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的家长常常会让孩子做些力所不及的事情,他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经历过失败,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只有一步步成功,孩子才能真正地长大。”
麦克的儿子查理就是这样长大的,如今,他不但会照顾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里的水管、电器,甚至连修汽车也能说个头头是道。
查理第一次做事是在2岁的时候,他看到麦克在洗碗池边洗碗,感到很好奇。他拉着麦克的腿。不愿跟妈妈回客厅去。麦克干脆把查理抱到洗碗池上:“来吧查理,你来洗碗好了,看看你能干得怎么样!”查理马上跳进洗碗池里干了起来,说是在洗碗,其实更像是在洗澡,查理的衣服裤子都湿了个透,碗不但没洗干净,而且还掉到地上摔碎了一个。
开始时,查理还在笑,觉得坐在洗碗池里是件有意思的事,可是慢慢地,他觉得不好玩了,他无聊地把水泼到水池外面,把碗推到洗碗池一角,然后又推回来……终于,他忍不住哭了起来。直到这时,麦克才把儿子抱出来送他去洗澡,给他换好干净衣服,把他放在洗碗池旁边。在查理的注视下,麦克戴好围裙,把洗碗液挤到水里,然后把碗一个一个洗干净、抹干。结果,查理第二次洗玩具碗筷,衣服只湿了一半。第三次,只有袖子湿了一点点。麦克教查理把碗洗干净的方法,查理越做越好。
水壶放在煤气灶上,里面的水被烧得滋滋响,麦克用一块手巾垫在手里,把水壶拿了下来。查理也要这样做,那时他才4岁。麦克把壶里的水换成温水,告诉查理,水开时水汽会把水壶的把柄蒸热,所以要垫上毛巾才能去拿;水很热,所以要注意不能让水壶倾倒下来。第一次尝试时,半壶水倒在了查理身上。
“这是因为你的力气不够,”麦克说,“你需要用两只手。”
说完,麦克又为他换了壶温水。
“不,爸爸,我再也不拿水壶了,”查理胆怯地后退着,“我知道,这很危险,我再也不碰了。”“你一定要再试试,你有这个能力。”麦克鼓励儿子,“用我教你的方法,你一定行的。”
在麦克的指点下,查理又试了一次。这次,他安全地把水壶取了下来。
麦克的想法非常简单:要给孩子失败的机会,面对失败,一次次改正错误。直到成功,这不只是教孩子学习并掌握能力,同时也是教他学会一种人生态度。
在加拿大为何被同学当成同性恋 晓 风
在讲故事之前,先讨论一下我们中国的男孩子以及男人穿什么衣服睡觉。
中国地大物博,民风不同,不可一概而论,尤其本人是女的,所见有限。但是,就我生活的中国北方地区,看到的小男孩都是穿裤衩光着身子睡觉的。当年在北京上大学时,宿舍楼是男女生混住的,以楼梯为界,男女生各居一方。曾远远地见到男生光着膀子晃进晃出浴室,于是推测,如果他们出来进去都只穿短裤,那么睡觉的时候不会费事地再另外套件衣服吧。
儿子从小就如此这般睡觉,我从来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我们家搬到了加拿大。
一次,儿子去参加一个夏令营。回来后,我发现他晚上洗完澡又把衣服穿上了。儿子很委屈地说:“在夏令营的时候,别人都笑话我光着身子睡觉。”我说:“这有什么好笑话的,都是不到10岁的半大小子。光着身子睡觉很正常啊!”儿子说:“不对!他们每个人都穿睡衣睡觉。”
第二天,我连忙向一个移民比我们早的女友咨询,女友说:“我儿子也遇到过这事,他参加童子军的野营,到了晚上和他同住的几个孩子发现他不穿睡衣,像看西洋景一样,围在他床前拍巴掌跳脚起哄。指导员听见喧哗声后进屋察看,也有点忍俊不禁,这让儿子的自尊心大受伤害。随后的几天,一到晚上,他早早就钻进睡袋里把自己围得严严实实。他回家后,我马上到商场给他买了一套睡衣,可他平时还是穿不习惯,只有出门的时候才带上。”
北美的人,无论男女老幼都是穿着睡衣睡觉。上个星期,女儿的班上开了一个“睡衣聚会”,那天班里的孩子都穿着睡衣去上学。
有个中国孩子,高中毕业后到美国上大学,和两个当地的同学住在一个寝室里。晚上睡觉前,他很自然地脱了衣服只穿一件短裤去刷牙洗漱,另外两个学生吃惊得不得了。因为在这里,同性之间在日常生活中,绝无国内常见的勾肩搭背、拉拉扯扯的身体接触,更不会袒露相见,这都是有特殊含义的,否则他们会认定你是同性恋,故意在他们面前拿姿作态。
有时候,这位中国同学在睡觉前突然想起了什么事情,会走到当地同学的床前询问,当地同学都会戒备万分,生怕他做出什么出格的动作。要知道,同性恋对于同性是有“性”趣的,就好像一个男生和两个女生同住在一个寝室里,那个男生会想入非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后来,大家都开始和这个中国男孩保持距离。起初他本人还以为是自己英语不好以及是外国人的关系,大家才疏远他,岂不知只是因为他身上少了一套睡衣。
