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印从书出”理论的发展脉络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3874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篆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印人们从一开始便注意到书法对印章的影响,特别是对篆书的研究,及书写水准成为篆刻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尺。在许多代印人的实践和创新中,有见识的篆刻家便以书法入印,将书法的艺术规律用于印章,利用这点来探索新风格。
  【关键词】:书法;印章;刀法;理论发展
  在篆刻艺术中,有几个重要理论一直推动着篆刻艺术的发展,如“印宗秦汉”、“印外求印”、“印从书出”等理论,这些理论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无数的印人。接下来,笔者将用几个分期阐述“印从书出”理论发展的过程和影响。
  一、萌生期
  元吾丘衍作的《学古编》,其中“三十五举”被视为印章理论经典,前十八举谈篆书,后十七举中多处谈到书法入印的规律。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三举,三举曰:“学篆书必须博古,能识古器,则款识中古字神气敦朴,可以助人。”此举体现了篆书的重要性。吾丘衍著三十五举时,篆刻艺术的实践尚在初级阶段,他的这种先明之见实开后人“印从书出”之先河。
   明代在理论和实践上秉承元代文人篆刻,并有所创新。朱简算得上是一位独具胆识的篆刻家,关于书法和印章的密切关系,在其印论《印经》中阐述尤为精辟。朱简大胆地抨击当时“以钝为古,以碎为奇”雕镂刻画之恶习,其目的是纠正被人们颠倒了的书法与刀法的主从关系。朱简是第一位在印章中指出刀法表现笔意的篆刻家并且付诸于实践。他的笔意表现论给后人以十分宝贵的启迪,可以说朱简是“印从书出”理论最初开拓者。
   明朝成为中国印章艺术史上借古开今的新时期,清代则在它所取得的成就上继续发展,达到可以与秦汉时期相媲美的又一个篆刻艺术高峰。清邓石如在书史、篆刻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的书法对其篆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据史料记载邓石如在金陵梅缪家遍观秦汉以来金石所藏,眼界大开。由此他在篆书上熔历朝各碑为一炉,自成风格,又利用书印中的通感相辅相成,所以他把自家面貌的篆书直接刻入印中时,既能一变当时“仿汉”的旧习,形成了以园劲胜,风神流动,富有笔趣的印风,印法不变,在这表现了强烈的个性,从古人的规范中走出来,做到了“印从书出”。
  真正能传扬邓派印章的是吴让之,他用刀如用笔,“写”的意味比邓石如更浓,真正达到书印合一的境界,但是吴让之未能理解邓石如思想的全部。晚晴杰出的篆刻家赵之谦要比吴让之技高一筹,赵之谦认为既然邓石如开启了“印从书出”之路,吴让之就应该以此理论为准绳去创造新的境界,自创门户。尽管赵之谦非常钦佩吴让之,但对吴让之未有创新的突破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说吴让之“谨守师法,不敢逾越”。正是这种勇于独创的思想指导下,赵之谦将邓石如实践的“印从书出”理论加以进一步的发挥,仅此一点,他就称得上历史上最有胆魄的篆刻家了。
  二、成文期
  翻开印章艺术发展史,到了赵之谦这一页,“印从书出”理论就有了具体明确的内容,这内容在赵之谦的印跋中有明确的表述,“印从书出”:将书法之笔意、墨趣引进印,以刀代笔,书印合一。赵之谦在为魏稼孙所作“钜鹿魏氏”一印印款中说道:“古印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此意非我无能传,此理舍君谁可言。”读此诗句,似乎可以想见赵之谦自负神态。他约三十四岁刻的《悲翁》,款云:“由宋元刻法迫秦汉篆书。”追求“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强调刀笔的统一和秀美的结体。尽管赵之谦一生所刻不到四百方印作,但他已站到了清代篆刻的颠峰。其中诸多的历史经典,影响着后来的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赵叔儒、易大厂,直至现在这一百多年的整个篆刻史。
  三、发展期
  清末大家吴昌硕擅长写石鼓文,也曾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印中求书法的墨趣,并特别能体会书法笔墨在印中的重要性。他将石鼓文笔意融入其中,以自身的实践推动书法与篆刻相结合,表现出篆书所具有的一种雄强圆润的艺术风貌。这一时期的篆书及印章艺术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能入印的文字比以前更为丰富,尤其在印章的边款艺术中表现的最为充分。无疑,吴昌硕已将“印从书出”之路开拓的更为广阔了。
  近代大艺术家齐白石脱胎于赵之谦、吴昌硕,他在“白石印草”自序中记载了自己学印的历史,可以使我们清楚的看出他是遵循“印从书出”之道:
