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未像今天这样,企业家在中国社会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其种种属性都被无限地解读和放大。而民营企业的创新问题,也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随着时代发展,一批私营企业家进入转型期,正如乔吉姆·施瓦茨所言,令人难以置信的高速增长和对私有财富创造的开明与包容,见证了中国企业家阶层的崛起,现在或不久的将来,白手起家的第一代企业家都将面临进一步创新和企业继承问题。
他们如何在企业经营与公共价值创造中取得平衡?如何成为企业创新的主角?又如何对待财富和企业的文化传承?本期财经茶座特邀润华集团董事局主席栾涛及副董事长任鹤年,为我们解读企业的文化创新与员工价值论等问题。
时 间:2014年2月20日
地 点:济南润华汽车公园
座谈人:栾涛(润华集团董事局主席)
任鹤年(润华集团副董事长)
张慧萍(齐鲁周刊社社长、总编辑)
主持人:徐晓辉(润华集团办公室副主任)
如何用创新文化对抗山寨文化?
1988年,在山东省物资局机电公司工作的栾涛带领 47 人,放弃平稳优越的国企待遇,决定“豁出去”——成立山东省汽车联合销售公司。时至今日,当年47 人加500 万元资产的团队,已发展为资产逾 80亿元,员工近万人的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性大型股份制企业集团。如果把2000年(国有资产全部退出,润华集团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股份制企业)称之为“润华元年”,细数润华这些年所走过的路途,是靠创新文化完成了一个个转型。
徐晓辉:《齐鲁周刊》和润华集团的友谊可谓源远流长。2014年,《齐鲁周刊》创刊15周年之际,双方联合策划组织了书画名家笔会,在筹备笔会过程中,董事局主席栾涛先生对于企业方面的解读,让齐鲁周刊社社长、总编辑张慧萍女士非常有共鸣,便再度促成这次财经茶座的主题。
张慧萍:栾涛这两个字,既是一个财富符号,也是一个文化符号。如今,很多民营企业面临转型,从史玉柱、马云、任志强到潘石屹,这些都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不可取代的人物。在齐鲁大地上,栾涛如何带领润华靠创新完成了一个个转型?作为媒体,我们想从文化的角度,从新闻的角度去解读这个故事。
栾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什么决定着创新的思维?就是一种文化的理念。润华集团从1989年分家,1991年到1992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到1994年完成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和2000年完成国有资产退出,体制上一直在创新。其次是企业规模不断发展,五年前我就提出了企业的转型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没有把企业文化统领和灵魂丢掉,那就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凝神聚力、同心同德”。这十六个字,如今又成为支撑润华第三次创新的文化力量。因此,我想说科技发展只是手段,创新文化才是核心。
张慧萍:早些年,我的一个作家朋友曾写了一篇影响很大的报告文学,叫做《车轮上的中国》,是说通用公司如何进入中国市场的。中国的汽车制造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山寨文化,在您看来如何用创意文化对抗山寨文化?
栾涛:这个世纪之初,中国汽车业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山寨史。进入中国的几大汽车工业,从日系、德系到美系、韩系,知识产权都在人家手里牢牢掌握着,一旦不给你产品你什么都没有。为什么我们总是跟在别人身后亦步亦趋?甚至一些零散部件创新或简单功能的创新都乏善可陈?未来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生存空间又在哪里?不客气地讲,中国汽车工业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谁也不可能把这些进来的汽车都撵出去,重新研究、重新制造。但老百姓不管开什么车,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企业所衍生出来的服务需求,必须得有能力达到,这就是对我们提出来的创新和挑战。我领着润华这一万多人,在过去传统的基础上也吃过残汤剩饭,因此下决心创造新的宴席。在这个方面,我们必须形成系统的文化思维。为什么强调文化?因为这正是当前自主创新所缺失的根源。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来形成与众不同的创新文化,不同的文化又将引导企业选择不同的科技发展方向和重点,最终再形成品牌独特的DNA。