有个父母是大陆移民、本人在国外出生和长大的孩子,和这个中国男孩住在同一楼层,听说这件事后,他心里明白误会所在,因为他爸爸在家里就是不穿睡衣的。这个孩子向那个留学生男孩婉转地提示了一下,并且在大家背后用这件事开玩笑时予以解释,但别人仍然半信半疑。直到同寝室的一个男生特意拿了一本同性恋杂志去试探那个中国留学生,证明他的确不是同性恋者,这才天下太平。
文化差异,实际上体现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上,说到底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些事情因为太细小,有时是因为太隐私,导致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发生误会。
德国琐事:婆媳过招千百回 蓝 色
公公婆婆住在德国南部离黑森林不算远的地方,很小的一个城市,只有5000人口。就是这么一个小地方,他们住得津津有味,舍不得离开。
我们在伦敦的时候,买了两张往返机票给他们,让他们来玩。结果,婆婆一个人来了,说公公有飞机恐惧症。后来,我们搬回德国。住在北部,离他们500公里。我们请他们来玩,无论如何也请不动,这回他们不用坐飞机了,但是说家里有3只猫走不开。老公火了,自尊心受到伤害,看来我们还不如那3只猫呢,不来拉倒。我也真的想不通啊,他们就这么一个儿子,怎么就不惦记呢?
他们不来,我们只好去看他们,每年圣诞节去一次,有时候复活节也去。每次我们离开时,婆婆的眼睛都红红的,好像很舍不得,但她打死也不来看我们,架子比总统还大。
西方人真是又独立又心狠啊,儿子长大了轰一边去,该干嘛干嘛,老人家自己的事还忙不过来呢。他们确实是很忙,两个人都还上班:婆婆在银行里做老板秘书,跟我一样的苦行当;公公在家族企业里帮忙。下班回来,他们还得收拾那么大的房子和园子。基本上,除了牛奶不是自己挤,鸡蛋不是自己下,其他的都自力更生。园子里百花齐放,种着苹果葡萄枣子核桃番茄黄瓜扁豆胡萝卜,果子丰收了做 成果酱,蔬菜丰收了来不及吃就在开水里涮一下然后冰冻起来。
我们每年圣诞节回去,都能吃到冰冻的胡萝卜,习惯了也觉得蛮好吃,反正他们蔬菜都是水煮的,既然都是糟蹋,还是糟蹋冰冻蔬菜好。说到厨艺,不敢恭维。每次回去,婆婆都竭尽全力地做好吃的给我们,所谓的竭尽全力就是连做3顿不重复。第4顿再要翻新就要绞尽脑汁拳打脚踢了。我们通常也就待个3天左右,在开始重复之时赶紧道别,给大家都解围。在做饭这方面,德国人实在没有什么天赋,比起他们做汽车差远了。我老公娶了一个会煮饭的中国媳妇,算是享了大福,我把他妈妈欠他的都给补回来了。
话说回来,我除了做饭比婆婆强点儿,哪一点都比不上她。婆婆勤快能干知书达理,为人处事得体又有修养。我们的私人问题她从来不过问,比如你们什么时候要孩子啊,你们赚多少钱啊。她的话题通常都比较大气,比如政党的选举,医疗保险的改革,退休金的分配,要不就是围绕那3只猫,猫长猫短。我总觉得这样的两代关系,似乎少了一点亲密的感觉,太客气了。不过因为客气,倒少了很多磕磕碰碰,也算是一种相处的艺术吧。
还有一件事情,我一直觉得很有趣,当成笑话。我们结婚的时候,婆婆家里有一套旧餐桌椅,问我们要不要。这套桌椅已经传了好几代,看着就像古董,我说那就要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况且他们也没送我们什么结婚礼物。后来公婆说,如果要的话,他们就帮我们把椅子拿去修修,重新补一层外皮。我们说,行啊。修好以后,公婆竟然问我们耍了200欧元,说是修椅子的钱。我听得眼睛都直了,公婆就这么一个儿子。就结这么一次婚,就送给我们这么一个破桌子,还还还……这一家人分得真清楚啊。
这套桌椅后来一直陪着我们,古董就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越看越好看。我对西方人的价值观,也越看越明白,你的我的,绝对分得清清楚楚。
其实我还是很喜欢我的公公婆婆,我们在一起时也都有说有笑的,虽然显得比较客气。他们的生活,可以代表相当一部分德国人:勤劳节俭,严谨务实,吃冰冻胡萝卜,住大房子。有些事情,我看着奇怪,可那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深入骨髓,我多看看就习惯了。就像冰冻胡萝卜,吃吃也就习惯了。
美国人“不会做生意” 张 月
你去超市买玉米片,发现货架上原价一盒4元的产品,现在特价两盒4元,请问你会买几盒?一包饼干原价3元,现在特价10包10元。你会为了特价而买10包吃不完的饼干吗?
