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体质文化,为《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之精髓。体质是每一个人所禀受自然之赐,内涵父母之精相搏于某一时空位点所聚之先天真元,奠定特异卦气特征,呈现性格、事业、婚姻、疾病、寿命诸象。
体质是人体的生命密码,是开启健康之门的钥匙,是中医“治未病”的灵魂。辨清体质,就能把握养生治病的正确方向。
《黄帝内经》既是一部与《易经》和《道德经》并驾齐驱的国学典籍,又是一部权威的中医学理论宝典,正因为有了《黄帝内经》,才有了中医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所以,学习和从事中医,无论你是科班出身的,还是家传身教的,无论走哪种途径,都必须要“读、学、悟”《内经》,《内经》是中医学理论的开山之作,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最高指导。历代有成就的中医,无一不是精通《内经》者。像医圣张仲景,椐《内经》热论著伤寒,开中医辨证论治先河;大医孙思邈,得《内经》神髓而悟“凡天下万物无一不为药石”;金元四大家,皆以《内经》为理论渊源;著名的温病学派,更是因《内经》而悟道与发挥。因此,“读、学、悟”《内经》,是每个学习中医者必过的坎,并且《内经》“读、学、悟”的好与不好,与你的临床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就像教学生、带徒弟,首先要求的,就是看你有没有决心读好《黄帝内经》、学好《黄帝内经》,因为这是中医基础的基础。《黄帝内经》作为一门系统生命科学的理论典籍,不仅回答了人的“生与死”,而且具体回答了“人的一生应该怎样活”这三个生命的基本命题。当然,这些都不是写在明面上的,说它是在《黄帝内经》的多少章多少页,不是,它是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它就隐含在你“读、学”过程中的“悟”里面。这个“悟”是必须的,有个成语称为“心领神会”。张景岳讲的“医者,意也”,说的就是这个“悟”。历史上好多中医世家,儿子不如老子、老子不如儿子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医术不完全是子辈就比父辈强,原因是什么?关键在“悟”。我在临床上,经常用一个方剂,叫“止嗽散”,用来加减治疗燥火伤肺津所导致的久嗽不止,像百日咳、肺结核等,效果立竿见影。这个方子来源于清代名医程仲龄的《医学心悟》,你看这书名,程老先生直接把自己的临床心得,叫“心悟”。所以老师教学生,经常会讲一句话:叫“书读无字之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当然,这里的书,我指的是像《黄帝内经》这样的经典,而不是现在市面上的什么东拼西凑的所谓“养生书”。这些书,对于做中医的学问,没有用处,就是我们老百姓用来养生治病,都不能全信!我说的这个道理,您如果懂了,那么,下面的道理,您就容易明白了。说这个书是“越写越厚,越读越薄”。因为什么?写书的人,一旦钻进去,他是“悟”的越来越多,觉得这个可以这样阐述,那个可以这样说明,所以就越写越厚;读书的人,一旦读明白了,他也“悟”的越来越多,噢,原来这本书写的就是这个呀。这叫读懂了,读明白了,书里边的意思“悟”到了,所以就越读越薄。就像我们上学时学的课文的中心思想,你悟出来了,书就读薄了,书虽然读薄了,但是精神实质你抓住了,说明你读懂了,这就是“书读无字之处”。
现在流传下来的《黄帝内经》原文,大约有十九万八百多字,里面的内容包罗万象,十分宠杂,包括医学、人类学、哲学、逻辑学、历算学、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但它的核心思想,只讲了九个字,前四个字是“天人相应”,后五个字是“上工治未病”。而整部经里面,大量而宽泛的知识架构,都是为这九个字做解释和说明用的。而这九个字的格局,就是老子讲的那句名言:“道法自然。”《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里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上古天真论》中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岁露论》中直接讲:“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那么人需要如何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怎样才能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讲得是太明白了,原文是这样说的:“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只有短短170字的经文,值得我们所有人肃然起敬,也值得我们所有人好好地“悟”。这是对“天人相应”和“上工治未病”思想的直接说明,也应该看做是是整个中医学的纲领性文献。
