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及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给世界人们带来了巨大震撼以及诸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引起我们更为深刻的反思:由房地产次贷引发一连串的链条反应,这一切是偶然因素,还是必然结果?为什么西方二百多年的工业文明,仍然规避不了周期性的经济衰退与滞涨?为什么如日本,美国这样世界一流的发达国家,掌握了那么多“科学、精密”的理论模型,仍然不能预知以及及时、有力控制经济发展的态势?
万事有果必有因,表象背后的支配因素是人们的理念、逻辑、思维模式。这一次由一个国家而引发的全球经济问题,不仅严重打击了人们对未来经济的信心,而且亦不得不质疑西方国家所信奉的经济理论是否经得住实践的考验。这一理论的核心就是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翻译为中文即国内生产总值。那么,我们的问题则聚焦于,如何认识GDP,怎样应用GDP以及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GDP。
GDP,标准的定义为:它是对一国(地区)经济在核算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的最终产品总量的度量,常常被看成显示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生产过程中的新增加值,包括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磨损价值,但不包含生产过程中作为中间投入的价值;在实物构成上,是当期生产的最终产品,包含用于消费、积累及净出口的产品,但不包含各种被其他部门消耗的中间产品。
由以上定义,我们首先可知,GDP作为一种度量工具,是某一时间点的数值,它自身并不自动反应经济的整体运行状况以及持续循环运转的状况。因此,透过“数据”的GDP,透析“活”的GDP是怎样的,需要我们将抽象的东西具象化、生命化,还原于其现实环境之中,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进一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第一个视角的转变。
第二,谈到GDP,人们应用最多的恐怕是“三驾马车”的理论,即通过“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外需)”这三驾马车共同拉动经济的增长。但如果我们进一步深究,这只是测算GDP的一个方法,反应的也只是一种视角,系统地应用好GDP,我们必须全面地认识GDP的构成。它包括以下三种测算方法:
生产法:GDP=∑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
收入法:GDP=∑各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各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各产业部门营业利润;
支出法: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综合地看待以上GDP的三种测算方法,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当今世界的“经济”问题理解为围绕“盈余”的一系列话题:生产法,向我们展示盈余如何产生;收入法,向我们展示盈余如何分配,支出法,向我们展示盈余如何被使用,但问题远远没有如此简单,一切經济行为皆是人的社会活动或生命活动,因此必然受到人的价值观念与目标取向的支配。
通过GDP,我们要达到什么目的、有哪些价值取向呢?以这个视角再次看待GDP的三种测算方法,那么它所蕴含的内容就丰富得多了:
首先,我们看生产法。我们不仅要产生盈余,而且还要让盈余最大化,如何盈余最大化,两个途径,一是开源,提高经济附加值,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即是为此目标而努力。此外,实现持续的开源,最重要的是创新,持续创新、系统创新,不断寻求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长效机制。二是节流,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将资源、能源、物质的消耗降到最低点,我国近几年来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反思主要源于从支出与收入两个视角看GDP,不仅看GDP收入总量、增长速度,并且仔细考量支撑收入的物质基础、资源消耗量以及对环境造成的威胁和破坏。节流,也就是节约,节俭,不以透支后代人的生存资源为代价、满足当代人无止境的物质需求和欲望,这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文化传统,更应成为当代人们的行为准则。
