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德清火烧山窑址原始瓷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w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烧山窑址位于浙江省德清县武康镇龙山村,是一处西周末期至春秋时期烧造原始青瓷的古窑遗址。1984年在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中被德清县文物工作者发现。2007年3月至5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和德清县博物馆联合组成火烧山窑址考古队,对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了窑炉遗迹和大量的遗物,器形有碗、盘、罐、鼎、盂、簋、窑具等。纹饰装饰复杂,有云雷纹、勾连纹、水波纹、S形纹、倒U形绞索状绹耳等。采用刻划、拍印、堆贴等装饰手法。考古专家认为该窑址不仅是迄今发掘的全国唯一一处最早利用山坡斜度筑窑烧制原始青瓷的窑炉遗迹,还可能是向成熟龙窑过渡阶段的形态,为探索成就中国瓷器辉煌的龙窑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证据。
  火烧山窑址产品丰富,器物造型与同时期的陶器有了明显的不同,逐渐具有了自身的风格。从器类上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饮食器,主要有碗、盘、罐、水盂、钵、盆等;另一类是仿青铜礼器,如卣、鼎、簋等。鼎的肩部设两对称的倒“U”形绞索状绹耳,腹部剔刻细密的锥刺纹作装饰。簋的腹部设扉楞一对,或并有一对对称倒“U”形绞索状绹耳,施青褐色釉。
  
  器物如何成型
  
  器物成型方法有轮制、手制和泥条盘筑法。轮制法应用普遍,器物口沿、肩腹以至底部圈足均可见轮旋痕迹,器物圈足切之国”。这两段记载的大意是说:周王朝设置了性,说明福建地区的原始瓷器与吴越文化关系削痕迹也很明显。手制法一般用于器物耳系把柄等部件。器物的圈足和耳系与器身分开制作质变的程度,即发生到整个文化体的平衡性遭到使用陶瓷器,宋代理学家朱熹游武夷山时还看,坯体成型后再拼接或安装,因此交接部分常见表面抹痕或发生断裂和丢落现象。泥条盘筑与内陆山区连成一派,形成以黄土(山仑上下结秋官)又说:“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秋法一般见于大器,内壁可见明显的盘筑和指捺加工痕迹,器身成型后再经慢轮修整。划分成若干个方国。它的社会组织的基础
  火烧山窑址器物制作基本上采用轮制法,也有一部分器物成型采用手捏、泥条盘筑结合轮修的方法。罐类等大型器物内壁常见泥条盘筑痕,部分碗的底腹之间接痕明显,外底无线割痕迹,说明不是一次拉坯成型的,口沿较规整,应该是经过轮修的。另有一部分器物系拉坯成型,器形较规整、胎体厚薄匀称、外轮廓线条流畅。在遗物中,可以看到拉坯成型的明显迹象,圆器如碗、盘、盂等器的内底至腹壁都留有双手手指拉坯时的明显的一圈圈的螺旋纹,外底都有粗大的线割痕迹。
  
  多样的装饰
  
  对器物进行装饰,是原始瓷制作过程中最具表现性和趣味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一种古老的原始装饰技术。它是在原始瓷器坯体表面直接进行拍印、刻划、戳印、压磨、雕镂或贴塑等对器物表面处理或局部变形等适当的手法,不同程度地改变器形、器貌,以增强器物的实用性,同时满足当时社会习惯、习俗和人们的审美需要。
  火烧山窑址出土的大部分器物为素面,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器物有纹饰,包括鼎、簋,绝大部分卣,部分器盖、盂及碗上均有纹饰。装饰主要采用拍(戳)印、剔刻、刻划、堆贴等技法。
  拍(戳)印纹饰
  拍印技术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坯体装饰技术,是用带有各种纹样的木制、陶制的拍子或卷缠绳索的木棍直接在半干的坯体表面进行均匀的拍打,使坯体坚硬、致密,并在拍打过程中在坯体表面留下印纹。戳印纹是用小木棍、小石块的尖部或指甲戳印出来的圆形、半圆形、新月形、长条形或以点为主的印纹。
  “勾连双勾线S形纹”是用双勾线构成纵向修长S形纹为一组也即一个完整的印模,相邻的两个S形纹连接,横向S形纹比较卷曲,接近于卷曲的云纹。主要装饰于卣和钵的的腹部。卣上的勾连双勾线S形纹一般部满腹部。钵上的勾连双勾线S形纹一般位于上腹部,并且仅有一圈。
  “勾连S形纹”的结构与“勾连双勾线S形纹”相似,但用单线阴线而非双勾线,这种纹饰常与勾连纹和菱形纹相间使用,勾连纹一般是由几个近T字形的的纹饰勾连构成一个近似于长方形的纹饰。此种纹饰一般满饰于卣的腹部。(见图三)
  


