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友善教育资源。“适应新生活”教育主题蕴含着丰富的“友善”资源,教材的绘本式设计为学生体验“友善”提供了生动的载体。挖掘教材学习内容中的“友善”价值,采用体验活动等道德学习方式,引领学生探寻和感悟“友善”内涵,有助于实现价值认同,润泽学生的道德成长。
关 键 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友善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5-00-03
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個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之一,是流淌于炎黄子孙血脉中的道德基因。在《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中,友善可说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近处着眼,学生拥有友善的品质能与同学更好地和睦相处,度过温馨的童年。从远处展望,友善更是塑造公民良好生活环境不可或缺的价值理念。
一、把握教材教育主题,在“适应新生活”中探寻“友善”
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道德和做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书本学习,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是如此。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沿着其生活逻辑,才能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新生活,并从中获得正面的价值引领。因此,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以“适应新生活”为教育主题,而“友善”便蕴涵于“适应”过程之中;反过来,学会“友善”又能更好地促成学生对新生活的适应。
1.真心诚意与人为善,学会友好交往的“好言行”
当一年级新生刚刚进入新校园与新同学交往时,友善的内涵表现为“与人为善”。即言谈举止、举手投足间彰显的礼貌与亲和,如与陌生人微笑点头问候等,这是友善的最基础境界。新生要与他人成功交往,不仅要有真心诚意与他人交往的意愿,还要有与他人相处的和善言行。只有做到“友善”,学生才能与他人亲近和睦交往,顺利融入新环境。
上册教材第2课“拉拉手,交朋友”的主旨,就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友好地与同伴交往的技能和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建立与同学交往的友善态度,尝试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的友善内涵包括:见到同学主动打招呼,主动将自己的爱好、性格等告诉同学;愿意了解同学的特长,愿意和同学一起游戏、学习等。
2.礼让不争利人积善,养成友好相处的“好思维”
一年级新生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会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这样的思维方式导致学生经常产生矛盾冲突。在学生初步了解友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教师要结合具体生活,引导学生学会“为自己着想的同时要想着他人”,学会友善礼让,而不是一味占有。
一年级上册第7课“课间十分钟”聚焦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课间。一年级学生正在从幼儿园时代的游戏性学习向小学知识学习与游戏学习并举的状态转变。帮助学生合理安排课间生活,了解课间需要做的事情,感受快乐、文明的校园生活,是本课的重要目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友善”教育元素。诸如课间游戏、上厕所、洗手、喝水等,都是孩子容易发生肢体碰撞、产生矛盾冲突的“生活现场”。教师在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间生活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养成与人友好相处的“好思维”,如玩游戏要互相谦让,轮流玩;上厕所、洗手时要礼让不争,让着急的小朋友先解决问题等。
3.帮助他人达人乐善,提升同伴交往的“好境界”
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一年级学生在照顾好自己的前提下能帮助他人是相对比较高的“友善”水平。学生心里充满善意,帮助同学想办法,帮助解决问题,互相安慰,这样能让同学间的关系更和谐。学生排除困难后情绪稳定了,更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学习。
课堂学习是儿童学校生活,乃至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本质上就是学生个体与同伴和老师的交往,更需要“友善”的滋养。“上课了”(一年级上册第8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言有序,不能抢着说;小组学习中,应该通过协商分配学习任务,不能只挑自己喜欢的内容等。“请帮我一下吧”(一年级下册),则引导孩子在学会求助的同时帮助他人。借助这些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友善礼让他人的愉悦和意义,学会为他人着想。
二、用好教材绘本设计,在灵动叙事中感悟“友善”
“善”重内在和自愿,友善是特别注重内化的一种品质,培养学生友善的品质更适合采用“春风化雨”的方法浸润学生。将教育意图和目的“隐藏”起来,引导学生自己获得的感悟和理解才更有价值。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采用绘本式设计思路,以图为重要的叙述要素,直观展示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简明地烘托故事气氛,表现人物的活动、感受及故事的发展逻辑等,正是适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载体。