这段文献里,讲了几个对于养生治病来说,非常非常重要的“道”。现在好多人都在谈养生,好多人也都在学养生,说法是不一而足,做法是五花八门。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好好“悟”透这段话的意思,才算是真正的养生治病的大道。第一个大道就是“治未病”。什么人才能治未病呀?圣人!什么是圣人,《上古天真论》这样描述圣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圣人首先是能够“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的人,天地之和,八风之理,是自然的道理,你得遵法自然,不违背自然,做到这一点,就是您得认理、从理呀,要服从正确的道理,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您得学习呀,要学习真正的道理来从,不能学歪理,更不能连脑子都不过,别人说什么,别人做什么,您不管适合不适合自己的体质,买来就吃,拿起来就用。您的体质适合用,用对了还好,如果用得不对,结果肯定会适得其反!曾经有一名女同志,56岁,本来是金形人湿热体质,从小胃里老是觉得热,爱吃凉的东西。由于生孩子,坐月子时,吃了一次凉的东西,致使湿邪伏在胃里了,任脉不通了。打这以后,不能吃凉的东西,一吃胃就不舒服,有时严重了,有点丝丝拉拉的疼,其他方面平时倒也没什么大问题。本来如果注意一下平时的饮食,不着凉,身体还算可以。有一次,看一个健康养生的电视节目,听专家说,这个红枣补气补血,还能暖胃散寒,有胃不好的人,可以常吃。于是,她这个红枣就不离餐桌了,一天至少有两顿饭里有红枣。吃着吃着,这个胃凉吧,还是老样子,还是不能吃凉的东西,并且添了毛病了,每天早上3点到5点头疼,越来越严重,睡觉开始不好,有时睡不着,越睡不好,越头疼得厉害。并且,有一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刚穿上上衣,突然晕倒了,把家里人都吓坏了,赶紧上医院,到医院检查没有器质性疾病,怎么引起的晕倒不清楚。儿女们这下可忙活开了,带着母亲连跑了几家大医院,检查费花了有五六千,还是没查出什么病。后来,头还是疼,在这期间,她光想着是有病了,缺血缺气,得补啊,所以这个红枣吃得更多了,结果,又有一天早上晕倒了,急得没有办法。经人介绍,来找我辨体质,我一看,金形人湿热体质,任脉湿热堵得厉害,肝强肺弱,首先应该降肝火。在我给她讲忌口时,说到大枣不能吃的时候,她才说起吃红枣的事。我一听,就是这个红枣惹的祸,为什么?天地万物皆有天性,不离五行,红枣六月开花、九月成熟,果实由青转红,一物而具木、火二性,虽有补血作用,但性热助火,尤其助炽肝火,水形人阳虚体质,用来助阳补血,堪称佳品,但她是金形人湿热体质,肝火本来就大,再用红枣助火,久之必致阴不涵阳、阴阳离决而发生晕厥。于是我就告诉她,都是红枣惹的祸,再吃下去,就要得脑出血了。她一听,恍然大悟。于是让她立即把红枣停掉,千万别再吃了,按照我给的体质调理方案,降肝火、清湿热、补元气,喝红小豆薏米仁水,压太冲、涌泉穴,做吞津养元功。病人当天夜里头就没疼,因为每天夜里都会头疼,这天她一直在等这个头疼,结果等到3点多没疼,4点多没疼,6点也没疼,高兴坏了,连续调了一个月,头再也没疼过,晕厥再也不犯了,多年胃怕凉的症状也彻底好了,吃点凉的、硬的,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了。通过辨体质、调体质,她才明白过来,这个学理,就得学真理,学正理呀!所以这个从理,是十分重要的。治未病,要先从这个从理开始,这是第一个大道。 第二个大道,叫“从四时阴阳”。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万物之终始,是生死之本。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四时阴阳是指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寒热阴阳变化,自然气候与节气规律的寒热属性,寒是水、热是火,《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讲:“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人体只有遵循这些自然规律,不相违背,才会不生病,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生病甚至死亡。