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日渐觉醒,全国各地争相建立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在客观分析了博物馆建设的积极意义的同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特征,提出了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和阶梯,但决不是其最终归宿的观点。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传承;发展
从2007年开始,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各地更是相续建立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试图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始资料的搜集、整理和保存来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博物馆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人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觉醒的一种外在表现,其很好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也应该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发展中的传承,博物馆只是传承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梯,不可能是其最终归宿。
一、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阵地和阶梯
1.博物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建立,使人们通过实物、图文声像甚至一些艺人们的现场技艺展示等形式,真正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和艺术价值,其在唤醒中老年人们美好记忆的同时,也为青少年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从而使人们真正的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博物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建立,通过详实的实物资料展示和现场技艺表演,使人们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真正意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增强了人们的危机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也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人们的审美意识,激发了人们购买、欣赏和收藏的欲望,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活力和经济动力。需求调节供给,随着人们需求的增加,人们作为社会生活真实写照的需要意愿,必将会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技艺和创作思路的革新,从而真正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得到发展。
3.博物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作为一种象征和标志,它唤醒了人们的潜在意识,使人们在意识到它的存在的同时,更认识到了它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从而大大激发了人们的非物质文化遺产保护意识。由于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久远的历史传承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往往形成了诸多流派。这些流派各自为政,各自在自身狭小的空间范围内传承,往往很难形成合力,也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作为一个中心和象征,使各地的艺人们,在为自己的所从事的艺术感到自豪的同时,也往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作为展示自身技艺的舞台。这种百花齐放的壮观场面一方面大大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和知名度,另一方面也会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相对广泛的交流中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展。
二、博物馆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最终归宿
1.“尸体式”的保存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根本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一种活的传承,目的是要在传承中得到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管理僵化,完全以收集、整理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和文字载体为工作主体。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完全脱离了现实的社会生产、生活环境,将自身完全孤立成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殡仪馆”,片面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尸体保存”作为自身的工作职能的全部。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在发展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作为后代有责任和义务将他们永久的传承下去。但传承不等于原封不动的传递,而是在发展中的传承,即使由于某种原因,在某个阶段或某个时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走进博物馆,暂时的停止他的生长过程,那也是要为将来的进一步延续与发展等待时机和积蓄力量。博物馆决不是也不应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归宿。
3.只有“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真正的得到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之所以将其称之为财富,并不只是因为它本身所体现出的技艺和艺术美,更在于其强大的适应力和生命力。作为后人的责任是要能够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客观社会环境的变化,来对这些暂时处于蛰伏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持其内在魅力的前提下,对其外在表现形式做出相应的改变,重新激活其内在活力,真正的将这份遗产继承下来。
参考文献
[1]萧放,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方式的思考[J].文化遗产,2008(1):127~131。
[2]高文智,寒地黑土核心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研究[J].全国商情,2008(11):96~97。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传承;发展
从2007年开始,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各地更是相续建立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试图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始资料的搜集、整理和保存来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博物馆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人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觉醒的一种外在表现,其很好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也应该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发展中的传承,博物馆只是传承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梯,不可能是其最终归宿。
一、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阵地和阶梯
1.博物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建立,使人们通过实物、图文声像甚至一些艺人们的现场技艺展示等形式,真正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和艺术价值,其在唤醒中老年人们美好记忆的同时,也为青少年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从而使人们真正的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博物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建立,通过详实的实物资料展示和现场技艺表演,使人们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真正意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增强了人们的危机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也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人们的审美意识,激发了人们购买、欣赏和收藏的欲望,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活力和经济动力。需求调节供给,随着人们需求的增加,人们作为社会生活真实写照的需要意愿,必将会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技艺和创作思路的革新,从而真正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得到发展。
3.博物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作为一种象征和标志,它唤醒了人们的潜在意识,使人们在意识到它的存在的同时,更认识到了它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从而大大激发了人们的非物质文化遺产保护意识。由于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久远的历史传承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往往形成了诸多流派。这些流派各自为政,各自在自身狭小的空间范围内传承,往往很难形成合力,也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作为一个中心和象征,使各地的艺人们,在为自己的所从事的艺术感到自豪的同时,也往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作为展示自身技艺的舞台。这种百花齐放的壮观场面一方面大大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和知名度,另一方面也会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相对广泛的交流中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展。
二、博物馆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最终归宿
1.“尸体式”的保存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根本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一种活的传承,目的是要在传承中得到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管理僵化,完全以收集、整理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和文字载体为工作主体。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完全脱离了现实的社会生产、生活环境,将自身完全孤立成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殡仪馆”,片面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尸体保存”作为自身的工作职能的全部。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在发展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作为后代有责任和义务将他们永久的传承下去。但传承不等于原封不动的传递,而是在发展中的传承,即使由于某种原因,在某个阶段或某个时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走进博物馆,暂时的停止他的生长过程,那也是要为将来的进一步延续与发展等待时机和积蓄力量。博物馆决不是也不应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归宿。
3.只有“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真正的得到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之所以将其称之为财富,并不只是因为它本身所体现出的技艺和艺术美,更在于其强大的适应力和生命力。作为后人的责任是要能够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客观社会环境的变化,来对这些暂时处于蛰伏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持其内在魅力的前提下,对其外在表现形式做出相应的改变,重新激活其内在活力,真正的将这份遗产继承下来。
参考文献
[1]萧放,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方式的思考[J].文化遗产,2008(1):127~131。
[2]高文智,寒地黑土核心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研究[J].全国商情,2008(11):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