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的敏感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他们常常通过挑战权威凸显自我的存在感。学生自我意识的提升,给班级管理带来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班级管理中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学生班集体意识薄弱;对班集体缺乏责任感,学生的自律性较差,约束力弱等。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接受各种信息越来越多,思想越来越复杂,给班级管理带来许多困难和挑战。因此,班主任工作不应该盲目采用一成不变的手段,而应该从动态的角度针对班级管理中的焦点问题,并讲究有效的管理策略,提高班级管理效果。
【关键词】班级管理;有效策略;班级活动
一、“夸”的策略与“攻心术”,走进学生的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土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
首先,“夸”就是最好的扶正方式。其实我们所有的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不喜欢批评。何况是自尊心很强的初中生。恰到好处地夸奖,往往是事半功倍。班主任不仅要常夸学生,还要会夸。通过多年的实践,笔者总结出如下“夸”的小技巧:(1)记住在学生身上发现你想看到的,而不是去寻找你不想看到的;(2)说清楚每项事情的具体要求,学生按要求做到时要给予肯定;(3)责骂学生是没有用的,告诉他们什么是你想看到的;话不多,点到为止。
适时的夸奖,带来的好处是:学生做任何事情都有兴趣,都愿意把它做好。也愿意听班主任的话。拉近师生的距离,慢慢走进学生的心。
其次,就是“谈心”,即“攻心”。《孙子兵法》上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又说:“上兵伐谋。”作战的方法同樣适用我们的教育。“多攻心少攻身。攻心为上,攻身为下。”谈的方式很多,课间休息的随便聊,刻意借题发挥聊,进入学生QQ空间,给他点赞或留言互动……对班里的“刺头”,跟他们多谈、常谈。例如,曾有个小升初语数英3科总分26分的后进生,旷课、打架、抽烟等,无恶不作。笔者了解到他是单亲家庭,跟母亲在一起。笔者先是进入QQ空间不经意地给些评论,让他知道班主任在关注他。等他主动与笔者线上互动时,转入线下聊,最后指出他存在的问题,矫正他某些行为,激励他积极向上,如此,把“刺头”搞定,班级管理就迈进了一大步。
二、实施班级管理“三级制”策略
所谓的“三级制”指的是先由班主任管理再到班干部管理,最后学生自我管理。刚接手新班级第一个学期,适合班主任管理。在这个阶段,要做好三件事。
第一,全班同学充分讨论制定班规,这体现大家的意愿,避免一些学生认为班主任“一手遮天”,而产生抵触情绪。“无规矩不成方圆。”班规为班级规范管理提供了依据,形成一种严格管理的氛围。“不严无以正风,不严无以养德,不严无以束纪。”当然,要把握严格管理的尺度、严中有宽。对“屡教不改”的困难生,若动辄就惩罚,易激发对抗情绪,不利管理。“堵”与“导”结合,以“导”为主。通过引导,要让学生增强明辨是非与自我教育的能力。例如,手机、早恋问题仅仅靠“堵”是不行的,更多是疏导。
第二,建设弘扬正气的氛围。多观察班里的动态,该肯定的就肯定,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该否定的就否定,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教育。在全班形成一种能够扶持正气、伸张正义、阻止不道德现象的集体舆论氛围。这种集体舆论不是班主任的单向灌输,而是建立在全班占多数的正确认识与言论基础上,具有同一性、扶正性和对全班成员都有感染力和道德上的约束力,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班主任是借力用力。
第三,捆绑式的小组建设。以小组为单位,人人有任务,互相牵制,同时集体考核,奖惩分明。例如,在学习上,小组以好、中、差搭配组建。单元测试小组考核,逼着他们形成互帮机制,共同进步。强调班集体的概念,强化学生的归属感。学生对集体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能够引导其更好地履行班级管理中的责任,进而从整体上推动班级管理的优化。
