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一物 转换时空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anhu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本呈现
  因雪想高士
  王太生
  雪之晶莹高古,在历代文人笔下多有涉猎。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中写过一句话:“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高士,指志趣清雅、品行出俗的隐逸之人。
  下雪天,天地俱白,许多人窝在屋里围炉取暖,喝酒聊天,有人却抬头见雪亢奋。宋代《北梦琐言》记载,唐代郑綮,颇有诗名,作诗的灵感要靠风雪来激发。雪花纷纷扬扬,他一人悠然骑驴出长安,雪花沾在衣上,头发、胡须和眉毛上,然后欣然命笔。有人问他:“相国近有新诗乎?”他说:“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
  雪是寂寞的,高士是寂寞的。雪是高士,高士是雪。
  许多事情,触景生情。看到了眼前的物象,就想到了这个物象背后的人。
  在江南飘雪的园子里,看白雪红鲤。花池四周,草木萧条,凝结了浅浅一层薄冰,好在池子中央,留有一处冰层罅隙。这时候,红鲤出现了,一大群,从池底轻轻升上来,不着急,圆嘴翕合,像一片浮动的红色影子。
  冰雪天看红鲤,不嫌冷?正像大雪天张岱划一条船到湖心亭看雪。有人冷得缩手缩脚,宅在家里,张岱偏要出去。别以为他犯傻,他很快乐。
  水里其实要比岸上暖和得多,水面是一个临界点,水上似有凛凛寒意,水下清流暖身,只是岸上的人不知,鱼知。
  因雪想高士。遥想汉代,当年洛阳城里那场大雪,天灾人祸。父母官外出视察灾情,见家中断粮的百姓除雪开路,外出乞食;来到文士袁安家门口,一片寂静,但见屋舍被雪封堵,无路可通,以为被冻死,急命除雪入户,却见袁安僵卧于床。问道:“为什么不出来求食?”袁安回答:“天下大雪,人人皆饿,我怎么可以再去打扰别人?”脱俗高士,宁肯饿得奄奄一息,不与人争。
  大雪天,遇见高士,那个身影迷迷蒙蒙,雪天中的一个小黑点,隐约可见。
  晋人王恭,鹅毛大雪中,身披鹤氅,涉雪而行。时人孟旭见之,赞叹道:“此真神仙中人也。”
  一千多年前的那个雪夜,空气清冽。王子猷居山阴,从酣睡中醒来。他轻轻地打开了窗户,四处望去,天地一片洁白银亮。他披衣下床,慢步徘徊,大声吟诵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了好友戴安道,多日不见。当时,戴在曹娥江上游的剡溪,王子猷连夜乘小舟前往。经过一夜,到了戴的府上,他没有登门,而是转身返回。有人不解,问他为什么这样?王子猷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张岱《夜航船》有两则小品:“欲仙去”与“嚼梅咽雪”,说的都是高士雪天的故事。越人王冕,当天大雪,赤脚登炉峰,四顾大呼曰:“天地皆白玉合成,使人心胆澄澈,便欲仙去!”“嚼梅咽雪”则说,从前有个铁脚道人,爱赤着脚走在雪中,高兴则大声朗诵《南华经·秋水篇》,嚼梅花满口,和雪咽之,曰:“吾欲塞香沁入心骨。”见到雪,赤脚而奔,可见兴奋至极。
  这个年代,何人是高士?有一份内心深处的坚持与坚守、冷漠名利、安静优雅者。
  有年冬天,和几个朋友在苏州穹窿山中闲逛,遇雪,看着雪花安静地落在老而黄的栎树、岩石上,一径曲折而上,头顶有木屋翼然,恍若遇见一高士,在远处呵呵而笑。
  (选自《扬子晚报》2017年2月14日,有改动)
  定点钻探
  一、聚焦一物,一线贯串
  这篇散文涉及的人物、诗文和事件较多,这些材料看似很“散”,但都能聚焦“雪”字,指向“因雪想高士”这一主旨。作者以“雪”为线索串联材料,形成“开篇点雪——郑綮因雪出新作——由冰下红鲤说到高士张岱湖心亭看雪——文士袁安宁死不与人争粮——雪中高士王恭、王子猷——高士雪天故事——对当代白雪般高士的追寻与发现”这样的严谨结构。线索“雪”不仅由古及今贯串全文,且具有层进性——由“雪与创作”“雪与心境”渐次升华为“雪与人品”“雪与人生”,从而带领读者走向精神高地。
  二、转换时空,丰富文旨
  文题中的“想”就是由此及彼、由物到人的联想。作者运用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等手法轉换时空,于跳跃腾挪中见自然流畅,从多方面丰富题旨。例如,开篇部分先写“下雪天……许多人窝在屋里……”,时空属“今”;接着以“有人却……”一句转换,运用相似联想展示唐代之人、事,自然亮出“雪是寂寞的,高士是寂寞的。雪是高士,高士是雪”这一文旨。再如,由王子猷因雪访戴安道却至而不见跳转到张岱《夜航船》的两则小品,其间的逻辑关系实为由“雪与高士友情”转为“雪与人生追求”,文旨因此得以丰富和深化。
