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不能跟时髦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cao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曾一直耿耿于为什么那么多报纸把文化和娱乐混在一起,名曰“文化副刊”。我无意看轻娱乐,只是对无处不在的娱乐文化与时髦话题表达一下虚弱的无奈,在阅读的“自我保护”上忧虑一下趣味的滑坡。
  在出版业十分发达、资讯铺天盖地的当代社会,建立并坚持自己的阅读趣味,可谓不易。胡适对做学问的要求是要像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外,他还加一句“时髦不能跟”。他认为做学问最忌跟风。阅读又何尝不是如此?周围的人都说好,大家都在谈论,大有“非读不可”之势。此刻,单是虚荣的诱惑就足以让人难以抗拒,因为感觉不读不看,自己就OUT了。这时候如果还能有所坚持就真的很不简单,甚至值得尊重了。
  这么说,并不是拒绝以开放的心态对待阅读,而是深感养成独立趣味之必要。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相似的人多,独特有趣的人少,从根本上说,是有独立审美趣味的业余“学问家”太少的缘故。相似的教育背景,相似的专业训练,甚至太过相似的阅读体验,带来了太多的相似,恰恰缺少了独特与不同,让人在交流中难有收获,这样的相似,往大了说,从长远看,影响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创造力。当然,独立的趣味与广博的审美并不矛盾。特别是作为副刊编辑,编辑的修养、眼界、趣味,直接影响着副刊的“成色”。虽说报纸副刊不是深度阅读的天地,副刊所刊发的作品也未必符合每一个编辑的趣味,但它却是通向深度阅读的引领者和线索提供者。它让人安静下来,沉淀下来,不过于追求有用,而是体会无用之用、过程之美,对人类,对历史,对艺术,对人生保持广泛的兴趣,保持心境的洒脱,保留心底的温润。这样丰盈的精神生活常常是在某种孤独中实现的,而不是在热闹中获取的。时髦的东西多了,会热闹一时,引人关注一时,但长久来看,恰恰丢掉了自己的根本。
  当下,社会和生活的急剧变化,似乎人人都感受着自我认识、自我认同的危机,人人都急于确立自身的存在感、参与感,急于证明自己能把握某种潮流,甚至引领某种潮流,这几乎成为一种认真而普遍的焦虑。我想这恐怕是诸多名曰“文化副刊”的副刊无法放下时尚与时髦话题的内在原因吧。而在我个人的阅读体验中,也曾有过随潮流的脚步去追逐,为炫目的表达而惊叹,被动人的文采所折服的经历。终于有一天,我发现,热闹与繁华过后,真正能留下来成为值得你信任的“朋友”的,恰是那些朴实无伪、与心灵相契的文字,它让你身心舒展、灵魂自由。时髦不能跟,自己不能丢。
其他文献
现代文学大师老舍先生曾写过一首《白马寺》诗:  这首诗刊登在1939年11月《弹花》的第三卷第一期上,当时正值中日战争如火如荼之际,在“劫乱”中“焚香悟佛哀”,也许更能体会佛法之于人内心的感化吧!公元68年,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佛寺——白马寺——的兴建落成,为佛法的传扬提供了温馨的土壤,为中国人的内心又提供了一处精神的庇佑。千年而往,风雨剥蚀了那曾经耀眼的光环,尘埃湮没了那昔日苍茫的梵呗,但白马寺一如
期刊
众所周知,商鞅是法家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我们讨论法家与其他学说之间的差异时,常常拿《商君书》里的句子做例证。这是一种“以学观人”的套路。若是“以人观学”,恐怕商鞅的头脑中还不止法家一学。  商鞅入秦之初,曾经数次向秦孝公进言。据《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先后给对方上了“帝道”“王道”“霸道”“强国之术”四门课。按照儒家史观,秦孝公采用了境界最低的“强国之术”,即后来的变法方略。  如此看来,商鞅
期刊
