉那样造型丰富、声名远播,但义乌玛瑙、碧玉兼有山磨、水浸的特性,质地细腻、温润,相比起戈壁玛瑙的嶙峋硬朗更多了几分柔媚。
  基于小商品城市的地域优势,有许多来此做生意的外国人,受国际化赏石氛围的影响,矿晶成为义乌奇石收藏市场上的佼佼者,销量良好,深受外国友人的喜爱。
  
  优势与期待
  
  义乌原来是个并不富裕的地方,农业自然条件不好。据了解,很多农民只好外出经商,摇拨浪鼓卖糖。很多人都说,今天的义乌是拨浪鼓里摇出来的,就是这样贫瘠的“马路市场”。慢慢发展形成了一个集工业化、国际化、城乡一体化的小商品聚集城市。
  义乌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同样体现在玩石上。
  
  1.充足的资金
  生意积累下的雄厚资金为义乌人奇石收藏走高端路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雷厉风行的作风同样表现在大笔购藏奇石上,高价入手,走高端路线,义乌人的起点普遍较高。现在的义乌奇石市场热闹非凡,这样的民间藏石热持续升温令奇石市场价格水涨船高,数年前花费几千元购入的观赏石,短短几年后便涨了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这一现象吸引了一大批生意人放眼奇石界。如今一次性购得成百上千万的奇石在义乌并不少见,一年花费上百万元收购的义乌奇石收藏者也不在少数,而其中出于担心藏品外露等考虑,重金购置奇石只买不卖的富豪级藏家也大有人在。据了解,义乌“石友”在奇石市场的年交易额近亿元。
  
  2.国际融合性
  随着观赏石逐渐成为义乌人公认的具备收藏投资的亮点,赏石队伍的规模也日趋壮大。仅义乌市石文化研究会目前就有会员200多人,依托于国际小商品市场的平台,这里玩石的外国人也开始在石界大展拳脚,藏品远销他国,对外交流的不断加深也是对自身石文化认知程度的提升,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推动。义乌市石文化研究会目前就有来自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德国等多个国家的外籍会员。方凤英会长笑侃道:“我们这里是小联合国。”
  
  3.中国最具潜力的会展城市
  2009年,义乌举办的首届(银旺杯)奇石珠宝精品展就吸引了六万多奇石爱好者前来参观,石友们的积极性颇高,同时赢得了当地领导的大力支持。义乌举办大型石展的潜力已初见端倪。
  每一年,在义乌举办的大大小小展会不计其数,良好的会展策划能力、全方位的信息量、敏锐的触角、良好的经济基础都是义乌的优势,天时、地利、人和为义乌大型奇石展的举办推波助澜、因此,打造奇石会展之都,实现优势的长期充分利用,着力培育,打造具有影响力、知名度的品牌奇石展会,义乌完全有这个能力。中国最具潜力会展城市实至名归。
  
  4.市场与文化的建立健全
  在经济发达的义乌,奇石已经成为最具收藏价值的品类之一,人们对奇石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玩石赏石的石痴,石迷也正在迅速猛增,尽管市场交易量大,但真正成规模的奇石市场还处于空白状态。义乌的观赏石收藏在传统文化和投资价值的相互助力下,步伐越迈越快。看到奇石短短几年间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一部分人趋利地介入观赏石市场,而疯狂采捡黄蜡石的背后则是文化的缺失和巨大的盲目性。文化知识的了解、好的玩石心态需要一个正规的市场作为导向。一个大型、专业性的奇石市场的建立与运营,想必义乌奇石玩赏和收藏会上一个新台阶。我们共同期待着。
  

其他文献
笔者自2002年参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申遗考察”以来,由于受高原雪域、江岸峡谷及河滩美石等“最后一片净土”的大自然风光吸引,又有幸结识了阿茸初、阿西主、都知此理、央宗、墨志宏、罗五一等几位纯朴的藏族好友之后,每有机会就常到香格里拉、奔子栏、德钦、维西的金沙江、澜沧江等多处河段寻石考察,特别是去德钦县时,奔子栏一带就成了必经之地。多次到访都难以忘怀。现依据重游的资料推介金沙江这一河段的地
期刊
  
