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审辩式思维的实践性作业研究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enjiek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辩式思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小学中低段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以实践性作业为载体,作业设计指向探疑解疑,作业指导注重包容异见,作业评价凸显力行担当,引导学生学会审问思考与论证分析、辩证思考与理性判断,促进审辩式思维的内化与外显,促进学生学会审辩思考,实现优质思维发展。
  道德与法治;审辩式思维;实践性作业
  G41
  A
  2095-1183(2020)10-00-04
  审辩式思维也称“批判性思维”,作为最基本的探索工具,它是“有目的、不断自我调整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对作出判断所依据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和其他必要背景条件的说明”[1]。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发布研究报告《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提出,“审辩思维素养包括质疑批判——既包括不轻易接受结论的态度,也包括追根究底的品格;分析论证——强调基于证据的理性思考,能进行多角度、有序的分析与论证;综合生成——是指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整合与重构,形成观点、策略、产品或其他新成果的过程;反思评估——基于一定标准对思维过程、思维成果以及行动进行监控、反思、评估和改进,促进自我导向、自我约束、自我监控和自我修正”[2]。
  可见,审辩式思维是一个审问、慎思、明辨、决断的过程,强调不懈质疑,基于事实和证据的论证分析,包容异见且善于反思,多角度思考进而作出理性判断,并付诸行动。它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所倡导的批判反思这一道德学习方式,以及教材辨析栏的设计宗旨可谓异曲同工,都指向学生明辨是非善恶、自我批评与反思意识的形成,以及良好道德行为的自觉践行,是学生道德理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将审辩式思维的培养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思维課堂研究的重要内容,以实践性作业为载体,聚焦思维课堂的三个关键特征——目标设计、过程指导和评价展开作业实践,希望学生经历明确问题审问思考→自主探究寻找依据→思辨质疑论证分析→包容异见辩证思考→理性判断采取行动的过程,学会审辩思考,实现优质思维发展。
  一、作业设计指向探疑解疑,引导学生审问思考与分析论证
  作业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重要的辅助手段,它既可帮助学生开展课前调查实践,为思维课堂做好准备,也可指导学生课后践行所学道德认知,深化思维发展,实现知行合一。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要求教学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开展体验、考察、调查、制作、游戏等实践活动,以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3]。在日常教学中,常用的作业形式一般包括问卷调查、观察记录、采访整理等,我们又拓展设计了游戏体验、书写感悟、案例分析等作业形式。我们将前者归纳为收集调查类作业,后者归纳为体验感悟类作业。
  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多处在具体运算阶段,出现了初步的逻辑思维,但其思维活动往往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5]而问题正是学生思维的引擎,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因此,我们提出实践性作业设计要指向探疑解疑,并针对不同的作业形式提出具体的设计要求。由此,指向探疑解疑的实践性作业就是抛给学生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在审问思考与论证分析中寻找依据,质疑探问,明白道理。
  1.在收集调查中审问探疑找依据
  审辩式思维是基于事实和证据的思维,注重推理过程及观点表达的清晰度、准确度。[4]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认知的发展并非单纯接受教科书的“标准观点”,而是通过在自主学习探究中收集
  调查,整理信息,实现逐层思考,全面认识事物,找到事实依据,最终获得主体认知。基于此,我们根据学习目标,对问卷调查、观察记录、采访整理等实践性作业提出了如下基本要求(见表1)。
  基于这一要求的指引,教师在设计时,不仅要有意识地为学习目标服务,更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将根据任务要求收集信息,寻找论据,在审问思考中不断补充新的认识,并付诸行动来论证自己的认识理解,从而形成鲜明的观点。
  2.在体验感悟中慎思解疑明真知
  指向审辩式思维发展的道德与法治实践性作业强调学生的体验、感悟,力求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迁移,锻炼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而体验情境的创设则是实现这一目的关键。我们在作业设计中创设的游戏体验、书写感悟、案例分析、现场制作等体验作业形式,尤其注重以真实情境为基础。基于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设计要求(见表2),方便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设计作业。
