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业生产要素匹配状况研究

来源 :开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lee19820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区域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农业劳动力资源是否匹配对于区域农业生产非常重要,分析区域农业生产要素的匹配程度,寻求要素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对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甘肃省为例,对区域水资源、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三者之间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甘肃省(地市间)水土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水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以及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分别为:GWC=0.6097、GWL=0.5516、GCL=0.3043。同时,三种农业生产要素彼此之间的匹配程度趋向越来越不匹配的方向。
  关键词:农业生产要素;水资源;耕地资源;农业劳动力资源;基尼系数;匹配
  中图分类号:F1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4-0070-05
  
  1 引言
  
  水资源、耕地资源等农业生产要素能否永续利用是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水资源、耕地资源等农业生产要素的研究不但成为我国决策者、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为国际社会所关注。
  我国北方片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5,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5;相反,南方片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5,而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4/5(刘昌明等,1998)。水资源、耕地资源在空间上的不匹配性,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为此,很多学者对区域水土资源的匹配问题进行了分析,以寻找合理开发水资源、耕地资源的有效途径。有的研究通过分析我国水土资源态势及其对可持续食物安全的影响,指出水土资源总量短缺及其空间上的不匹配状况将直接影响着中国可持续食物安全(刘彦随等,2002);通过提高农业水土资源的时空利用率, 以保障21世纪的我国粮食的自给(娄成后,1999);有的研究总结出区域水土资源空间优化配置具体步骤和方法(姚华荣,2004);有的研究对农业水土资源高效持续配置的战略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构建农业资源高效持续配置的六大体系,即生产体系、布局体系、技术体系、管理体系、保护体系、消费体系(罗其友等,2001)。对于我国西部地区而言,有的研究指出我国西部水土资源利用的根本问题不是资源匮乏,而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时空分布不均和利用效率低等原因造成匹配不当,并提出了实现西部水土资源合理匹配主要模式和政策措施(张军连等,2004);有的研究提出实现我国西部农业水土资源永续利用,需要从提高农业水土资源的质量、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等方面入手(雷海章,2002)。
  一些学者对水土资源匹配状况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Sawaya et al(2003),Carter et al(2005)对水土资源优化管理与决策进行了研究;Xu et al(2005)以GIS与模型方法为基础对水土资源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刘彦随等(2005)通过特定区域农业生产可供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在时空上适宜匹配的量比关系,构建了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分析模型,并以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的匹配程度为例进行了分析。
  基尼系数是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于1922年提出。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其在刻画状态分布不均等方面的优良性质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论证(Sen,1997;Cowell,1995)。吴宇哲等(2003)将基尼系数引进资源匹配研究领域,通过构建区域基尼系数对区域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进行了分析,并将我国水土资源匹配程度与亚洲、世界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进行了比较。由此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基尼系数刻划状态分布不均这个特性才引入资源匹配研究领域的。
  通过对上面有关研究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研究针对的是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两个生产要素,即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之间的匹配,而没有将农业劳动力资源考虑进去。基于这个考虑,本文通过构建区域基尼系数,对甘肃省水资源、耕地资源以及农业劳动力资源等农业生产要素彼此之间的匹配程度进行动态分析,弄清其匹配程度的变化趋势。从研究区域来讲,甘肃省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其农业生产要素之间的匹配程度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整个区域农业生产要素之间匹配程度的一般特征,为探讨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提供了依据。
  在结构上本文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为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第三部分为结果分析,第四部分为结论与讨论。
  