相对稳定的班风学风形成后,班主任就慢慢退出“学生的视线”。午休、自习课不用每节都在。只需私服暗访,做到心中有数,协助班干部处理问题。定期召开班干会议,总结工作。培养与锻炼班干部的管理能力,使班干部成为班级自治的核心力量。让学生清楚:班主任不在场,也有人管。习惯班主任的遥控加班干部现场管理后,自然形成一种自律氛围,从而实现自我的管理目标。
三、班级活动为载体,精神养习惯
班级精神是指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它是经过长期的细致教育和严格训练,在全班逐步形成的一种行为风气,也可以说是不可更改的习惯势力,它虽然是一种摸不着的精神状态,但在班级内随时随处均可感觉到一种制约性很强的力量。
班级精神的形成不是凭空口号就可以喊出来的,它必定依赖于各种各样的班级活动。例如,主题班会、学习交流会、辩论赛、校运会、艺术节、科技节等等。在活动中渗透班级精神,例如,篮球、足球赛等竞赛活动中渗透合作与竞争。曾经一个平行班中笔者倡导的精神“信自己,明责任,勇当担。”跟学生讲:“天才的全部秘密,其实只有6个字:不要小看自己。”自始至终把这理念渗透到学习与其它的活动中,哪怕是课堂上的一次回答问题,通过这种方式鼓励自卑的同学,渐渐形成“我能行”的思想。学生有了自信就有动力,有动力就有希望,而有了希望,他就有可能走上成功之路。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例如,平时的值日、值周;假期里的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当一名服务社会的义工。完成义工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义工手抄报,写感想,召开义工分享会。学生不仅可以体会平凡岗位的不平凡。还可以真正领悟何为责任。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这些活动带来的内心触动是一种精神,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精神在,学生能发自内心地去做好每件事,包括自律,包括学习,班级管理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四、结语
班主任的工作是特殊的工作,核心是育人,而人非机器,是有感情的,也存在个体差异,不能教条主义,千人一面的老套路。所以,班级的管理需要艺术、需要智慧、需要用心、需要策略。心与心的交流永远不会过时,精神的影响与力量是可持续的、长久的。
参考文献:
[1]李东升,孙树英.用爱用心一一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谈[J].华夏教师,2018(12):14
[2]马尧.关干如何做好初中班管理工作的思考[J].学周刊,2018(11):173-174.
【关键词】班级管理;有效策略;班级活动
一、“夸”的策略与“攻心术”,走进学生的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土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
首先,“夸”就是最好的扶正方式。其实我们所有的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不喜欢批评。何况是自尊心很强的初中生。恰到好处地夸奖,往往是事半功倍。班主任不仅要常夸学生,还要会夸。通过多年的实践,笔者总结出如下“夸”的小技巧:(1)记住在学生身上发现你想看到的,而不是去寻找你不想看到的;(2)说清楚每项事情的具体要求,学生按要求做到时要给予肯定;(3)责骂学生是没有用的,告诉他们什么是你想看到的;话不多,点到为止。
适时的夸奖,带来的好处是:学生做任何事情都有兴趣,都愿意把它做好。也愿意听班主任的话。拉近师生的距离,慢慢走进学生的心。
其次,就是“谈心”,即“攻心”。《孙子兵法》上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又说:“上兵伐谋。”作战的方法同樣适用我们的教育。“多攻心少攻身。攻心为上,攻身为下。”谈的方式很多,课间休息的随便聊,刻意借题发挥聊,进入学生QQ空间,给他点赞或留言互动……对班里的“刺头”,跟他们多谈、常谈。例如,曾有个小升初语数英3科总分26分的后进生,旷课、打架、抽烟等,无恶不作。笔者了解到他是单亲家庭,跟母亲在一起。笔者先是进入QQ空间不经意地给些评论,让他知道班主任在关注他。等他主动与笔者线上互动时,转入线下聊,最后指出他存在的问题,矫正他某些行为,激励他积极向上,如此,把“刺头”搞定,班级管理就迈进了一大步。
二、实施班级管理“三级制”策略
所谓的“三级制”指的是先由班主任管理再到班干部管理,最后学生自我管理。刚接手新班级第一个学期,适合班主任管理。在这个阶段,要做好三件事。