1.激活绘本叙事,通心同情领悟“友善”
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他人的需要时,才更容易产生发自内心的善意。“拉拉手 交朋友”一课以副版的形式,呈现了绘本小故事《交朋友》。教学中,教师以此为基础创设故事情境,并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定格画面,用任务导向促进学生与绘本中的角色同呼吸、共命运。
教师配上画外音和音乐,用甜美的童音讲述绘本故事。动物学校下课了,小兔还不敢和同学玩游戏,小猫热情地对她说“一起玩就成了好朋友”。小兔和新伙伴们玩得开心极了,感到学校里充满欢乐。音乐暂停,小猴无礼地抢走小兔的皮球后,小动物们都不理睬小猴了。此时故事也暂停,请学生独自静思小猴此刻的想法。讨论:如果你是山羊伯伯,你会怎么劝小猴?交流时,让几位小朋友面对屏幕上的小猴来劝一劝。
画外音和音乐赋予绘本故事以更强烈的感染力,让学生很快沉浸其中,将自己“代入”了故事人物。当音乐暂停时,孩子静心反思“自己的行为”,或许小猴就是生活中某些时刻的自己。学生在劝小猴的经历中学会很多:与人交往中在想着自己的同时要想着他人,学会大家共享;要学会友善地礼让,而不是一味地占有。这样的“友善”教育没有直接告知,更没有指责,但“友善”自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 2.挖掘绘本道理,适时启迪认同“友善”
讲述式叙事是《道德与法治》教材重要的绘本叙事方式,根据内容,除了以上的故事叙事外,道理叙事也是其方式之一。而“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正是这些故事的“道理”。但这些道理可能不够直白,需要教师挖掘其中蕴涵的价值观教育元素。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绘本之“眼”处停留,用提问等方式点明“道理”,启迪学生感悟故事所蕴涵的“友善”。
例如,“分享真快乐”一课由绘本《狼大叔的红焖鸡》引入,狼大叔为了吃到更肥的鸡肉,就送给母鸡蛋糕、煎饼、甜甜圈。后来狼大叔想来吃母鸡时,小鸡们在母鸡的召唤下爬满狼大叔全身,送给他一百个吻。老师提问:“狼大叔没吃到红焖鸡,他快乐吗?”学生不难感悟到,狼大叔想吃母鸡才分享食物,却意外收获小鸡们的感激,他太幸福了。此时,教师可进一步提示:分享是对人友善的表现,能收获他人的感激,能化敌为友,更能收获自己内心的快乐。由此引导学生认同分享是快乐的,从而达成让学生乐于分享的情感目标。
三、精选道德学习方式,在“现场活动”中体认“友善”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和行动。社会主义核心價值教育亦是如此。当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和体验到“友善”给自己和他人所带来的愉悦感与幸福感时,“友善”才能走进其内心世界,而且体验的深刻程度决定了学生的接受程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将现场教育体验活动视为低年段学生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通过多样的活动栏目,设计了许多现场体验活动。我们在教学中,自当采用适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友善”,促进学生对友善的理解和认同。
1.化静为动,营建“图片小剧场”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精选了许多富有教育意义的图片,教师可遵循一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引导学生“演绎”图片故事,体验其中的善意。以“手拉手 好朋友”一课为例,教材插图描绘了两个好朋友互相说悄悄话和互相安慰的画面。其本意是引导学生分享快乐,共同分担。教师以此为基础,创设动画情境,带领小朋友走进小剧场:樱桃小丸子因为上课认真得到老师的表扬;樱桃小丸子今天在操场摔了一跤。请小朋友与同桌一起选一个场景,演一演小丸子和她的朋友。
学生在表演中体验到当自己有快乐时要和朋友分享,朋友有困难时要安慰体贴,这样自己和朋友都会更快乐。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为他人着想,帮助他人,善意对待他人,与人为善更快乐。
2.点化留白,演绎“生活小剧场”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不少留白设计,旨在让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学习活动。这是实现教材校本化、班本化实施的切入点。儿童自己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生活,立足于此的友善教育才更真实,也更具感染力。教师可将学生生活中的小事引入留白,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演绎属于自己的“生活小剧场”,从中感受友善的意义。
例如,教师针对“上学路上”一课教材的留白,设置问题“你和小伙伴在上学路上感觉快乐的事”,引导学生讲述上学路上的友善故事。之后,出示两幅小朋友一起上学的图片:第一幅图中一个小朋友在帮同学放水杯;第二幅图中一个小朋友答应借同学铅笔。请小朋友选一幅图或自己选上学路上的内容演一演。借助教材设计留白,唤醒学生上学路上的快乐生活记忆。学生在表演中从不同维度体验“友善”,如有的小朋友的角色旨在体会别人的感受,有的小朋友的“任务”是关心同学,有的小朋友则得到了同学的感谢。由此,学生认识到人人都需要友善,友善给你我带来了温暖。
“友善”强调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角色扮演因其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便成为适合友善品质养成的学习方式。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融入贴近生活的认知情境中,进入角色状态进行思考,能够加深其情绪体验,建构起个性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思想政治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8,10.
