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海工作的90后淮安女孩刘晓晓从201 5年10月开始,为照料病重的养父,每个周五下班后,都会坐五六个小时的大巴,千里返乡,周日中午再乘车返回上海。寒来暑往,快三年了,从未间断过……
“许多报道都强化了我的坚强,其实,我也很脆弱,会累到直不起腰,也会因为筹不到钱,而崩溃大哭。我不是完美的人,而我做的一切也不仅仅是因为爸爸需要我,其实我更需要他。”刘晓晓说。
你是最好的爸爸,家是最好的家 “我的一切都是父亲给的,如果没有他,我不知道我现在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晓晓口中的父亲,就是她的养父刘久勤。上世纪90年代,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吴集镇还很落后,晓晓家尤其困难,爸爸务农,妈妈智障,爷爷奶奶年迈,“那时很穷,但我记忆中的童年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快乐,印象中,家里总是笑声不断。”谈及小时候,晓晓一脸甜蜜,“父亲没啥文化,但心灵手巧,农闲的时候就去做泥瓦匠,挣些钱贴补家用。他还很细心,特别会关心人。妈妈智力有问题,但父亲从来没嫌弃过她。每逢节假日,村里的孩子们都会跟父母要好吃的,父亲却总是不等我要,就给我买来了各种糖果,甚至冰激凌,我过生日的时候还会送我布娃娃。”
9岁那年,一天晓晓在和小伙伴玩耍时,闹了点儿别扭,一个孩子指着她喊:“你亲爹娘都不要你,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她这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抚养她长大的父亲其实是她的伯父。当年,她的亲生父母一连生了好几个孩子,实在养不起了,就想把刚出生的她送人,那时还没有结婚的伯父知道了这件事,于是便抱养了她。那天晚上,父亲坐在床头对晓晓说:“你也别怪你爹娘,他们那时也是实在没办法。”顿了一下,他又说:“你爸妈这几年做点小生意,条件比咱这儿好,如果你想回去,我就送你回去。”当时,晓晓搂着父亲的脖子拼命地摇头。因为在她心中,父亲是最好的父亲,这个家是最好的家。
也就是从那时起,晓晓不再贪玩,开始刻苦学习。2011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她永远也忘不了父亲送她到市里乘车时的情景:坐在父亲的电动自行车上,耳边吹过温暖的风,她搂着父亲,畅想着美好的未来……
爸爸,请靠在我的肩头
2015年,晓晓大学毕业了,随后进入上海一家公司,做程序员。每月6800元的工资,虽然听上去不少,可是光房租就要花掉将近一半,但晓晓仍很开心,她想我能挣钱了,以后爸爸妈妈和奶奶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然而,2015年国庆节,当晓晓拎着一大堆礼物回家时,却发现父亲一脸的疲惫,弟弟对她说:“爸浑身无力已经很多天了,怎么歇也歇不过来。”她赶忙拉着父亲去了医院,一检查才发现父亲得了白血病!那天夜里,晓晓躺在床上,回忆着和父亲的过往,泪水浸湿了半个枕头。她对自己说:小时候,父亲是我的山,因为他,我才有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如今,他病了,就让我来做他的山!
第二天,几乎一夜未睡的晓晓给单位打电话,请了半个多月的假。化疗开始后,父亲发烧,食欲减退。晓晓就去菜市场买来父亲最爱吃的鱼,炖得烂烂的喂给他,并边喂边和他聊小时候的事,说到高兴处还会笑出声来。他们的笑声也给重症病房注入了阳光,病友们都说:“知道的你是来看病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来旅游的。”除了陪父亲化疗,晓晓还要马不停蹄地应付家里的各种问题:爷爷去世了,奶奶已经85岁,腿脚不便,还要照料智障的养母;妹妹已远嫁他乡,弟弟刚上高中……
晓晓对记者说:“我也想过在家乡找份上作,离父亲近些。可是,小镇的工资太低了,根本不够支付父亲的治疗费。但是,我又真的不放心家里,所以,才想到每周回来一次。”
每个周末千里返乡,听起来难以置信,做起来就更不容易,但是晓晓做到了。从2015年10月开始,一到周五,下午一下班,她就会往地铁跑,途中给大巴车司机打电话,约好在哪儿上车——从上海到淮安,在长途汽车站上大巴,票价是130元,选择站外上车,则只需要80元,但经常会没有座位。凌晨到站后,如果打车到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需要20多元,所以,她永远都是选择共享单车。“一路省下几十元钱,可以给父亲买个小礼物了,他看到会很开心的。”
而对于刘久勤来说,每个周五的夜都格外漫长,虽然身体十分疲惫,但他是一定要等到女儿来病房后才睡。凌晨两点,晓晓轻手轻脚地进了病房,会先俯身给父亲一个拥抱,然后从包里掏出给他带的礼物,有时是一罐奶粉,有时是一个靠垫,有时是一顶帽子。怕打扰病友休息,她不能开灯,通常是调亮手机的显示屏,徽光中,父女俩开心地抚摸着礼物,说着悄悄话……
每周日回上海前,晓晓还要回吴集镇老家,给养母和奶奶做顿可口的饭菜。“朋友们都说我的生活太辛苦了,但每当我烧锅做饭,奶奶拄着拐杖开心地递菜、养母跑过来拉着我的手,高兴地说‘我们有好吃的了’时,我就一点儿都不累,只剩开心了。”晓晓说。
