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小忆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nanhai10m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婆家不远,有一处稍为显眼的建筑,那是一座石拱桥。桥不长,桥身中间上刻有三个字:桥下荷。可桥下的一条溪流,几乎是常年干涸,又哪来的荷?每每,我带着这样的疑惑,还没有找到答案,便已到了外婆家。
  那时,外婆家的日子和所有农户一样并不富裕,外孙前来拜年,可是要吃鸡腿的。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吃汤团,我们老家叫“圆粿”,外婆叫“汤头”。
  洁白的薄薄的黏嘴的糯米粉皮,青菜(俗名落汤青)炒肉的馅,咬一口满嘴清香,红红的酱油汤热气腾腾,碗里漂浮着大滴的油花和葱花,香飘四溢,鲜美无比。年纪尚小的我也能吃十多只,一碗不够再添,肚子撑得鼓鼓的,像一只大肚青蛙。
  吃完“汤头”,外婆、舅妈便开始发红包。外婆皱皱巴巴的手将红包塞进我們新衣口袋,嘴上说“阿婆一点点”。因为我们还小并不知道客气,理所当然地接受。接着舅妈也塞来红包:“舅妈一点点,明年发财了再多包点。”
  吃完点心又接受了红包,便是到了该回家的时候,因为还有二十几里回程的路要走。刚走出村口无人处,我和老三就迫不及待地掏出红包,拔掉插在红包中间的柏叶,扯掉红纸外壳,一张带着油墨香味的淡绿色贰角纸币赫然眼前,捏着钞票轻轻一甩,簇新的纸币在乡间小路哗哗作响,那美好的清脆声令兄弟们格外欣喜,因为舅妈的红包比上年多了一角。“舅妈不是说明年发财了多包点吗?再多点的话该是几角呢?”于是又迫切期盼着下一个新年的到来。
  兄弟们就在这样年年的期盼中慢慢长大,我小学快毕业了,在接受长辈的红包时开始有了矜持的神态,不自然了起来。
  忘了是四年级或五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一次春游,老师居然将我们带到兰溪县城。我这个山里人第一次到“城市”去玩。我们的颈脖都系着红领巾,长长的队伍一下火车就被拥挤的人流给冲散了,不见了老师和同学,心里紧张得不得了,因为在村里从没见过那么多的人,好在老师在车站出口等着走散的学生。
  听大人说,从前有一对父子,父亲是兰溪县令,儿子是金华知府,虽然儿子比老子官大一级,但还得给老子请安。这便是“小小金华府、大大兰溪县”的由来。
  这个故事,在四十多年前我还是个孩子的思维世界里,根本没有父子当官及官大官小的概念,更不会明白金华府和兰溪县的区别。那次游玩,只依稀记得小商小贩的叫卖声和人流的喧闹声。我无法确定这喧嚣的声音中有没有舅舅在内,因为舅舅也是“鸡毛换糖”的小商贩,外婆、舅妈给我们簇新的压岁钱就是舅舅这样辛苦赚来的。
  外婆家留给我童年的美好印记还有铁路和火车,因为外婆家就住在铁路边。每次去拜年,铁路是必去的游玩景点:数枕木、扔石头、比赛走铁轨……玩得不亦乐乎。表弟来叫吃饭、吃点心也不愿离开,弄得脸上、新衣服上尽是铁轨连接处沾来的油污。遇上隆隆的列车声响起,路边干农活的村民会拖长音大声呼叫:火车来了!快点下来!
  这口音太亲切,尽管时隔多年,我也不可能忘记这亲切而熟悉的乡音。因为,外婆家的一切是我快乐的童年大部分,外婆家乡的村民分外亲。以至于我走上工作岗位后,每当听到有这样乡音的人来我处办事,我总是给予最热情、最优质的服务,并以纯正流利的兰溪方言与之交流。
  如今,外婆早已驾鹤西去,但每年正月初二拜年的习俗一直没变。不过,给外婆拜年的地点从家里换到满是草丛的坟上。望着田野开春刚泛的草绿和横亘的铁路,凝视着虔诚敬献在外婆坟前的三柱袅袅青烟,伴随着思亲伤感的清泪,总会想起外婆亲手做的“汤头”,还有插着柏叶的红包。
其他文献
一句拖着长腔的道白  惊醒满台的风声雨声  唏嘘,沿着灯光游走  水袖飘飘  跌宕一曲清音绝唱  翻开旧时光  久远的章节,在一場花事里  泪落纷纷  旧的江山,新的美人  历史,只一个莲步  已千回百转  掬一捧光阴疗伤  这红尘,是非恩怨  谁能说的清  一声慢板  岁月,打马而过  岁月的门坎  没有比门坎更深的意象  门里,青葱岁月;门外,秋叶凋零  一支岁月的长篙  渡,云来云往,风声雨