(作者单位:杭州市富阳区实验小学
浙江杭州 3114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友善教育资源。“适应新生活”教育主题蕴含着丰富的“友善”资源,教材的绘本式设计为学生体验“友善”提供了生动的载体。挖掘教材学习内容中的“友善”价值,采用体验活动等道德学习方式,引领学生探寻和感悟“友善”内涵,有助于实现价值认同,润泽学生的道德成长。
关 键 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友善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5-00-03
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個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之一,是流淌于炎黄子孙血脉中的道德基因。在《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中,友善可说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近处着眼,学生拥有友善的品质能与同学更好地和睦相处,度过温馨的童年。从远处展望,友善更是塑造公民良好生活环境不可或缺的价值理念。
一、把握教材教育主题,在“适应新生活”中探寻“友善”
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道德和做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书本学习,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是如此。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沿着其生活逻辑,才能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新生活,并从中获得正面的价值引领。因此,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以“适应新生活”为教育主题,而“友善”便蕴涵于“适应”过程之中;反过来,学会“友善”又能更好地促成学生对新生活的适应。
1.真心诚意与人为善,学会友好交往的“好言行”
当一年级新生刚刚进入新校园与新同学交往时,友善的内涵表现为“与人为善”。即言谈举止、举手投足间彰显的礼貌与亲和,如与陌生人微笑点头问候等,这是友善的最基础境界。新生要与他人成功交往,不仅要有真心诚意与他人交往的意愿,还要有与他人相处的和善言行。只有做到“友善”,学生才能与他人亲近和睦交往,顺利融入新环境。
上册教材第2课“拉拉手,交朋友”的主旨,就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友好地与同伴交往的技能和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建立与同学交往的友善态度,尝试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的友善内涵包括:见到同学主动打招呼,主动将自己的爱好、性格等告诉同学;愿意了解同学的特长,愿意和同学一起游戏、学习等。
2.礼让不争利人积善,养成友好相处的“好思维”
一年级新生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会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这样的思维方式导致学生经常产生矛盾冲突。在学生初步了解友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教师要结合具体生活,引导学生学会“为自己着想的同时要想着他人”,学会友善礼让,而不是一味占有。
一年级上册第7课“课间十分钟”聚焦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课间。一年级学生正在从幼儿园时代的游戏性学习向小学知识学习与游戏学习并举的状态转变。帮助学生合理安排课间生活,了解课间需要做的事情,感受快乐、文明的校园生活,是本课的重要目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友善”教育元素。诸如课间游戏、上厕所、洗手、喝水等,都是孩子容易发生肢体碰撞、产生矛盾冲突的“生活现场”。教师在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间生活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养成与人友好相处的“好思维”,如玩游戏要互相谦让,轮流玩;上厕所、洗手时要礼让不争,让着急的小朋友先解决问题等。
3.帮助他人达人乐善,提升同伴交往的“好境界”
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一年级学生在照顾好自己的前提下能帮助他人是相对比较高的“友善”水平。学生心里充满善意,帮助同学想办法,帮助解决问题,互相安慰,这样能让同学间的关系更和谐。学生排除困难后情绪稳定了,更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学习。
课堂学习是儿童学校生活,乃至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本质上就是学生个体与同伴和老师的交往,更需要“友善”的滋养。“上课了”(一年级上册第8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言有序,不能抢着说;小组学习中,应该通过协商分配学习任务,不能只挑自己喜欢的内容等。“请帮我一下吧”(一年级下册),则引导孩子在学会求助的同时帮助他人。借助这些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友善礼让他人的愉悦和意义,学会为他人着想。
二、用好教材绘本设计,在灵动叙事中感悟“友善”
“善”重内在和自愿,友善是特别注重内化的一种品质,培养学生友善的品质更适合采用“春风化雨”的方法浸润学生。将教育意图和目的“隐藏”起来,引导学生自己获得的感悟和理解才更有价值。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采用绘本式设计思路,以图为重要的叙述要素,直观展示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简明地烘托故事气氛,表现人物的活动、感受及故事的发展逻辑等,正是适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载体。
