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变革下诗词情感变化脉络探析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szm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流传着丰富的文学艺术瑰宝,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在其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古代文学作品均富有着丰富的生命力,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成长脉络以及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精神寄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基因。中国古代诗词作品都是特点历史时期的文化产物,因此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情感,时代发展不同,诗词情感脉络也不同。本文着重分析历史变革与诗词情感脉络变化的关系,感受古代文学家的真情实感,探析古代文学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历史变革 诗词情感 文学作品 脉络探析
  中国古代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中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视和研究从未间断过,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大多是对于国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百态的感受,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作品类型为诗词,诗词中的抒情文体是我国众多文学作品中蕴含传统文化最丰富的文体类型,梳理古代诗歌中的情感是了解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渠道。由于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条件、社会风貌、文化风尚不同,因此诗词的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也有很明显的区别。
  一.“以诗言志”为古代文学情感奠定情感基础
  先秦时期,诸侯争霸,地方割据,社会文化思潮不断涌现,孕育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学说以及一大批例如《诗经》、《国语》、《易经》等文学著作。早期的文学作品体裁多样,手法丰富,描绘了宗庙社稷、社会生活、军事政治、人文情感等方方面面,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早期的诗歌主要是注重自由情感的表达以及社会风貌的描写。
  诗歌是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最初提出这一情感基础是在《尚书·尧典》中,该作品中明确指出了诗歌对于感情抒发的作用,改变了传统作品中人们认为诗歌表达叙事以及论述的作用,但是就当时“以诗言志”的情感状态来看,对于感情的抒发及展现范围还比较小,仅仅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情感表达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作品中对于情感的表达也在不断完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诗经》,作者通过诗歌的方式将内心的忧伤情感进行了基础的表达,比如“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在此之后,著名诗人屈原在作品创作中融入了更加丰富的真情感受,对于情感的抒发和表现更加全面细腻,充分展现出了“惜宋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的心内情感,另外,同时期的荀况在情感及作品论述中加强了对诗歌中抒情因素的重视,其在《荀子·乐论》中明确强调了人们通过音乐表达自身情感的方式,但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荀子对于诗歌中情感的理解和研究仍然局限于文艺形式的象征性以及功利性,对于艺术以及情感本身的关注度仍然比较低。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汉朝时期对于儒家思想中“志”的研究更加丰富全面,将其从情感中分离出来称为了一个完全独立的理念,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广泛传播之后,更是将意与情串联为“礼”的附庸,但是该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仍有大量的抒情作品,该时期的淮南王刘安就曾在《淮南子》一书中将情感作为创造的基本源泉,且将广受推崇的“志”从大众视野中提出来,将“文”作为“情”的表象,将“情”作为“文”的内涵,认为二者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不可拆分的关系,这一观点的提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环境。同时期的《毛诗序》中则更加鲜明的描写了诗歌中以情言志的现象,加强了对情感的重视,同时又强调了情感表达以及抒发过程中都必须遵守基础的人伦理法,所谓“发乎情止于礼”,所有情感的抒发都必须在礼仪要求之内,但是礼仪代表的更多的是功利性的情感,因此,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该情况的存在同样是对情感的亵渎,是情感倒退的主要表现。
  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由于社会重归统一,汉朝国力强盛,统治者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化百姓、加强中央集权上,因此文化方面也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由于汉朝文化控制的不断强化,诗词作品很大程度上都是注重对儒家学说的宣扬,很少再对政治体制进行评价。文人墨客也重点通过文学来抒发个人的情感。从这种角度来说,汉朝的中央集权实际不利于各种文化学说的发展壮大。
  二.“诗缘情而绮靡”带领文学步入情感自觉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再度进入到了一个动荡时期,朝代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一个时期,统治不断弱化,政治权威不断削弱,长期处于压迫中的人们开始逐步孕育抗争意识,并且涌现出了一大批文人学士开始反思自身价值,开始了最原始的文学觉醒,并且逐步发展成为诗词感情的自觉时代。