  三、一问一答,意在当代
  结尾段“这个年代,何人是高士”之问,问得直率、尖锐。作者先针对时弊作内涵揭示,然后由理性归于诗性。在作者给出的“情境答案”中,“雪花”是实在的,“呵呵而笑”的“高士”则是因境而生的虚象,但却给当代人如何处世立心提供了思索的广阔空间。
  且吟且思
  1.你认为文中王子猷所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揭示了“雪”与“高士”共有的内涵。试说出三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尾两段文字显示了作者的匠心立意。试作简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仿我秀
  一夜坐听风吹雨
  曹添勤
  听雨,可以洗净耳根;听雨,更可以荡涤心灵。
  ——题记
  喜欢听雨,因为雨声是与嘈杂社会格格不入的天籁之声,永远牵动着我内心深处的那一份纯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小雨的缠绵温柔,小雨的多情。这种雨声不仔细听是听不到的,不静下心来心无杂念地听,是听不到的。这种雨声好似茉莉花飘出的淡淡清香,似有似无,虚幻缥缈,想伸手去抓却早已不见了。听小雨声让我想起了苏子由,他和小雨一样低调、婉转。他总是把偌大的舞台留给哥哥,自己却犹如冰山下的火焰站在哥哥的身后。“世人欲困我,我已安长穷”,淡淡的愁,像缕缕腾起的略带香气的烟,听不到燃烧时的噼啪声,却永远牵动你的心。喜欢听小雨,“宇宙非不宽,闭门自为阻。心知外尘恶,且忍闲居苦”。我如子由,倚着窗户,一夜听雨静无眠。
  小雨过后便是中雨,所谓“春潮带雨晚来急”,中雨利索,爽快。中雨打在芭蕉上清脆的响声,均匀,细腻,连续不歇但又十分有力,如潺潺流水。这不紧不慢、从容不迫的中雨声让我想起一段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老苏的一生都犹如这中雨声:他不善声律记问之学,直到二十七岁才淡定地拿起书本。他的文章纵横捭阖,不失战国纵横大家的风范。“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他不似小儿子苏辙那样沉静寡言,也不似大儿子苏轼那样惊涛骇浪。他有的只是本本分分。我打开窗户,听着淅淅沥沥的中雨,仿佛看见苏洵,骑着毛驴在雨中渐行渐远的背影。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大雨来了,洒脱,放荡不羁。大雨似山洪暴发,似飞瀑从高山奔腾而下,似大海激昂澎湃,毫不留情地冲刷着大地。静静地聆听,你会觉得自己仿佛置身花园,各种各样的花香从四面八方扑来,有时呛得你透不过气。听大雨声,我感觉苏轼向我走来。苏轼像大雨,他惊天动地,流芳百世。苏轼的诗像大雨,“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絕冠平生”,汪洋恣肆,笔扫千里。苏轼的字也像大雨,他的寒食帖号称“天下第三行书”,出神入化,笔酣墨畅。东坡的人生大起大伏,生前用诗惊动世人,死后也是受人敬仰。
  在嘈杂的世间听雨,用小雨拂去纤尘,用中雨冲走烦恼,用大雨震撼心灵。
  雨声,永远牵动我的心。
  【江苏省如东中学】
  点评
  本文以“风雨”为线索贯串全文,由“听风雨之声”生发三次时空转换,巧妙地将“苏氏三父子”作为联想主体,依据各人个性阐发“雨声”大小、徐疾与“人品”的内在联系,揭示各具个性的人生轨迹,渐次点出作文主旨;结尾由古及今,用排比句强化“一夜坐听风吹雨”的人生启示,堪称“豹尾”。
  【4、5版由曹津源供稿】
其他文献
为何民众自发的表情包文化.在中国比在外国更流行、更繁荣。原因很可能就在于中国的象形文字使得无数中国人对用简单图形表达思想有一种天生的习惯和天然的亲近感。事实上.表情包最初的源头来自国外。只不过.西方社交媒体的表情符号都被官方、商业机构规范了。而中国网络极为活跃的自制表情包.说明中国网民在象形文字传统的基础上更自由.更有创造力.更容易实现个性表达。  即便如此.表情包也只能是一种方便的表达方式.不能
期刊
行文线索是组织材料的一种途径,是构成记叙文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所谓“牵得一线,绘就美文”,就是用一条线索相连,串起几颗“珍珠”,如此,一篇作文就可以漂亮地完成了。线索大体可以分为五类:1.实物线索;2.人物线索;3.事件线索;4.感情线索;5.语言线索。  实物线索  所谓实物线索,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所接触的具体物体,如车、桌、锄、犁、老屋等。这些实物是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我们或温馨或痛苦
期刊
