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超量教育信息”的反作用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sl5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们的感觉中,好像对事情了解得越全面、越彻底,就越容易把事情做好。正所谓“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依旧信奉“晓之以透彻之理”的原则,依旧采取苦口婆心、和盘托出的策略。但学生对此似乎不大领情,我们也没有看到全面点击、全面抛出之后的相应效果。这就不能不让我们反思:“全息化”的指导方式是否适用所有的教育教学情境,是否有适得其反的时候?
  在这方面,曾带领美国登山队登上过许多山峰的乔治的故事为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为了向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发起挑战,乔治精心地为队友们准备了极为丰富的资料,以保证他们在登山时能做到知己知彼,创造出更好的成绩。那些资料都是历年来在登山的过程中失败的案例,由于被刻成了光碟,所以能够让队友们在观看时找到强烈的现场感。资料光碟不但向队友们讲述了登山的技巧,还指出了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困难,特别强调了前人失败的过程,其中就有许多人在登山的过程中不小心丧失了性命:有的死于雪崩,有的死于失足,有的死于缺氧。乔治在确信自己的队友们已经认识了登山的困难,并完全掌握了登山的技巧后,才开始向更高峰挺进。在此之前,队友们从来没有系统学习过登山的技巧,也没看过任何登山的资料,却创造了不小的成绩。乔治想,现在他们可都是训练有素的登山运动员了,他们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好的成绩。可是令乔治不解的是,他们的登山队再也没有成功地登上过任何一座山。最终,乔治在一位重伤康复后的队员那里找到了答案。他说:“以前,我们不知道登山有那么多的困难,所以只专心于登山,结果我们屡创佳绩;后来当了解到登山途中居然还存在着那么多的困难,所以我们在登山时全都将心思花在了解决困难上去了,结果我们失败了。”
  显然,乔治和队员失败的重要原因便是他为队员们准备了过于充分的“案例”与“课程”。全面了解,势必顾虑重重,这反而增添了队员们的心理压力,给正常的登山行动人为地设置了更多的障碍。全面考虑,把绝大部分的精力耗损在思考如何解决并不那么严重甚或并不一定存在的困境上。这实际上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放大了行动的困难,幻象了行动的危险。这种由过于充分的“案例”所导致的失败,让人很自然地想起中国古代“过犹不及”的典故与“事与愿违”的感慨。
  事实上,很多时候,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复杂,并没有我们预料得那样难办。纵容自己的习惯,我们总在有意无意间制造了许多的“假想敌”,把简单的情况复杂化,自我戕害,自我恐怖,“自作自受”。记得刘元卿的《应谐录》有一个《放下即实地》的笑话:“有盲子过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竞竞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过者告曰:‘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早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明明脚下便是实地,可故事中的盲人却不相信。他总固执地狂想——桥下是湍流飞瀑、悬崖深渊。这不是庸人自扰、自我折磨又是什么呢?
  如果说盲人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的明眼人呢?是否也有盲人的毛病呢?是否也像乔治那样准备了过多的“案例”反而招致失败的经历呢?
  在我们的教育圈里,至今仍有许多人对简单语文不屑一顾。总认为教育人自己也提“简单语文”,语文课程、语文教师还有什么尊严可言?因此,不少语文教育专家和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指导得很全面,讲解得极精深。和小学生谈老子,谈人与人之间的“驯养”,展开专家级的探究性学习,推行“高品位”的赏析。“尊严”有了,语文确实博大精深了,但学生同时也感到语文高不可攀,令人望而生畏。至于作文教学,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也是不大愿意让它简单下去的,通常向学生提出了很多的训练要求:立意方面要求学生着意求新;选材方面要求做到素材新鲜;布局方面要求做到采用总分结构,做到对比鲜明、点面结合、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抓住要点、考虑周到;写法方面要求学生能亮出细节、恰如其分、情真意切、欲扬先抑,注意前后照应、巧妙过渡,学会顺叙、倒叙、插叙;语言方面还有用词准确、言简意明、生动形象、恰当比拟等要求。我们总以为展开如此全面的“正规”训练,学生必定受益匪浅,写作能力会有大幅度的提升。而事实上,要逐一达到这些要求谈何容易,再叠合上述众多的要求更是难于上青天了。从此,学生就不能单纯地考虑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了,而是一味关注教师提出来的一个又一个新的写作要求了。
