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生活=1∶1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minying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常常思考: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有的学生说数学太难了,又是公式又是字母,还有顺思维逆思维,好难!数学固然难,因为它对逻辑思维要求很高,但造成学生畏惧的直接原因恐怕是数学离孩子们的生活实在太远了,学生们无法体会数学的兴趣,无法理解数学的含义,自然不能把握数学学习的要点,当然会感到难。
  数学是在客观实践中产生,并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用数学中的概念来说,数学与生活的比例应该是1比1的关系。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具体目标,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学习数学的无穷魅力,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自愿”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来。教师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促其“生活化”,而且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让数学生活化,让生活数学化。
  一、数学语言通俗化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数学学习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交流是思维活动中重要的环节。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的。数学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学生能用普通语言复述概念的定义和解释概念所揭示的本质属性,那么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就深刻。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不适于口头表达,因此也只有将其翻译成普通语言,使之“通俗化”才便于交流。而数学语言要求精练简洁,有一定的逻辑性,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形象地接受,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此项任务的。
  二、数学例题生活化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以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教学例题是一节新授课的重点,是提携整节课的关键,对教学例题的处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直接影响一节课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将教学例题生活化、贴近学生生活就显得更加重要。
  三、数学学习情境化
  注重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的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有效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愿望、好奇心及求知欲,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而且可以维持、强化、调整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最终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中的第六单元《找规律》,本来这节课的内容相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光看是看不出其中规律的。笔者通过改编例题,重组素材,从“春游”话题引入,出示衣服小样图,让学生直接为自己老师的出游设计搭配穿衣,立即激起了学生的兴奋点,继而从实物的搭配,转移到让学生用图形、符号、字母的连线搭配,使学生由直观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化、符号化思维阶段,接着,将“练一练”中的练习改编成“设计出游线路”和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又增添了网络游戏“熊猫换装”,这样整节课的设计都是围绕着“春游”这一主线展开,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重组,将呆板的教学素材转化为活生生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中玩,又在玩中学,算一算两种游戏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既使教学贴近了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浓浓的生活味儿,又使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总之,教学实践使我深切地体会到:数学即生活,一份生活中就有一份数学。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深刻理解数学与生活实践的紧密关系,了解它们之间的互动反映——书面知识可以指导和促进生活中的实践工作;反过来,丰富切实的生活实践活动也有利于深入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无论是哪个年段的数学教学,都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坚持保证生活与数学1∶1的关系,切实关注对语言、例题和情境的有效处理,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过程中想学、乐学、会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数学,而在数学学习中又能处处体会生活的味道,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创新性地构建了跨国并购与产业安全作用的机理模型,结合跨国垄断并购影响国家产业安全的机理,重点分析了跨国垄断性并购通过控制产业主导权、产业结构、产业核心技术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等途径对我国产业安全的负面影响,并提出规避和防范跨国垄断性并购风险和威胁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外商并购;垄断性并购;产业安全;负面影响    一、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加入WTO过渡期的
文化集群理论主要说明了跨国公司的行为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该理论中,霍夫斯泰德的研究得到广泛认可,自此之后,很多研究着关心民族文化这个领域。在跨国公司多国投资时,人力资源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然而它却令无数老师蹙眉,让无数学生头疼,它仿佛成了老师和学生们无法逾越的鸿沟。一到作文课,孩子们绞尽脑汁、抓耳挠腮仍没有半句落笔,再遭到
时下,大多数小学生都怕写作文,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学生惧怕写作文的原因很多:其一是奉命写作。这种作文形式,大多数时候学生都是在课堂上正襟危坐,老师则是赶鸭子上架,霸王硬上弓,导致学生心理负担极重,又谈何去奋笔疾书?其二是学生总陷于无素材可写、无话可说的被动境地。这主要归结于学生平时没有留意、观察生活,故会对身边所发生的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从而缺少写作素材的积累。其三是作文只是写给老师看。只有一个
“追问”是一种问题的处理方式,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调控手段,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正确解答、深入理解并掌握。少一点精彩的讲解,多一点睿智的追问,或许能为孩子数学地思考创设良好的氛围。但是,当下数学课堂中依然存在答题过急、缺乏追问的现象,让人常有意犹未尽之感。  现象一:不敢问津,简单判断,思之不深  学生回答正确
随着翻译批评研究范式的不断发展,在语言学、社会学等背景下进行翻译批评的理论研究层出不穷,而基于传播学框架下的翻译批评却少有研究。为了进一步丰富翻译批评研究体系,扩
摘要:由于绩效考核结果的利益相关性、公司利益资源的非公共性和不相容性以及绩效考核主体和制度建设的局限性等原因,绩效考核结果可能背离员工的期望值,主要表现为高评或者是低评,文章提出制度建设、业绩档案制、绩效投诉和申诉制以及二次评议制度等有效对策。  关键词:绩效考核;典型事件法;绩效投诉;绩效申诉    一、 国外研究综述    绩效考核结果出现“意外”意味着考核结果存在偏差,美国2003年对260
目的:探究Toll样受体4(TLR4)基因对苯肾上腺素(PE)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GEO数据库中人及小鼠心肌肥厚组织的测序数据,借助R软件进行分析,筛选出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大家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都能明确总结出:对于学习一门语言学科,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语感的培养。例如学外语,语感是最重要的。同样,对于小学语文学科的学习也是如此。语感是对文字的感知和领悟能力,它左右着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等活动。具备了敏锐的语感,也就具备了优秀的语文素养,这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这样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小学的作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农村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此煞费苦心,学生的写作水平却鲜有提高。教师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付出了这么多的努力,学生却没什么进步呢?教师是努力的,学生也努力了,为什么看不到成绩呢?其中原因有很多,本人认为主要是因为当前农村作文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作文教学前缺乏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