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的高效课堂,即倡导学生思考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减轻学生、教师的负担,提升学习、授课兴趣,以浓缩的方式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吸收知识财富。其中教师的正确观念与正确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工作经验,提出以下薄见。
一、丰富教学内容
个性化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开放性。个性化教学的开放性不仅体现为教学形式的开放,更体现为教学内容和问题结论的开放。所以,在个性化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努力创设教学形式,还要积极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的适当补充和拓展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人文性,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政策性,而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总是带有局限性和滞后性,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和拓展,是政治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思想政治课的个性化教学中,教师补充和拓展的教学内容是多方面的、丰富多彩的:既可以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可以是人类历史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科技的、文化的等;还可以是学科的知识。这些内容的补充和拓展,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
2.注意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实效性与针对性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进行补充和拓展教学内容时,首先,要让我们党和国家最新的会议精神、最新的理论成果、最新的方针政策及时地进课堂、进脑袋;其次,要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
如在《经济与生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补充和拓展有关通货紧缩、“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实现的主要形式”、国有企业改革、现代企业制度、股权分置、“三农”问题、经济结构调整、稳健财政政策和从紧货币政策、扩大内需的方针、中国“入世”等内容;在《哲学与生活》的教学中,可以补充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腐败和反腐败等内容。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个性化教学中,学生个性化的学也是不可缺少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目的。
1.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个性化的学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但是,我们在教学中面对的情况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意识普遍不强。原因主要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的高中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是在一种讲授灌输式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已经习惯于被动接受和外在压力,缺乏主动参与和自觉学习的意识。这给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带来了许多的困难。
2.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意识
教师常常遇到这种情况:课前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师精彩展示,但学生却是有问没答、启而不发、课堂沉闷,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就是因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意识不强,缺乏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
三、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和洗礼
1.现实的榜样对于德育教育有无穷的力量,最能打动学生心灵也是德育教育的最佳方法
在教学中,可使用电影、电视等媒体以及挂图、实物等直观形象把学生带到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以具体的形象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如高三《政治常识》第三课讲解中国共产党性质的时候,我选播了电影《孔繁森》片段,电影中孔繁森的光辉事迹,形象鲜明生动,容易引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具有很强烈的感染力,能够让学生产生深刻、久远的印象,成为引发道德行为的动力,同时,这些具体生动的形象也体现了社会道德标准的典范,让学生能够更加具体地领会思想道德要求及其社会意义。
2.实践是面对面的德育教育方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在情感活动中,学生的道德认识才能深深地根植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自己的观点,并在他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为。”如学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节内容之前,为了让城镇的学生更多地了解农村,全面地了解我国的国情,我把调查我国的“三农”现状作为寒假作业,请高一全体学生利用春节,调查身边的农民,了解农村,从中真实地体会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的现实国情,分析该如何发展农业。高一年级上交的560多份调查报告中,380多名同学有第一手资料,占全体的67.9%;其中有50%的同学写出了自己的感想。
通过这次调查,学生们更深刻地了解了农村的现状。与一些贫困地区相比,城镇的学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有着许许多多的好机会,要更加珍惜周围的一切。通过这样的活动,增强了同学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报效国家的责任感。
四、从结合教学改革实际的角度出发,开展“兴趣爱好型”的社会实践活动
执行新的教学计划,实施“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的“三板块”操作方法,给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改善形象,吸引学生,改进方法,提高实效”,“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说教式为实践式”,成了我们教师的最新观念和工作方式。为此,结合学校实际,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原则,我们在高一、高二年级中开设了“焦点与热点”、“新闻采编”等选修课和以社会调查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调研”兴趣活动小组。前者主要采取课堂集中讲解,课后学生按照老师要求分散实践;后者则在教师的直接带领下,集中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上学期,我们组织学生走访市公安局,了解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状况、原因及预防,组织参观“万亩渔塘”,了解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状况。这不仅增强了学生对选修课、活动课的兴趣,也促进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从结合教材行为锻炼要求的角度出发,开展“实践锻炼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谓“实践锻炼”,是按照一定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没有实践锻炼,学生可能懂得许多“大道理”,如为什么要讲奉献,为什么要热爱劳动,为什么要艰苦奋斗,但却不一定有良好的奉献精神、自觉的劳动习惯和节俭行为,甚至出现“高分低德”的现象。我们根据教材行为要求,结合“规范”教育,开展以社会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双学”奉献活动,以社会公益劳动、学农等专业生产劳动为主的操作锻炼,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又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他们的行为。这类社会实践活动,因涉及面广、难度大,一般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向学生提出建议,并参与、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实施。