张慧萍:在中国,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基础产业几乎都存在创新缺失,比如大牌时装——米兰的、巴黎的,品牌商们只提供了一种创意,而中国只是承担这种创意的代工厂。不得不承认,山寨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因为创新付出的代价太高。在山寨文化横行环境下,你们创造性地提出了“百年润华”这样的企业文化,那支撑“百年润华”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栾涛:最近,我参加了凯迪拉克、别克和雪佛兰三个品牌的汽车行业年会,会上释放出一个明显的信号,即汽车的网上销售会在未来成为主要销售渠道。投资一个4S店,少则要上千万,多则近亿元。这样的市场形势我们应当如何面对?如果趴在过去创业的杠杆上,那我们的生命周期就会走向终点,多年前,省发改委牵头提出100家重点扶持的工业企业,我当时发了一篇服务企业支撑未来经济发展重要性的文章,为服务业使劲吆喝。这十几年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倡导服务文化。这会成为将来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失的核心竞争力。
“百年润华”核心竞争力是什么?那就是我的团队在这个市场上实现对消费客户的全方位服务。三年前我就提出,必须放弃传统服务理念,打造我们自身的客户群体,这也是为网上销售创造客户的一个能力,因此我不被动。经过去年两个店的试点,今年润华全面推行全价值链、全生命周期的体系化建设服务目标、30万甚至百万客户群体打造和50公里半小时服务圈的打造,这也是目前企业文化创新的一个核心题目。相信,我所提出的这种服务文化将来会成为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失的核心文明。
任鹤年:正如栾总刚才所提到的,移动互联网是一种思维,不是一种技术。我们思考如何用移动互联网的思维,来重新设计润华的汽车服务业。新的时代,一定真正要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前些年我们给客户提供大而全的一站式体验平台,当时还比较先进,但未来几年就不再先进。我们要做的,是小而美、极致化的私人订制式服务。 员工价值论与民营企业的文化传承
在一次饭局上,栾涛迟到了。而他迟到的原因是因他的员工做手术,他要安排请大夫吃饭。作为旗下拥有万名员工的民营企业家,这是栾涛“员工价值论”的一部分,也是他“顶层设计”理念的具体呈现。而随着中国民营企业界的第一轮接班大考,企业的传承也成为这位61岁企业家所要思考的命题。
张慧萍:你刚才谈到,当时把一个副厅级国企和传统的体制进行了剥离,创建了润华集团。这个创建,我认为是一次革命,你有了自主意识,有了自主话语权,你的员工也都知道现在是在为栾总打工,企业的发展、员工的命运也和栾总你拴在了一起。那么,你又如何评价员工的价值?如何给员工提供一个创新的平台?
栾涛:怎样为每一个员工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是我十几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15年前,我提出润华人要做上等人,上等人不光有钱,还要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要在润华品牌光环照耀下形成自我意识、自我创造,然后打造出自我的社会平台。近几年,我又提出了顶层设计理念,让员工有上升渠道,并且都能接受的渠道。
张慧萍:你谈到的顶层设计,是不是也是润华创新文化的一部分?
栾涛:顶层设计是润华的创新,也是我多年的一种文化思考。一家企业的领导人对员工价值的认同程度,标示出了你是否拥有真正社会企业家的特质。一家缺乏组织价值和尊重员工个人价值的企业,不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甚至连最基本的利润目标都不保,更别遑论“追求社会目标”了。当然,这不单是润华的顶层设计,还是每一个员工的顶层设计,,还是每一个员工的顶层设计,包括资产结构设计、组织架构设计、制度体系设计、责任体系设计、分配激励体系设计、文化体系设计六个部分。
我着重说一下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分配机制问题。第一种方法是在企业发展中发现新的投资领域,解决好“天花板”问题,这就非常直接地为员工提供了更多岗位和上升渠道。第二种方法是适应性的。适应行政管理人才的地方,通过加大培养,就尽快推上去。适合专业工作的——比如财务、市场营销、维修服务等领域的人才,都不是吃青春饭的,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积淀实现企业价值,收入就应该与他们的贡献相匹配。
在一个店里不一定店长工资最高,有一名员工,工作非常出色,月收入两万左右。我跟她说,你做的这么好给你个团队带带?她当即拒绝,说当官、升职对她不具备吸引力。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设立这样的渠道,让这些专业人才能为自己喜欢的工作干到五十、六十岁呢?我提出来每一个岗位上都要有这种创造力,有可能一生就干一个服务顾问,所服务的客户群都认可。认可了这样的员工,也就认可了润华的服务品牌。分配机制的调整完了后,那就是文化体系的不断打造,让大家有种凝聚力。
张慧萍: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家都面临接班人的问题。对你而言,你的儿子是80后,接受的是西式教育,有着西式思维方式,这是否与你的理念和你的价值观有所碰撞?在这方面你栾总方便谈一谈吗?
