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新语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jing03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辣椒”字释
  辣椒的“辣”字,初见三国时魏人张揖所撰《广雅》卷五,写作“束辛 ”,与“辣”音同,是“辣”的本字,义为辛辣,如姜、蒜的滋味。(唐)《一切经音义》引《通俗义》:“辛甚曰辣。”(宋)《广韵》里也这样解释。“束辛 ”改写为“辣”始见于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一十四,宋代许多笔记,包括《东京梦华录》中大量出现“辣”字,包括“辣萝卜”、“辣瓜儿”、“辣脚子”等食物。元人王文山《稼村类稿·送按察王佥事除行台察院》(诗):“祗为外台要精采,更烦辣手大支撑。”何为“辣手”?章太炎《新方言·释言》:“今人谓从事刚严猛烈者为辣手,辣之言厉也。”这是“辛甚曰辣”的引申义。后来,“辣”又引申为“辣子”。《红楼梦》第三回里,贾母说王熙凤:“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辣货’,南京所谓的‘辣子’。你只叫她‘凤辣子’就是了。”这里,“辣子”已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泼辣,二是“辣椒的俗称”(见《辞海·辛部》)。只因《红楼梦》里的“凤辣子”写得出名,便影响后世人谓泼辣的女子为“小辣椒”。即使后来的人们习惯说“辣椒”,“辣子”之谓仍在赓续。如四川的辣子鸡丁、山东的炒辣子鸡、东北的辣子肉段等等,如今仍被写在菜谱书里。
  辣椒是舶来品,初称“番椒”。较早见明嘉靖十九年(1591),有高濂撰《遵生八笺》,中记:“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据此记载,一般认为辣椒是在明末传入中国。但凡事先有过程后有记载。辣椒被引进还要早些,约在明朝前半期,或许与郑和下西洋有关。
  据现存文献看,“辣椒”一词在清代金鉷等编纂的《广西通志》(1733)中已有记载:“兴隆土司猺苗杂居……每食烂饭,辣椒作盐。”旧时山区缺盐,故以辣味代盐味。后来又见于薛宝辰的《素食说略》,中有“辣椒酱”的记载。薛为陕西人,生于道光三十年。
  辣椒之火烛耀世界
  美国学者马克·米勒写过《辣椒·点燃味觉的神奇果》一书。此书的写作竞源于他少时偶然吃到辣味的咖喱肉,唤醒了味觉 ,弱冠之年他选修了人类学,后到世界各地采风,见识了五花八门的辣椒。他最早见识的是南美洲的辣椒。辣椒原是生长在智利深山里的茄科浆果,后来传到墨西哥被人工栽培。
  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也发现了辣椒。他没见过辣椒,并以为美洲是印度,辣椒是胡椒的属种,即兴奋异常。因为欧洲人是习嗜胡椒的。那时,胡椒的贸易航线是:从印度批发给阿拉伯人,再运到埃及批发给意大利人,然后运到威尼斯批发给各地零售商,又由零售商转销到欧洲各国。因运途遥远,运费高昂,又几经周转,层层加价,胡椒运到欧洲所在国的零售价就几乎与黄金相等。因而,当哥伦布见到新大陆随处都种植着辣胜胡椒的辣椒,岂能不兴奋!他着眼于贩卖胡椒的暴利,为了降低胡椒的成本,就将大量的辣椒种子带回欧洲,并在地中海周边种植。之后几个世纪,欧洲人又将辣椒传入非洲和亚洲。哥伦布用航船征服了美洲,而美洲辣椒也以它的热烈品质征服了全世界。