第二,是收入法。盈余产生了,如何提取、怎样分配,这也是一门大学问,它的影响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关系到社会公平、贫富差距,区域均衡等问题。我们国家提出统筹发展的观念非常具有深意,统筹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均衡发展,而均衡的杠杆不能完全靠市场经济手段,还要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此外,收入是生产的结果,也是支出的前提,它的中间环节作用绝不容小视,美国本次的金融危机说到底不是生产问题、也不是支出问题,而是收入的问题,大到国家:巨大的财政赤字与贸易赤字带来了美元的大幅贬值,小到家庭:长期负债消费以及过于依赖财产性收入导致个体的生存危机,这就是当前美国最真实的写照,更深层次則是生活方式、文化理念的危机,毕竟寅吃卯粮的现象难以长久为继,透过收入法,我们学到的最重要的观念是“均衡”,包括空间的均衡(避免城乡差距、富国与贫国的差距、区域之间的差眶),以及时间的均衡(不要用未来的钱支付今天的消费)。
第三,再看支出法,拉动经济增长靠支出,但如果单纯地看支出,并不必然带来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社会的和谐富足、以及安全稳定的外部(国际)环境,因为“盈余”被再次利用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而非一次性的强针剂。支出刺激生产,生产带来收入,收入引来再次的支出。以此“循环”观念视之,我们不仅关注投资多少、消费多少、净出口多少,而是更应关注投资怎样循环、消费怎样循环、净出口怎样循环,前两者偏重于本国(本区域)的内循环,后一者则参与世界经济的外循环。要实现理想的增长与发展目标,我们就不能只关注支出的数值,而是整个循环过程,对每一个环节都给予最好的支撑和保障。再以本次的美国金融危机为例进行分析,看似是某一个很细小的环节出现问题,其实暴露的是环节与环节之间的不匹配、大量的支出没有带来经济的良性循环,因此引发了一国的经济衰退,这实在应引起我们深刻反思与高度警惕。此外,我们也应意识到,刺激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缺一不可,最重要的是根据当前形势进行科学“匹配”,打好“组合拳”,比如投资,国家投资是引子,最重要的是带来银行、企业、民间、外资等共同投资,国家投资侧重具有长期效应与整体效应的公共产品与服务,民间(企业)投资则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可预知的盈利性项目和产品,两者的共同配合,带来的是则是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再总结一下,透过支出法,我们学到的重要理念包括“循环”、“匹配”、“互补”,
对GDP的重新解读,也是“西为中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对我们的重要启示在于:我们不但要科学发展经济,还要人文指引经济,从人之本、人之根、人之魂,即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核心理念的层面,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科学给了我们“系统”的观念,人文则界定我们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如果我们能在“系统”的理论架构上,融入“创新”,“节俭”、“公平”、“均衡”、“循环”、“匹配”等观念,我们的经济社会一定会更美好!
万事有果必有因,表象背后的支配因素是人们的理念、逻辑、思维模式。这一次由一个国家而引发的全球经济问题,不仅严重打击了人们对未来经济的信心,而且亦不得不质疑西方国家所信奉的经济理论是否经得住实践的考验。这一理论的核心就是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翻译为中文即国内生产总值。那么,我们的问题则聚焦于,如何认识GDP,怎样应用GDP以及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GDP。
GDP,标准的定义为:它是对一国(地区)经济在核算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的最终产品总量的度量,常常被看成显示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生产过程中的新增加值,包括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磨损价值,但不包含生产过程中作为中间投入的价值;在实物构成上,是当期生产的最终产品,包含用于消费、积累及净出口的产品,但不包含各种被其他部门消耗的中间产品。
由以上定义,我们首先可知,GDP作为一种度量工具,是某一时间点的数值,它自身并不自动反应经济的整体运行状况以及持续循环运转的状况。因此,透过“数据”的GDP,透析“活”的GDP是怎样的,需要我们将抽象的东西具象化、生命化,还原于其现实环境之中,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进一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第一个视角的转变。
第二,谈到GDP,人们应用最多的恐怕是“三驾马车”的理论,即通过“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外需)”这三驾马车共同拉动经济的增长。但如果我们进一步深究,这只是测算GDP的一个方法,反应的也只是一种视角,系统地应用好GDP,我们必须全面地认识GDP的构成。它包括以下三种测算方法:
生产法:GDP=∑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
收入法:GDP=∑各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各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各产业部门营业利润;