  对于生活现象的认知不能仅凭经验作出主观判断。这一实践性作业借助作业单,引导学生带着怀疑精神深入观察探究,并对记录的数据、情况加以分析、补充、论证、表达,形成自己的观点。由于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记录方式,并且每个人对冷暖等天气情况的感觉是有差异的。在交流分享环节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既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尊重同学的观点,学会作出理性判断。
  问卷调查表和采访整理单等也能提供类似的思维支架,从而为学生指明思维方向,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寻找依据,审慎思考,学会尊重不同的见解。
  2.明确规则与任务,深化情境体验
  游戏体验、案例分析等作业注重联结学生生活,让学生调动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在探究体验中辨析、发现和感悟、反省,进而作出理性判断,逐渐形成审辩式思维。其作业指导重在帮助学生明确活动规则、任务等,从而有序、愉快地开展体验活动,激发学生主动体验和思考。为此,我们针对不同的作业形式设计了游戏卡、学习卡等学习单。
  以二年级下册“传统游戏我会玩”一课为例,我们设计了玩传统游戏的实践性作业。教师准备小棒、弹珠、毽子等工具,布置区域并设定规则,让学生分小组玩一玩传统游戏。下图这张实践性作业单即游戏卡,学生每学会一种传统游戏(体验任务),“小师傅”就会盖上一个奖励章,最终,看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学会几种游戏。   这样的游戏情境激发了学生的体验热情。学生拿着游戏卡一组一组去体验,在游戏时回忆采访长辈时了解到的玩法,分析怎样才能更快地获得更多的奖励章。而这一过程就是学生解释、分析、评价、推论、自我调节的审辩式思维过程。学生一边玩一边学习与思考,辩证地吸收传统游戏的玩法,深刻领略到传统游戏的魅力,自然从情感上愿意去传承传统游戏。
  三、作业评价凸显力行担当,促进学生审辩式思维内化与外显
  审辩式思维强调事实与观点的对应关系,观点内化的基础在于对事实资料的深入收集和理解、分析,观点的外化则在于对资料进行评价、判断、思维校准后,用实际行动表现出来。[7]因此,基于审辩式思维的作业评价应考虑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能否在经历审问、慎思、明辨后,知行合一,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自身的道德践行。这一过程体现了学生审辩式思维的内化与外塑,我们将其概括为“力行担当”。
  在实践性作业中,无论是作业单,如收集调查单、感悟体验卡等,或辩论记录等其他资料,都是学生的学习作品[8],对这些学习作品的评析即作业评价。实践性作业注重实践参与的活动体验,为便于评价,我们注重将学生的活动体验以书面表达的形式留下“痕迹”,设计了记录量表。由此,实践性作业的评价可分为作品评价和记录量表的跟踪评价。相较而言,前者注重学生是否内化于心,后者则注重学生是否外化于行。
  1.作品评价:内化素养修身心
  问卷调查表、观察记录表、采访整理单的评价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如实寻找论据,并对查到的信息加以分析,做出判断后明确自己的结论,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感悟体验卡的评价重在关注学生是否将认同的观点及时书写下来,这有助于考查学生是否逐渐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观。在展示和交流作品时,通过师生共同评价,引导学生将实践所得内化为自身的素养。
  以四年级下册第1课“我们的好朋友”为例,课堂学习结束后,教师让学生自主设计一张友谊卡, 写上最想对好朋友说的话,可以是感谢,可以是祝福,也可以是致歉。
  学生的表达异彩纷呈,或是希望新冠状肺炎疫情早日结束,能见到好朋友;或是感谢好朋友对自己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帮助;或是对自己原先对同学的嘲笑、不理解对方的行为等表示后悔,表达歉意。通过实践性作业,帮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对“我们的好朋友”的认知和理解、态度与情感、技能等,迁移拓展到课外、校外、家庭、社会生活中,实现内化于心,提升学生的生活。
  2.跟踪评价:知行合一笃言行
  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能力与智慧的增长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将课堂学习延展到现实生活。这样的学习自当需要跟踪评价,发挥激励、反馈和引导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将课堂所学外化为行为,实现知行合一。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第8课“上课了”一课学习后,教师设计了自我行为监督评价表,请学生在每天放学前评一评自己是否做好了课前准备;14课“健康过冬天”一课学习后,则为学生制定了寒假体育记录表,鼓励学生在假期坚持锻炼,养成好习惯;四年级上册第6课“这些事我来做”一课学习后,让学生记录每天的家务劳动情况,并邀请由家长协助记录。教师则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及时反馈,并请学生用讲述、照片或视频等方式,呈现一段时间的作业实践,在实践体验和分享、反思中,让学生发现坚持做一件事的美好,以此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过更美好的道德生活。
  参考文献:
  [1]谢小庆.审辩式思维[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6:5-6.
  [2]刘坚,魏锐,等.《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设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8):17-2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1.