期刊
一种需求  被风隐去了解释权  夜色暂且为疲惫的身心保密  梦被星月收割了一茬又一茬  情感左右摇摆  尘埃似落未定  一枚失语的钥匙  经复制后粘贴在  极具隐喻的空间  日子,被钝旧的时光刀  一点一点地剥离  由岁月积攒的希冀  辉映着思想深处的卑微  骨子里残存的乡土气息  亦被喧嚣的市声反复地冲洗     旧 衣 裳  我习惯于翻箱倒柜  在一袭樟脑的气味中濯心  曾经熟悉的味道  还眷
期刊
那年春风依旧浩荡  而你却没来  满枝的桃花不敢落去  那日的衣袂飘逸  经年的桃花不能自持  彻底堕落  灿烂若雨  翻天覆地  那时时间是真理的过滤器  你是他唯一的真理  也是他内心鲜活的格局  山川  逃匿的梦境沉于午夜的月光  天空的飞翔隐于想象的翅膀  滋生更深的睡眠  岸是時间的盛宴  玫瑰焦虑于虚幻的爱情  真实的表白死于咽喉  晚开的蔷薇是有意的  她的惊世骇俗  让所有的等待破
期刊
撇开众生喧闹  一座清净庙宇 独有的安詳  轻偎着夕阳辽阔  慈悲于俯仰间滴落  隐去晚钟 封堵双耳的凡尘  如何感应 通往佛国之阶  一级 一级 渐没入云海的节奏  浓荫给古树 披上夜色  也给一只松鼠  蒙上清修打坐的禅意  日暮流光 常被匆匆倾倒  亦偶有参悟 如灌顶一瓢
期刊
智啊威,1991年出生于河南周口,有小说发表于《山花》《天涯》《作品》《青年作家》《文艺报》《广州文艺》《小说林》《牡丹》《莽原》等期刊。  一九九六年的豫东连日阴雨,河水暴涨,我坐在马河桥上,垂下双脚,湍急的水浪有時能咬住我的脚心,痒痒的很舒服。  那天河水浑浊,飘着水草和木头,偶有牲畜从上游顺水而来,被流水裹挟着,沉沉浮浮,向东而逝。这时的岸边总会奔着一个人,目光盯着河中牲畜,脚下跌跌撞撞,焦
期刊
早晨起床,张根福心里有些发慌,是不是昨晚被稻草人吓着了。  张根福的睡眠说不上好与坏,老人么,大多这样,脊背一贴到草席上,嘴巴就开始打呼噜,等到给尿憋醒,已经四更时分了。他起来不开灯,连眼睛也不睁一下,地方熟,从床头到窗边,行四步,然后伸脚尖一踢,就踢到马桶了,说不上故意要省电,习惯成自然。  张根福立在窗前,气运丹田,正在动用全身力气向外挤尿的时候,透过月色朦胧的窗玻璃纸,感觉到窗前晃过了一个影
期刊
草药  我相信,一株草药破土而出时  就背负着苦  像一只蚂蚁,背负着山  祁连山下,生长着许多草药  大多数,耗尽一辈子,只  开一次花,结一茬果  埋身田埂地头,如一架时光浓缩机  噙着迎面扑来的霜雪  练习吃苦之术  在药铺,药柜就像一处暗疾  只有阳光做引  然后大火烧开,小火慢熬才能根治  而此刻,我顺手拔下一株车前草  嚼碎,摁在后背疼痛处  多么神奇,像母亲悄然而至  一滴水  一滴
期刊
天气一冷,老许就常去利民浴池泡澡。泡上半晌,身体就轻松舒服,病自然好了很多。老许的身体一直不太好。  利民浴池是一家老店,在胜利街与解放路交汇处。不知道哪天,浴池里来了两个搓澡工。年龄大的有三十几岁,平头,脸膛黢黑,还有一口黄牙。年轻的那位,也就是二十二三的模样,也留着平头,额头处有两道皱纹,嘴的两边泛着青色。年龄大的总是笑嬉的,招呼人也热情。年轻的也笑,从来不和人打招呼。大池子的旁边放着两张皮床
期刊
自从色彩在天地呈现  自从中华在东方诞生  旗帜 就归属于信仰  大绸舞动  浸透血水  印满磨难  收集霞光  在天与地之间猎猎飘扬  一杆旗帜  挂满五千年上下求索的梦想  陈胜吴广黄巢方腊张角宋江  李自成洪秀全  举起起义的旗帜  蔑视狂风  他们冲在时代的最前沿  乘风破浪云开雾散  历史是旗帜的几番转换  北洋水师舰船的“龙”旗无肆  八国联军黑炮后“洋”旗翻卷  “七七事变”四万万人
期刊
华之,本名范江华。渑池电视台编辑。有作品在《散文选刊》《安徽文学》《当代人》杂志上发表。出版有散文集《穿行》《梦回雅宋》。  外婆住在乡下的时候,母亲每个月都要回去看望,拎着大包小包东西,后面带着我,有时是父亲,就像古代富人出门带着脚夫一样。  公共汽车只能坐到村口,下了车,就得帮母亲拎东西,我每次都埋怨:干啥买这么多东西啊,外婆和外公又吃不完,不是被邻居的小孩骗吃了,就是放在篮里长毛发霉了,不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