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严歌苓
旅美作家,好莱坞编剧。张艾嘉执导影片《少女小渔》原作者,张艺谋新执导影片《金陵十三钗》原作者,《天浴》《梅兰芳》原作者及编剧,《小姨多鹤》等多部小说改编为热播电视剧。曾获华裔美国图书馆协会小说金奖、亚太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编剧奖。
根据严歌苓的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很多,部部大红大紫。但在她眼中,自己做编剧并不合适。“我写作时不会考虑是不是要拍成电视剧、电影,能有多少的票房。我只是注重诚实的写作,这是我的原则。”
上次见到严歌苓,是在电影《归来》首映当天,一袭白衣的她款款走来,让人顿时明白气场、气质之类的词并非虚言。这一次,则是新作《床畔》(原名《护士万红》 )首发式。前来为她站台的嘉宾是刘震云,两人在台上的对话妙趣横生。
在海外华文作家中,严歌苓是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笔下所阐释的东西方文化场景,碰撞中又有融合。笔触涉及各个阶层的同时,对于底层人物、那些边缘化的小人物也不乏人文关怀。《小姨多鹤》《第九个寡妇》《赴宴者》《扶桑》《穗子物语》等部部精彩。
根据严歌苓的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很多,部部大红大紫—根据《少女小渔》改编的电影斩获亚太影展六项大奖;《天浴》由陈冲拍成电影后获金马奖7项大奖和1999年美国《时代》周刊十大最佳影片奖;从中篇到电影剧本到长篇,《金陵十三钗》经过多次重写,最终成为后来轰动一时的电影。和影视的千丝万缕的关系,让这位高产、高质作家的作品为大众所熟悉。
12岁当兵学舞蹈,20岁做中越战争前线的战地记者。一场不圆满的婚姻之后,她赴美学习,攻读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文学写作系的研究生,并取得了事业和家庭的双重成功—严歌苓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作品,活得坚强,活得漂亮。
旅居海外多年,严歌苓给自己下的定义是“边缘人”。“我虽然生活在海外多年,但我所创作的作品、所讲述的人与故事,是发生在中国的,因此对于国外的人来说,我就是一个边缘人;而在国内,由于我没有真正生活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中,我还是一个边缘人。”这种“边缘人”的心态也直接影响了她的创作,“每次回国,我看到的中国社会,即使只是一个很小的变化,对我来说也是很新奇,很巨大的。”
严歌苓说,自己的文学观念很简单:“把自己民族的,自己所遇见的故事用最好的语言写出来,使中文越来越美。”
有信仰比没信仰要好
从起笔到付梓,严歌苓用20年时间完成了作品《床畔》。《床畔》的故事发生在1976年的西南小城,19岁的万红刚从护校毕业,就受命护理铁道兵张谷雨连长这位 “活烈士”。十几年如一日的守候,“捞政治资本、入党提干”的误解,吴医生的追求,甚至是“英雄”概念的颠覆,都没有让她动摇过离开床畔的念头。“我觉得万红身上有一种信仰,这种信仰使她脱胎变骨。我始终认为,有信仰比没信仰要好。”严歌苓说。
在小说《床畔》里,严歌苓塑造了无数英雄。对于英雄主义的理解,严歌苓写在了《床畔》的后记里:“我自己理解的英雄主义包括勇敢、忠诚、舍己为人,超乎寻常的人性美,《辛德勒名单》里的辛德勒,就是难得的英雄。此片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时,制片人曾说,辛德勒身上有一种善良,这种善良的力量是深厚的,蓬勃的。我觉得辛德勒身上的这种情怀和品质就是我理解的英雄主义。”
她补充说,在这部作品中,自己想要剖析的主要是人性的从众,见风使舵的价值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观、英雄观,我之前在大学演讲,讲到董存瑞与黄继光,台下的学生都笑了。大家觉得这种英雄主义似乎过时了。其实我认为只要不是常人能够做到的,在危急时刻,在处于两难绝境中做出电光火石般的决定,就是英雄的品质。”
更乐意去写小说
作为一个写作者,严歌苓很高兴能够通过影视作品来反映自己的小说作品。但她很少看自己作品所改编的影视剧,并不是担心改编后产生的失望,而是自己长时间生活在国外,没有太多时间关注国内的影视剧。