  无论是学习课程,还是掌握某项技能,无论是参加实践活动,还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为了积蓄足够的情感势能,总是习惯于夸大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总是让学生了解过多的细节和相关的资料。学习新课之前,尤其是语文课,教师总喜欢预先发放相关的补充资料让学生阅读,拓宽文本的解读背景。甚至要求学生全面阅读《课课通》《讲透教材》等教辅用书,对文本的背景、条理、主要内容、中心、写作方法以及好词佳句的蕴涵等精妙之处作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不免眼花缭乱,感到文本可学的内容过多,精妙之处无处不在。客观上,引发了学生学习的恐惧,认为文本难度大,难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似乎仍没有脱离“全部历史”的模式——先回忆过去,再谈现在,最后还要讲未来。而且总是有意渲染现在的一切对未来的决定性影响,凸显现在坏习惯、弱学科、小错误对个人未来的毁灭性的打击。真的有那么严重吗?成人夸大其词,说这些吓人的话的时候,总是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儿童,总是忘记小时候自己的那些是是非非,那些坏毛病、小缺点、恶作剧。你现在发现后果有你所说的那么严重吗?说的太远、太全、太充分,让遥远的未来烦扰今天的孩子,多少带有点恐吓的味道。为了达到所谓的教育目的,不惜牺牲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想当然地漫无边际地“大话”学生的所谓问题,是不人道的。
  当我们向学生提供了过量的“课程”的时候,学生就会陷入“构思过度”的窘境。他们再也不能按照生活的本真方式,运行简单明了的生长程序了。他们把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想得过分复杂、过分周全,添加了多少纷乱、破灭与烦恼,耗费了多少精力、智慧和热情。当我们向学生输入了超量的信息的时候,学生就会陷入“羚羊思维”的陷阱。他们发现自己短暂的努力未能达到目标,就会对自己说:“嗯,这太难了。这比我想象的难多了。”接着他们就会畏缩不前,无奈地成为习惯性羚羊思维的牺牲品。我们必须明晰:一套有效的教育方法,它的操作一定是简单的;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它的运行模式一定是简单的;一个优秀的学生,他的人际关系一定是简单的;一位解读文本的高手,他抓住阅读核心问题的思路也一定是简单的;一篇佳作,它的主旨还是简单的。教育生活永远比我们想象得要简单得多。
  该是为教育信息做减法的时候了。让我们的策略精炼些、技巧鲜明些、眼光单纯点、预计短暂些,全力避免学生“构思过度”现象的发生。我们要有效地清空“次信息”,让学生把焦点放在如何去做上。我们应该遵循教育信息对等原则:在什么年龄该提供什么课程就提供什么课程,不要提前;要真正地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实现最佳的相似匹配,努力按照儿童的成熟程度给予适当的教育。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倡导的文化应该是儿童的文化,我们所要提供的课程应该是儿童的课程。美国曾有幼儿园孩童的家长状告教师提前教字母的案例。这个官司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警示。我们也要充分考量教育信息、教育知识的适时性问题,避免下一年龄段的信息与知识提前到来,对孩子造成侵害。为此,我们有必要建立知识准入审查制度。
  要很好地贯彻教育信息的适时性原则,我们还必须加强信息过滤与隐藏,维护学生的“不知情权”。成熟的教育,必定是使学生的不知情权得到充分尊重的教育。有些不该知道不必知道的事,我们就不要让学生知道。即使是与孩子有关但有伤害的信息,也要变通处理,尽量让学生不知情。我们要时常记起《一封特殊的信》的故事——一位老师在放学时带给每位学生家长一封信。信中说,首先提醒家长不要让孩子知晓信的内容。然后向家长通报省监狱一名服刑人员越狱在逃,有可能在本市潜伏的情况。最后恳求家长为了孩子的安全,务必在罪犯落网前按时接送您的孩子,并请低年级学生家长尽量不要把真相告诉孩子。只要我们像这位写信的老师一般细心、热心、有爱心,总能找到对学生加以双重保护的方法。
  我们还要贯彻教育信息适量原则。真正的课程应该是基础的、精选的、实际的,是充分克制的,应尽量避免随意化、膨胀化、复杂化。我们应该提倡简单语文(简单阅读、简单作文),像钱梦龙先生那样教“简单作文”。第一次尝试,让学生把一句话写通顺、意思说清楚就认为是好作文有何不可?只要是“我手写我心”,不就行了吗?哪里需要我们讲什么阅读方法大全、作文技法大全?教育学生时,要像魏书生那样简约有效:紧扣主题,就事论事,恰如其分,靠船下篙,直接关联。又何必蓄意渲染、天地铺展呢?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朱珊)
其他文献
一、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价值新理念    1.教学的主体价值新理念  所谓教学的主体价值新理念,也就是学生的主体价值建构新理念。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价值建构,这是新课程教学价值新理念的核心。新课程要真正摆脱传统教学价值理念的束缚,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最根本的就在于要成功地建构学生自身的主体价值,使学生以认知的主体、实践的主体、交往的主体等身份主动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建构学生的