1.激活绘本叙事,通心同情领悟“友善”
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他人的需要时,才更容易产生发自内心的善意。“拉拉手 交朋友”一课以副版的形式,呈现了绘本小故事《交朋友》。教学中,教师以此为基础创设故事情境,并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定格画面,用任务导向促进学生与绘本中的角色同呼吸、共命运。
教师配上画外音和音乐,用甜美的童音讲述绘本故事。动物学校下课了,小兔还不敢和同学玩游戏,小猫热情地对她说“一起玩就成了好朋友”。小兔和新伙伴们玩得开心极了,感到学校里充满欢乐。音乐暂停,小猴无礼地抢走小兔的皮球后,小动物们都不理睬小猴了。此时故事也暂停,请学生独自静思小猴此刻的想法。讨论:如果你是山羊伯伯,你会怎么劝小猴?交流时,让几位小朋友面对屏幕上的小猴来劝一劝。
画外音和音乐赋予绘本故事以更强烈的感染力,让学生很快沉浸其中,将自己“代入”了故事人物。当音乐暂停时,孩子静心反思“自己的行为”,或许小猴就是生活中某些时刻的自己。学生在劝小猴的经历中学会很多:与人交往中在想着自己的同时要想着他人,学会大家共享;要学会友善地礼让,而不是一味地占有。这样的“友善”教育没有直接告知,更没有指责,但“友善”自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 2.挖掘绘本道理,适时启迪认同“友善”
讲述式叙事是《道德与法治》教材重要的绘本叙事方式,根据内容,除了以上的故事叙事外,道理叙事也是其方式之一。而“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正是这些故事的“道理”。但这些道理可能不够直白,需要教师挖掘其中蕴涵的价值观教育元素。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绘本之“眼”处停留,用提问等方式点明“道理”,启迪学生感悟故事所蕴涵的“友善”。
例如,“分享真快乐”一课由绘本《狼大叔的红焖鸡》引入,狼大叔为了吃到更肥的鸡肉,就送给母鸡蛋糕、煎饼、甜甜圈。后来狼大叔想来吃母鸡时,小鸡们在母鸡的召唤下爬满狼大叔全身,送给他一百个吻。老师提问:“狼大叔没吃到红焖鸡,他快乐吗?”学生不难感悟到,狼大叔想吃母鸡才分享食物,却意外收获小鸡们的感激,他太幸福了。此时,教师可进一步提示:分享是对人友善的表现,能收获他人的感激,能化敌为友,更能收获自己内心的快乐。由此引导学生认同分享是快乐的,从而达成让学生乐于分享的情感目标。
三、精选道德学习方式,在“现场活动”中体认“友善”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和行动。社会主义核心價值教育亦是如此。当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和体验到“友善”给自己和他人所带来的愉悦感与幸福感时,“友善”才能走进其内心世界,而且体验的深刻程度决定了学生的接受程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将现场教育体验活动视为低年段学生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通过多样的活动栏目,设计了许多现场体验活动。我们在教学中,自当采用适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友善”,促进学生对友善的理解和认同。
1.化静为动,营建“图片小剧场”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精选了许多富有教育意义的图片,教师可遵循一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引导学生“演绎”图片故事,体验其中的善意。以“手拉手 好朋友”一课为例,教材插图描绘了两个好朋友互相说悄悄话和互相安慰的画面。其本意是引导学生分享快乐,共同分担。教师以此为基础,创设动画情境,带领小朋友走进小剧场:樱桃小丸子因为上课认真得到老师的表扬;樱桃小丸子今天在操场摔了一跤。请小朋友与同桌一起选一个场景,演一演小丸子和她的朋友。
学生在表演中体验到当自己有快乐时要和朋友分享,朋友有困难时要安慰体贴,这样自己和朋友都会更快乐。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为他人着想,帮助他人,善意对待他人,与人为善更快乐。
2.点化留白,演绎“生活小剧场”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不少留白设计,旨在让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学习活动。这是实现教材校本化、班本化实施的切入点。儿童自己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生活,立足于此的友善教育才更真实,也更具感染力。教师可将学生生活中的小事引入留白,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演绎属于自己的“生活小剧场”,从中感受友善的意义。
例如,教师针对“上学路上”一课教材的留白,设置问题“你和小伙伴在上学路上感觉快乐的事”,引导学生讲述上学路上的友善故事。之后,出示两幅小朋友一起上学的图片:第一幅图中一个小朋友在帮同学放水杯;第二幅图中一个小朋友答应借同学铅笔。请小朋友选一幅图或自己选上学路上的内容演一演。借助教材设计留白,唤醒学生上学路上的快乐生活记忆。学生在表演中从不同维度体验“友善”,如有的小朋友的角色旨在体会别人的感受,有的小朋友的“任务”是关心同学,有的小朋友则得到了同学的感谢。由此,学生认识到人人都需要友善,友善给你我带来了温暖。
“友善”强调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角色扮演因其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便成为适合友善品质养成的学习方式。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融入贴近生活的认知情境中,进入角色状态进行思考,能够加深其情绪体验,建构起个性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思想政治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8,10.
(作者单位:杭州市富阳区实验小学
浙江杭州 3114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