  近现代,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辣椒,一个世界性的辣椒运动早已兴起。因为辣椒能为盘中餐增添火热的感受和无穷的滋味,它的刚烈炫酷的性格,也象征着朝气蓬勃的人生,又能为敢尝它的人培养勇敢精神。据外国医学家归纳,辣椒的辣素、杀菌素和居一切食品前列的素生素C,能治疗和预防五十多种疾病,如消化不良、胃寒、风湿、腮腺炎、蜂窝积炎、多发性疖肿、下肢溃疡、抗癌等等。匈牙利科学家阿尔勒特·圣久尔吉,因从每一克红辣椒中能提取一毫克的维生素C,这一造福人类的成就使他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匈牙利也为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辣椒出口国。在英国,肥胖的怀特洛夫人听朋友介绍,吃辣椒能减肥,她就大吃辣椒,并买来英文版的四川菜谱学做川菜,一年内就脱掉了二十四号裙子,穿上十二号裙子,体重减掉四十四点五公斤。她这才明白为什么中国女孩都有那么漂亮的细腰。她的减肥经验被《泰晤士报》报道后,吃辣椒减肥的风潮就辣遍英伦三岛。近年,韩国的“腌制越冬泡菜文化”被选定为世界级“非遗”项目,这与韩国人世代挚爱辣椒的情结密切相关,辣椒也就投桃报李,为韩国的食俎文化做出了非同寻常的贡献。在墨西哥,每年要在杜伦乌市举办一次吃红指天椒的大赛,吸引来全世界的辣椒爱好者。这是智利一种公认的最辣的辣椒,又称“地狱之火”。一位立志要夺冠的选手甘莫斯,竟一气吞食了十三个红指天椒。几分钟后,他突然大吼一声,随即满口喷烟,满脸暴红,接着耳孔鼻孔也喷出烟来,跟着脖颈、双手又喷烟。瞬时,浓烟中又冒出火花。人们惊叫、骚动,有的去报警,有的去找灭火器,可是迟了,甘莫斯已被明亮的火焰包裹,火中挥发出强烈的辣味。约一刻钟后,他的全身已被焚毁。可见,他是要挑战勇敢的极限,却忘了掌控警用辣椒的底线。据说此后,保险公司再不给吃智利红指天椒的参赛者保险。
  据新华社电,红指天椒的辣度不久就被印度东部的“魔鬼椒”刷新纪录,该椒的辣度为一百万单位。后来,英国人尼克·伍兹培育出“无限”辣椒,辣度为一百一十七万单位,2011年获得吉尼斯纪录认证。又据美联社报道,美国人柯里种植的“卡罗来纳死神”辣椒,平均辣度达到二百二十万单位。这是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机构在2005年初依据斯科维尔辣度检测体系确认的。检测方法是把辣椒汁水稀释到品尝不出辣味,这意味着要把二百二十万单位的辣度稀释二百二十万倍,才能彻底中和辣味。美联社说,柯里是辣椒爱好者,四年来尝试种出世界上最辣的辣椒,终获成功。我想这种平均辣度比警用辣椒喷雾的辣度还高的辣椒,人是不能直接食用的,可为医药工业原料。柯里种植这种辣椒,一定会在周边围上栅栏,挂上危险标志才行。
  辣椒在中国
  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有两种说法:一从海上过马六甲海峡传入云贵、广西和湖南;一从西亚经丝绸之路传到新疆和陕甘宁。可是,辣椒外来说也遭到本土说的质疑,质疑者以大陆板块移动理论为依据,认为云南的地理、气候和纬度与南美洲的智利大致无异,大陆板块没有移动之前,太平洋两岸还是一个整体。因而,云南应该也产辣椒。何况,植物学家们又在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中发现过野生型小米椒。据此结论,辣椒也原产中国,并非由域外引进。我想,中国在世界上的椒民最多,嗜辣者庞大,得知辣椒并非国产,在感情上是一下子难以接受的。不过,中国至今也没有发现木本辣椒,在南美洲是有的。   实际上,辣椒在明朝还不成气候。它被国人渐多种植和应用是在清康熙中叶。那时海禁大开,促进了民间的海上贸易,辣椒经济带已具雏形。康熙朝人陈淏子撰《花镜》,对此记载得就很存真:“番椒,一名海疯藤,俗名辣茄。本高一二尺,丛生、白花,秋深结子,俨如秃笔头倒垂,初绿后朱红,悬挂可观。其味最辣,人多采用。研极细,冬月取以代胡椒。收子待来年再种。”从中可知辣椒起先最被当做花来观赏;因称“辣茄”,后被认为蔬菜(康熙朝刘灏等编撰《广群芳谱》,就将辣椒列入“蔬谱”);因“其味最辣”,又取代胡椒而当辣味调料。而辣椒入药、入馔,约兴于雍正以降。辣椒来到中国,大致是经历了花→蔬→调味品→药→馔的交叠和演进过程。