栾涛:方便。接班不单是企业权力的接班,更是一种文化的接班。要交接,首先要解决企业的归属问题。企业是谁的?我认为是社会的。企业的第一价值不在于它的资产有多少,而在于它的服务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以及服务对象对你的服务接受程度有多大。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是企业品牌所创生出来的服务功能,这个功能消费者能接受多少?这是企业价值所在。
其次,我们企业价值——也就是“百年润华”的传承问题。为什么我敢于提出“百年润华”?因为我培养的是一个管理团队,是一个囊括了全体员工的创造团队,是在一个文化氛围下统一思考的团队。我用毛泽东思想中的几个词概括对企业传承的思考,那就是:立场、观点和方法。
张慧萍:你这种价值观,你儿子能接受吗?
栾涛:这个价值观团队都接受。一开始,儿子也对我说,老爹,看你干的很累,我帮你做点事儿吧。在润华理念感染下,他找到了自己的目标。润华的理念是万名润华人共同形成的一个观念,任何时候不能没有这个立场,任何时候思维方式不能乱。所谓的观念也就是信仰,任何时候信仰不能乱。
如何对待财富:企业家的信仰与担当
2012年4月20日,济阳县太平镇中心小学援建工程奠基,2013年秋季,新教学楼已经竣工投入使用,这是润华集团“润基金”援建的第一所希望小学。第二所润华希望小学夏津南城镇中心小学援建工作已经启动,第三所希望小学已在考察中。未来,这样的希望小学还会以每年一所的的速度递增。座谈会上栾涛不时转念手腕上佩戴的佛珠,不难看出在信仰与慈善之间,沉淀的是一个企业家对于财富的文化思考。
张慧萍:你刚才谈到信仰,以前我仅仅把你当作山东大地上的一个财富符号,但这几年你精神层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你也做慈善,还出钱建学校。很多企业家到了一个生命的节点上,会对财富有一种新的态度。曹德旺捐出了50个亿做慈善,马云、史玉柱不断上五台山,都在寻找一个精神的出口。在这个方面,想听听你的高见?
栾涛:对这个问题上,也是我五十岁以后反复思考的。润华发展到现在,我一直努力着,也被折磨着,之所以坚持到现在,关键就是明白自己的利益点在哪里。多少个百亿也好,多少个万亿也好,那都不重要,那都是数字,而真正打动人心的是企业品牌所创造出来的服务功能,这是你的价值。单就财富而言,我现在过日子除了惦记那对龙凤胎孙子孙女,其他的不用想。我自己吃多少?能喝多少?去年时还能吃半斤红烧肉,现在二两都吃不下。
张慧萍:刚才咱谈到儿子的接班问题,记得马云到美国曾问过克林顿一个问题,美国已经领导世界了,为什么在你身上还能感受到一种紧迫感?克林顿回答了两个字:使命。你认为一个企业家的使命来自哪里?
栾涛:我最近给员工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立身立行立德立命。这个命,就是使命。如果没有使命感,过了这座岭挺顺利,到了前面那个山头就给挡住了。下联是:为己为家为国为民。为什么说先为己?首先要对自己负责任,先把润华1万多人的事办好,再去扩大范围。润华有一个互助基金,润华人遇到大病大难基金第一个掏钱。员工做手术,我请大夫吃饭。给社会捐献、社会福利,该做的事一定要有所表示。但不是为了名声,是一种社会担当。比如一年拿几十万块钱捐助希望小学,那是对学生负责。如果捐了钱连个水漂也打不响事,我不会去做。我信仰的就是自己的理念,就是润华全价值链生命周期的再创造,再发展。
张慧萍:这也是你员工价值论的一个重要内容。那润华开办的汽车文化艺术节,是不是润华慈善文化的一种呈现?