五月,严歌苓刚刚完成了《妈阁是座城》的剧本初稿。虽然曾经拿下过亚太国际电影节和台湾电影金马奖的最佳编剧奖项,但在严歌苓眼中,自己做编剧并不合适。“有时候,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也未必是好事。”
严歌苓认为,文学创作完全靠作者自己的艺术直觉和灵感,但影视作品是要跟导演的意图磨合,这种创作和小说完全不一样。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一旦要改编成剧本,自然就要改动小说原本的思想。
“小说是十分个人的,是非常自由的。尤其是创作,一个人在自由的想象力下和非自由的想象力下是截然不同的。我写作时不会考虑是不是要拍成电视剧、电影,能有多少的票房。考虑这些东西的话就没法写作了,我只是注重诚实的写作,这是我的原则。”
对于中美两国编剧市场的差异,严歌苓笑言,美国的编剧市场规范,说好改两稿就是改两稿,而国内没有合同制约,但如今国内市场好,稿酬高,所以自己也没有什么不高兴的。
即使是成熟的写作者,要保持勤奋也并非易事。严歌苓坦承,要是写命题作文,比如影视剧本的创作,就会有压力,会累,因为不愿意去驳人家面子。“我还是更乐意去写小说的,因为小说可在每天控制,想写多少就写多少。”说到维持精神状态的秘密,她笑称自己有躁狂症、躁郁症。“有巨大创作力的人,比如伍尔夫和梵高,都有此类病症。”
生活的体验者
熟悉严歌苓的人都知道,每次写作重大题材之前,她都会去亲身体验故事里的生活。“我一般在写作之前都会去体验生活,了解当地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的语言、生活习惯,结合自己的经验做大量的功课。”她笔下《补玉山居》的原型就在京郊的平谷。第一次去是大概十年前了,写作时又去了一次。为了写《妈阁是座城》,严歌苓还专程去了澳门的赌场里体验生活。拿自己的钱学赌博,没想到第一次居然赢了,第二次去就全输了。但她也因此学会了赌博,“至少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是懂赌博的”。 如今,严歌苓在北师大的文学课已经讲过好几次了。原本她觉得自己面对陌生面孔会惊慌失措,没有办法给学生们授课,但是几次课教下来,她发现教学还是很有意思的。“也许将来不写作,会试着进校园教课。”
提到自己的生活态度,她用一次做指甲的经历做出了回答:做指甲的时候,严歌苓的电话响了,面对旁人的提醒,她的回应却是,“就让电话响吧,对方说的什么话,会比我现在要做的事还重要呢?”
年过半百,却依然长发、美衣,气定神闲,公众场合的严歌苓总是恰到好处地时刻保持着自己的优雅。她将自己的保养之道总结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身体的保养,特别爱锻炼爱体育;另一个是心灵的保养,就是阅读、看电影、听音乐,和朋友交谈。”
严歌苓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家庭和陪伴女儿的成长上。我问她,除了写作还有什么让自己保持热情的事?她想了一下说:“做饭。”
[对话严歌苓]
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坚守
记者:女人最应该被珍视的特质是什么?
严歌苓:女人都应该善良,这个不应该被恶意竞争的社会破坏掉,不应该变得很算计,很有进攻性。多读好书,大概也可以保持自己的善良。
记者:你曾在作品里提到“在邻居和同事或者同学的价值观成为普遍价值观的时候,别信它,别理它”,这也是你个人的价值观?
严歌苓: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坚守,你认为最让你幸福和满足的是什么,那就认定是什么。我不会因为邻居买了一个特别漂亮的名牌包、买了一辆好车就心生羡慕,那不是能使我满足的东西。
记者:《床畔》是断断续续完成的。你在台北居住的三年中,才重新开始把未完成的作品继续写完?
严歌苓:如果一旦把过去的稿子拿出来写,就证明我有很充裕的时间了,把旧作和没写完的东西重新拿出来看或者思考。我在台湾的时间比较悠闲,有一个全职保姆,孩子上幼儿园的时间比较长,不像在欧洲。在欧洲,孩子放假的日子比较多,也没有保姆,我就比较累一点。
记者:在台湾生活,给你什么样的不同感受?
严歌苓:在那儿生活的感觉就是,对他们自己认定的价值观,台湾人有很多的坚守。比如舞蹈、话剧,对一些小剧场的坚持,即使没有什么经济利益,因为着迷于这些,他们的精神生活比较充实。这是我在内地很少看到的那种坚持。还有就是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喜爱和坚持,比如说对诗词记得特别牢。
记者:在生活上,你的底线有哪些?如何看待妥协这个词?