  [4]马玉龙.道德与法治课堂批判性思维教学实践研究[J].中小学德育,2020(2):51.
  [5][6][7]谢小庆.创新学习新思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41-160.
  [8]邬冬星."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小学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214.
  
   (作者單位:杭州市金都天长小学浙江杭州
其他文献
摘 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友善教育资源。“适应新生活”教育主题蕴含着丰富的“友善”资源,教材的绘本式设计为学生体验“友善”提供了生动的载体。挖掘教材学习内容中的“友善”价值,采用体验活动等道德学习方式,引领学生探寻和感悟“友善”内涵,有助于实现价值认同,润泽学生的道德成长。  关 键 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友善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摘 要回归生活的德育课程倡导生活化的德育课堂。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特色已非常明显,但依然存在“儿童生活经验”的挖掘和“他人经验”的对接难题。基于儿童经验的相关研究,教学应着力唤醒、激活儿童生活经验,将其生活“经历”转变为对儿童成长真正有意义的“经验”;创造有效的经验“嫁接口”,实现他人经验与儿童自身经验的对流交汇,从而突破难点,使德育课堂真正为儿童的道德成长服务。  关 键 词道德与法
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到“润泽的教室”,润泽,表示一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润泽肌肤的感觉”。学科德育亦是如此,自当追求“润泽”,贴近学生,关注细节,用“小”而“实”的德育,润泽儿童的心灵,将德性的种子播撒进儿童的心田。  作为一位班主任,笔者同时肩负语文课和品德课教学任务。从教15年以来,笔者一直追求将德育在各项教学活动中“落实落细落小”,让德“润”课堂,与孩子一起营建美好的德
新课程改革提出,为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小学品德课要提供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经历、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让他们身心愉悦地参与课堂活动,在活动中感悟提升,自主建构,从而形成多种能力。为此,教师应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学情,创设多种教学活动情境,上学生喜爱的品德课,让他们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低年级:“趣”中养成  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侧重于养成教
什么是走心德育?  “走心”一词,来自网络流行语,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思,一指不用心,一指用心。不用心自然是指不加思考、不放在心上;用心则是经心、专心、贴心、暖心、悦心,以及认真、尽心尽意、全心全意的意思。由于网络流行语的通俗性和约定俗成性,人们似乎忘记了它“不用心”的意义,而只关注“用心”的意义了。  当然,把走心一词引入德育,并不因为是网络流行语,而在于其“具象性”——走心的就是让人喜爱的,不走
摘 要 习近平全媒体理念是全媒体在我国发展的最新阶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一崭新成果。全媒体“全息、全效、全员、全程”特性為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赋予新特性,也提出了新挑战,如何直面挑战,习近平全媒体理念为我们提供了遵循与启示。本文试从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教育涵化、人文濡化、价值内化、信念外化”四个关键阶段探微从“四全”媒体到 “四化”育人的实然践行。  关 键 词全媒体;青少
摘 要  新时代的高三家长会应聚焦学生的主体成长,从“育分”到“育人”,充分发挥家长会的德育价值。借助问卷调查这一载体,从高三学生成长的关键问题出发,帮助家长和学生从关注“分数”转向重视身心健康成长,实现价值引导;借助双向问卷调查,实现家长、教师和学生的三方沟通;通过家长会后的班会课,引导学生的反思与成长。  关 键 词  家校合作;家长会;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摘要】高职英语写作比赛是目前全国职业院校英语类的一个重要赛项,也是各个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之一。本文着重介绍分析比赛内容和备赛要领,希望给今后准备参赛的学生和指导提供参考和经验借鉴,同时也希望为我院的英语教学团队建设及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帮助。  【关键词】英语写作大赛;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备赛要领;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明娟,安顺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安顺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院级“优
培养学生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既是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更是法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但公民素养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让孩子从小就在心灵深处埋下美好的种子,学校法治教育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基于此,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以“把权利教给孩子,把义务还给童年”为核心,构建了以“四项权利三项义务”为主线的法治教育体系,致力于让“公民的权利说出来,公民的义务做起来,公民的角色亮出来”,以公民素养教育课程和少先队特
摘 要  指向法治思维的法治教育教学要从公德培养走向思维养成,开掘法治案例资源,引领学生经历严谨的事实与法理分析,从“法”的视角反思日常生活中的规则,学会理性思考,深入理解法治内涵,从维护社会公平与效率的视角拓展理解公正,促进法治精神的价值认同,养成法治思维,更好地落实法治教育。  关 键 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法治案例;法治思維;法治意识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