支出法: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综合地看待以上GDP的三种测算方法,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当今世界的“经济”问题理解为围绕“盈余”的一系列话题:生产法,向我们展示盈余如何产生;收入法,向我们展示盈余如何分配,支出法,向我们展示盈余如何被使用,但问题远远没有如此简单,一切經济行为皆是人的社会活动或生命活动,因此必然受到人的价值观念与目标取向的支配。
通过GDP,我们要达到什么目的、有哪些价值取向呢?以这个视角再次看待GDP的三种测算方法,那么它所蕴含的内容就丰富得多了:
首先,我们看生产法。我们不仅要产生盈余,而且还要让盈余最大化,如何盈余最大化,两个途径,一是开源,提高经济附加值,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即是为此目标而努力。此外,实现持续的开源,最重要的是创新,持续创新、系统创新,不断寻求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长效机制。二是节流,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将资源、能源、物质的消耗降到最低点,我国近几年来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反思主要源于从支出与收入两个视角看GDP,不仅看GDP收入总量、增长速度,并且仔细考量支撑收入的物质基础、资源消耗量以及对环境造成的威胁和破坏。节流,也就是节约,节俭,不以透支后代人的生存资源为代价、满足当代人无止境的物质需求和欲望,这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文化传统,更应成为当代人们的行为准则。
第二,是收入法。盈余产生了,如何提取、怎样分配,这也是一门大学问,它的影响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关系到社会公平、贫富差距,区域均衡等问题。我们国家提出统筹发展的观念非常具有深意,统筹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均衡发展,而均衡的杠杆不能完全靠市场经济手段,还要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此外,收入是生产的结果,也是支出的前提,它的中间环节作用绝不容小视,美国本次的金融危机说到底不是生产问题、也不是支出问题,而是收入的问题,大到国家:巨大的财政赤字与贸易赤字带来了美元的大幅贬值,小到家庭:长期负债消费以及过于依赖财产性收入导致个体的生存危机,这就是当前美国最真实的写照,更深层次則是生活方式、文化理念的危机,毕竟寅吃卯粮的现象难以长久为继,透过收入法,我们学到的最重要的观念是“均衡”,包括空间的均衡(避免城乡差距、富国与贫国的差距、区域之间的差眶),以及时间的均衡(不要用未来的钱支付今天的消费)。
第三,再看支出法,拉动经济增长靠支出,但如果单纯地看支出,并不必然带来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社会的和谐富足、以及安全稳定的外部(国际)环境,因为“盈余”被再次利用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而非一次性的强针剂。支出刺激生产,生产带来收入,收入引来再次的支出。以此“循环”观念视之,我们不仅关注投资多少、消费多少、净出口多少,而是更应关注投资怎样循环、消费怎样循环、净出口怎样循环,前两者偏重于本国(本区域)的内循环,后一者则参与世界经济的外循环。要实现理想的增长与发展目标,我们就不能只关注支出的数值,而是整个循环过程,对每一个环节都给予最好的支撑和保障。再以本次的美国金融危机为例进行分析,看似是某一个很细小的环节出现问题,其实暴露的是环节与环节之间的不匹配、大量的支出没有带来经济的良性循环,因此引发了一国的经济衰退,这实在应引起我们深刻反思与高度警惕。此外,我们也应意识到,刺激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缺一不可,最重要的是根据当前形势进行科学“匹配”,打好“组合拳”,比如投资,国家投资是引子,最重要的是带来银行、企业、民间、外资等共同投资,国家投资侧重具有长期效应与整体效应的公共产品与服务,民间(企业)投资则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可预知的盈利性项目和产品,两者的共同配合,带来的是则是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再总结一下,透过支出法,我们学到的重要理念包括“循环”、“匹配”、“互补”,
对GDP的重新解读,也是“西为中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对我们的重要启示在于:我们不但要科学发展经济,还要人文指引经济,从人之本、人之根、人之魂,即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核心理念的层面,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科学给了我们“系统”的观念,人文则界定我们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如果我们能在“系统”的理论架构上,融入“创新”,“节俭”、“公平”、“均衡”、“循环”、“匹配”等观念,我们的经济社会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