第一,全班同学充分讨论制定班规,这体现大家的意愿,避免一些学生认为班主任“一手遮天”,而产生抵触情绪。“无规矩不成方圆。”班规为班级规范管理提供了依据,形成一种严格管理的氛围。“不严无以正风,不严无以养德,不严无以束纪。”当然,要把握严格管理的尺度、严中有宽。对“屡教不改”的困难生,若动辄就惩罚,易激发对抗情绪,不利管理。“堵”与“导”结合,以“导”为主。通过引导,要让学生增强明辨是非与自我教育的能力。例如,手机、早恋问题仅仅靠“堵”是不行的,更多是疏导。
第二,建设弘扬正气的氛围。多观察班里的动态,该肯定的就肯定,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该否定的就否定,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教育。在全班形成一种能够扶持正气、伸张正义、阻止不道德现象的集体舆论氛围。这种集体舆论不是班主任的单向灌输,而是建立在全班占多数的正确认识与言论基础上,具有同一性、扶正性和对全班成员都有感染力和道德上的约束力,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班主任是借力用力。
第三,捆绑式的小组建设。以小组为单位,人人有任务,互相牵制,同时集体考核,奖惩分明。例如,在学习上,小组以好、中、差搭配组建。单元测试小组考核,逼着他们形成互帮机制,共同进步。强调班集体的概念,强化学生的归属感。学生对集体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能够引导其更好地履行班级管理中的责任,进而从整体上推动班级管理的优化。
相对稳定的班风学风形成后,班主任就慢慢退出“学生的视线”。午休、自习课不用每节都在。只需私服暗访,做到心中有数,协助班干部处理问题。定期召开班干会议,总结工作。培养与锻炼班干部的管理能力,使班干部成为班级自治的核心力量。让学生清楚:班主任不在场,也有人管。习惯班主任的遥控加班干部现场管理后,自然形成一种自律氛围,从而实现自我的管理目标。
三、班级活动为载体,精神养习惯
班级精神是指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它是经过长期的细致教育和严格训练,在全班逐步形成的一种行为风气,也可以说是不可更改的习惯势力,它虽然是一种摸不着的精神状态,但在班级内随时随处均可感觉到一种制约性很强的力量。
班级精神的形成不是凭空口号就可以喊出来的,它必定依赖于各种各样的班级活动。例如,主题班会、学习交流会、辩论赛、校运会、艺术节、科技节等等。在活动中渗透班级精神,例如,篮球、足球赛等竞赛活动中渗透合作与竞争。曾经一个平行班中笔者倡导的精神“信自己,明责任,勇当担。”跟学生讲:“天才的全部秘密,其实只有6个字:不要小看自己。”自始至终把这理念渗透到学习与其它的活动中,哪怕是课堂上的一次回答问题,通过这种方式鼓励自卑的同学,渐渐形成“我能行”的思想。学生有了自信就有动力,有动力就有希望,而有了希望,他就有可能走上成功之路。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例如,平时的值日、值周;假期里的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当一名服务社会的义工。完成义工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义工手抄报,写感想,召开义工分享会。学生不仅可以体会平凡岗位的不平凡。还可以真正领悟何为责任。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这些活动带来的内心触动是一种精神,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精神在,学生能发自内心地去做好每件事,包括自律,包括学习,班级管理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四、结语
班主任的工作是特殊的工作,核心是育人,而人非机器,是有感情的,也存在个体差异,不能教条主义,千人一面的老套路。所以,班级的管理需要艺术、需要智慧、需要用心、需要策略。心与心的交流永远不会过时,精神的影响与力量是可持续的、长久的。
参考文献:
[1]李东升,孙树英.用爱用心一一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谈[J].华夏教师,2018(12):14
[2]马尧.关干如何做好初中班管理工作的思考[J].学周刊,2018(11):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