严歌苓:我这个人的是非观念比较淡。对自己有很多要求,对别人没有太多要求。我交了很多朋友,经常妥协,对家里人也经常妥协。人既然生成了这个样子,不要多讲,讲了他也改不了,不要增加内心的裂痕,也不要增加哀怨情绪。为了使自己高兴,对别人不作要求,这都是妥协。我的朋友和熟人里都没有触及底线这个问题,没有让我不能容忍的地方。他们都是比较诚实、比较正直的人。
旅美作家,好莱坞编剧。张艾嘉执导影片《少女小渔》原作者,张艺谋新执导影片《金陵十三钗》原作者,《天浴》《梅兰芳》原作者及编剧,《小姨多鹤》等多部小说改编为热播电视剧。曾获华裔美国图书馆协会小说金奖、亚太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编剧奖。
根据严歌苓的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很多,部部大红大紫。但在她眼中,自己做编剧并不合适。“我写作时不会考虑是不是要拍成电视剧、电影,能有多少的票房。我只是注重诚实的写作,这是我的原则。”
上次见到严歌苓,是在电影《归来》首映当天,一袭白衣的她款款走来,让人顿时明白气场、气质之类的词并非虚言。这一次,则是新作《床畔》(原名《护士万红》 )首发式。前来为她站台的嘉宾是刘震云,两人在台上的对话妙趣横生。
在海外华文作家中,严歌苓是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笔下所阐释的东西方文化场景,碰撞中又有融合。笔触涉及各个阶层的同时,对于底层人物、那些边缘化的小人物也不乏人文关怀。《小姨多鹤》《第九个寡妇》《赴宴者》《扶桑》《穗子物语》等部部精彩。
根据严歌苓的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很多,部部大红大紫—根据《少女小渔》改编的电影斩获亚太影展六项大奖;《天浴》由陈冲拍成电影后获金马奖7项大奖和1999年美国《时代》周刊十大最佳影片奖;从中篇到电影剧本到长篇,《金陵十三钗》经过多次重写,最终成为后来轰动一时的电影。和影视的千丝万缕的关系,让这位高产、高质作家的作品为大众所熟悉。
12岁当兵学舞蹈,20岁做中越战争前线的战地记者。一场不圆满的婚姻之后,她赴美学习,攻读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文学写作系的研究生,并取得了事业和家庭的双重成功—严歌苓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作品,活得坚强,活得漂亮。
旅居海外多年,严歌苓给自己下的定义是“边缘人”。“我虽然生活在海外多年,但我所创作的作品、所讲述的人与故事,是发生在中国的,因此对于国外的人来说,我就是一个边缘人;而在国内,由于我没有真正生活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中,我还是一个边缘人。”这种“边缘人”的心态也直接影响了她的创作,“每次回国,我看到的中国社会,即使只是一个很小的变化,对我来说也是很新奇,很巨大的。”
严歌苓说,自己的文学观念很简单:“把自己民族的,自己所遇见的故事用最好的语言写出来,使中文越来越美。”
有信仰比没信仰要好
从起笔到付梓,严歌苓用20年时间完成了作品《床畔》。《床畔》的故事发生在1976年的西南小城,19岁的万红刚从护校毕业,就受命护理铁道兵张谷雨连长这位 “活烈士”。十几年如一日的守候,“捞政治资本、入党提干”的误解,吴医生的追求,甚至是“英雄”概念的颠覆,都没有让她动摇过离开床畔的念头。“我觉得万红身上有一种信仰,这种信仰使她脱胎变骨。我始终认为,有信仰比没信仰要好。”严歌苓说。
在小说《床畔》里,严歌苓塑造了无数英雄。对于英雄主义的理解,严歌苓写在了《床畔》的后记里:“我自己理解的英雄主义包括勇敢、忠诚、舍己为人,超乎寻常的人性美,《辛德勒名单》里的辛德勒,就是难得的英雄。此片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时,制片人曾说,辛德勒身上有一种善良,这种善良的力量是深厚的,蓬勃的。我觉得辛德勒身上的这种情怀和品质就是我理解的英雄主义。”
她补充说,在这部作品中,自己想要剖析的主要是人性的从众,见风使舵的价值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观、英雄观,我之前在大学演讲,讲到董存瑞与黄继光,台下的学生都笑了。大家觉得这种英雄主义似乎过时了。其实我认为只要不是常人能够做到的,在危急时刻,在处于两难绝境中做出电光火石般的决定,就是英雄的品质。”
更乐意去写小说
作为一个写作者,严歌苓很高兴能够通过影视作品来反映自己的小说作品。但她很少看自己作品所改编的影视剧,并不是担心改编后产生的失望,而是自己长时间生活在国外,没有太多时间关注国内的影视剧。
五月,严歌苓刚刚完成了《妈阁是座城》的剧本初稿。虽然曾经拿下过亚太国际电影节和台湾电影金马奖的最佳编剧奖项,但在严歌苓眼中,自己做编剧并不合适。“有时候,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也未必是好事。”