  2 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分析方法
  上面已经谈到,基尼系数通常是用来表征居民收入的差异程度, 测算时将人口按收入水平分级后构建基尼曲线求得,基于基尼系数的这个特点,采取相似的方法,构建区域农业生产要素中的农业劳动力资源、水资源、耕地资源彼此之间匹配的基尼系数。区域基尼曲线构建的步骤如下:
  (1)计算各个地(市、州)要素匹配水平分级指标RWC、RWL、RCL
  RWC=C/W RWL=L/W RCL=L/C(1)
  根据基尼系数的含义,如果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基尼系数为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基尼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基于此,这里定义(图1)中曲线与45°线构成的面积的2倍为区域基尼系数(G) 。 农业生产要素之间越匹配, 则曲线越与45°线接近, 当各地(市、州)农业生产要素极度匹配时,曲线与45°线重合, 即G = 0;相反, 若某一种农业生产要素几乎完全集中在某一地(市、州), 而该区域的其他要素又很少时, 则区域基尼系数G 越接近于1, 说明农业生产要素极不匹配。也就是说,基尼系数越大,说明两种生产要素的匹配程度越差;相反,基尼系数越小,说明两种生产要素的匹配程度越好。
  2.2 数据来源
  2.2.1研究区域概况。
  甘肃省位于东经92°13′~108°46′,北纬32°31′~42°57′之间,海拔在1 000~3 000m之间;东西长1 655km,南北宽530km,最狭窄处仅25km,呈狭长形。全省土地总面积45.55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7%,其中内陆河流域27万km2,黄河流域24.59万km2,长江流域3.85万km2,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9.42%、32.11%和8.47%。山地和高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60%。
  2004年全省总人口2 618.78万人,平均人口密度57.67人/km2,约为全国人口密度130人/km2的44.36%。省内人口分布极不均衡,东部地区集中了全省81%的人口,河西地区仅占19%的人口。
  全省土地总面积中,耕地516.6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1.37%;林地469.4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0.33%;草地1 440.7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1.7%;园地17万hm2,占总面积的0.37%;居民点和工矿用地80.1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1.89%;交通用地17.3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0.38%;水域70.9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1.56%;其余1 926万hm2为未利用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42.39%。
  全省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286.2亿m3,其中内陆河流域为55.6亿m3,占全省自产水资源总量的19.4%;黄河流域为129.1亿m3,占45.1%;长江流域为101.5亿m3,占35.5%。全省水资源总量为自产地表水资源量、入境地表水资源量与纯地下水资源量之和,多年平均为584.8亿m3,其中内陆河流域为74.8亿m3,黄河流域374.7亿m3,长江流域为135.2亿m3。平均产水系数是0.21,产水模数为5.10 m3/ km2。
  甘肃省各地(市、州)的水资源禀赋有较大的不同。水资源总量最多的是甘南州,达到60.08亿m3,占全省水资源的27.47%;其次是陇南地区,水资源总量为59.40亿m3,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22.58%;处于第三位的是张掖地区,水资源量为32.67亿m3,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14.94%。水资源最少的是嘉峪关市,仅为0.17亿m3,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0.08%;倒数第二位次是金昌市,水资源为0.69亿m3,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0.32%;倒数第三位是白银市,水资源量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0.85%。定西地区、天水市、平凉地区、庆阳地区、甘南州和陇南地区每亩耕地水量都在50m3以下(李周等,2004)。
  2.2.2数据来源及分析
  水资源数据来源于1994年到2004年《甘肃省水资源公报》,耕地资源数据、农业劳动力资源数据来源于1995年到2005年《甘肃年鉴》。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采取了1994~2004年之间共11年的数据进行平均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某种因素带来的农业生产要素的急剧变化,能较好地反映出甘肃省14个地市之间水土资源匹配的真实情况。(表2)是农业生产要素的统计学特征。
  
  (表2)、(表3)、(表4)是甘肃省各地(市、州)水资源、耕地资源量、农业劳动力资源量以及占全省相应指标的百分比。以(表2)为例说明各列数据的含义。表中的第二列是行政区名称,第三列是水资源总量,第四列是各地(市、州)水资源量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比例,第五列是水资源占全省水资源比例的累计;第六、七、八列是对应于耕地资源的三个指标;最右侧一列是单位水资源所服务的耕地面积,这个指标是水土资源匹配的分级指标,以此按照降序对各地(市、州)进行排序。表3、表4中的数据含义与此相似。
  