我和父亲能够常见到就是最温暖的事
尽管晓晓一直很努力,但在父亲做过5次化疗之后,家还是被掏空了。弟弟不得不退学,晓晓也将自己的生活开支降到了最低。她说:“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可憐,就会止不住地想下去,自怨自艾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其实,朋友们都很照顾我,同事会送日用品给我,同学会帮我找租金便宜的公寓。我的吃穿是简单了些,却也少了很多牵绊。”
刘久勤人很开朗,每次住院都能认识好多病友。每次晓晓去看望父亲,听到他爽朗的笑,心里就特别满足。有一次回家,晓晓看到父亲正在给家里那辆旧电动车充电,他一边鼓捣车轮一边对她说:“这几天我感觉好些了,明天你回上海,我送你去车站。”晓晓的鼻子顿时有些发酸……
2017年7月,父亲的病又复发了。晓晓和弟弟一起带着父亲到北京看病,“那段日子是最难挨的,午饭买3份米饭,3个人就着一份菜吃。没有床,我和弟弟就睡在楼道里。”那段日子让晓晓体会到了什么是相依为命,她说:“每天睁开眼,看到父亲还在,就是最大的幸福。”
经过会诊,医生建议刘久勤尽快进行骨髓移植。虽然小叔和父亲的骨髓配型成功,但移植费最低需要60万元。记者在晓晓的朋友圈里看到这样一段话:我是一名女战士,过去3年,我常常用“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来给自己勇气,下面的路依旧会很坎坷,但我依然会微笑着迎难而上。晓晓还说:“要是有10个我就好了。一个在医院,一个跑政府,一个去北京,一个研究疾病,一个和病友交流,一个在家照顾奶奶,剩下的都去挣钱吧!”
看着晓晓一路走来的不易,朋友们都特别心疼。晓晓的朋友有到当地民政局、新农合中心等部门帮她申请救助金的,有不遗余力在网上为她呼吁的。同事们知道了她的事后,也是既感动又钦佩,经常抢着帮她干活儿,领导也尽量不安排她加班,还组织大伙儿捐款。
尽管如此,骨髓移植费的缺口仍很大。说到这些,一直很坚强的晓晓轻叹了一声:“愁啊!在父亲床边,我们笑声不断,出了病房就感觉压力山大。但不管怎么说,我还年轻,只要我不倒,父亲就有康复的可能!”
“许多报道都强化了我的坚强,其实,我也很脆弱,会累到直不起腰,也会因为筹不到钱,而崩溃大哭。我不是完美的人,而我做的一切也不仅仅是因为爸爸需要我,其实我更需要他。”刘晓晓说。
你是最好的爸爸,家是最好的家 “我的一切都是父亲给的,如果没有他,我不知道我现在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晓晓口中的父亲,就是她的养父刘久勤。上世纪90年代,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吴集镇还很落后,晓晓家尤其困难,爸爸务农,妈妈智障,爷爷奶奶年迈,“那时很穷,但我记忆中的童年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快乐,印象中,家里总是笑声不断。”谈及小时候,晓晓一脸甜蜜,“父亲没啥文化,但心灵手巧,农闲的时候就去做泥瓦匠,挣些钱贴补家用。他还很细心,特别会关心人。妈妈智力有问题,但父亲从来没嫌弃过她。每逢节假日,村里的孩子们都会跟父母要好吃的,父亲却总是不等我要,就给我买来了各种糖果,甚至冰激凌,我过生日的时候还会送我布娃娃。”
9岁那年,一天晓晓在和小伙伴玩耍时,闹了点儿别扭,一个孩子指着她喊:“你亲爹娘都不要你,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她这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抚养她长大的父亲其实是她的伯父。当年,她的亲生父母一连生了好几个孩子,实在养不起了,就想把刚出生的她送人,那时还没有结婚的伯父知道了这件事,于是便抱养了她。那天晚上,父亲坐在床头对晓晓说:“你也别怪你爹娘,他们那时也是实在没办法。”顿了一下,他又说:“你爸妈这几年做点小生意,条件比咱这儿好,如果你想回去,我就送你回去。”当时,晓晓搂着父亲的脖子拼命地摇头。因为在她心中,父亲是最好的父亲,这个家是最好的家。
也就是从那时起,晓晓不再贪玩,开始刻苦学习。2011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她永远也忘不了父亲送她到市里乘车时的情景:坐在父亲的电动自行车上,耳边吹过温暖的风,她搂着父亲,畅想着美好的未来……
爸爸,请靠在我的肩头
2015年,晓晓大学毕业了,随后进入上海一家公司,做程序员。每月6800元的工资,虽然听上去不少,可是光房租就要花掉将近一半,但晓晓仍很开心,她想我能挣钱了,以后爸爸妈妈和奶奶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然而,2015年国庆节,当晓晓拎着一大堆礼物回家时,却发现父亲一脸的疲惫,弟弟对她说:“爸浑身无力已经很多天了,怎么歇也歇不过来。”她赶忙拉着父亲去了医院,一检查才发现父亲得了白血病!那天夜里,晓晓躺在床上,回忆着和父亲的过往,泪水浸湿了半个枕头。她对自己说:小时候,父亲是我的山,因为他,我才有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如今,他病了,就让我来做他的山!