刚跟老公认识时,有一次逛超市,我想买的果汁两瓶4元,可是我只想买一瓶,于是请老公帮我去问买一瓶多少钱'老公非常不解地看着我说:“你们中国人数学不是很厉害吗。两瓶4元,一瓶不就是2元吗?”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美国超市的特价,不是非要求顾客一定要买足那个量,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购买,但同样享有优惠。
母亲来到美国,连呼:“美国人真不会做生意,既然10包10元。就是要鼓励你多买才给你特价嘛!”
几年前,超市开始流行10/10~10件产品卖10元,可以混合买,也就是说可以3包10/10的糖、5瓶10/10的牛奶、2盒10/10的蛋。刚开始我还真的努力去凑足10样产品,现在我学乖了,10/10就是代表那样的产品只卖1美元,我想买多少就买多少,不一定要买10样。
我想到一个网友说的,在国内买衣服,有时看到店外写着“全面3折”,结果兴冲冲地进去一看,原来3折的只是几件不好看的裤子。美国的商店则相反,相比而言,他们真的是“太不会做生意了”!
编辑 彩 衣
麦克的儿子查理就是这样长大的,如今,他不但会照顾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里的水管、电器,甚至连修汽车也能说个头头是道。
查理第一次做事是在2岁的时候,他看到麦克在洗碗池边洗碗,感到很好奇。他拉着麦克的腿。不愿跟妈妈回客厅去。麦克干脆把查理抱到洗碗池上:“来吧查理,你来洗碗好了,看看你能干得怎么样!”查理马上跳进洗碗池里干了起来,说是在洗碗,其实更像是在洗澡,查理的衣服裤子都湿了个透,碗不但没洗干净,而且还掉到地上摔碎了一个。
开始时,查理还在笑,觉得坐在洗碗池里是件有意思的事,可是慢慢地,他觉得不好玩了,他无聊地把水泼到水池外面,把碗推到洗碗池一角,然后又推回来……终于,他忍不住哭了起来。直到这时,麦克才把儿子抱出来送他去洗澡,给他换好干净衣服,把他放在洗碗池旁边。在查理的注视下,麦克戴好围裙,把洗碗液挤到水里,然后把碗一个一个洗干净、抹干。结果,查理第二次洗玩具碗筷,衣服只湿了一半。第三次,只有袖子湿了一点点。麦克教查理把碗洗干净的方法,查理越做越好。
水壶放在煤气灶上,里面的水被烧得滋滋响,麦克用一块手巾垫在手里,把水壶拿了下来。查理也要这样做,那时他才4岁。麦克把壶里的水换成温水,告诉查理,水开时水汽会把水壶的把柄蒸热,所以要垫上毛巾才能去拿;水很热,所以要注意不能让水壶倾倒下来。第一次尝试时,半壶水倒在了查理身上。
“这是因为你的力气不够,”麦克说,“你需要用两只手。”
说完,麦克又为他换了壶温水。
“不,爸爸,我再也不拿水壶了,”查理胆怯地后退着,“我知道,这很危险,我再也不碰了。”“你一定要再试试,你有这个能力。”麦克鼓励儿子,“用我教你的方法,你一定行的。”
在麦克的指点下,查理又试了一次。这次,他安全地把水壶取了下来。
麦克的想法非常简单:要给孩子失败的机会,面对失败,一次次改正错误。直到成功,这不只是教孩子学习并掌握能力,同时也是教他学会一种人生态度。
在加拿大为何被同学当成同性恋 晓 风
在讲故事之前,先讨论一下我们中国的男孩子以及男人穿什么衣服睡觉。
中国地大物博,民风不同,不可一概而论,尤其本人是女的,所见有限。但是,就我生活的中国北方地区,看到的小男孩都是穿裤衩光着身子睡觉的。当年在北京上大学时,宿舍楼是男女生混住的,以楼梯为界,男女生各居一方。曾远远地见到男生光着膀子晃进晃出浴室,于是推测,如果他们出来进去都只穿短裤,那么睡觉的时候不会费事地再另外套件衣服吧。