这是“治未病”应该遵循的原则,也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我们辨体质、调体质方案里面所讲的,木形人/金形人湿热体质、火形人阴虚体质,体质属于热性,应该“用温远温,用热远热”,远离温性、热性的物体、气候和食物,水形人阳虚体质、土形人痰湿体质,体质属于寒性,应该“用寒远寒,用凉远凉”, 远离寒性、凉性的物体、气候和食物,从生活起居“吃、喝、拉、撒、睡、衣、住、行、坐、卧、思、性、玩”诸多方面,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悟透“从四时阴阳”这个生死“大道”,才能不得病。不得病就是治未病的最高境界。如果违背了这个大道,是自己作的自己,是最为不好、对健康最为不利的一种思想和行为。有句话,“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辨清体质,根椐体质吃饭生活,才是最高明的办法。
第三个大道,叫“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时阴阳有春升、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春夏阳升阳长,秋冬阳收阴藏。人体也必须顺应四时阴阳这一自然规律,该升时要升,该长时要长,该收时要收,该藏时要藏。遵循这个规律,叫“从其根”,就能“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如果不遵从这个自然规律,就是“伐其本,坏其真”,就会生病早亡。对此,《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还专门讲了春、夏、秋、冬四时的具体调养方法。“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这里面讲到的“养”,是中医的大智慧,它不是简单的补阴补阳、补气补血,而是依椐四时阴阳的自然规律而进行的相应调整适应。木、火、土、金、水五形人,每一形人,体质不同,体质是内因,内因不同,外因相同,其作用结果也会不一样,所以五形人在春、夏、秋、冬四时的阴阳调养,也必须遵循其各自的规律。这是辨体质、调体质的核心内涵,也是中医所讲“因人制宜”的真正内涵。临床上,为什么有许多久治不愈的患者,通过调理体质,能够发生医疗奇迹,其道理也在于此。
如果上述原则和方法,你都能悟懂、悟透,并且能够身体力行,《黄帝内经》称之为“得道”,并说这个道,是“圣人行之,愚者佩之”。可见真正遵从起来,不是很容易,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只有做到了,才能真正做到“治未病”。
体质是人体的生命密码,是开启健康之门的钥匙,是中医“治未病”的灵魂。辨清体质,就能把握养生治病的正确方向。
《黄帝内经》既是一部与《易经》和《道德经》并驾齐驱的国学典籍,又是一部权威的中医学理论宝典,正因为有了《黄帝内经》,才有了中医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所以,学习和从事中医,无论你是科班出身的,还是家传身教的,无论走哪种途径,都必须要“读、学、悟”《内经》,《内经》是中医学理论的开山之作,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最高指导。历代有成就的中医,无一不是精通《内经》者。像医圣张仲景,椐《内经》热论著伤寒,开中医辨证论治先河;大医孙思邈,得《内经》神髓而悟“凡天下万物无一不为药石”;金元四大家,皆以《内经》为理论渊源;著名的温病学派,更是因《内经》而悟道与发挥。因此,“读、学、悟”《内经》,是每个学习中医者必过的坎,并且《内经》“读、学、悟”的好与不好,与你的临床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就像教学生、带徒弟,首先要求的,就是看你有没有决心读好《黄帝内经》、学好《黄帝内经》,因为这是中医基础的基础。《黄帝内经》作为一门系统生命科学的理论典籍,不仅回答了人的“生与死”,而且具体回答了“人的一生应该怎样活”这三个生命的基本命题。当然,这些都不是写在明面上的,说它是在《黄帝内经》的多少章多少页,不是,它是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它就隐含在你“读、学”过程中的“悟”里面。这个“悟”是必须的,有个成语称为“心领神会”。张景岳讲的“医者,意也”,说的就是这个“悟”。历史上好多中医世家,儿子不如老子、老子不如儿子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医术不完全是子辈就比父辈强,原因是什么?关键在“悟”。我在临床上,经常用一个方剂,叫“止嗽散”,用来加减治疗燥火伤肺津所导致的久嗽不止,像百日咳、肺结核等,效果立竿见影。这个方子来源于清代名医程仲龄的《医学心悟》,你看这书名,程老先生直接把自己的临床心得,叫“心悟”。