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馆(站)服务效能提升的路径方法

来源 :百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269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馆(站)服务效能提升,是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时代赋予文化馆(站)的神圣使命,是促进全民艺术普及的有效途径。服务效能提升,要求文化馆(站)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实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文化馆(站);服务效能;提升;措施方法
  文化馆(站)服务效能提升,是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时代赋予文化馆(站)的神圣使命,是促进全民艺术普及的有效途径。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实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效益最大化。按照均等性、普惠性和公益性原则,要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机制,深入推进公共文化空间设施场地和项目的免费开放,增强服务意识,完善管理制度,充实服务内容,拓宽服务思路,努力打造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让老百姓享受实实在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当前,我市有市群众艺术馆1个,区县文化馆4个,乡镇(街办)综合文化站38个,承担着全市文化活动组织、辅导、培训及研究工作。免费开放工作实施以来,文化馆(站)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活动的组织与策划、免费开放项目的设置、文化活动展演展示等常规性内容。这些无时不在考验着文化馆(站)的能力与水平,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出台,对文化馆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全市文化馆(站)工作紧紧围绕工作职责和免费开放要求,开展各项群众文化活动,按照菜单式和订单式完成文化供需的有效对接,免费培训,业务辅导和活动组织等工作都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但在全市文化馆站效能提升调研检查中发现,当前还普遍存在文化服务供需不平衡、均等化程度较低、场馆使用率不高、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文化馆站供需不平衡,难以满足当下群众需求
  文化馆站服务供给和需求的不协调,是制约文化馆站工作的重要因素。随着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进一步提升,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文化馆站有限的专业人员、滞后的设施设备,陈旧的图书报刊,根本满足不了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特别是一些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处于空壳状态,没有阵地、没有人员、没有经费,这些成为我市打通“最后一公里”建立全市四级网络服务体系的绊脚石。
  2、文化场馆设施滞后,服务均等化程度较低
  当前,由于地理、经济等原因,城乡文化发展差异较大,文化馆站效能发挥受阻,达不到各层级全面覆盖和完全平衡。我市政府中心南移多年,到目前为止,新区还没有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缺乏组织引导、便利性、均等性无从谈起。市群众艺术馆是八十年代修建的,空间面积成为晋升国家一级馆的硬伤。各区县文化馆都存在空间狭小,设施陈旧问题,很难适应当下飞速发展的时代。由于免费开放内容较为单一,服务人员观念陈旧、活动形式老套,信息化服务能力欠缺、主动性工作和科学化管理水平较低,文化馆站工作几乎都处于被动状态。
  3、经费投入方式单一,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市文化场馆运行全部依靠政府财政支持,由于经费来源形式单一,资金投入有限,有些设施设备严重老化,没有能力更新换代。特别是面向少年儿童、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社会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的资源尤为不足。存在这些问题,很难推動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也很吸引广大群众的目光和兴趣。由于资金短缺,在配套设备购置及维护、资源建设、服务开展等方面捉襟见肘,资源难以合理高效流动,很难发挥综合效益。
  要解决这些问题,文化馆(站)更应临危不惧,站立潮头,以“工匠精神”充实文化队伍的灵魂,强化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实现文化馆建设、产品与服务的转型升级,提高文化馆整体服务效能,以“全民艺术普及”为使命,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理念,整合优化资源,加强阵地建设,丰富服务内容,打造文艺精品,由粗放型服务向标准化服务转变,由运行单一型向社会化多元化转变。以下我简单谈谈个人的想法:
  一、加强队伍建设,凝聚人心力量
  1、提升服务意识,牢固树立“群众第一”的服务理念