学生能力国际评价(Programme for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为各参与国家与地区协作监控教育成效的评价项目。PISA测试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的15岁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方面所具备
《太公家教》即有“一日为师,终日为父”之语,告诫“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师父”黄济就要九十寿辰,在筹划庆典的日子里,向无“束脩之好”的吾等及门弟子觉得,献给“师父”最好礼物与其为“束脩”,莫若各来一段随笔,各就“习其道也,学其言语”发表所感所思,或回味与先生相处中的微妙话题。于是乎,同门传宝君率而作:“仁”者黄济先生;生鈜君继而言:“诚”者黄济老师;中英君欲作:“君子”黄济;
如果在职女员工因生孩子休假被开除,一定会得到声援,但有类似经历的范女士却遭到了差评。  成都的范女士怀孕6个月,由于刚怀孕时有流产迹象,请了病假保胎。但因工龄没满1年,按照公司规章制度,病假最多只有3个月,范女士休完假后已无假可休。公司以旷工为由辞退了她,坚称是按制度办事。为此,范女士申请了劳动仲裁。  很多网友声讨范女士做事不地道,心机深。网友“我爱称心”表示:“孕期前期公司已批3个月假,你自己
《旅行中的文学课》  卢桢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9.00  旅行时带一本书,相信这已经是很多人的选择,如果带上的这本书,是喜欢的作家写的,而这位作家偏偏也喜欢旅行,那最好不过。如此,在飞机或火车上,翻开书页的时候,快乐与安静也仿佛翻倍。我的旅行带书原则是,哪本在旁边顺手可以抓到就带哪本,如果不巧抓到毛姆、比尔·布莱森、阿兰·德波顿的书,那再好不过。最近一次旅行,带上飞机的是青年作家卢桢的《
时至今日,新一轮课程改革越来越深入人心,但面对形式各样的创新课堂时,却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错觉,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陷入了困惑中——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我们似乎迷失了语文的方向。我们每拿到一篇课文,还没读两遍,便考虑怎样上得精彩——做什么样的课件,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发散,哪里可以有“多元解读”,如此等等。企图以“旁门左道”来掩饰自己的肤浅和浮躁,以花架子哗众取
2009年,我们县有一所初中校垮了。学校倒闭后,教育局让教师填写志愿,选择范围是除县城和县城四周几所学校之外的任何一所学校。结果,教师们几乎都没有填什么升学率高和以前奖金发得多的学校,而是填写了一所距离县城最近、也即将要办垮的学校,其他很多缺编学校,尤其是离县城较远的学校,根本没有教师填写。结果很具有戏剧性:这所学校共有80多个教师,却只有500左右学生,很多教师几乎没有课上,语、数、外教师都是只
关怀伦理学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诺丁斯认为,当前的教育变革,特别是标准化的课程变革和行为主义的教学变革不仅没能应对当今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还导致了现实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为了改变这一点,她从“学会关心”这一主题出发,颂扬教育的人性,指出教育应从人的基本需要入手,强调情感在促进道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张教育内容应围绕关心来组织。
孩子放学回家,不是学习而是玩;作业书写不规范,字迹歪歪扭扭如杂草;昨天买的文具,今天却找不到……遇到这些,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给孩子讲一大堆道理。  现实中,“讲道理”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孩子会忘得一干二净,依然“我行我素,照错不误”。但家长总认为自己不讲,孩子不懂。所以,面對出现的问题,家长仍是讲讲讲、说说说。其实,教育孩子,最关键的不是“讲道理”,应是这样做:  第一,管理言行,作好示范。在孩子
和许多教师一样,我一踏上讲台就开始做班主任工作,同时也爱上了这份工作。多年来,我的生命和学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和学生一起成长,品尝着班主任工作的艰辛、欢乐和光荣。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实施者,也是联系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庭的关键环节。为学生创造和谐、生动、宽松的成长环境,是班主任不容推辞的责任。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努力做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服务者,通过丰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