所以老师教学生,经常会讲一句话:叫“书读无字之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当然,这里的书,我指的是像《黄帝内经》这样的经典,而不是现在市面上的什么东拼西凑的所谓“养生书”。这些书,对于做中医的学问,没有用处,就是我们老百姓用来养生治病,都不能全信!我说的这个道理,您如果懂了,那么,下面的道理,您就容易明白了。说这个书是“越写越厚,越读越薄”。因为什么?写书的人,一旦钻进去,他是“悟”的越来越多,觉得这个可以这样阐述,那个可以这样说明,所以就越写越厚;读书的人,一旦读明白了,他也“悟”的越来越多,噢,原来这本书写的就是这个呀。这叫读懂了,读明白了,书里边的意思“悟”到了,所以就越读越薄。就像我们上学时学的课文的中心思想,你悟出来了,书就读薄了,书虽然读薄了,但是精神实质你抓住了,说明你读懂了,这就是“书读无字之处”。
现在流传下来的《黄帝内经》原文,大约有十九万八百多字,里面的内容包罗万象,十分宠杂,包括医学、人类学、哲学、逻辑学、历算学、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但它的核心思想,只讲了九个字,前四个字是“天人相应”,后五个字是“上工治未病”。而整部经里面,大量而宽泛的知识架构,都是为这九个字做解释和说明用的。而这九个字的格局,就是老子讲的那句名言:“道法自然。”《黄帝内经·宝命全形论》里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上古天真论》中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岁露论》中直接讲:“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那么人需要如何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怎样才能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讲得是太明白了,原文是这样说的:“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只有短短170字的经文,值得我们所有人肃然起敬,也值得我们所有人好好地“悟”。这是对“天人相应”和“上工治未病”思想的直接说明,也应该看做是是整个中医学的纲领性文献。
这段文献里,讲了几个对于养生治病来说,非常非常重要的“道”。现在好多人都在谈养生,好多人也都在学养生,说法是不一而足,做法是五花八门。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好好“悟”透这段话的意思,才算是真正的养生治病的大道。第一个大道就是“治未病”。什么人才能治未病呀?圣人!什么是圣人,《上古天真论》这样描述圣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圣人首先是能够“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的人,天地之和,八风之理,是自然的道理,你得遵法自然,不违背自然,做到这一点,就是您得认理、从理呀,要服从正确的道理,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您得学习呀,要学习真正的道理来从,不能学歪理,更不能连脑子都不过,别人说什么,别人做什么,您不管适合不适合自己的体质,买来就吃,拿起来就用。您的体质适合用,用对了还好,如果用得不对,结果肯定会适得其反!曾经有一名女同志,56岁,本来是金形人湿热体质,从小胃里老是觉得热,爱吃凉的东西。由于生孩子,坐月子时,吃了一次凉的东西,致使湿邪伏在胃里了,任脉不通了。打这以后,不能吃凉的东西,一吃胃就不舒服,有时严重了,有点丝丝拉拉的疼,其他方面平时倒也没什么大问题。本来如果注意一下平时的饮食,不着凉,身体还算可以。有一次,看一个健康养生的电视节目,听专家说,这个红枣补气补血,还能暖胃散寒,有胃不好的人,可以常吃。于是,她这个红枣就不离餐桌了,一天至少有两顿饭里有红枣。吃着吃着,这个胃凉吧,还是老样子,还是不能吃凉的东西,并且添了毛病了,每天早上3点到5点头疼,越来越严重,睡觉开始不好,有时睡不着,越睡不好,越头疼得厉害。并且,有一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刚穿上上衣,突然晕倒了,把家里人都吓坏了,赶紧上医院,到医院检查没有器质性疾病,怎么引起的晕倒不清楚。儿女们这下可忙活开了,带着母亲连跑了几家大医院,检查费花了有五六千,还是没查出什么病。后来,头还是疼,在这期间,她光想着是有病了,缺血缺气,得补啊,所以这个红枣吃得更多了,结果,又有一天早上晕倒了,急得没有办法。经人介绍,来找我辨体质,我一看,金形人湿热体质,任脉湿热堵得厉害,肝强肺弱,首先应该降肝火。