期刊
“另谋出路”有原因    内部原因:  存货多、产地市場的价格局限、竞争激烈  经过多年的积累,产地石商多借助地利之便,拥有了数量不小的资源储备,这是他们的战略优势但在当地市場经营的过程中,石商既会有意留下些好东西,同时也无奈地滞留了许多出不了手的“鸡肋”。当地市場上,买卖双方对某一石种的认识逐渐趋于统一,于是“精品卖不出高价,通货又难以处理”这样的发展瓶颈,在当地渐渐显现,另一方面,产地市場同业
期刊
石展多多,石事多多,忙石人也多多……    3月25日上午刚修改完一篇稿子(3月20日在石家庄第八届石博会上,侯桂林侯老当面授务,论雅石艺术与家居文化的结合)手机响了,号码显示——宁夏《中华奇石》编辑部,心里嘀咕着不会是吴蕊贤有吩咐吧!因为她给我的感觉是忙里偷闲也常干些无事不登三宝殿的事儿果不如然,甜甜的嘴巴一番抬举中交代了她的“命令”——雅石讲评  点击邮箱初视组石释怀在心,这不又来了一位比我俩
期刊
3月30日上午,在济南市中区齐鲁七贤文化城广场,艺术节开幕了,由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寿嘉华女士宣布开幕,同时举行了“唱响观赏石”征歌颁奖仪式  3月30日下午,在齐鲁七贤文化城会展中心二楼会议室,九大观赏石基地的八个代表(其中北京十里河基地代表缺席)分别发言,讲述了本基地的工作及现状中石协高级顾问闰立本先生更是提纲挈领,从“观赏石基地”观念的诞生到发展作了精辟的讲解;寿嘉华会长也
期刊
图纹石的意蕴美是在其形式美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美    一、何为图纹石的意蕴美    在《论图纹石的形式美》一文中笔者曾谈到,形式与内容是一对哲学范畴,通常是内容决定形式  因为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继承性,所以我们可以对图纹石的形式美单独地进行赏析  但这是不够的,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到图纹石的意境之美中去,以获得进一步的审美感受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
期刊
方凤英出生于1966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义乌从商。由于职业原因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偶尔在山上、水中看到一些形状独特的石头,感觉大自然的神奇与石头的灵性,从此与石结下了不解之缘。  方凤英最早接触的是黄蜡石和木化石,随着玩石头的深入,开始不满足于单一赏玩,转而面向全国石种收藏。在2007年她着手成立了义乌市观赏石协会并任协会常务副会长,协会的成立方便了义乌石友间的交流。为了推广奇石文化,在20
期刊
  
期刊
纪昀,清代学者,字晓岚,晚号石云。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纪晓岚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其胸怀坦荡,性好滑稽,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勤奋好学,博古通今,机智诙谐,常出语惊人,妙趣横生,盛名当世。  抽烟是纪晓岚的嗜好之一,是其标志性动作,他烟瘾奇大,使用大容量旱烟袋,据说一次能装三四两烟丝,虽有夸张之嫌,但也确属罕见。因此有了“纪大烟袋”的绰号。  纪
期刊
奇石拍卖年    奇石拍卖,早已不陌生的字眼,也早就被业界寄予厚望,此前各地奇石组织或个人也多有尝试,然而不需讳言,扣除举牌的水分,真正的成功少之又少不过石界人士仍将拍卖视为奇石走向主流艺术品市场的必然途径,因此各地拍卖的尝试从未停止据记者了解,2011年度的多数大型石展,都将奇石拍卖作为活动的重要内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本年度奇石拍卖活动将再次掀起一个小高潮,2011,堪称石界的“拍卖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