  如果换个视阈,勾勒一下辣椒到中国的扩张路线,大致是:一路从西北集结,经陕甘宁沿黄河而下,向中原挺进;一路从南中国集结,北伐湘鄂,向长江流域包围。两条路线的会合处就成为辣椒革命中心,国人都会将它指向四川。客观事实是川人整体吃辣椒的水平居全国之首。川人对辣椒的热情和挚爱,并层出不穷地输出辣椒经验,都值得赞颂。这是辣椒来到中国的荣幸,因有川人这般地弘扬它。
  辣椒来到四川,即与劳苦大众同甘共苦。据资料载,机动船之前,长江和四川各条水道都有纤夫,他们终年在溽热或阴湿、寒冷的江边跋涉,吃饭时便在岸边支起棍架,吊下瓦罐,放进米粮、野菜或鱼虾,添入盐、辣椒、川椒,炖煮后吃罢体内灼热,浑身冒汗,然后继续拉纤。这种食俗遂在各个码头流传。传到饭馆,又演进为麻辣火锅和麻辣烫。随着辣椒在四川的普及,更带来了川菜的巨大变化。是辣椒使川菜有了麻辣、酸辣、香辣、咸辣、鱼香、怪味等等特味。上世纪二十年代,董竹君开办上海锦江饭店,首先引进川味。抗战时期,南京政府迁至重庆为陪都,军政要员、显贵豪绅、文化耆宿等也随之入川,与川味有了近距离接触,亲口体验到辣椒的魅力。缘此,川味传遍全国。如今,川味菜馆为何能在五大洲星罗棋布?概因与世界性辣椒运动相吻合也。
  由于辣椒极具异花授粉而变种的特征,故而中国辣椒的种类是数不胜数的。云南山椒、广东柿椒、福建宁化椒干、浙江杭椒、湖南嘉禾辣椒、湖北石首尖椒、新疆阜康辣椒、西藏朗县辣椒、陕西线椒等等,不仅质优,还多为外销产品。中国还有四大辣椒产地:山东耀县、河南永城、河北望都、山西代县。还有三大辣椒之都:四川成都、山东益都、河北望都。在广大的农村及至城镇,你随处都能看到屋檐下挂着的红辣椒串,那是诗歌中的家园意象,望一眼都会有热量从心中挥发,温暖宜人。
其他文献
比小说还有味的《一叶日记》  去年是明治时代著名女作家樋口一叶辞世两个甲子周年祭。围绕着其文其人话题不断,从五月份开始,各大出版、传媒和影视业纷纷推出各种专项纪念活动。井上厦1984创作的反映一叶“斗贫”生涯的戏剧《头痛肩酸的樋口一叶》曾上演超千场,在沉寂三年后,今夏再度复活火爆热演。樋口一叶是近代文学史上非常独特的存在,身世寒微,没有学历也不曾婚嫁,却是明治时代唯一靠写小说为生的女作家。英年早逝
在近年出版的《杨绛文集》与《杨绛全集》的最后一卷中,都附录了杨绛自己撰写的《生平与创作大事记》(以下简称“大事记”),其中,有些故事与“记述”故事的方式读来令人觉得颇为有趣,值得研究者和“杨迷”细心考证。  一  “大事记”记录了很多杨绛的至亲,其中记述的最详尽的一是钱锺书,二就是杨绛的父亲杨荫杭。  有人抱怨杨绛“心思狭隘”,其表现之一就是“护夫心切”,为了力保钱锺书的名誉与权益,不惜和某些重要
记得王国维北京自沉后,同与他名列“清华四导师”之一的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在挽联中评价二人是“相逢平生师友间”,令人无限感佩。但他们之间这种真挚的友谊却并非后无来者,例如张君劢与梁启超等。张君劢(1887—1969),原名嘉森,字君劢,一字士林,号立斋,别署世界室主人。政治上,他早年追随梁启超,是“研究系”的骨干,三十年代发起组建国家社会党。文化方面,他一生坚守“唯心史观”,是二十年代著名的“科玄论
一  1884—1885年间,广西是中法战争的最前线,是援越抗法的主要基地。清政府抗击法国入侵的三支主力部队是刘永福的“黑旗军”、冯子材的“萃军”和苏元春的“桂军”。他们在中法战争中英勇御侮、奋勇杀敌的事迹广为传诵。6月27日,以中法之役广西关外各军迭获大胜,清政府赏提督苏元春三等轻车都尉并“额尔德蒙额巴图鲁”名号。赏前提督冯子材太子少保衔,三等轻车都尉。授予提督刘永福“伊伯德恩巴图鲁”名号及三代