  群众文化是与群众密切联系的文化,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因此,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关注百姓的精神需求,时刻关注群众网上反馈及书面留言,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的开展各类培训内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期间,我市认真贯彻“全市统筹、上下贯通,共建共享,精准对接”的理念,切实加强文化队伍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创新水平,把提升“扎根群众、服务群众”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作为文化队伍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
  2、加强业务培训,提升策划、组织能力
  只有以过硬的专业素质做支撑,以全心全意的态度沉下来,帮群众实实在在的干些事情,才能让他们心服口服,有动力参与活动。伴随着各种媒介的普及,群众文化需求越来越高,渴望自己登台展示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只有给大家提供更好的专业服务,让大家学有所获,收获自信与阳光,我们的工作才会更值得大家期待。为了缓解培训压力,我市及时成立了文化志愿者服务中心,目前市级登记在册的文化志愿者634人。几年来,我们借助文化志愿者的力量,通过结对子、“文化走亲”、文化指导员下基层包抓培训等形式,用足用好区域资源,锻造了一批业务骨干精英,各区县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为了不断提升这些人员的专业水平,每年都会策划组织各类技术专业培训班,构筑理论与实践结合、专业基础与创新意识并兼的学习平台,通过举办、参加省市各类业务技能大赛,为文化馆(站)各项服务工作打造一支坚实有力的人才队伍。
  二、加强阵地建设,营造现代文化氛围
  1、从当前全市范围来看,各馆都存在空间不足的问题
  创建期间,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造提升文化场馆、更新陈旧设备,完善场馆配套设施,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同时,各文化馆立足现实,收回各类挪用挤占、压缩办公用房,最大限度扩展群众活动用房,提供各类培训需要的排练厅、活动室、培训室等活动空间。去年,我市在充分调研各基层综合文化中心的基础上,针对村(社区)文化室管理混乱等现状,经多方协调、论证,在全市范围内,整合村里的幸福院、村文化室、卫生室等资源,打造集党建领航、活动组织、科技培训、艺术辅导、棋牌娱乐与一体的村级(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这种共建共享的建设策略,有效破解了村级空间有限、资源紧张、人员短缺、管理混乱等现实问题。   2、推广智能化服务,提升场馆服务水平
  文化馆站就是陶冶情操的地方,从内到外都应给人美的愉悦和享受。这种美外在环境氛围营造,内在信息化服务能力。创建期间,我市按照“改造提升一批、整合利用一批、规划新建一批”的思路,打造市、县、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实现各层级之间的有效互动。要求共享工程全覆盖,加快数字化应用,拓宽公共文化资源传输渠道,实现资源互通共享。我市借助“互联网+”,推动建设全市3个数字资源库;建设市级非遗及民间文化等地方特色数据资源库。以云共享服务为保障,实现图书馆办卡自助化,市馆与区县馆“一证通”,全市通借通还,形成市馆、区县馆、乡镇街办图书馆、村(社区)农家书屋一体化服务链。我们还推出“文化铜川”微信公众账号,宣传铜川文化,实现了“随时、随地、随身”的新媒体数字文化信息共享,有效拓展公共数字文化的传播空间,提高公共数字文化的辐射力与影响力;以耀州窑文化为依托,推动建立上线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维展示APP《耀州窑瓷艺》。这些数字化平台建立与应用,缩小了城市空间距离,将全市各级文化馆站有效连接起来,既方便了广大群众,又极大激发了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三、加强机制建设,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1、充实服务项目,规范服务体系
  免费开放以来,各馆侧重于实施场馆免费使用、免费艺术培训、品牌活动、公益展览等4项服务活动。随着群众公共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根据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现状,2017年文化馆将免费开放服务项目9项,分别为:流动设备免费使用、灯光音响技术服务、业务辅导、品牌活动、公益展览、免费培训、公益讲座和研讨活动,同时在场馆醒目位置,公示服务时间、空间位置和负责人员,特别针对弱势群体进行志愿者定点服务,减少弱势群体享受服务的不便,逐步建立一种平等、包容、全面、积极向上的公共文化空间场所。
  2、推行“错时”开放,形成常态服务
  根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要求,实施全年每天向群众免费开放。实施“错时”开放服务,场馆设施免费开放时间为上午8点至12点、下午14点至18点、晚上20点至21点30分,充分满足上班人群的活动需求。同时,在免费艺术培训、公益讲座、演出等服务项目也尽可能实行“错时制”,设置各门类的培训,照顾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在复杂多样的需求中寻求特色和微妙的平衡,让更多人享受免费培训的机会,并力争这一形式常态化,最多化提升文化场馆的效能。
