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经验与江西发展新跨越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mmer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为策应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向浙江学习、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决策。江西省社科院、社科联组成了课题组,就“浙江经济与江西发展新跨越”问题展开专题研究并形成了专题报告。报告得到了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同志的充分肯定。现将报告全文刊发,为推动区域经济协作与发展提供参考。
  
  跳出江西看江西,学习兄弟省区先进经验,走加快江西发展新路,是新世纪以来我省所践行的一条基本经验。2002年4月,省委郑重提出向浙江学习,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5年来,浙江经验与江西实际相结合,有力促进了全省的全民创业与全面开放,为加快江西崛起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面对极为宝贵的战略机遇与严峻的挑战,浙江经验对于我们来说,依然有着强烈的针对性与指导性,继续学习浙江经验,是实现江西发展新跨越必然的战略抉择。本报告就此发表若干看法。
  
  一、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浙江经验
  
  敢于并善于创新,是浙江的秉性。新世纪以来,浙江经验又有新的发展。
  1.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浙江精神
  进入新世纪,浙江进入了一个由要素成本上升期、经济结构调整期和发展转型期组成的“三重叠加”的新阶段。面对外部形势的新挑战,自身发展的新目标,以及中央对浙江“走在前列”的新期待,浙江人民与时俱进,进行新的攀登,从而取得了新的辉煌。
  如果说,吃苦耐劳、敢为人先是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精神的具体体现,那么,随着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浙江精神所表现出来的新特征,就是浙江人的“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浙江人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他们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从浙江实际出发,适时提出了“八八战略”,主要内容为发挥“八个优势”,推进“八项举措”:一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三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四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五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六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浙江新的增长点;七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环境优势,积极推进以“五大百亿”工程为主要内容的重点建设,切实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八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八八战略”的实施,既保证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又推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使浙江勇立潮头,成为全国发展最具活力,社会最为安定,百姓幸福指数最高的省份之一。
  2.“腾笼换鸟”,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2004年的浙江,跃上了发展新台阶。这一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1300亿元。一个陆地面积10万余平方公里的“资源小省”,一跃成为我国第四个“万亿富省”。奇迹般的跨越令人醉心,然而,经济高增长却产生了充满烦恼的“负效应”,电力紧缺、用地紧张、环境污染、大批企业无地建厂,无电开机,无水生产。资源紧缺严重制约了浙江经济的发展。在2004年底的全省经济工作会上,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说:“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浙江必须凤凰涅癰、浴火重生。”
  “腾笼换鸟”是浙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转型的战略选择。在领导浙江经济发展的决策者眼里,“笼”指的是,95%一次能源依靠省外调入的浙江所能承载的有限空间和战略机遇期转瞬即逝的有限时间;“鸟”指的是,能够不断超越时空局限、充分发挥资源效益和减少环境牺牲的新兴产业。
  “腾笼换鸟”,使浙江人民经济发展的理念有了一种质的更新,对于经济发展的道路有了一种新的选择。
  浙江“腾笼换鸟”战略中的重要一招就是推动传统制造业这只最大的“家鸟”脱胎换骨。2005年4月,浙江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首度进行了先进制造技术的合作与交流,一举签下200个先进合作项目。同时,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浙江分院等科研机构先后在浙成立,为浙江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条件;浙江已建有全省性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大集团建立8个国家级、227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为“先进制造”腾出空间,就必然要淘汰“落后制造”,一份《浙江省限制和淘汰制造业落后生产能力目录》,明确限制和淘汰9大行业的工艺、技术和产品共430项。
  主动腾挪,为的是让“浙江制造”换成“浙江创造”。2005年下达的首批总投资超千亿元的974项省重点技改项目,半数以上涉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和应用新型实用专利技术。2005年,全省备案的新产品中约65%的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浙江制造”对世界的吸引力不再仅仅是价格,越来越多的数据描绘出“浙江制造”的新面孔:全省累计注册商标总量、被认定的中国名牌产品数均居全国第二;省级以上著名商标企业的销售产值达4453亿元,相当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26.3%;在浙江目前的139个“中国名牌”中,八成以上拥有高新技术。
  3.产业聚集,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如果说,浙江经济是一幢宏伟的大厦,那么,“块状经济”毫无疑问就是这大厦的一块块坚实的基石。“块状经济”专指以制造业为主体,具有产业集群特征,富有浙江特色的区域经济形态。近年来,浙江“块状经济”快速扩张,地理集中度不断提升,在工业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全省共有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区块601个,块状经济工业总产值15826亿元,块状经济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4%,块状经济平均规模26.3亿元,企业总数30.84万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以上的规模企业19065家,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1589家。从规模结构看,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285个,超过100亿元的区块37个。“块状经济”分布于全省各地,在地理版图上形成块状明显、色彩斑斓的“经济马赛克”,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有82个形成了块状经济。其中块状经济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的有45个县(市、区),50%—70%的有16个,79%-90%的有24个,90%以上的有5个。在块状经济主要产品中,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30%的有78个。