  3结果分析
  
  根据(表2)、(表3)和(表4)中的相关数据以及区域基尼系数的定义,可以分别得到甘肃省水土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水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以及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同时,根据1994到200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可以得到彼此之间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的动态变化情况。
  3.1 水土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及动态变化
  从水土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GWC=0.6097来看,甘肃省水土资源是非常不匹配的。从(表1)中的数据也可以看出,甘肃省不到19.68%的水资源需服务着65.53% 以上的耕地。这一数据高于我国(省际间)的水土资源匹配区域基尼系数0.5664(1995年),也高于全球(国家之间)范围内的水土资源匹配区域基尼系数0.5864。这表明,甘肃省地市间水土资源匹配的程度比全国、全球尺度水土资源匹配的程度要差一些。
  为了分析农业生产要素之间匹配的演变规律,这里选择了1995年、2000年、2004年三个年份,对水土资源的匹配程度的变化情况进行考察。结果表明, 从1995年到2004年,水土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也就是说,水土资源的匹配越来越背离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方向发展。这从(图2)中可以直观地看出来。
  图 2 甘肃省水土资源匹配程度的演变
  3.2 水资源与农业劳动力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及动态变化
  从水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GWL=0.5516来看,尽管比水土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小一点,也就是说,二者之间的匹配程度要好于水土资源的匹配程度。(表2)中的数据也表明,全省19.68%的水资源对应于56.43%的农业劳动力,也表现出一定的不匹配。
  从动态来看,1995年、2000年、2004年水资源与农业劳动力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分别为:GWL1995=0.6252、GWL2000=0.6254、GWL2004=0.6345。由此可以看出,从1995年到2000年,区域基尼系数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但2004年与2000年相比,区域基尼系数有了很大幅度的增加,也就是说,水资源与农业劳动力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即水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匹配程度趋向较坏的方向,见图3。
  图 3 甘肃省水资源与劳动力资源匹配程度的演变
  3.3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及动态变化
  从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GCL=0.3043来看,二者之间的匹配程度要好于水土资源匹配程度以及水资源与农业劳动力匹配程度。(表3)中的数据表明,全省43.83%的耕地面积需要55.79%的农业劳动力,相对而言是比较匹配的。
  从动态来看,1995年、2000年、2004年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分别为:GCL1995=0.1665、GCL2000=0.1636、GCL2004=0.2719。由此可以看出,从1995年到2000年,二者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下降的幅度很小,但2004年与2000年相比,区域基尼系数有了很大幅度的增加,增幅达到0.1083。由此可以看出,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总体上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即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匹配程度也趋向较坏的方向,见(图4)。
  
  4.结论与讨论
  
  从上面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静态来看,甘肃省水资源、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彼此之间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相差很大,即彼此之间的匹配程度差异很大。相对于水土资源匹配程度、水资源与农业劳动力匹配程度来说,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之间的匹配程度较好。
  从动态来看,甘肃省水资源、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彼此之间匹配的程度趋向坏的方向,即彼此之间越来越不匹配。
  区域资源要素匹配的基尼系数,是表征特定区域农业生产要素在时空维度上适宜匹配的量化关系,是测度区域农业生产要素匹配程度与满足程度的定量指标,上面的结果表明,甘肃省这些要素的匹配程度下降,需要根据区域实际情况,从农业生产要素彼此之间的匹配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
  区域农业生产要素匹配程度的评价,侧重于一定区域生产要素数量匹配的测度,为评判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和进行农业发展的科学规划,提供了宏观决策依据。但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要素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水资源越来越多地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转移到工业生产上,以及方面;耕地资源在城市化过程中,也越来越多地被占用,逐渐减少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农业劳动力资源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而减少,另一方面则由于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而导致大量农业劳动力流动到城市,从事二、三产业,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也呈现必然的减少。在农业生产要素都减少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就需要将有限的农业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使得生产要素之间的匹配程度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昌明,何希吾等. 中国21世纪水问题方略[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刘彦随,吴传钧.中国水土资源态势与可持续食物安全[J]. 自然资源学报,2002,17,(3):270-275.
  [3]娄成后. 提高农业水土资源的时空利用率, 保障新世纪的粮食自给[J]. 科技导报,1999,(1):14-16.
  [4]吴宇哲,鲍海君. 区域基尼系数及其在区域水土资源匹配分析中的应用[J]. 水土保持学报,2003,17,(5):123-125.
  [5]姚华荣,吴绍洪,曹明明等. 区域水土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J]. 资源科学,2004,26,(1):99-105.
  [6]罗其友,唐华俊,姜文来.农业水土资源高效持续配置战略[J].资源科学,2001,23,(2):42-45、57.
  [7]张军连,周灵霞,谢俊奇等. 我国西部地区水土资源匹配模式与政策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2):12-14.
  [8]雷海章. 西部农业水土资源永续利用的途径[J]. 绿色经济,2002,(11):66-68.
  [9]刘彦随,甘红,张富刚.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J]. 地理学报,61,(8):847-854.
  [10]李周,宋宗水,包晓斌等. 化解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研究[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11]Cowell F.Measuring Inequality(Second Edition)[M]. London:Prentice Hall and HarvesterWheatsheaf,1995.
  [12]Sen,A. On Economic Inequality[M].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7.
  [13]Xu Y Q, Mo X G, Cai Y L. Analysis on groundwater table drawdown by land use and the quest for sustainable use in the Hebei Plain in China[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5,(75):38-53.
  [14]Sawaya K, Olmanson L, Heinert N et al. Extending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to local scale: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monitoring using high revolution imagery[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3,(88):144-156.
  