任鹤年:是的,12年前我们开办文化节时大家都不理解,因为润华当时是以销售为主的服务企业,一个企业为何要承担一个行业的责任、一个社会的责任?组织这样的活动是不是有点劳民伤财?开始大家建议栾总能不能两年搞一次,栾总坚决反对。后来,我们慢慢认识到了艺术节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其社会公益性。润华汽车文化艺术节绝不是汽车展,也不是汽车和文化的简单累加,集团把它定位为一项公益活动,而非商业活动,是花钱而不是赚钱的活动。这项活动为何要由我们这样一个企业来做?这与我们做企业的宗旨有关,润华一直致力于做社会化的企业,创造共享、共利、共赢的发展环境。当然,润华最终也会从中受益,并通过这个每年一届的汽车文化艺术节全面提升自己的品牌影响力。
栾涛:这也是对润华服务平台打造和升级的一部分。
张慧萍:这也是你在汽车行业的另一个话语权。
栾涛:对。
他们如何在企业经营与公共价值创造中取得平衡?如何成为企业创新的主角?又如何对待财富和企业的文化传承?本期财经茶座特邀润华集团董事局主席栾涛及副董事长任鹤年,为我们解读企业的文化创新与员工价值论等问题。
时 间:2014年2月20日
地 点:济南润华汽车公园
座谈人:栾涛(润华集团董事局主席)
任鹤年(润华集团副董事长)
张慧萍(齐鲁周刊社社长、总编辑)
主持人:徐晓辉(润华集团办公室副主任)
如何用创新文化对抗山寨文化?
1988年,在山东省物资局机电公司工作的栾涛带领 47 人,放弃平稳优越的国企待遇,决定“豁出去”——成立山东省汽车联合销售公司。时至今日,当年47 人加500 万元资产的团队,已发展为资产逾 80亿元,员工近万人的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性大型股份制企业集团。如果把2000年(国有资产全部退出,润华集团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股份制企业)称之为“润华元年”,细数润华这些年所走过的路途,是靠创新文化完成了一个个转型。
徐晓辉:《齐鲁周刊》和润华集团的友谊可谓源远流长。2014年,《齐鲁周刊》创刊15周年之际,双方联合策划组织了书画名家笔会,在筹备笔会过程中,董事局主席栾涛先生对于企业方面的解读,让齐鲁周刊社社长、总编辑张慧萍女士非常有共鸣,便再度促成这次财经茶座的主题。
张慧萍:栾涛这两个字,既是一个财富符号,也是一个文化符号。如今,很多民营企业面临转型,从史玉柱、马云、任志强到潘石屹,这些都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不可取代的人物。在齐鲁大地上,栾涛如何带领润华靠创新完成了一个个转型?作为媒体,我们想从文化的角度,从新闻的角度去解读这个故事。
栾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什么决定着创新的思维?就是一种文化的理念。润华集团从1989年分家,1991年到1992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到1994年完成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和2000年完成国有资产退出,体制上一直在创新。其次是企业规模不断发展,五年前我就提出了企业的转型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没有把企业文化统领和灵魂丢掉,那就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凝神聚力、同心同德”。这十六个字,如今又成为支撑润华第三次创新的文化力量。因此,我想说科技发展只是手段,创新文化才是核心。
张慧萍:早些年,我的一个作家朋友曾写了一篇影响很大的报告文学,叫做《车轮上的中国》,是说通用公司如何进入中国市场的。中国的汽车制造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山寨文化,在您看来如何用创意文化对抗山寨文化?
栾涛:这个世纪之初,中国汽车业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山寨史。进入中国的几大汽车工业,从日系、德系到美系、韩系,知识产权都在人家手里牢牢掌握着,一旦不给你产品你什么都没有。为什么我们总是跟在别人身后亦步亦趋?甚至一些零散部件创新或简单功能的创新都乏善可陈?未来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生存空间又在哪里?不客气地讲,中国汽车工业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谁也不可能把这些进来的汽车都撵出去,重新研究、重新制造。但老百姓不管开什么车,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企业所衍生出来的服务需求,必须得有能力达到,这就是对我们提出来的创新和挑战。我领着润华这一万多人,在过去传统的基础上也吃过残汤剩饭,因此下决心创造新的宴席。在这个方面,我们必须形成系统的文化思维。为什么强调文化?因为这正是当前自主创新所缺失的根源。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来形成与众不同的创新文化,不同的文化又将引导企业选择不同的科技发展方向和重点,最终再形成品牌独特的DNA。