  4.统筹城乡,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近年来,浙江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围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这一中心,以整体推进城乡体制改革为动力,把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劳动力结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把推进城市化进程与农村新社区建设结合起来,把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进步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区域联动、经济社会协调的发展路子,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2006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35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比上年实际增长10.9%和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2年列全国各省区第一位。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2.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2%,分别比上年下降0.9和1.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6.4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55.6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6平方米。
  浙江率先建立了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低收入农户纳入保障范围,所需资金由各级政府列入年度财政预算。2006年,全省已有城乡低保对象62.9万人,其中城镇8.9万,月均补助145.5元/人;农村54万人,月均补助72.3元/人。建立了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地农民每月可领取200—300元的基本生活保障金。建立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制定了《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把农民工纳入到养老保险范围,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2003年9月,颁布了《浙江省失业保险条例》,将农民工列入了失业保险的范围,并于2004年1月1日起实施。建立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2006年全省87个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已经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加人数2902万人,人均筹资60元,参保率为86%,提前两年达到了中央关于2008年基本建立合作医疗制度的工作要求。推行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对象的集中供养,目前,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92%,城镇“三无”集中供养率达98%。
  5.转变增长方式,增强发展可持续性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经济奇迹,但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遇到了“地荒”、“电荒”、“水荒”等资源瓶颈的制约。
  “成长的烦恼”让浙江领会到转变增长方式、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的重要性。他们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规划建设环杭州湾、温(温州)台(台州)沿海、金(金华)衢(衢州)丽(丽水)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发展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并依托港口发展临港型工业,依托“块状经济”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抓住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优化重组的机遇,引导民营企业在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与合作中提升整体素质,从而推动其在更高层次上保持领先地位;
  ——加快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增长方式的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人与自然和谐中追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发展人才、技术、信息、土地等要素市场,鼓励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从而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制度保障。
  在市场经济走向深水区征途中,浙江再次成为先行者。
  
  二、在新起点上学习浙江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2002年4月,江西党政代表团赴浙江学习取经,两省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协议,之后,我省首次以省委决议的形式提出学习借鉴“浙江经验”,从而在赣鄱大地掀起学习浙江的空前热潮。今天,5年过去了,我省将在新起点上学习浙江经验。此时学习浙江经验与5年前的背景已有了巨大变化:
  2006年我省生产总值已达4610亿元,比2001年增长1.12倍;人均生产总值10660元,同比增长1.04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50亿元,同比增长2.73倍;财政收入520亿元,同比增长1.59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0亿元,同比增长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00元,同比增长70.7%;农民人均纯收入3572元,同比增长60%;三大产业的比重由23.3∶36.1∶40.6调整为16.9∶50∶33.1。
  站在“十一五”的新起点上,江西要加快崛起的步伐,就应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以虚心好学的态度,学习浙江等兄弟省份的经验,进一步搭建新的交流平台,创新合作方式,推动创新创业,全面推进浙赣合作向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发展,实现两省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共同繁荣,开创“十一五”发展又好又快的新局面。
  1.有利于促进全民创业,构建和谐社会
  在向浙江学习的过程中,我省广大干部群众,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与“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相结合,确立科学发展、创新创业的崭新理念,江西人变了,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富有挑战精神,越来越意气风发。“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不仅是浙江人创业精神的体现,同样也成为江西创业者的精神追求,不再是浙江人的专利,江西人创业发展的步伐,同样也迈向了天南地北。资溪12万人口中有3.5万人在全国各地开起了7000家面包店。浙江义乌有很多小超市,都是上饶信州区的人开的,他们2000余人建的连锁超市占义乌一半。江西现在有不少地方专门做眼镜,专门做毛笔,专门做水晶玻璃,老百姓的创业激情都被激发出来了。干部创造好的环境为百姓和能人创业,和谐创业已深入人心。