  [作者简介]于法稳(1969-),男,山东鄄城人,现任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生态经济与环境研究室副主任,管理学博士、副研究员。
  [收稿日期]2008-07-25(责任编辑:启方)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近代庐山避暑地开发吸引了大批西方侨民来山避暑,在牯岭一带形成一个具有浓郁西方风情的新型社会。庐山社会的出现是西方列强在中国推行“空间殖民主义”的结果,地区社会因此由一元结构转化为二元结构。避暑地的繁荣还吸引了大量本国人来到庐山,他们在外国租借地外围聚集,使地区社会呈现层次分明的圈层结构。民国时期,庐山居民与社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在此基础上,庐山社会主导权逐渐位移,本国居民成为庐山社会的主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在现有区域经济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物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并利用2003~2005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就我国物流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回归分析。我们发现:物流业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物流业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着跨区差异,东部地区的物流业发展经济增长效应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间的这一差异不显著。论文最后探讨了造成我国物流业
期刊
内容提要:基于熵理论及组织结构熵模型,计算当前张掖市甘州区推广组建的以古浪村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代表的协会组织结构模式与当地用水户“自下而上”形成的,以黎明村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代表的协会组织结构有序度。结果显示:黎明村用水户协会组织结构有序度为0.679,古浪村用水户协会组织结构有序度为0.612,前者的组织结构有序度比后者高出10.9%,其组织结构能够更好的适应参与式灌溉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
期刊
内容提要:“留守妇女”作为当今中国农村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其生产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民的增产增收问题,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农业技术传播与扩散既是当今中国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本文以甘肃省庄浪县赵墩乡赵家湾村马铃薯种植技术扩散为例,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载体、传播技巧、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的关系出发,针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农业技术传播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认为站在农民的角度,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甘肃省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短期内二者相互影响,长期内产业结构变动是引起经济增长的原因。进一步预测方差分解表明,产业结构变动会引起且加速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自发引起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较差。  关键词:产业结构变动;经济增长;数量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5-0022-03    1.引言    经济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非参数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从实证的角度分别计算了2000~2006年我国汽车工业内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以Malmquist指数衡量),得出的结论是:①只有外商投资的中外合资企业在这7年中全能达到效率最优状态;②内资企业中,股份合作企业的效率最好,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中则是港澳台独资企业效率较好;③内资的国有企业一直处于规模收
期刊
内容提要:牧民定居是游牧民族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基本前提。本文在对甘南玛曲县牧民定居工程进行实证考察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牧民定居工程的经济社会效应,并对牧民定居可能引致的一些不确定后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牧民定居;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  中图分类号:F1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5-0001-04    在我国西部的甘肃、内蒙古、青海和新疆等省(区
期刊
内容提要: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和长久之计,也是少数民族振兴与繁荣的前提保证。民族地区建设新农村,关键是开发与培养农村人力资源。本文通过对甘肃民族地区的调查,分析了当前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人才的状况与特点,提出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  中图分类号:F320.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ALLEN替代弹性模型对制造业分部门的投入要素的自价格弹性和相互之间的替代弹性进行了测算,发现资本、能源和劳动之间的替代关系不仅在整个制造业层面上差别很大,而且在每个分部门的内部差别也非常显著。就制造业整体而言,资本与劳动、劳动与能源之间都表现出明显的替代关系,而资本与能源之间表现出较强的互补关系。此外,能源的自价格弹性要明显地高于资本和劳动的自价格弹性,表明了利用能源价格上升进
期刊
内容提要:对外贸易对欠发达区域经济增长有重要的促进和拉动作用。分析表明,甘肃省1978~2005年对外贸易中进出口贸易额和GDP的增长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本文在相关数据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对于如何提高甘肃省以及类似欠发达区域的对外贸易,加快促进该区域经济增长,提出了针对性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欠发达区域;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实证分析;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F1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