一、丰富教学内容
个性化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开放性。个性化教学的开放性不仅体现为教学形式的开放,更体现为教学内容和问题结论的开放。所以,在个性化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努力创设教学形式,还要积极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的适当补充和拓展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人文性,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政策性,而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总是带有局限性和滞后性,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和拓展,是政治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思想政治课的个性化教学中,教师补充和拓展的教学内容是多方面的、丰富多彩的:既可以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可以是人类历史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科技的、文化的等;还可以是学科的知识。这些内容的补充和拓展,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
2.注意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实效性与针对性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进行补充和拓展教学内容时,首先,要让我们党和国家最新的会议精神、最新的理论成果、最新的方针政策及时地进课堂、进脑袋;其次,要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
如在《经济与生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补充和拓展有关通货紧缩、“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实现的主要形式”、国有企业改革、现代企业制度、股权分置、“三农”问题、经济结构调整、稳健财政政策和从紧货币政策、扩大内需的方针、中国“入世”等内容;在《哲学与生活》的教学中,可以补充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腐败和反腐败等内容。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个性化教学中,学生个性化的学也是不可缺少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目的。
1.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个性化的学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但是,我们在教学中面对的情况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意识普遍不强。原因主要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的高中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是在一种讲授灌输式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已经习惯于被动接受和外在压力,缺乏主动参与和自觉学习的意识。这给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带来了许多的困难。
2.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意识
教师常常遇到这种情况:课前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师精彩展示,但学生却是有问没答、启而不发、课堂沉闷,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就是因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意识不强,缺乏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
三、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和洗礼
1.现实的榜样对于德育教育有无穷的力量,最能打动学生心灵也是德育教育的最佳方法
在教学中,可使用电影、电视等媒体以及挂图、实物等直观形象把学生带到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以具体的形象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如高三《政治常识》第三课讲解中国共产党性质的时候,我选播了电影《孔繁森》片段,电影中孔繁森的光辉事迹,形象鲜明生动,容易引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具有很强烈的感染力,能够让学生产生深刻、久远的印象,成为引发道德行为的动力,同时,这些具体生动的形象也体现了社会道德标准的典范,让学生能够更加具体地领会思想道德要求及其社会意义。
2.实践是面对面的德育教育方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在情感活动中,学生的道德认识才能深深地根植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自己的观点,并在他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为。”如学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节内容之前,为了让城镇的学生更多地了解农村,全面地了解我国的国情,我把调查我国的“三农”现状作为寒假作业,请高一全体学生利用春节,调查身边的农民,了解农村,从中真实地体会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的现实国情,分析该如何发展农业。高一年级上交的560多份调查报告中,380多名同学有第一手资料,占全体的67.9%;其中有50%的同学写出了自己的感想。
通过这次调查,学生们更深刻地了解了农村的现状。与一些贫困地区相比,城镇的学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有着许许多多的好机会,要更加珍惜周围的一切。通过这样的活动,增强了同学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报效国家的责任感。
四、从结合教学改革实际的角度出发,开展“兴趣爱好型”的社会实践活动
执行新的教学计划,实施“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的“三板块”操作方法,给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改善形象,吸引学生,改进方法,提高实效”,“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说教式为实践式”,成了我们教师的最新观念和工作方式。为此,结合学校实际,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原则,我们在高一、高二年级中开设了“焦点与热点”、“新闻采编”等选修课和以社会调查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调研”兴趣活动小组。前者主要采取课堂集中讲解,课后学生按照老师要求分散实践;后者则在教师的直接带领下,集中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上学期,我们组织学生走访市公安局,了解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状况、原因及预防,组织参观“万亩渔塘”,了解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状况。这不仅增强了学生对选修课、活动课的兴趣,也促进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从结合教材行为锻炼要求的角度出发,开展“实践锻炼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谓“实践锻炼”,是按照一定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没有实践锻炼,学生可能懂得许多“大道理”,如为什么要讲奉献,为什么要热爱劳动,为什么要艰苦奋斗,但却不一定有良好的奉献精神、自觉的劳动习惯和节俭行为,甚至出现“高分低德”的现象。我们根据教材行为要求,结合“规范”教育,开展以社会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双学”奉献活动,以社会公益劳动、学农等专业生产劳动为主的操作锻炼,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又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他们的行为。这类社会实践活动,因涉及面广、难度大,一般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向学生提出建议,并参与、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