严歌苓认为,文学创作完全靠作者自己的艺术直觉和灵感,但影视作品是要跟导演的意图磨合,这种创作和小说完全不一样。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一旦要改编成剧本,自然就要改动小说原本的思想。
“小说是十分个人的,是非常自由的。尤其是创作,一个人在自由的想象力下和非自由的想象力下是截然不同的。我写作时不会考虑是不是要拍成电视剧、电影,能有多少的票房。考虑这些东西的话就没法写作了,我只是注重诚实的写作,这是我的原则。”
对于中美两国编剧市场的差异,严歌苓笑言,美国的编剧市场规范,说好改两稿就是改两稿,而国内没有合同制约,但如今国内市场好,稿酬高,所以自己也没有什么不高兴的。
即使是成熟的写作者,要保持勤奋也并非易事。严歌苓坦承,要是写命题作文,比如影视剧本的创作,就会有压力,会累,因为不愿意去驳人家面子。“我还是更乐意去写小说的,因为小说可在每天控制,想写多少就写多少。”说到维持精神状态的秘密,她笑称自己有躁狂症、躁郁症。“有巨大创作力的人,比如伍尔夫和梵高,都有此类病症。”
生活的体验者
熟悉严歌苓的人都知道,每次写作重大题材之前,她都会去亲身体验故事里的生活。“我一般在写作之前都会去体验生活,了解当地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的语言、生活习惯,结合自己的经验做大量的功课。”她笔下《补玉山居》的原型就在京郊的平谷。第一次去是大概十年前了,写作时又去了一次。为了写《妈阁是座城》,严歌苓还专程去了澳门的赌场里体验生活。拿自己的钱学赌博,没想到第一次居然赢了,第二次去就全输了。但她也因此学会了赌博,“至少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是懂赌博的”。 如今,严歌苓在北师大的文学课已经讲过好几次了。原本她觉得自己面对陌生面孔会惊慌失措,没有办法给学生们授课,但是几次课教下来,她发现教学还是很有意思的。“也许将来不写作,会试着进校园教课。”
提到自己的生活态度,她用一次做指甲的经历做出了回答:做指甲的时候,严歌苓的电话响了,面对旁人的提醒,她的回应却是,“就让电话响吧,对方说的什么话,会比我现在要做的事还重要呢?”
年过半百,却依然长发、美衣,气定神闲,公众场合的严歌苓总是恰到好处地时刻保持着自己的优雅。她将自己的保养之道总结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身体的保养,特别爱锻炼爱体育;另一个是心灵的保养,就是阅读、看电影、听音乐,和朋友交谈。”
严歌苓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家庭和陪伴女儿的成长上。我问她,除了写作还有什么让自己保持热情的事?她想了一下说:“做饭。”
[对话严歌苓]
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坚守
记者:女人最应该被珍视的特质是什么?
严歌苓:女人都应该善良,这个不应该被恶意竞争的社会破坏掉,不应该变得很算计,很有进攻性。多读好书,大概也可以保持自己的善良。
记者:你曾在作品里提到“在邻居和同事或者同学的价值观成为普遍价值观的时候,别信它,别理它”,这也是你个人的价值观?
严歌苓: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坚守,你认为最让你幸福和满足的是什么,那就认定是什么。我不会因为邻居买了一个特别漂亮的名牌包、买了一辆好车就心生羡慕,那不是能使我满足的东西。
记者:《床畔》是断断续续完成的。你在台北居住的三年中,才重新开始把未完成的作品继续写完?
严歌苓:如果一旦把过去的稿子拿出来写,就证明我有很充裕的时间了,把旧作和没写完的东西重新拿出来看或者思考。我在台湾的时间比较悠闲,有一个全职保姆,孩子上幼儿园的时间比较长,不像在欧洲。在欧洲,孩子放假的日子比较多,也没有保姆,我就比较累一点。
记者:在台湾生活,给你什么样的不同感受?
严歌苓:在那儿生活的感觉就是,对他们自己认定的价值观,台湾人有很多的坚守。比如舞蹈、话剧,对一些小剧场的坚持,即使没有什么经济利益,因为着迷于这些,他们的精神生活比较充实。这是我在内地很少看到的那种坚持。还有就是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喜爱和坚持,比如说对诗词记得特别牢。
记者:在生活上,你的底线有哪些?如何看待妥协这个词?
严歌苓:我这个人的是非观念比较淡。对自己有很多要求,对别人没有太多要求。我交了很多朋友,经常妥协,对家里人也经常妥协。人既然生成了这个样子,不要多讲,讲了他也改不了,不要增加内心的裂痕,也不要增加哀怨情绪。为了使自己高兴,对别人不作要求,这都是妥协。我的朋友和熟人里都没有触及底线这个问题,没有让我不能容忍的地方。他们都是比较诚实、比较正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