  3、建設区域联动机制,持续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是凝聚城市老百姓精气神的有效方法,也是一个城市文化建设发展的内在动力。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创新“区县联动机制”实施错位发展、品牌发展、差异发展和竞争发展。在城区和远郊建立互相竞争又柔性的合作机制,坚持以中心城区发展带动远郊发展,鼓励区县间优势互补,联合、联动、联供、联推,助推公共文化场馆、服务、产品、活动、人才面向更广阔的人群。联动机制的建立,主要是想打造铜川特色文化品牌,找准优势准确定位铜川文化发展的“主打牌”,实现文化活动系列化、常态化、特色化。依托陶瓷发祥地的青色文化、佛教兴盛地的金色文化、生态养生地的绿色文化、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煤炭富集地的黑色文化,推动我市特色文化“走出去”,参加全国、全省展览展示和各类交流活动,对内强化品牌锻造,对外提升品牌包装。采取市、区县联动、部门协作、文化单位联手、社会广泛参与的办法,推动“唱响铜川”“舞动铜川”“书香铜川”“诗画铜川”品牌活动制度化、常态化。为此,各区县还打造“社会文化大广场”“乡村文化大舞台”等特色品牌,成为市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有力支撑。市图书馆、市群艺馆还将网络信息服务和流动文化服务相结合,加大培训辅导力度,拓展免费开放服务范围,推动城乡文化交流。通过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从而实现文化供给的均等化和良性供给。
  4、创新服务手段,拓展服务范围与空间
  近年来,我市着眼全市统筹,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同时,尽可能缩小城乡差距、群体差距,切实做到服务重心下移,坚持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向基层倾斜、向偏远地区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创建以来,文化精准对接的新思路,不仅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群众的获得感和归属感,而且极大促进城乡均衡发展,让公共文化均等化服务落地生根。针对王益区城区基层文化设施不足、空间不够而又难以新建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心多点”的工作思路,着力提升“一心”,即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不断拓展利用“多点”,即辖区各文化活动站点(场所)、文化组织和文化中心户等社会文化资源的方式和手段,开辟新的文化活动空间,优化服务半径,让群众就近选择活动场所,为群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权。这种创新方式,既方便了广大群众参与活动,也让区域内文化场所空间最大化的发挥作用,很快在全市乃至全省推广应用。
  5、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实行规范化管理
  实践证明,工作要干得好、干得有劲儿,就要求政府有一套科学、合理、标准的考核评价体系作支撑。相继出台了《铜川市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办法》《关于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见》《铜川市文艺创作重点项目扶持办法》《关于扶持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铜川市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满意度评价办法》,从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对外培养、文艺创作等方面,初步形成了财政保障和政策支持体系。特别是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的运行,对重大文化项目资金使用、试试效果、服务效能进行全程监督评估。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媒体观察员、社会监督员及第三方评价机制,从社会不同角度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进行全方位评价,确保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的公正性、民主性与科学性。通过科学合理的建设指导标准和量化指标,对各级文化单位采取管理监控、监督检查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年终考核评价成为今后工作的新方向。
  文化馆(站)是一个区域内群众文化活动的影子,其功能的发挥,效能的高低,直接由群众文化活动来体现。文化馆(站)效能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把它作为一项实践性课题,持续开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建设探索研究。这就要求文化馆(站)要始终保持新的形象,以新的发展理念、新的管理体制、新的活动形式、新的服务手段,始终掌握文化的风向标,引领一方群众文化的走向。今后,我们还有很多的事要摸索研究。一要不断探索完善文化馆理事会制度,吸纳相关代表、专业人士及群众参与管理,使文化馆的管理多元化,人性化、规范化。二要积极探索文化馆站总分馆制建设路径,合理分配专业人员、科学定位总分馆制发展思路和目标。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提供优质服务为核心,科学设置免费开放项目,吸纳更多的群众参与。三要创新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使其形式、内容更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与精神诉求。四是要逐步推进数字文化馆建设,继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民间特色文化数据库及各级文化馆数据库的建设与管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群众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贴心的服务,从而实现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转型与升级。
  (铜川市群众艺术馆)