儿子从小就如此这般睡觉,我从来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我们家搬到了加拿大。
一次,儿子去参加一个夏令营。回来后,我发现他晚上洗完澡又把衣服穿上了。儿子很委屈地说:“在夏令营的时候,别人都笑话我光着身子睡觉。”我说:“这有什么好笑话的,都是不到10岁的半大小子。光着身子睡觉很正常啊!”儿子说:“不对!他们每个人都穿睡衣睡觉。”
第二天,我连忙向一个移民比我们早的女友咨询,女友说:“我儿子也遇到过这事,他参加童子军的野营,到了晚上和他同住的几个孩子发现他不穿睡衣,像看西洋景一样,围在他床前拍巴掌跳脚起哄。指导员听见喧哗声后进屋察看,也有点忍俊不禁,这让儿子的自尊心大受伤害。随后的几天,一到晚上,他早早就钻进睡袋里把自己围得严严实实。他回家后,我马上到商场给他买了一套睡衣,可他平时还是穿不习惯,只有出门的时候才带上。”
北美的人,无论男女老幼都是穿着睡衣睡觉。上个星期,女儿的班上开了一个“睡衣聚会”,那天班里的孩子都穿着睡衣去上学。
有个中国孩子,高中毕业后到美国上大学,和两个当地的同学住在一个寝室里。晚上睡觉前,他很自然地脱了衣服只穿一件短裤去刷牙洗漱,另外两个学生吃惊得不得了。因为在这里,同性之间在日常生活中,绝无国内常见的勾肩搭背、拉拉扯扯的身体接触,更不会袒露相见,这都是有特殊含义的,否则他们会认定你是同性恋,故意在他们面前拿姿作态。
有时候,这位中国同学在睡觉前突然想起了什么事情,会走到当地同学的床前询问,当地同学都会戒备万分,生怕他做出什么出格的动作。要知道,同性恋对于同性是有“性”趣的,就好像一个男生和两个女生同住在一个寝室里,那个男生会想入非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后来,大家都开始和这个中国男孩保持距离。起初他本人还以为是自己英语不好以及是外国人的关系,大家才疏远他,岂不知只是因为他身上少了一套睡衣。
有个父母是大陆移民、本人在国外出生和长大的孩子,和这个中国男孩住在同一楼层,听说这件事后,他心里明白误会所在,因为他爸爸在家里就是不穿睡衣的。这个孩子向那个留学生男孩婉转地提示了一下,并且在大家背后用这件事开玩笑时予以解释,但别人仍然半信半疑。直到同寝室的一个男生特意拿了一本同性恋杂志去试探那个中国留学生,证明他的确不是同性恋者,这才天下太平。
文化差异,实际上体现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上,说到底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些事情因为太细小,有时是因为太隐私,导致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发生误会。
德国琐事:婆媳过招千百回 蓝 色
公公婆婆住在德国南部离黑森林不算远的地方,很小的一个城市,只有5000人口。就是这么一个小地方,他们住得津津有味,舍不得离开。
我们在伦敦的时候,买了两张往返机票给他们,让他们来玩。结果,婆婆一个人来了,说公公有飞机恐惧症。后来,我们搬回德国。住在北部,离他们500公里。我们请他们来玩,无论如何也请不动,这回他们不用坐飞机了,但是说家里有3只猫走不开。老公火了,自尊心受到伤害,看来我们还不如那3只猫呢,不来拉倒。我也真的想不通啊,他们就这么一个儿子,怎么就不惦记呢?
