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xwww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交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君子之交淡如水,人生得一知己足以,这些都是我们共同追求的交友目标。交友更是青少年的人生必修课,如何正确引導他们在生活中正确交友,《伯牙绝弦》这篇课文给他们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在课堂设计中,围绕“流水高山深相知”“破琴绝弦吊知音”“凄美动人悟知音”这一主线,进行朗读、合作、探究,以期达到“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的目标;理解“知音”的内涵,学会正确交友。
   关键词:朗读 知音 伯牙 钟子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交流对“知音”的感受和体会。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教学准备:
  学生尝试着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出停顿的基础上读流畅;读得充分,读得入情。学生收集有关“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教师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及拓展阅读材料。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播放《高山流水》的乐曲,引导学生欣赏浑厚、流畅的旋律,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这动人的乐曲背后,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教师相机引入俞伯牙、钟子期成为知音的传说,进而学习《伯牙绝弦》。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对照注释,读不通的地方反复读。
  2.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
  3.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三.流水高山深相知
  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自己没有读懂的地方,小组交流。
  课堂问题预设:
  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理解文中出现的“善”的含义。
  3.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他的琴声不一定只表现高山流水,他的琴声还可以表现哪些场景呢?
  引导学生明确:他的琴声还可以表现,皎皎明月、徐徐清风、瑟瑟秋风、皑皑白雪等。
  4.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时(志在清风,志在秋风,志在白雪等),你听到他的琴声,会感受到皎皎明月吗?仿照课文中“钟子期”的话语赞美伯牙。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拓展运用,学生明确: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瑟瑟兮若秋风。善哉,皑皑兮若白雪等)。
  5.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的语句,并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领会得到。这就是知音,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四.破琴绝弦吊知音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探究问题预设:
  1.伯牙遇到钟子期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唯独把钟子期当作知音?
  2.天有不测风云,子期死,伯牙为什么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
  3.子期死后,伯牙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绝弦”意味着什么?“破琴绝弦”表明了什么?
  4.再读“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体会伯牙当时的心情。
  五.凄美动人悟知音
  1.在《警世通言》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教师相机出示诗歌内容,学生大声读诗歌。
  忆惜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死后,伯牙又要回到以前的生活,面对伯牙的痛苦,你想对他说什么?
  3.由于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音难觅,试着找一找有关“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
  《伯牙》(宋)王安石
  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
  《夏日南亭怀辛大》(唐)孟浩然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4.读了这个故事,你对“知音”有何深刻的认识?
  六.课外作业,巩固运用
  1.背诵课文。
  2.将课文改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斗湖堤中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鲁迅先生的散文中有许多描写绍兴的戏剧的篇章,而在绍兴的戏台之中,有许多的场景都是表演鬼神传说的。浙江绍兴地区关于鬼神的文化风俗有很多,而鲁迅先生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看过许多诸如“无常”“女吊”之类的鬼神戏剧。对于这些文化,鲁迅先生将其描绘在了自己的散文作品之中,以此来表现出一些人因鬼神而变得失去人性等等的令人无奈痛苦的情况。   关键词:鬼神 鲁迅 散文 戏剧 传说  一.鬼神文化
内容摘要:《骑桶者》是卡夫卡的一篇短小精美的短篇小说。卡夫卡虚构了一个“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对一件悲惨的事件做了冷峻的幽默处理,使小说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完全区分开来。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应该帮助学生体会现实主义的写法和“虚构”的写法所产生的不同的艺术效果,从而更深的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文学习 外国小说 虚构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
内容摘要:文章以人类学为理论基础,从“个体生命”存在的角度,重点分析《阿Q正传》中阿Q在物质、经济、精神等全方位的生存困境,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是一个人,尤其是像阿Q这样的底层小人物在遭遇现实挫折、个人生存困境却又无力改变现实而产生的一种自我解脱、转移痛苦的精神转移方法。   关键词:阿Q 精神胜利法 个体生存 自我拯救  毫无疑问,鲁迅笔下所塑造的阿Q形象已是一个文化符号,这样一个文化符号
内容摘要: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流传着丰富的文学艺术瑰宝,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在其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古代文学作品均富有着丰富的生命力,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成长脉络以及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精神寄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基因。中国古代诗词作品都是特点历史时期的文化产物,因此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情感,时代发展不同,诗词情感脉络也不同。本文着重分析历史变革与诗词情感脉络变化的关系,感受古代文学家的真情实
内容摘要: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对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唐宋两代诗词中常用的文学意象,龙在其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龙这一意象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中华传统文化特征?本文结合龙崇拜起源理论以及对宋词的浅层研究对龙这一意象在诗词作品中起到的作用进行浅析。   关键词:唐宋两代诗词 龙崇拜起源理论 龙图腾  一.研究背景  龙,是一种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一种极具代表性又极具想象性的“
逍遥游rn江南大学是一所老资格的大学,中文系又是江南大学的名系.中文系之所以声名赫赫,是因为有一批久负盛名的老教授,在许多专业上可说是一言九鼎,领风气之先.rn名圣臣字散
内容摘要:一词多义是汉语词汇最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原型范畴理论提出在多义词教学中应重视从词义的核心义项出发,再延伸至其他引申义,以原型范畴理论为指导,对汉语多义词进行充分的解释,加强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在第二语言教学实践中,用原型理论作指导,突出一词多义的核心义项并辐射延伸到其它义项的掌握,提高了学生学习汉语词的能力,也促进了教师对教学方式的改进。   关键词:原
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部编本教材的问世,语文教材的质量在逐渐提高。本文主要针对初中语文部编本写作系统下的教学进行了具体研究,同时本文对于初中语文部编本写作系统的教学建议也进行了具体说明。   关键词:初中语文 部编本 写作系统 教学研究  1.初中语文部编本写作系统下的教学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新课标的提出以及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教材的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当前我国“一
内容摘要:读与學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很多教师并没有重视读与写的结合,使得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并不理想。就算是部分教师运用了读写结合的方法,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此,接下来笔者就当前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着重探讨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供交流。   关键词:读写结合 初中语文 问题 应用策略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存在的
班级里的探索空间游戏区新投放了游戏材料“爬坡的小车”,教师把材料直接摆放在玩具柜最上面,没有跟孩子们说怎么玩,希望孩子们自己探索发现.rn琦琦走进探索空间发现了新玩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