  最早的情感自觉来自于晋代,“诗缘情而绮靡”是晋代诗人陆机在《文赋》中所提出的观点,其明确指出了丰富的情感表达是提升诗歌质量以及整体感受的关键缓解,是丰富诗歌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充分表达了诗歌感情抒发的自由行,无需受“止乎礼”所影响,该思想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诗歌创作完全进入了情感自主的阶段。所谓“情缘”表达的是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以及诗歌的主要意义。该思想的提出比“言志”更适合诗歌的自身特性,更有利于诗歌本身感染性以及情感抒发的作用。陆机还曾表达过:“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更加直白的表达了缺少真情實感的诗歌作品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只有将真情实感作为创造的动力才能使作品显得精巧绝妙。另外,陆机所倡导的情感内涵与汉朝时代倡导的情感内涵有一定的差别,汉朝时期对于情感的表达主要与家国大事、道德伦理、政治环境以及世风环境有关,大部分表达的都是群体性的情感类型。但是陆机所重视表达的情感主要指的是对自然万物的情感表达,比如:“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世间万物的真情感受。陆机对于文学审美水平的改变是毋庸置疑的,其明确提出了“应、和、悲、雅、艳”五中情感表达条件,指出了诗歌情感表达中既要顾全内容的丰满,又要重视诗歌的形式类型,但其提出的“绮靡”并非传统理解的浮华,而是强调了诗歌创作中的精妙。但是由于不同地域对于其理解有所偏差,导致部分地区的诗歌创造过于沉迷与声色之中,没有达到陆机所希望的水平。
  自陆机之后我国诗歌中情感表达更为完善的是刘勰时期,其在《文心雕龙》中将自身的情感、才华、气度以及志向进行了更加完美的融合,该书中的《情采》重点论述了情感的表达,明确表达了美与情感之间的关系,详细描述了何种情感的融入能够提升作品的美感,能够充分表达出作者的观念以及文学能力,其对于情感的表达需遵守如下原则:“夫铅黛所以饰容……此立文之本源也”,该断描写中将文学作品比喻为女子,将诗歌的内外修饰,本色充实以及情感协调比喻为女子饰容的铅黛,表达了对诗歌情感重视的观点,且重点强调了需“以情感进行创作”,而不是“为创作而感情”,若为了创作作品而创造某种感情达不到预期的创作水平,更多的是为了装饰、夸赞自己,深有沽名钓誉的特点。而以自身的真情实感进行创造能够根据实际感受对诗歌作品进行反复推敲和优化,不断完善提升诗歌质量,实现情文共升的目标。   我国古代文学作者在创作中对于“情文”的探讨较多,如《世说新语》中就曾提出过“文生于情、情生于文”,另外,萧子显也层在《南齐书·文学传轮》中曾强调过情感是美学文章评价的基础标准,该观点的提出稍晚于刘勰。
  三.冲破儒家思想牵绊,充分解放个性发展
  明清時代,世界形势不断变化,商品经济发展催生资本主义萌芽,社会面貌和人民思想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儒家学说逐渐式微,诗词作品开始反思社会弊端,弘扬人性解放,反封建的思想也在部分文学作品中得以显现。
  明朝中期之后,思想的解放也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伴随着李贽“童心”说而发展壮大的精神解放在不断扩大,各类平等、自由、解放以及自由等观念的出和传播极大的促进了人们个性的发展和解放。《童心说》中充分表达了个体生活感受以及心愿憧憬等对人发展成长的作用,李贽提出“童心”代表的是人们的是非认知能力,其认为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充分表达出作者的真是情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计划和愿望,所谓“童心”便是未受世事影响的真心,只有在真心的引导下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我国古代抒情理论对于文学蕴含的情感表达更为精准全面,其中作品的本质特质直至思想理念,均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讨,明确指出了“意境”在诗歌作品创作中的重要性,可谓是审美理想型的经典代表。李贽的思想理念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最原始的自由概念,即文学作品都应该遵从社会实际以及作者内心来创作和发展。
  四.结语
  结合我国历史变革的脉络和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我们不难发现,文学作品的情感特征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形式是密不可分的。对我国古代各类文学作品回顾思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来分析文学作品的内涵,才能最大程度挖掘文学作品的价值。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萌芽、发展和成熟都是丰富多彩的,本文主要结合我国历史变革的条件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进行了简答的回顾和分析。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学作品中仍有大量的经典内容等待着我们去研究和思考,这也是研究中华民族历史兴衰的重要依据,是民族发展进步中不可忽视的珍贵宝物,是表达中国特色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李安飞.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春雨意象解读[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7(6):86-88.
  [2]张旭.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怨美[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4-26.
  [3]闫姿旭.浅议宋词与后世读者的情感共鸣[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2):31-32.
  [4]祁志祥.风骨与平淡:中国古代文学风格美论[J].社会科学辑刊,2016(3):75-81.
  [5]李艺美.中学古代文学作品悲剧性的教学价值及实践探究[D].集美大学,2018.
  [6]奚小军.浅析古代文学情感教学模式及其创新应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15):124-125.
