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鲸》中“我”的价值体现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a20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白鲸》是19世纪美国文学中的一块瑰宝。美国当时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在此背景下创作的《白鲸》,反思文学、社会、哲学;也或许因此在接下来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不被人们所关注。本文就此作品中“我”的价值體现进行梳理、剖析,将“我”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铺展开来,重解对“我”的使用的巧妙之处。
  关键词:自省;独白;阅读期待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01
  《白鲸》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代表作。创作于19世纪的美国,它当时并没有受到公众的太多关注。作品中的“我”,也因为其他色彩浓烈的人物形象,很多时候被“搁置”在“角落”。然而,作为整个宏大篇章的叙述者,“我”的地位不可小觑。除了讲故事外,“我”还有更为重要的美学、哲学意义。
  一、“我”的向导价值
  “我”在《白鲸》中是讲故事的人。“当时我口袋里没有几个钱,说一文不名也未尝不可,而在岸上又没有特别让我感兴趣的事可干。我于是想,不如去当一阵子水手,好见识见识那水的世界。”从头至尾,“我”是事件的叙述者,也是事件的亲历者。“我”在作品中的向导价值首先体现在故事讲述者的身份上。但是,其向导价值又不仅仅在于此。“我”的向导价值还体现在“我”在阐述故事时客观性多于主观性。如,作品中出现大篇幅的捕鲸常识的介绍等。即使是在内心独白当中,“我”也是以一个第三者的角度客观地介绍当时的人或当时的情景。“我”的感受部分笔墨很少,甚少见到“我”内心的纠结、犹豫等。更多地,“我”只是一个向导,为读者展开客观事实。
  二、“我”的评论价值
  “我”在整个作品中,时而认真地描绘船上的情景,时而生动地叙述海上的状况,时而陷入深思。“我”可以将各种原委一一道来。
  “我”的评论穿插在故事的行进当中。这种见缝插针的评论性的文字,不同于作品中对自然的刻画,也异于单纯的内心独白。它更像是“第三者”的剖白被插进了需要被注释的位置,但又由于“我”在作品中无处不在引导的紧凑结构而模糊了“第三者”的口吻。“一个人,不管他如何心不在焉,不管他如何深思而不能自拔,只要他站起来,开步走,只要这一带地方有水,他总会领你到水边,万无一失。”这段文字前面紧挨着的,是对于很多人向往水的说明。在此处加上这段文字,对于前面内容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得前面事实的陈述不那么突兀,引领读者充分理解“我”的观点。
  “我”的评论在此部关于捕鲸的百科全书中起到科普的作用。作品中出现了大篇幅的关于捕鲸常识的叙述,甚至连鲸类的划分等细节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叙。因此,有评论认为《白鲸》是捕鲸类作品当中的百科全书。作品中还穿插了大量关于捕鲸行业的描述。“毫无疑问,这个世界不肯看重我们捕鲸人的首要原因是……我们是屠夫,这不假……然而尽管这世界轻视我们捕鲸人,它却在无意之中对我们表示了最深的敬意……”这些描述都是出自于“我”之口。使得“我”很自然地成为了科普的媒介。
  三、“我”的参与及对比价值
  “我”在这部作品中的参与价值主要体现在,“我”是真实的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这种平凡,增加了整部作品叙述的真实感。同时,读者更容易走进作品的自省中,去思考、去反思。另外,“我”看似的客观、冷静与众生们的种种欲望、贪婪、信仰、执著等形成鲜明的对比。乍一看上去,“我”好像只是目睹了其他人和事;但是,这种对比本身就是可能是一种无声的宣言——宣布一种赞同,或是反对。一方面,“我”只是船上一个平凡的水手,必须执行船长下达的命令;另一方面,“我”知识广博,对捕鲸有观点、有想法,而这一点在“我”和其他船员的对话中都有体现。“我”的彷徨、紧张、厌恶在一定程度上好像代替了读者的嘴巴。“我”与其他人物差异的对比总能恰如其分地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
  小结:
  “我”是《白鲸》中的重要角色,虽然作为故事的叙述者,“我”有时会太贴合作品而被读者暂时忽略。不管读者读到了对于界限的畏惧,还是品出了其中的象征意义,“我”都发挥了向导、评论和对比的重要价值。这些价值使得“我”成为作品中的原初一份子,无须雕琢、浑然天成;同时,也使得整个作品中的反思、反省的意味更加浓重,引人深思。
  参考文献:
  [1]Bridget Fowler, Bourdieu and Cultural Theory, Sage Publication, 1997.