  在新一轮向浙江学习中,值得关注的是,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浙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重的社会建设理念。浙江全省范围的“山海协作”,使得这一时期“山”区发展的增速均超出浙江的平均水平,全省11个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有所缩小,各地区的协调发展得到进一步增强。在新农村建设中,明确将“农民”作为主体;在城市社会事业建设中,将就业与再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群众关心的十大领域为重点,并且省委省政府每年确定十方面的实事,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来研究和落实解决。当前,我省人均GDP已跃过1000美元大关,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也十分突出地提在我们面前,学习浙江经验,一方面大力倡导全民创业,培育中等收入者阶层,另一方面,注重对弱势群体的扶持,这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
  2.有利于提高工业化水平和质量
  推进工业化是在新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中解决江西当前经济生活中各种矛盾的关键,事关未来发展的全局,必须牢固树立大产业观念,充分认识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意义。
  从总体上看,我省工业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工业规模不大,企业素质不高,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发展后劲不强。只有推进工业化,才能扩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运行质量。
  做大第二产业是壮大全省财力的迫切需要。一个地方的财力强不强,最重要的是看工业强不强,看有没有一批上规模、效益好能支撑地方财政收入的大企业。财政实力较弱,调控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强,是长期困扰各级政府的问题,根本原因是我省缺乏一批拳头产品、骨干企业,工业提供的财源匮乏。浙江的实践证明,工业是财政收入最重要、最稳定的来源。工业化水平低,提供就业机会就少。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低,这不仅影响城市居民收入的水平,也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继而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只有提高工业化水平,才能为财政提供可靠的财源,为城乡居民增加收入创造良好的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新的世纪,先进发达地区发挥既有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国际著名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合作,第二产业的升级速度和水平在不断提高,如果我们不能奋起直追,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必将有拉大的趋势。这迫切需要我们认清形势,抓住时机,千方百计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快缩小与全国发达地区的差距。
  3.有利于提高“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建设水平
  “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是现阶段切合江西实际的战略定位,从发展态势来看,这一定位至少还可以再管五年十年,但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与我省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我们应当也必须提升建设的水平。在这方面,浙江调整产业结构的经验是很宝贵的,我们要不断提高“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建设水平,努力把我省建设成融入国际国内分工体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高素质劳动力培养输送基地和面向海内外的旅游休闲“后花园”。在充分发挥我省区位、资源、生态等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创造体制机制、产业配套、综合服务等方面的新优势,不断提高对外吸引力。
  4.有利于深化改革,促进体制机制创新
  江西实施大开放主战略的成效如何,关键在于能不能营造一个亲商、安商、活商、富商的投资环境。优化政务环境,促使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努力帮助投资创业者和谐发展,是我省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的重要突破口。
  浙江政府成功的真正奥秘在于:把社会的自发力量与自觉力量有机结合起来,把市场的活力与政府的科学规划、有效调控结合起来。与浙江相比,江西仍有差距,尽管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但由于体制机制不顺,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
  环境也是生产力。开放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投资创业环境的竞争。近几年来,我们努力营造“成本最低、回报最快、信誉最好、效率最高”的“四最”投资环境品牌,取得明显的成效,但改善投资环境无止境。认真学习浙江体制机制创新的经验,尤其是集聚社会各方面资本力量,激活多元投资主体活力的做法,很有针对性和必要性。
  5.有利于强化赣浙两省经济合作
  赣浙两省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浙江很多资源全面紧缺,正进入“腾笼换鸟”的调整期。而我省资源丰富,但缺乏资本及产业集聚能力。两省就此展开合作,在互补中必将拓展出各自广阔的发展空间,形成“双赢”的局面。
  
  三、对策建议
  
  1.深入持久地开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活动,进一步用浙江经验激活全省主流意识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是浙江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根源。“敢为天下先”,“不争论、看一看、允许试”,思想的开放,使浙江发展总是抢得先机,率先开放集贸市场,率先发展民营经济,率先进行国有企业改制,率先将民营经济引入垄断行业,率先成立民间基金会,宁波模式、温州模式、义乌模式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各显神通,铸造了浙江经济20多年的辉煌。