在我给她讲忌口时,说到大枣不能吃的时候,她才说起吃红枣的事。我一听,就是这个红枣惹的祸,为什么?天地万物皆有天性,不离五行,红枣六月开花、九月成熟,果实由青转红,一物而具木、火二性,虽有补血作用,但性热助火,尤其助炽肝火,水形人阳虚体质,用来助阳补血,堪称佳品,但她是金形人湿热体质,肝火本来就大,再用红枣助火,久之必致阴不涵阳、阴阳离决而发生晕厥。于是我就告诉她,都是红枣惹的祸,再吃下去,就要得脑出血了。她一听,恍然大悟。于是让她立即把红枣停掉,千万别再吃了,按照我给的体质调理方案,降肝火、清湿热、补元气,喝红小豆薏米仁水,压太冲、涌泉穴,做吞津养元功。病人当天夜里头就没疼,因为每天夜里都会头疼,这天她一直在等这个头疼,结果等到3点多没疼,4点多没疼,6点也没疼,高兴坏了,连续调了一个月,头再也没疼过,晕厥再也不犯了,多年胃怕凉的症状也彻底好了,吃点凉的、硬的,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了。通过辨体质、调体质,她才明白过来,这个学理,就得学真理,学正理呀!所以这个从理,是十分重要的。治未病,要先从这个从理开始,这是第一个大道。 第二个大道,叫“从四时阴阳”。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万物之终始,是生死之本。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四时阴阳是指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寒热阴阳变化,自然气候与节气规律的寒热属性,寒是水、热是火,《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讲:“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人体只有遵循这些自然规律,不相违背,才会不生病,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生病甚至死亡。这是“治未病”应该遵循的原则,也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我们辨体质、调体质方案里面所讲的,木形人/金形人湿热体质、火形人阴虚体质,体质属于热性,应该“用温远温,用热远热”,远离温性、热性的物体、气候和食物,水形人阳虚体质、土形人痰湿体质,体质属于寒性,应该“用寒远寒,用凉远凉”, 远离寒性、凉性的物体、气候和食物,从生活起居“吃、喝、拉、撒、睡、衣、住、行、坐、卧、思、性、玩”诸多方面,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悟透“从四时阴阳”这个生死“大道”,才能不得病。不得病就是治未病的最高境界。如果违背了这个大道,是自己作的自己,是最为不好、对健康最为不利的一种思想和行为。有句话,“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辨清体质,根椐体质吃饭生活,才是最高明的办法。
第三个大道,叫“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时阴阳有春升、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春夏阳升阳长,秋冬阳收阴藏。人体也必须顺应四时阴阳这一自然规律,该升时要升,该长时要长,该收时要收,该藏时要藏。遵循这个规律,叫“从其根”,就能“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如果不遵从这个自然规律,就是“伐其本,坏其真”,就会生病早亡。对此,《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还专门讲了春、夏、秋、冬四时的具体调养方法。“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这里面讲到的“养”,是中医的大智慧,它不是简单的补阴补阳、补气补血,而是依椐四时阴阳的自然规律而进行的相应调整适应。木、火、土、金、水五形人,每一形人,体质不同,体质是内因,内因不同,外因相同,其作用结果也会不一样,所以五形人在春、夏、秋、冬四时的阴阳调养,也必须遵循其各自的规律。这是辨体质、调体质的核心内涵,也是中医所讲“因人制宜”的真正内涵。临床上,为什么有许多久治不愈的患者,通过调理体质,能够发生医疗奇迹,其道理也在于此。
如果上述原则和方法,你都能悟懂、悟透,并且能够身体力行,《黄帝内经》称之为“得道”,并说这个道,是“圣人行之,愚者佩之”。可见真正遵从起来,不是很容易,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只有做到了,才能真正做到“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