微信启动页面的地球背景图“换脸”了,视角由非洲大陆上空变为我们的祖国上空。它由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定量遥感气象卫星“风云四号”拍摄。该卫星于去年12月发射,今年9月25目正式投入使用。微信团队表示,“此次展示‘风云四号’拍摄画面,是寓意从‘人类起源’到‘华夏文明’的历史发展,旨在向亿万微信用户展示华夏大地的河山风貌。”  其在微信上向亿万用户展示,首先证明“风云四号”是一名厉害的“地球摄影师”,青藏
期刊
高考作文采用分项分等的方式评分,也就是将考生作文分别从“内容”“表达”“特征”三项进行评分,一般每一项各占20分,各具不同的评分着眼点,并从高到低分为四个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具有不同的分值区间。如下图所示: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内容项评分的着眼点是题意、中心、内容、思想和情感;表达项评分的着眼点是文体、结构、语言和字迹;特征项评分的着眼点是深刻、丰富、有文采和有创意。但在评分操作过程中,上述评分
期刊
所谓“材料丰富”,就是作文信息量要大,内容具体、充实,不单薄,不无病呻吟。所谓“论据充实”,主要是针对议论文而言,指考生能够为所确立的论点提供充分、典型而有力的论据,使作文在议论中言之有物、说理有据,不空泛说教、盲目议论。“论据充实”的要求,一方面体现了对作文容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强调了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整合生活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考生只要善于思考,善于对
期刊
记叙文的结构对阅卷老师愿不愿意看作文第二眼起决定性作用。记叙文的结构,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考生提供给阅卷老師的阅读途径。是平坦大道,一马平川,还是深壑险途,杂草丛生;是回环往复,重章复沓,还是茫茫无际,不知所云,这些都会影响到阅卷老师的情绪、思维和效率。下面几种结构类型,考生们可以参考。  顺序引导线形结构  段首句提纲挈领,有助于简洁地展开思路。这一点许多考生在写议论文时很注意,而在写记叙文时则不
期刊
押题理由  2017年秋季学期,多省市进入高考综合改革周期。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强化了选择性教育,实施选课走班教学。新高考下,发展指导将融入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校外教育和家庭教育全过程,主要包括学生自我认知指导、学业选修指导、职业行业体验和专业选择指导。其中的自我认知指导,主要是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特长、优点缺点等,正确看待个体差异,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准确定位自身角色,树立正确的世界
期刊
范本呈现  沙土地  李丹崖  蜿蜒的淮河,似中国平原上的一条丝巾。流经之处,草木葳蕤,生民安然。淮河流到亳州境内,产生了一条名叫“涡”(音“郭”)的支流。我诞生在涡河流域的一个小村庄里。自从我记事起,就有人不断在我耳边有意无意地说着:“这片土地,沙得很!”  说这话,我有深刻印象:一场酣畅的夏雨之后,赤脚踩上去,脚上不沾泥污,所踩之处,是一面明晃晃的水镜子。若雨后初晴,侧身看,沙砾裸露在地表,在
期刊
编织袋约32亿条、塑料袋约68亿个、包装箱37亿个、胶带3.3亿卷……这是2016年全国快件包装所用的材料,数量惊人。随着电子商务的崛起,快递业正呈井喷式增长。快递业粗放式发展,包装材料消耗了海量资源,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扎眼。屡受诟病的快递过度包装,为何仍屡见不鲜?  这背后有着买家、卖家、快递公司对物品损毁的共同担忧。买家为了物品完美无缺,希望包裹得结实些:卖家为了顾客不给差评,在包装上
期刊
时光匆匆,蓦然回首,我的高考已远在十一年之前,记得那年,我考试结束后的第二天,世界杯在德国拉开帷幕。  现在回想起来,高考前几天,学校里特别安静,连平日里的脚步都变得悄无声息。只有树上的一只只夏蝉还在声嘶力竭地叫着,唱着别离的歌,衬得偌大的校园更加寂静。该说的祝福语已经写在了同学录上,我们还来不及感伤:该做的考前练习已经重复多次,只差最后一关。班主任突然变得温柔起来,轻言细语地谈及自己的高考经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