  2001年8月,在井冈山召开的省委扩大会议,开启了江西学习浙江、解放思想的大门,促进了江西经济“十五”期间前所未有的发展。今天,我们在更高的平台上学习浙江经验,仍然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安于现状、小富即安、因循守旧的落后意识,彻底清除农耕文化和官本位的影响,大力培育“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敢闯市场、敢担风险,团结协作、宽容宽厚、尊重规则、诚实守信”创新创业精神;破除狭隘的地方观念和地域偏见,树立开放意识、发展意识,敢于试验、敢于创新、敢于突破。地方政府和各级干部要与时俱进、讲求实效,把握时代发展趋势,根据现实条件变化,从实际出发,适时或超前调整、变革政府职能的方向和范围。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选择权利,“老百姓愿意干的不阻挡,老百姓不愿干的不强迫”,激发和支持人们在实践中创新、创业的智慧和勇气,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创新创业的自由和空间。要始终坚持从省情出发,清醒地认识江西近年来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不囿于以往经验,不照搬别人做法,做出符合江西实际的战略选择。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状态,认清目标不动摇,抓住机遇不放松,坚持发展不停步。以开展“创新创业,共建和谐”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创业,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创新作为第一责任,把和谐作为第一保障,通过广泛深入、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促进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和谐,政府、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切实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紧紧抓住浙江“腾笼换鸟”、产业转移的契机,进一步加快全省工业园区建设
  浙江经济经过20多年的长足发展之后,面临着水、电、原材料、燃料运输以及资金等生产要素价格上升,投资经营成本节节上升的压力,一些初级加工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优势正在丧失,产业结构正在经历升级换代,“腾笼换鸟”的阶段,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向周边地区转移。江西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主动出击,把承接浙江产业转移与工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来推动江西工业园区的大发展。要以94个工业园区为载体,以产业集聚为目标,主动承接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加快发展关联配套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和实现规模经济。通过大规模、集群式引进浙江企业,力争形成若干以工业园区为核心、外资密集、内外结合、竞争优势明显、带动力强的经济增长板块,以产业集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充分利用浙江民间资本充足的特点,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浙江资本进入我省投资
  浙江是目前国内民间资本最集中的地区之一,2006年,浙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0801.7亿元,人均储蓄在全国名列前茅,金融机构客户存款余额达到25005.9亿元,贷款余额为20757.8亿元,存贷差为4248.1亿元。浙江资本在江西的投资连续几年位列全国各省区第一,占江西全部引资份额的60%以上。目前浙江民间借贷的资金规模多达500亿左右,仅在温州民间就有两个资金近百亿的投资集团。由于浙江本地投资成本过高,大量资本将转向中西部地区投资以获取更大的利润。江西作为浙江的近邻,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加上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低廉,应是浙江资本寻求投资的首选之地。要将大量资本引入江西,关键是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要改善投资软环境。
  应该肯定,“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江西投资软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近年来,在少数地区,软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抬头。据浙商反映,在中部地区投资总是遇到五大障碍:(1)重招商轻安商;(2)失信违约,后任不理前任事;(3)办事效率低;(4)吃拿卡要;(5)均贫富心理严重。一些浙商购买上千亩土地,投资几十亿的项目,就是由于少数村民违章建筑无法拆除,迟迟不能动工。这种现象如任其发展,江西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成果将付之东流。
  改善投资软环境是一项长效工程,必须要各级政府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要以“硬”促“软”,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提高效率,加强问责与监督,规范和控制对企业检查,健全招商、安商服务体系,建立外资投诉考核机制,依法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加强诚信建设,信守承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加强与浙江口岸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拓展我省对外开放的通道
  随着江西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江西制造”通过周边省份出口通道走向世界。江西与周边深圳口岸、厦门口岸签订了铁海联运协议,开通了集装箱班列,与上海口岸开通了国际集装箱专列。但遗憾的是与近在咫尺、经济关系最为密切的浙江口岸却没有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浙江宁波港作为中国最具优势的深水化、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港口和环球航线重要挂靠港,2006年货物吞吐量突破了亿吨,居中国第2,世界第4;集装箱吞吐量超700万标准箱,居全国第4,世界第13位。目前江西从宁波口岸出口的集装箱货物几乎没有,进口的也只有新余钢铁厂的少数矿石,两地合作具有巨大的潜力。江西以南昌为核心,包括九江、景德镇、上饶、鹰潭在内的环鄱阳湖城市群,是未来全省重点打造的经济区域,也是离浙江最近、浙商投资最集中的地区,拥有大量出口产品。赣浙两省如能就宁波口岸铁海联运集装箱班列达成协议,不但使江西多了一条便捷的出海通道,也大大节约了江西货物的出口成本,有利于江西开放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南昌、鹰潭物流中心地位的形成和稳固。
  5.关注民生,进一步促进全省城乡统筹发展
  关注民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城乡差距过大、工农差距过大,是影响社会稳定,制约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浙江经济之所以能够20多年保持持续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妥善地解决统筹城乡发展问题,我们学习浙江经验,就必须注意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积极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要把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惠农措施落实到实处,实现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大体同步增长。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农民。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把推进城市化与全民创业、农民就业结合起来,把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结合起来,把现代城市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实施“扩权强县”政策,减少中间管理环节,采取多种形式给县域管理层次放权,以提高财政运行效率。要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城乡良性互动机制,确保政府财政补农资金逐年稳定增长,发挥财政杠杆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和农村。要建立农业资源补偿机制,按照国际惯例,在WTO允许的范围内,对农业和农民进行补贴,提高农产品的资源价格,缩小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要建立严格的征地制度,规范征地程序,以遏制乱征滥用耕地现象,对符合征用规定的土地,应按国家制定的征地补偿标准,及时给农民补偿,以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本课题组成员:
  组长:尹世洪,省社科联主席、研究员;
  傅修延 ,省社科院院长、教授;
  执行组长:汪玉奇,省社科联副主席、研究员;
  成员:马雪松,省社科院社会学法学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高平,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麻智辉,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熊建,省社科院经济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
  刘清荣,《老区建设》杂志社常务副主编、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徐永祥]
其他文献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强调: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减贫事业进程    在国际消除贫困日来临之际,“关注贫困,行动起来”国际研讨会2007年10月17日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开幕式并代表中国政府致辞。他强调,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将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坚持把消除贫困作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
期刊
[提 要] 壮大县域经济对于江西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中部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江西县域经济发展为例,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县域经济;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吴兰平(1951—),女,上饶广播电视大学;(江西上饶 334000)李丽娟(1958—),女,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江西南昌 330046)    江西省共有县(市)80个,其中70个县,10个县级市县域土地面积为15.
期刊
遂昌县王村口镇是浙西南的红色古镇,1935年粟裕刘英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曾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开展可歌可泣的三年游击战争;王村口又是浙西南的重点林区,全镇165平方公里面积,林地占95%,森林蓄积量和木材采伐量约占全县总量的八分之一直到2000年,以木材为重点的林业收入约占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四分之一,全镇出售产品收入的可用资金林业占三分之一,以木材生产为主的资源消耗型经济在该镇农村经济中长期占
期刊
回良玉出席第二届中国消除贫困奖颁奖大会  10月17日是“国际消除贫困日”,第二届中国消除贫困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中国扶贫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但消除贫困仍然需要做长期艰苦的努力扶贫是我国的一项历史性任务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全社会要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扶贫事业,让团结互助扶贫
期刊
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有了人类,必有文化。村落,是历史上人类最早的聚集地,作为农民基本的生活空间,是农村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农民在村落里与大自然搏击,在村落里休养生息,在长期的适应环境,学习技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的生存、生活、生产实践中, 人的思想、意识、观念注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打上了深深的文化印记,给人类留下了悠久的历史文化。而村落文化正是这种文化最原始、最自然、最朴素的形式。
期刊
新疆将组建农村合作银行  2007年新疆将率先在部分地区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同时自治区还将对贫困县的农村信用社注入股本金,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农村合作银行是由辖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它经济组织入股,在合作制的基础上,吸收股份制运作机制组成的股份合作制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  2007年,新疆将以地区为单位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具体步骤为:将一个地区内几个较发达的农村信用联社率先组建农村
期刊
根据中共江西省上饶市委办公室上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市直单位国有企业大中专院校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饶开发[2004]60号)的部署,2004—2006年上饶市委办承担了江西省余干县黄金埠镇五雷村的定点扶贫任务三年来,市委办派驻的工作组驻村后,按照市村建办市扶贫办有关要求及市委办公室工作部署,在当地党委政府扶贫机构和五雷村的积极配合下,本着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
期刊
5月25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京召开中国扶贫开发工作20周年纪念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回良玉在会上指出,20年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要认真总结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清醒认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坚持不懈地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切实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和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期刊
三年前的江西省德兴市农村信用社还是二级法人经营模式,各个法人信用社抗风险能力较弱,服务“三农”的力度受到限制,存贷款规模仅为11亿元,不良贷款占比高达47.56%,赢利不过24万元;而三年后的今天,德兴市农村信用社己改制成全省第六家开业的农村合作银行,经营体制进一步转换,整体抗风险能力和服务“三农”的意愿明显增强,各项业务快速健康发展,存贷款规模己超过20亿元,占当地市场份额的1/3以上,不良贷款
期刊
走进大余县黄龙镇大合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宽敞整洁的村道和清可见底的水沟,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清新的空气,怡人的风景,所有这些,都是“三清三改”带来的喜人成果。黄龙镇大合村属扶贫开发重点村,地处丘陵地带,全村座落在323国道两旁,总面积6.67平方公里,有11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484户1896人。近两年来,大合村根据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和《关于在扶贫开发重点村全面开展“三清三改”工作》的通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