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休少将回乡种树18年
76岁的张连印穿着迷彩服,肩扛一把铁锹,忙碌地奔走在树木之间。给樟子松的树坑里铲上土,用脚压实了,再浇上水……谁能想到,这个干活儿娴熟的农民曾经是河北省军区的副司令员,一名共和国少将。
2003年,张连印退休回到家乡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当时的张家场村土地荒漠化十分严重,于是,张连印决定为家乡做些事情———义务植树造林。张连印不懂造林技术,就购买书籍自学、上门请教专家、去东北的林场考察。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他不仅拿出全部积蓄,还动员儿女出钱出力。张连印的义举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县里不少干部、群众都自发加入了他的种树大军。
如今,数不尽的樟子松、油松、沙棘把千亩荒地装点成了林海,而张连印仍然没有停下他的脚步:“我在这儿多种一棵树,首都就少一粒沙。我还会继续种下去。”
适用话题:奉献精神、人生价值、生态保护
只是干了一件很普通、很正常的事
2021年5月22日,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举行的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遭遇极端天气,导致21人遇难。在这场灾难中,有一位牧羊大叔挽救了六个人的生命,给沉浸在悲痛中的人们带来了些许慰藉。
牧羊大叔叫朱可铭。当天他在山上放羊,后来山上刮起了大风,然后开始下雨,他就到以前去过的窑洞避雨,那里放着他的衣服、被褥和干粮。听到呼救声,朱可铭走出窑洞,看到一个已经抽搐的参赛者。他将那个参赛者搀扶进窑洞,给他按摩手脚,生火取暖。后来,他又陆续接了五个受困的人进窑洞。
面对大家的感谢和关注,朱可铭说道:“只是干了一件很普通、很正常的事。”
适用话题:善良、见义勇为、人性的光辉
31岁医生去世后捐献遗体给母校
2021年4月26日下午4点50分,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口腔医生储昌安因病逝世。4月27日下午1点,他的母校湖南医药学院实验室多了一位名叫储昌安的“大体老师”。
1990年出生的储昌安家境贫寒,但他没有屈服于命运,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学业,成为一名口腔医生。2021年1月,储昌安在湘雅医院被确诊为嗜血综合征伴败血症,属于罕见疾病。病情确诊后,储昌安第一时间和家人商议,如果生命无法挽救,便将遗体捐助给母校用于医学研究。2月11日,在家人的支持下,他与母校签订了《遗体捐助志愿书》。他在捐助书上写道:“作为共产党员,我不怕死;作为医学者,早已将自己的一切交给祖国,交给人民。医学发展进步需要科研载体,倘若我的命运不堪,无法挽救生命,还希望为医学贡献自己最后的余温。”
适用话题:与命运抗争、奉献精神、回报社会
父子文物修复师:感谢你,成全我
湖北省博物馆文保部内,62岁的方国荣与33岁的儿子方晨正在修复青铜铸造的曾侯與编钟。经过三维扫描、模型拼接、设计补缺、模型修整等工序,历时近两年的修复工作即将完成。
方国荣是湖北省青铜器修复专家,从事青铜器修复工作已四十余年。自2009年起,方晨开始跟父亲学习青铜文物修复技艺。一开始,他只能站在旁边观看,较长一段时间后,才有机会进行简单的练习。方国荣手把手指导五年后,方晨才基本出师,开始独立完成一些修复工作。方国荣说,曾侯與编钟的修复运用了三维扫描技术和3D打印技术,使得严重残缺、严重变形的文物残片能够恢复原貌,这是老一辈文物保护工作者做不到的事情,也正是年轻人所具有的优势。
适用话题:传承、中华文明、传统与创新
40年,全球朱鹮种群数量由7只发展到7000余只
2021年5月20日上午,陜西省汉中市举行朱鹮发现40周年新闻发布会。会上称,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已由1981年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现在的7000余只。
自1981年野生朱鹮在汉中市被发现后,朱鹮种群发展壮大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81年至1990年,极小种群拯救阶段。野生朱鹮繁殖地从一处增加到三处,朱鹮存活数量维持在20只以内。第二个阶段,1991年至2000年,种群维持缓慢增长阶段。野外就地保护与人工饲养同步进行,野生朱鹮繁殖地增加到八处,朱鹮野生种群和人工饲养种群数量合计突破200只。第三个阶段,2001年至今,加速复壮阶段。人工饲养和野化放飞逐步开展,野外朱鹮繁殖地增加迅速。
适用话题: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物多样性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
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
此前,我国已经完成了月球着陆,但是二者之间的难度差别不是一星半点儿。火星的距离更远,上面的环境更复杂、更恶劣,想要保持信息不中断,对于技术的要求很高。而且火星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实在太远,信息的传输有延迟,这就导致地面不能实时观测到着陆状态,出现任何意外,地面也无法进行指挥。因此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好在整个过程非常顺利。
看到“天问一号”着陆的瞬间,控制中心的所有人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鼓起掌来,总设计师张荣桥甚至喜极而泣。
适用话题:创新精神、科技成就、攻坚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