  [7]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
  [8]张萌.论中国古代文学文本意义的生成因素[D].中南大学,2007.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凄美苍凉的爱情传奇。多少年来,我们津津乐道故事中范柳原与白流苏演绎的双城记,也透过这重重的帘幕,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洞察和对世俗中人情冷暖的深刻体验。张爱玲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完成了“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的别样创作。故事的最后,战争虽然让城市千疮百孔,却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的婚姻。小说中写到“城”,在地理概念上是上海和香港。同时
内容摘要:曹七巧复杂而多面,她是被封建遗风压迫的受摧残者,是被金钱奴役的屈服者,也是被扭曲心理控制的报复者,这三种身份使七巧的人物形象愈加清晰丰满,也更加突出了人物悲剧性命运的缘由。本文旨在从这三种身份剖析曹七巧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性的人物命运。   关键词:《金锁记》 曹七巧 人物形象  张爱玲的《金锁记》享誉文坛,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内容摘要:文林郎最早起源于北齐的文林馆学士,隋炀帝时设文林郎为从八品,唐代文林郎属于低阶文散官,为从九品。唐代文林郎授予途径众多,可以品德才能、科举、举孝廉等方式获得文林郎之职,并且文林郎之职在唐初也可以授予隋朝降官。唐代文林郎作为文散官,无实权,象征品级,并且出现了武官挂文散官文林郎的现象。   关键词:唐代 文林郎 唐墓志  文林郎作为低阶文散官之一,相关的研究成果较为缺乏。学者马小红在探讨唐
2012年莫言折桂诺贝尔文学奖,使文学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在迅速掀起“莫言热”热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不缺乏优秀作家的中国莫言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人说莫言获
内容摘要:《憩园》是巴金创作风格的转折点,由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转向深刻冷静的人生世相的揭示。小说主要围绕一座名为“憩园”的公馆,通过“黎先生”的视角展开故事,为读者讲述了两个家庭的悲剧,整篇小说弥漫着一种挽歌情调。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与自己的思想充满了矛盾,这种思想上的自我斗争决定了《憩园》的复杂面貌。   关键词:巴金 《憩园》 挽歌 自我斗争  一.概论  巴金是中国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家》
内容摘要:昭君出塞有其特殊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它从历史走进诗歌,成为历代诗人们反复吟咏的题材。唐代昭君诗结合社会现实,在传统的悲怨主题上,融入了诗人自身的人生感悟,充分体现了文学作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特点。   关键词:昭君诗 主题 唐代 士人  昭君出塞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故事。王昭君,名嫱,秭归人,17岁时被选入宫待诏。汉元帝时,昭君作为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被封为“宁胡阏
内容摘要:作为我国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鲁迅,其深远影响以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不言而喻,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并成为近现代文学研究的重点。鲁迅先生所著的小说,言辞犀利,直面社会残酷现实,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时下都很大程度上给予世人警醒,具有独特的文学特色。新时代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发掘鲁迅文学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并不断传承,对于我们直面挑战、不断前进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本文研究鲁迅文学的特点以及其
内容摘要:鲁迅先生的散文中有许多描写绍兴的戏剧的篇章,而在绍兴的戏台之中,有许多的场景都是表演鬼神传说的。浙江绍兴地区关于鬼神的文化风俗有很多,而鲁迅先生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看过许多诸如“无常”“女吊”之类的鬼神戏剧。对于这些文化,鲁迅先生将其描绘在了自己的散文作品之中,以此来表现出一些人因鬼神而变得失去人性等等的令人无奈痛苦的情况。   关键词:鬼神 鲁迅 散文 戏剧 传说  一.鬼神文化
内容摘要:《骑桶者》是卡夫卡的一篇短小精美的短篇小说。卡夫卡虚构了一个“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对一件悲惨的事件做了冷峻的幽默处理,使小说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完全区分开来。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应该帮助学生体会现实主义的写法和“虚构”的写法所产生的不同的艺术效果,从而更深的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文学习 外国小说 虚构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
内容摘要:文章以人类学为理论基础,从“个体生命”存在的角度,重点分析《阿Q正传》中阿Q在物质、经济、精神等全方位的生存困境,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是一个人,尤其是像阿Q这样的底层小人物在遭遇现实挫折、个人生存困境却又无力改变现实而产生的一种自我解脱、转移痛苦的精神转移方法。   关键词:阿Q 精神胜利法 个体生存 自我拯救  毫无疑问,鲁迅笔下所塑造的阿Q形象已是一个文化符号,这样一个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