  [2]Cleanth Brooks, et al., The Scope of Fiction, Crofts, 1960.
  [3]David H. Richter, ed., The Critical Tradition, Bedford Books, 1998.
  [4]Hans Bertens, Literary Theory, Routledge, 2001.
  [5]John Brannigan, New Historicism and Cultural Materialism, Macmillan, 1998.
  [6]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刘晕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7]佛克马等:《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8]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成时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其他文献
摘 要:华裔美国作家赵健秀一直致力于改变美国华人/裔由于文化霸权、种族歧视、东方主义等等原因在美国文化中失声、被动的状态。他的作品《甘加丁之路》承载着中国英雄主义传统,通过塑造主人公尤利西斯的英雄形象,深刻地鞭笞了白人种族主义的诟病,痛斥那些为了走上同化道路,迷失民族特性,自我背叛的华裔美国人。本文主要从赵健秀本人和小说主人公尤利西斯反对基督教以及失真创作着手,剖析作者在构造英雄主义传统道路上所做
菲利普·罗斯的“朱克曼”系列最后一部小说《鬼退场》描述朱克曼11年后重返纽约的生活片段。在过去的研究中,从他的犹太身份可以分析出他的坚定的性格,小说中的犹太大屠杀的
摘 要:《惜别》的价值,主要是立足于中日现代关系史和日本人的鲁迅观,这部作品在中日战争的特殊背景上将鲁迅和太宰治本人的复杂性展示出来,包含着文化观念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多重纠葛,与鲁迅的名篇《藤野先生》构成了奇特的关系,具有多角度的认识价值。太宰治希望中国知识分子阅读《惜别》之后能够产生“日本也有我们的理解者”之感怀,在六十年之后,中国读者由阅读《惜别》而生的“感怀”与太宰的希望无疑会有很大的差异。但
学位
摘 要:海明威(1889-1961)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他早期创作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的地方》,是一篇具有虚无主义的经典小说。海明威以他独特的写作风格,有力地揭示了战后的残迹和给人类带来的创伤,即生活在虚无状态下的人们感到的孤独以及无助。同时,海明威还表现了人们的尊严、勇气以及坚强,尤其是对光明和温暖的渴望。通过分析这篇小说的文体风格、叙事视角,修辞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领会海明威
每年砍伐竹笋对造成土壤养分的缺失,因此需要对毛竹进行施肥,以补充毛竹正常生长所需的养分,提高毛竹的生长量。本文先是对毛竹施肥技术研究的现状进行概述,又详细阐述了毛竹施肥
本论文由三章组成。第一章对细叶水团花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第二章对细叶水团花的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抗氧化、凝血活性及体内保肝活性进行研究。第三章对水团花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一章细叶水团花化学成分研究采用柱色谱方法,对细叶水团花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细叶水团花甲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了25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14个,分别为a-生育酚(AR
绵马酚(Aspidinol B)是从鳞毛蕨科鳞毛蕨属植物中提取分离得到的有效成分,与其同分异构体伪绵马酚(Pseudoaspidinol B)同属于间苯三酚类化合物。研究表明,鳞毛蕨属植物中的间苯三酚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的药理活性,对于治疗体癣、手足癣、股癣、甲癣等浅部真菌性疾病有较好的临床作用[1]。实验室前期对鳞毛蕨科鳞毛蕨属植物香鳞毛蕨间苯三酚类化学成分的分离进行大量研究,并对间苯三酚类
作者简介:谢丽智,女,1990年9月出生,广东广州人,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专业、翻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02  英国诗人托马斯·格雷创作的《墓园挽歌》关于“生死”原型母题的理解和认识、诗歌写作的素材、创作主题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基督教宗教经典《圣经》的影响。本文以《墓
贞冰口溃宁含片是由女贞叶、冰片等五味中药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清热消肿,敛疮止痛之功效,用于口疮属心脾积热型。症见口疮自发痛、激惹痛;溃疡大小不等,数目较多;口渴烦饮,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