其他文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公共图书馆的存在赋予人民群众自由获取教育知识和信息资源的权利,由此可见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的重要性。  一、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发展历史  我国拥有悠久的藏书史,可追溯至周朝,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私人藏书阁,但这并不算图書馆,只能算是保存文献的地方,因为它不对外开放,不具备
期刊
摘 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摄影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还可以记录美好的瞬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摄影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使摄影艺术的发展有了新的方向。但是,它虽然为摄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可能与空间,但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为了促进摄影艺术在新媒体时代下可以更好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对摄影艺术发展的影响以及新媒体时代摄影艺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
期刊
对我来说,写作中最重要的维度是时间。时间完全是相对的、相关的。我喜欢用来描述我对时间的感觉的那个词是“比较时间”,是“比较文学”的一语双关。时间对我来说,具有想象的比较性和持续性。我唤起记忆,有着一种几乎身体上的感觉。我可以拾起我生命中的任何一点,能从身体上立刻抵达那里,但只是在情感的意义上。我很容易就能走捷径,回到我的童年、青少年、我经历的几次战争。这也就是说,任何东西——所有事件——都是现在,
期刊
日前,汉滨区文化馆组织文化志愿者到五里分馆,西桥、民興、民力等村(社区)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志愿者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通过义写、义画等形式,把文化送到群众家门口,并结合近期村(社区)工作重点,协助做好村史馆场馆布置等志愿服务。  近年来,汉滨区文化馆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积极招募具有专业特长的文化志愿者,深入镇办、村、社区开展各项文化志愿服务。在繁荣基层文化、引领文明风尚中起到了积极重要的
期刊
摘 要:汶川大地震后,在权力意志的指导及艺术家的设计操作下,汶川县水磨镇由震前的工业聚集区改建成了多民族风情的现代化旅游小镇,不仅完成了对基础设施的重建,还通过“锅庄”这种集体舞蹈进行艺术实践,实现因地震而产生断裂的地方文化、社会关系及民众心理创伤的修复。本文通过对水磨镇开展的“锅庄”活动进行深描,分析“锅庄”作为一种集体舞蹈形式,是如何发挥其社会功能并作用于灾后民众日常生活的,继而探讨艺术对灾后
期刊
摘 要:永清秸秆扎刻在第二批就被收录到了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中,其传承人徐艳丰被命名为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永清秸秆扎刻可谓是传统榫卯结构集大成者,体现出较强的艺术震撼力,堪称中国传统建筑的模型,具有造型美、工艺美、结构美等诸多艺术特征,体现了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与当前大多数非遗项目相同,永清秸秆扎刻也遇到传承的困难,目前仅在徐家内进行家族传承,鲜有年轻人主动学习其技艺。为了永清秸秆扎
期刊
摘 要:一部话剧通过编剧、导演、演员、舞美等多种手段和舞台综合呈现,在将全剧故事讲述清楚的前提下,更要使故事情节能够给观众有矛盾有冲突有戏剧性的表达,如此才能讲好故事,引人入胜,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剧中会有很多不同的人物角色,演员作为人物角色的直接塑造和呈现工具,通过技术化的处理,让剧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真实贴切,可亲可信。如何更好的塑造人物角色?我认为塑造角色,演好人物的前提就是要找准人物关系。人
期刊
有人说东北人拿洗澡不当回事。不知道这种说法是怎么传出来的,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荒唐的谬论。  其实,东北人是很重视洗澡的。如果说仅仅是为了个人卫生而洗澡,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我介绍一下东北人的洗澡史。  据我所知,生活在黑龙江境内的少数民族(当然也是东北人),在開春之后(准确地说是在初夏,黑龙江的春天仍然是冰天雪地),骑马、赶车,或者徒步,行程几百里,爬高山,过大河,到五大连池的温泉去洗澡。这些达斡尔
期刊
二十米,是走廊的长度。女保洁员看着那些危重的病人,从走廊西侧的门进入,而后,多数人被从走廊东侧的门推出。进出时,他们都安静地躺着。  女保洁员想,生与死,大约也就二十米的距离吧。这么深奥的想法,看起来不该是一个女保洁员该有的。可她真就这么想了。她的祖父在世时,曾是有名的“半仙”。祖父说:“生死之间,其实也就是一口气的工夫。”祖父又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一个灵魂。人死了,灵魂就自由了。”祖父还指
期刊
摘 要: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疫中,我们的传统艺术在宣传疫情防控知识、讴歌英雄和榜样、鼓舞和激励全民士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传递除了艺术家们在重大社会实践面前的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品格。传统曲艺在其中,以其形式短小灵活,内容通俗易懂、功能寓教于乐、传播快速多元等特点,让我们看到了传统艺术及传承者们对疫情的关注和贡献出的力量。  关键词:战“疫”;曲艺;形式;功能  鼠年春节与往年不一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