张慧萍:在中国,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基础产业几乎都存在创新缺失,比如大牌时装——米兰的、巴黎的,品牌商们只提供了一种创意,而中国只是承担这种创意的代工厂。不得不承认,山寨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因为创新付出的代价太高。在山寨文化横行环境下,你们创造性地提出了“百年润华”这样的企业文化,那支撑“百年润华”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栾涛:最近,我参加了凯迪拉克、别克和雪佛兰三个品牌的汽车行业年会,会上释放出一个明显的信号,即汽车的网上销售会在未来成为主要销售渠道。投资一个4S店,少则要上千万,多则近亿元。这样的市场形势我们应当如何面对?如果趴在过去创业的杠杆上,那我们的生命周期就会走向终点,多年前,省发改委牵头提出100家重点扶持的工业企业,我当时发了一篇服务企业支撑未来经济发展重要性的文章,为服务业使劲吆喝。这十几年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倡导服务文化。这会成为将来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失的核心竞争力。
“百年润华”核心竞争力是什么?那就是我的团队在这个市场上实现对消费客户的全方位服务。三年前我就提出,必须放弃传统服务理念,打造我们自身的客户群体,这也是为网上销售创造客户的一个能力,因此我不被动。经过去年两个店的试点,今年润华全面推行全价值链、全生命周期的体系化建设服务目标、30万甚至百万客户群体打造和50公里半小时服务圈的打造,这也是目前企业文化创新的一个核心题目。相信,我所提出的这种服务文化将来会成为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失的核心文明。
任鹤年:正如栾总刚才所提到的,移动互联网是一种思维,不是一种技术。我们思考如何用移动互联网的思维,来重新设计润华的汽车服务业。新的时代,一定真正要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前些年我们给客户提供大而全的一站式体验平台,当时还比较先进,但未来几年就不再先进。我们要做的,是小而美、极致化的私人订制式服务。 员工价值论与民营企业的文化传承
在一次饭局上,栾涛迟到了。而他迟到的原因是因他的员工做手术,他要安排请大夫吃饭。作为旗下拥有万名员工的民营企业家,这是栾涛“员工价值论”的一部分,也是他“顶层设计”理念的具体呈现。而随着中国民营企业界的第一轮接班大考,企业的传承也成为这位61岁企业家所要思考的命题。
张慧萍:你刚才谈到,当时把一个副厅级国企和传统的体制进行了剥离,创建了润华集团。这个创建,我认为是一次革命,你有了自主意识,有了自主话语权,你的员工也都知道现在是在为栾总打工,企业的发展、员工的命运也和栾总你拴在了一起。那么,你又如何评价员工的价值?如何给员工提供一个创新的平台?
栾涛:怎样为每一个员工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是我十几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15年前,我提出润华人要做上等人,上等人不光有钱,还要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要在润华品牌光环照耀下形成自我意识、自我创造,然后打造出自我的社会平台。近几年,我又提出了顶层设计理念,让员工有上升渠道,并且都能接受的渠道。
张慧萍:你谈到的顶层设计,是不是也是润华创新文化的一部分?
栾涛:顶层设计是润华的创新,也是我多年的一种文化思考。一家企业的领导人对员工价值的认同程度,标示出了你是否拥有真正社会企业家的特质。一家缺乏组织价值和尊重员工个人价值的企业,不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甚至连最基本的利润目标都不保,更别遑论“追求社会目标”了。当然,这不单是润华的顶层设计,还是每一个员工的顶层设计,,还是每一个员工的顶层设计,包括资产结构设计、组织架构设计、制度体系设计、责任体系设计、分配激励体系设计、文化体系设计六个部分。
我着重说一下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分配机制问题。第一种方法是在企业发展中发现新的投资领域,解决好“天花板”问题,这就非常直接地为员工提供了更多岗位和上升渠道。第二种方法是适应性的。适应行政管理人才的地方,通过加大培养,就尽快推上去。适合专业工作的——比如财务、市场营销、维修服务等领域的人才,都不是吃青春饭的,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积淀实现企业价值,收入就应该与他们的贡献相匹配。
在一个店里不一定店长工资最高,有一名员工,工作非常出色,月收入两万左右。我跟她说,你做的这么好给你个团队带带?她当即拒绝,说当官、升职对她不具备吸引力。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设立这样的渠道,让这些专业人才能为自己喜欢的工作干到五十、六十岁呢?我提出来每一个岗位上都要有这种创造力,有可能一生就干一个服务顾问,所服务的客户群都认可。认可了这样的员工,也就认可了润华的服务品牌。分配机制的调整完了后,那就是文化体系的不断打造,让大家有种凝聚力。
张慧萍: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家都面临接班人的问题。对你而言,你的儿子是80后,接受的是西式教育,有着西式思维方式,这是否与你的理念和你的价值观有所碰撞?在这方面你栾总方便谈一谈吗?