他们不来,我们只好去看他们,每年圣诞节去一次,有时候复活节也去。每次我们离开时,婆婆的眼睛都红红的,好像很舍不得,但她打死也不来看我们,架子比总统还大。
西方人真是又独立又心狠啊,儿子长大了轰一边去,该干嘛干嘛,老人家自己的事还忙不过来呢。他们确实是很忙,两个人都还上班:婆婆在银行里做老板秘书,跟我一样的苦行当;公公在家族企业里帮忙。下班回来,他们还得收拾那么大的房子和园子。基本上,除了牛奶不是自己挤,鸡蛋不是自己下,其他的都自力更生。园子里百花齐放,种着苹果葡萄枣子核桃番茄黄瓜扁豆胡萝卜,果子丰收了做 成果酱,蔬菜丰收了来不及吃就在开水里涮一下然后冰冻起来。
我们每年圣诞节回去,都能吃到冰冻的胡萝卜,习惯了也觉得蛮好吃,反正他们蔬菜都是水煮的,既然都是糟蹋,还是糟蹋冰冻蔬菜好。说到厨艺,不敢恭维。每次回去,婆婆都竭尽全力地做好吃的给我们,所谓的竭尽全力就是连做3顿不重复。第4顿再要翻新就要绞尽脑汁拳打脚踢了。我们通常也就待个3天左右,在开始重复之时赶紧道别,给大家都解围。在做饭这方面,德国人实在没有什么天赋,比起他们做汽车差远了。我老公娶了一个会煮饭的中国媳妇,算是享了大福,我把他妈妈欠他的都给补回来了。
话说回来,我除了做饭比婆婆强点儿,哪一点都比不上她。婆婆勤快能干知书达理,为人处事得体又有修养。我们的私人问题她从来不过问,比如你们什么时候要孩子啊,你们赚多少钱啊。她的话题通常都比较大气,比如政党的选举,医疗保险的改革,退休金的分配,要不就是围绕那3只猫,猫长猫短。我总觉得这样的两代关系,似乎少了一点亲密的感觉,太客气了。不过因为客气,倒少了很多磕磕碰碰,也算是一种相处的艺术吧。
还有一件事情,我一直觉得很有趣,当成笑话。我们结婚的时候,婆婆家里有一套旧餐桌椅,问我们要不要。这套桌椅已经传了好几代,看着就像古董,我说那就要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况且他们也没送我们什么结婚礼物。后来公婆说,如果要的话,他们就帮我们把椅子拿去修修,重新补一层外皮。我们说,行啊。修好以后,公婆竟然问我们耍了200欧元,说是修椅子的钱。我听得眼睛都直了,公婆就这么一个儿子。就结这么一次婚,就送给我们这么一个破桌子,还还还……这一家人分得真清楚啊。
这套桌椅后来一直陪着我们,古董就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越看越好看。我对西方人的价值观,也越看越明白,你的我的,绝对分得清清楚楚。
其实我还是很喜欢我的公公婆婆,我们在一起时也都有说有笑的,虽然显得比较客气。他们的生活,可以代表相当一部分德国人:勤劳节俭,严谨务实,吃冰冻胡萝卜,住大房子。有些事情,我看着奇怪,可那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深入骨髓,我多看看就习惯了。就像冰冻胡萝卜,吃吃也就习惯了。
美国人“不会做生意” 张 月
你去超市买玉米片,发现货架上原价一盒4元的产品,现在特价两盒4元,请问你会买几盒?一包饼干原价3元,现在特价10包10元。你会为了特价而买10包吃不完的饼干吗?
刚跟老公认识时,有一次逛超市,我想买的果汁两瓶4元,可是我只想买一瓶,于是请老公帮我去问买一瓶多少钱'老公非常不解地看着我说:“你们中国人数学不是很厉害吗。两瓶4元,一瓶不就是2元吗?”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美国超市的特价,不是非要求顾客一定要买足那个量,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购买,但同样享有优惠。
母亲来到美国,连呼:“美国人真不会做生意,既然10包10元。就是要鼓励你多买才给你特价嘛!”
几年前,超市开始流行10/10~10件产品卖10元,可以混合买,也就是说可以3包10/10的糖、5瓶10/10的牛奶、2盒10/10的蛋。刚开始我还真的努力去凑足10样产品,现在我学乖了,10/10就是代表那样的产品只卖1美元,我想买多少就买多少,不一定要买10样。
我想到一个网友说的,在国内买衣服,有时看到店外写着“全面3折”,结果兴冲冲地进去一看,原来3折的只是几件不好看的裤子。美国的商店则相反,相比而言,他们真的是“太不会做生意了”!
编辑 彩 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