第二天,几乎一夜未睡的晓晓给单位打电话,请了半个多月的假。化疗开始后,父亲发烧,食欲减退。晓晓就去菜市场买来父亲最爱吃的鱼,炖得烂烂的喂给他,并边喂边和他聊小时候的事,说到高兴处还会笑出声来。他们的笑声也给重症病房注入了阳光,病友们都说:“知道的你是来看病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来旅游的。”除了陪父亲化疗,晓晓还要马不停蹄地应付家里的各种问题:爷爷去世了,奶奶已经85岁,腿脚不便,还要照料智障的养母;妹妹已远嫁他乡,弟弟刚上高中……
晓晓对记者说:“我也想过在家乡找份上作,离父亲近些。可是,小镇的工资太低了,根本不够支付父亲的治疗费。但是,我又真的不放心家里,所以,才想到每周回来一次。”
每个周末千里返乡,听起来难以置信,做起来就更不容易,但是晓晓做到了。从2015年10月开始,一到周五,下午一下班,她就会往地铁跑,途中给大巴车司机打电话,约好在哪儿上车——从上海到淮安,在长途汽车站上大巴,票价是130元,选择站外上车,则只需要80元,但经常会没有座位。凌晨到站后,如果打车到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需要20多元,所以,她永远都是选择共享单车。“一路省下几十元钱,可以给父亲买个小礼物了,他看到会很开心的。”
而对于刘久勤来说,每个周五的夜都格外漫长,虽然身体十分疲惫,但他是一定要等到女儿来病房后才睡。凌晨两点,晓晓轻手轻脚地进了病房,会先俯身给父亲一个拥抱,然后从包里掏出给他带的礼物,有时是一罐奶粉,有时是一个靠垫,有时是一顶帽子。怕打扰病友休息,她不能开灯,通常是调亮手机的显示屏,徽光中,父女俩开心地抚摸着礼物,说着悄悄话……
每周日回上海前,晓晓还要回吴集镇老家,给养母和奶奶做顿可口的饭菜。“朋友们都说我的生活太辛苦了,但每当我烧锅做饭,奶奶拄着拐杖开心地递菜、养母跑过来拉着我的手,高兴地说‘我们有好吃的了’时,我就一点儿都不累,只剩开心了。”晓晓说。
我和父亲能够常见到就是最温暖的事
尽管晓晓一直很努力,但在父亲做过5次化疗之后,家还是被掏空了。弟弟不得不退学,晓晓也将自己的生活开支降到了最低。她说:“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可憐,就会止不住地想下去,自怨自艾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其实,朋友们都很照顾我,同事会送日用品给我,同学会帮我找租金便宜的公寓。我的吃穿是简单了些,却也少了很多牵绊。”
刘久勤人很开朗,每次住院都能认识好多病友。每次晓晓去看望父亲,听到他爽朗的笑,心里就特别满足。有一次回家,晓晓看到父亲正在给家里那辆旧电动车充电,他一边鼓捣车轮一边对她说:“这几天我感觉好些了,明天你回上海,我送你去车站。”晓晓的鼻子顿时有些发酸……
2017年7月,父亲的病又复发了。晓晓和弟弟一起带着父亲到北京看病,“那段日子是最难挨的,午饭买3份米饭,3个人就着一份菜吃。没有床,我和弟弟就睡在楼道里。”那段日子让晓晓体会到了什么是相依为命,她说:“每天睁开眼,看到父亲还在,就是最大的幸福。”
经过会诊,医生建议刘久勤尽快进行骨髓移植。虽然小叔和父亲的骨髓配型成功,但移植费最低需要60万元。记者在晓晓的朋友圈里看到这样一段话:我是一名女战士,过去3年,我常常用“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来给自己勇气,下面的路依旧会很坎坷,但我依然会微笑着迎难而上。晓晓还说:“要是有10个我就好了。一个在医院,一个跑政府,一个去北京,一个研究疾病,一个和病友交流,一个在家照顾奶奶,剩下的都去挣钱吧!”
看着晓晓一路走来的不易,朋友们都特别心疼。晓晓的朋友有到当地民政局、新农合中心等部门帮她申请救助金的,有不遗余力在网上为她呼吁的。同事们知道了她的事后,也是既感动又钦佩,经常抢着帮她干活儿,领导也尽量不安排她加班,还组织大伙儿捐款。
尽管如此,骨髓移植费的缺口仍很大。说到这些,一直很坚强的晓晓轻叹了一声:“愁啊!在父亲床边,我们笑声不断,出了病房就感觉压力山大。但不管怎么说,我还年轻,只要我不倒,父亲就有康复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