  “对称弧形纹”分为粗放式和细密式两种,满饰于卣腹部。粗放式一般由上下两道对称的弧线构成一组纹饰,两组纹饰以“勾连双勾线S形纹”相隔,五组对称弧形纹构成一个完整印模。细密式纹饰构成与粗放式相似,但较细密。(见图四)
  “云雷纹”一般位于卣的腹部,为上下多层装饰。单个纹饰一般呈斜菱形,菱形内按对角线分区,再刻划纹饰。(见图五)
  剔刻纹
  剔刻纹是用竹、骨制作的工具在坯体上剔刻各种花纹。火烧山窑址遗物的剔刻纹位于鼎的腹部,一般呈S纹,少量呈三角形纹等,在剔刻的收笔处形成小泥点。S形纹剔刻方式一般从S的中间向两头分别剔刻,因此两头积泥形成小泥点。
  刻划纹
  这种装饰手法就是在半干或干燥的坯体表面上用石块、陶块的尖部、削尖的竹、木或以竹刷、梳篦等直接在坯体上进行刻划装饰。利用直线或曲线的长短、疏密、横竖交叉等组成纹样,充分反映了线的装饰的一般规律。
  “圆圈形纹”常见多个组合成一组,中心有圆点,也见盂刻划的S纹组合使用。(见图六)
  “水波纹”主要位于碗的腹部,纵向,排列较为密集,有的纹饰较粗,也有的纹饰比较细密。在部分卣的肩、上腹部也有较粗放的水波纹。此外,在少量罐的肩部也偶见刻划有水波纹。
  “S形纹”多用于小盂、平底尊形器等。细阴线刻划,纵向紧密排列一圈。小盂一般位于肩部或肩及上腹部。平底尊形器则均位于上腹部,有纵向密集排列外,也有纵向与横向相间排列的。
  “3形纹”多位于簋与小罐的腹部,多层排列,呈“3”形或反“3”形。
  堆贴
  堆贴是在制作原始瓷过程中根据器型的功能、结构,进行联接器壁,加固结构部位等,既起到实用的加固器物结构的作用,又作为美化器物的一种装饰。
  S形小堆贴多位于碗的翻折沿,盂、小盂和钵的肩部等。此外在器盖绳索状桥形纽的两侧也常见此类堆贴。
  绞索状耳一般作倒U形,上端折弯处较为尖。器盖的纽除作绞索状外,两侧往往有S形堆贴。
  鸡冠状的扉棱一般位于簋、鼎之类器物的腹部,且多与倒U形绞索状绹耳组合使用,部分鼎的扉棱上端还有圆雕小立鸟。(见图七)
  
  先进的装烧技术(见图八)
  