栾涛:方便。接班不单是企业权力的接班,更是一种文化的接班。要交接,首先要解决企业的归属问题。企业是谁的?我认为是社会的。企业的第一价值不在于它的资产有多少,而在于它的服务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以及服务对象对你的服务接受程度有多大。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是企业品牌所创生出来的服务功能,这个功能消费者能接受多少?这是企业价值所在。
其次,我们企业价值——也就是“百年润华”的传承问题。为什么我敢于提出“百年润华”?因为我培养的是一个管理团队,是一个囊括了全体员工的创造团队,是在一个文化氛围下统一思考的团队。我用毛泽东思想中的几个词概括对企业传承的思考,那就是:立场、观点和方法。
张慧萍:你这种价值观,你儿子能接受吗?
栾涛:这个价值观团队都接受。一开始,儿子也对我说,老爹,看你干的很累,我帮你做点事儿吧。在润华理念感染下,他找到了自己的目标。润华的理念是万名润华人共同形成的一个观念,任何时候不能没有这个立场,任何时候思维方式不能乱。所谓的观念也就是信仰,任何时候信仰不能乱。
如何对待财富:企业家的信仰与担当
2012年4月20日,济阳县太平镇中心小学援建工程奠基,2013年秋季,新教学楼已经竣工投入使用,这是润华集团“润基金”援建的第一所希望小学。第二所润华希望小学夏津南城镇中心小学援建工作已经启动,第三所希望小学已在考察中。未来,这样的希望小学还会以每年一所的的速度递增。座谈会上栾涛不时转念手腕上佩戴的佛珠,不难看出在信仰与慈善之间,沉淀的是一个企业家对于财富的文化思考。
张慧萍:你刚才谈到信仰,以前我仅仅把你当作山东大地上的一个财富符号,但这几年你精神层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你也做慈善,还出钱建学校。很多企业家到了一个生命的节点上,会对财富有一种新的态度。曹德旺捐出了50个亿做慈善,马云、史玉柱不断上五台山,都在寻找一个精神的出口。在这个方面,想听听你的高见?
栾涛:对这个问题上,也是我五十岁以后反复思考的。润华发展到现在,我一直努力着,也被折磨着,之所以坚持到现在,关键就是明白自己的利益点在哪里。多少个百亿也好,多少个万亿也好,那都不重要,那都是数字,而真正打动人心的是企业品牌所创造出来的服务功能,这是你的价值。单就财富而言,我现在过日子除了惦记那对龙凤胎孙子孙女,其他的不用想。我自己吃多少?能喝多少?去年时还能吃半斤红烧肉,现在二两都吃不下。
张慧萍:刚才咱谈到儿子的接班问题,记得马云到美国曾问过克林顿一个问题,美国已经领导世界了,为什么在你身上还能感受到一种紧迫感?克林顿回答了两个字:使命。你认为一个企业家的使命来自哪里?
栾涛:我最近给员工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立身立行立德立命。这个命,就是使命。如果没有使命感,过了这座岭挺顺利,到了前面那个山头就给挡住了。下联是:为己为家为国为民。为什么说先为己?首先要对自己负责任,先把润华1万多人的事办好,再去扩大范围。润华有一个互助基金,润华人遇到大病大难基金第一个掏钱。员工做手术,我请大夫吃饭。给社会捐献、社会福利,该做的事一定要有所表示。但不是为了名声,是一种社会担当。比如一年拿几十万块钱捐助希望小学,那是对学生负责。如果捐了钱连个水漂也打不响事,我不会去做。我信仰的就是自己的理念,就是润华全价值链生命周期的再创造,再发展。
张慧萍:这也是你员工价值论的一个重要内容。那润华开办的汽车文化艺术节,是不是润华慈善文化的一种呈现?
任鹤年:是的,12年前我们开办文化节时大家都不理解,因为润华当时是以销售为主的服务企业,一个企业为何要承担一个行业的责任、一个社会的责任?组织这样的活动是不是有点劳民伤财?开始大家建议栾总能不能两年搞一次,栾总坚决反对。后来,我们慢慢认识到了艺术节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其社会公益性。润华汽车文化艺术节绝不是汽车展,也不是汽车和文化的简单累加,集团把它定位为一项公益活动,而非商业活动,是花钱而不是赚钱的活动。这项活动为何要由我们这样一个企业来做?这与我们做企业的宗旨有关,润华一直致力于做社会化的企业,创造共享、共利、共赢的发展环境。当然,润华最终也会从中受益,并通过这个每年一届的汽车文化艺术节全面提升自己的品牌影响力。
栾涛:这也是对润华服务平台打造和升级的一部分。
张慧萍:这也是你在汽车行业的另一个话语权。
栾涛: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