70年前的1945年8月15日,14年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日本投降了。抗战,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惨烈、最痛苦的集体记忆;抗战,是中华民族存亡灭种时刻的最后呐喊;抗战,是中华民族伤亡3500万同胞,血流成河的历史印记;抗战,是闭关自守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的苦难深渊。如果忘记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忘记抗日战争的家国沦丧,忘记抗日战争的法西斯恶行,忘记日本军国主义对我民族的肆意蹂躏,忘记日本军国主
期刊
我们泛览中外诗歌的时候,常常从某个中国诗人联想到某个外国诗人,或从某个外国诗人联想到某个中国诗人,因而在我们心中起了种种比较——时代,地位,生活,或思想与风格。这比较或许全是主观的,但同时也出于自然而然。屈原与但丁,杜甫与嚣俄,姜白石与马拉美,陶渊明之一方面与白仁斯,又另一方面与华兹华斯,和歌德的《浮士德》与曹雪芹的《红楼梦》……他们的关系似乎都不止出于一时偶然的幻想。  歌德:抒情诗应该是即兴诗
期刊
为什么明清时期的晋商可以在强手如林的商场脱颖而出?他们从一贫如洗到富甲一方有何秘诀?  商帮的崛起离不开一个基本前提,即植根于精英阶层集体意识中的文化基因被创造性地激活,使商业活动有了强大的文化和信仰支撑。  一度雄踞中国商帮之首的晋商,无论是经商理念、商业模式还是组织管理上都为中国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期刊
编者按:李连杰说自己在1997年的时候,就曾经开始考虑退休,因为他发现物质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精神上的需求,他给家里人买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贵,但是他们的内心痛苦却无法弥补,于是李连杰开始学佛,尝试着在超越物质的界限后,重新认识生命,两年前的夏天,李连杰在《开讲啦》栏目中呈现了一场有温度、有感悟的精彩演说,今日看来,依然值得借鉴。  公益:理性而持久的事  今天我想重点讲的是我在一生的追寻中未来做些
期刊
对平遥古城的念想始于五年前去运城采访,途中经过平遥,未及探访,后听池神庙博物馆馆长李竹林先生讲述盐池故事时说起晋商,也耳闻了这座古城的许多章节:城墙、县衙、老街、票号、庙宇……平遥的气魄缘于晋商。而和晋商,甚至可以说和山西千年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重要资源,就是盐。  山西农业生产算不上发达,南部盐池,是中国最古老的产盐区,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山海经》中记载的神话故事说,早在远古的黄帝时代,中国人已经
期刊
明清时期,晋商可谓“富可敌国”,仅清代,全国排名前16位的富商几乎都在山西。山西太谷、祁县等几个主要县域的富户财产加起来比当时国库存银还要多。  在晋商称雄的500年间,自然不乏如乔致庸、雷履泰、曹三喜、渠同海这样的商界骄子和豪门富族。不过,正史中关于商人的文献记载很少,晋商精英的财富故事多见于民间口耳相传。  我们在博物馆中见到的那些流散于民间的晋商遗物是研究晋商历史与文化最直观的资料。透过这些
期刊
古琴的音乐风格倾向静态、简单、含蓄、古淡、阴柔、抒情、典雅。白居易在《废琴》一诗中写道:“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刘长卿的《幽琴》也说:“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古琴之所以“淡无味”,不招人喜欢,正因为古琴音乐风格属于淡静、虚静、深静、幽静、恬静等等静态的美。  高鹗续《红楼梦》第八十六回“爱私贿老官翻案牍,寄闲情淑女解琴书”中,林黛玉对贾宝玉讲
期刊
在我们传统的认知里,牡丹的富丽华贵、国色天香一直被视为繁荣昌盛、富贵美满的象征,人们一般会认为,因其有幸得到了自然造化的钟情与垂青,如此才赢得了世人的遐迩美誉。  确实,牡丹是大自然钟灵毓秀的非凡杰作,但是在中国传统的思想精神里,牡丹的身影却不仅仅是敷丽雍容如杨贵妃一般的娇柔,造化神功同时也赋予了牡丹铮铮铁骨的伟岸雄姿。野史中女皇武则天怒贬牡丹到洛阳的故事肯定不是史实,然而这则传说却成就了一段佳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