  火烧山窑址装烧碗类时采用套装叠烧法,以粗沙粒、窑渣颗粒或者经过专门捏制成型的泥团形托珠作为叠烧时器物之间的间隔物。托珠叠烧是瓷器叠烧方式之一。在该窑址中出土了大量的托珠,早期的呈扁圆形、胎质较粗、大小变化不大;后期的呈圆锥形、底部有凹窝、胎质细腻、大小不一。多个盘碗类器物叠成一摞装烧,在每个盘、碗之间放几颗托珠作垫隔,可增加装烧量,亦可节省制作窑具的时间和原料。因托珠与坯件不同的收缩率使托珠更容易从器物上脱落下来,所以用托珠作为间隔具,还可防止叠烧时器物间釉面的粘连,使烧成的器物更加美观。火烧山窑址发现的这种托珠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间隔具,但却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技术。其他一些间隔具往往会粘在器物内底,或在器物的内底出现很深的痕迹,而火烧山窑址出土的器物内底干净,很少见到有间隔具留下的痕迹。这为研究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窑业生产技术提供了宝贵的物证。
  瓷器的发明和发展离不开窑炉技术的改革。德清火烧山窑址出土的大量精美原始瓷器表明,该窑炉的烧成温度很高,说明了当时窑炉技术的进步。同时,窑炉形式的原始性又说明其仍然处于构筑合理窑炉的探索阶段。火烧山窑址对研究早期瓷器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使中国的陶瓷发展史得以贯穿。
其他文献
德清县(武康)置县始于三国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据现有考古资料,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德清就有先人生息,并形成聚落。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在德清留下史前文明遗迹。古籍史料将德清的历史追溯到夏代的古防风氏之国。唐五代号称“一剑双寒十四州”的吴越国王钱鏐,为褒扬防风氏的功绩,在重建防风祠时刻下的留存至今的“封山灵德王庙记碑”,似乎见证着这一历史的存在。   德
期刊
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瓷业生产,自明代晚期已趋衰落,至清初御窑厂未能得到恢复,虽然民窑还在延续烧造,但瓷器品种不多,产量也不大,多为一些日常用器及供器。清初顺治年间(1644—1661年),时间较短,百废待兴,景德镇瓷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署有“大清顺治年制”年款的官窑瓷器寥寥无几,这给同时代民窑瓷器的鉴定年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正如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所讲:“对不署款的民窑器,以往在鉴定时大
期刊
德清窑位于杭嘉湖平原,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开始烧制原始瓷,东晋时期是青瓷、黑瓷合烧的窑场。德清窑黑瓷造型饱满端正,釉面匀净,漆黑光亮。德清县博物馆收藏例如几件东晋南朝时期的德清窑黑釉瓷。   上世纪50年代,在德清县乾元镇发现丁山、焦山、小马山、城山等东晋南朝时期青瓷与黑瓷合烧的瓷窑址,并作为较早烧造黑瓷的窑址而备受古陶瓷界瞩目,始有德清窑的概念。本文介绍的器物即由德清县博物馆于八十年代初采集自上述地
期刊
寿昌桥(又名上渚桥)位于浙江省德清县三合乡二都村境内,始建于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寿昌桥高大、雄伟,犹如一条长虹横贯南北,是历史上武康通往杭州驿道跨越上渚河的交通桥。全桥用当地自产的武康石建成,是目前我国江南地区单孔薄拱跨度最大的石拱桥,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选图3)   据明嘉靖《武康县志》记载,“寿昌桥,一名上渚桥,在县(武康县)东南十八里。宋咸淳间邑人姚智建。”因建桥题记
期刊
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北方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一个重要的考古文化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及河北北部,距今约6500—5000年。红山文化玉器主要出現于红山文化晚期,距今约为5500—5000年。  对于红山文化及其出土玉器的介绍,笔者不想在此多有赘述。自从笔者到故宫博物院工作以来,处于北方这一大环境之下,常常能感到这里的玉器研究者及爱好者对红山文化玉器的偏爱。相比于南方良渚文化玉器上细腻繁缛
期刊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之际,由中国美术馆和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博物馆及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合作主办的《灵动的风景:穿越德意志艺术时空》于2008年5月15日至7月2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在北京奥组委和中国文化部的支持下,此展被列为奥运重要文化项目,体现了“人文奥运”的宗旨。  “灵动的风景”展示了过去两百多年德国风景画的发展历程。“人物与风景”的主题贯穿了从浪漫主义,到表
期刊
沈铨(1682-1762后)字衡之,号南蘋,浙江德清人,是清代中叶颇负盛名的画家。工写花卉翎毛,设色妍丽,画人物得不传之秘。  沈铨年少时因家境贫困,随父学扎纸花、纸冥屋等手工艺。后在平湖拜花鸟画家胡湄(字飞涛,号晚山,又号秋雪,浙江平湖人)为师,为其入室弟子。至20岁左右,专事绘艺,并以此为生。清初至乾隆年间,花鸟画风格多样,有以八大山人和石涛为代表的水墨写意派、以恽寿平为代表的常州恽派、以高其
期刊
其实,蛮多复杂的事情呢,它又蛮简单;但是蛮多简单的事情后面呢,又蛮复杂。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的团长操着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把这个简单又复杂的真理告诉木头疙瘩一样的士兵许三多。  这确实是个真理,无处不在,在庞杂的中国古陶瓷收藏界亦同样适用。颜色釉瓷器正是其中最简单却又最复杂的一个类别。    颜色釉,港台地区更习惯叫做“一色釉”或“一道釉”。与五彩斑斓的青花和彩瓷相比,颜色釉瓷的魅力全靠单一而美丽的
期刊
旬前接友人周君来电,说从中国嘉德春拍竞得吾乡先生明程嘉燧(1565—1663)扇面一件,语含欢喜之情;又言嘉德同时拍卖的还有乡先生明李流芳、娄坚之精品,唯惜其价格太高,无力竞拍了。周君说程氏此作虽精彩莫言,然犹可宝重者,其上又有乡先生明唐时升(1551-1636)的题跋。我闻之不禁失声:“真好东西也!何时可一睹芳容?”周君说现在沪上,改日回嘉,定当带归,到时可前来欣赏。    昨日接周君电,说扇面
期刊
德清县位于浙江省的北部,杭嘉湖平原的西部。德清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县内羊尾巴山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良渚文化遗址之一,县境周初属吴,春秋属越,越灭属楚,时吴时越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德清成为吴越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区。    德清是原始瓷的故乡,德清县所在东苕溪流域是德清窑原始青瓷的主要产地,也是商周时期土墩墓和遗址的重要分布地区之一。原始瓷是土墩墓、商周遗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