春秋时期,我国经历了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随后儒、道二家脱颖而出,交替占据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至两汉之际,佛教由古印度传入我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趋于兴盛。至隋唐时期,我国佛教已宗派林立,蔚为大观。然而,唐代中后期的武宗灭佛运动(史称“会昌法难”)却给了佛教以致命性的打击,在那次遍及全国的灭法运动中,中国佛教几乎所有宗派都全军覆没。这些宗派——包括唯识、三论、天台、华严、律宗、密宗等等失去了寺庙、寺庙
无论多久,他始终是孩子的伙伴  苏炜先生在《落鸿孤烟渔樵话》中有一则趣谈,是讲张爱玲的死讯传回北京,内地文坛许多人士第一反应是“张爱玲原来还活着”,不仅如此,无论是电影作品还是专事研究张爱玲的人,都在张爱玲生时将其作为“已故之人”对待(笔者也一度以为她民国之时就辞世了),而其“虽生犹死”的意象往往来自于读者对其作品的感受,不得不说,这种奇特现象某种程度上展现了她作品的特色与魅力。  讲这个例子是因
“峨峨曾文正,崛起由湘乡。雄奇隘宇宙,独与韩公当”。这是刘乃晟在《张廉卿(裕钊)先生寿诗》里的两句话。曾文正,指的是曾国藩;韩公,即韩愈。这两句诗意在赞美曾国藩的古文可与“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文公相提并论,虽不无溢美之嫌,但也大致属实。  曾国藩何以能与韩愈相提并论?在表面现象的背后是不是有着某种必然的关联。当我冥心追溯,回到一百多年前的那段岁月,渐渐发现,在曾国藩的历史世界里,韩愈早已成为一个不可
隔海叩桐寻旧韵,过山问曲祈清音。  惟求借得水天色,一湛碧澄润此心。  ——题记  2007年初夏在台北,与张大春兄久别重逢,相叙甚欢。先上“鼎泰丰”吃小笼包,又到一个熟人开的茶酒吧赏茶品酒。酒酣茶酽之间,两人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慨叹今天被称为“旧体诗词”的传统中国诗道的中落。  我闻说张大春现在以“传统诗道托命人”自命,在网上专门开辟了自己的诗词博客(台称“部落格”),几乎以“每日一诗”的书写实
一    在《第三帝国的兴亡》这本书中,美国著名记者威廉·夏伊勒曾描述过这样一个情节:纳粹统治时期,那个叫人闻之色变的盖世太保头子——希姆莱,也曾是一个涉世未深、懵懂无知的青年,当年竟然为参加哪一个政治组织而伤透脑筋,踌躇再三。当时的德国,政坛上异常热闹,有各式各样青年组织。最后,他选择了“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纳粹。而选择的原因,并非是赞同希特勒的执政纲领和纳粹信仰,只不过是那身
“谶纬”是兴起于西汉末年,盛行于东汉的一种重要社会时潮,是当时社会之显学,无论在政治还是文学上,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谶纬是经学神学化的产物:谶是神的预言,即所谓“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纬相对于经书而言,先有经后有纬,是配合并围绕儒家经典来阐释经传的,经与纬相辅相成,互相发明,不可或缺。《四库全書总目提要》就说:“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谶与纬本不相同,但由于纬书中有谶语,而谶也依附经书,故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