  “余之刻印,始于二十岁以前,最初自制名字印,友人黎松庵借以丁黄印谱原拓本,得其门径。后数年,得二金蝶堂印谱方知老实为正,疏密自然,乃一变,再后喜《天发神谶碑》,刀法一变,再后喜《三公山碑》,篆法一变,最后喜秦汉,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
  书中得印,蝉蜕龙变,他不仅从多种篆书的融合中,寻见了自己个性的发挥点,也使自己的印章独具手眼,法自我立,这种强调以己之书法入印,方能得心应手自书机抒的思想。正是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到齐白石能一脉相承又各有个性自成流派的最重要因素。
  “印从书出”,是探索性的创新,但是它的成功与否,依然要看其书法能否与刀法有机的作为整体结合起来。这是篆刻的基本美学。“印从书出”就是说要在印外的书法资料中获取滋养,以书法的风格决定印章的风格。因此,书法艺术不断出新,地下出土的古代资料不断出现,从新方面将使“印从书出”成为印章艺术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从而推动着篆刻艺术的发展和前进。
  参考文献:
  [1]《历代印学论文选》 韩天衡,西泠印社出版社
  [2]《书法文库-方寸天地》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8年
其他文献
笔者作为一名英语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MTI),在做了很多翻译练习之后发觉翻译水平一直原地踏步,提高不明显。在和师友、同行交流后发现了部分问题,现在把这些问题写下来,并提出所获得的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供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学习。  问题一,做翻译重数量不重质量。很多翻译学习者做起翻译练习来是非常卖力的,一次性做800-1000字的翻译。比方说,笔译三级,每篇都是1000字左右,那么花多少时间来做呢?也就
期刊
【摘要】:郑州是河南省的省会,郑州方言是研究河南方言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一直以来,在河南方言的整体研究中,郑州方言很少被作为研究的对象,尤其是郑州方言词汇。本文通过对郑州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归纳出郑州词汇的造词特点,为河南方言研究的全面展开而努力。  【关键词】:郑州方言;普通话;词汇;造词特点  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汉语在不同的地区的发展是及其不平衡的,
期刊
【摘要】:四川青年诗人陈宇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朴实,情愫贲张,韵味浓郁,饱含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刻的人生体验,反应了他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观察与思考,对故乡、对亲人朴实而真诚的热爱。  【关键词】:陈宇;诗集;山涧春色  四川武胜青年诗人陈宇,常年从事野外工作,穿行于山水之间,歌吟于大地之上。他十几岁时就开始写诗,已持续二十多年,出版了《音乐的河流》、《山涧春色》两本诗集。他的诗歌题材广泛,语
期刊
【摘要】:近年来,中职教育在我国出现了快速的发展,在取得相应成绩的同时,也凸显了许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矛盾就是中职教育的管理不能和企业的经营理念相匹配。面对这样的情况,中职校提出了把企业的管理理念纳入到中职教育的管理当中,把企业的相关评价机制和运行管理制度结合运用到学校的管理当中来。当前,我国中职校正在积极探索,致力于开创学校的教学管理和企业的经营管理相结合的全方位教学管理模式,从而实现教学管理
期刊
【摘要】:莫泊桑的《一生》[1]塑造了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出身的美丽、善良又温柔的小姐约娜,她结束修道院的生活回到父母身边,展开了对爱情的憧憬,却被伪君子于连欺骗、背叛。她将全部的爱寄予唯一的儿子保尔身上,怎料儿子外出读书后沾染了不良社会风气,赌博、找暗娼并生子。约娜的人生理想不过是一个幸福的妻子和母亲,却被现实残酷地毁灭。这是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约娜的家庭环境以及约娜自身没有独立意志所综合的必然产
期刊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俗话说的真到我心坎里,我觉得我特幸福,因为我家有四个疼我爱我的大宝贝。他们各有各的个性,有时候让我啼笑皆非,有时候让我受益匪浅,更多的时候是让我暖到心里。因为他们,我的人生变得五光十色,有滋有味,再没有寂寞漂泊的感觉。  1、执拗的老顽童  我的爷爷是个有点执拗的老爷子,常常让一大家子啼笑皆非。  自从他退休后,就特别喜欢修自行车,对修车的痴迷已经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期刊
【摘要】:《干校六记》是杨绛从干校回来后所写回忆性散文集。朴实,“低调”的语言风格却句句打动人心,令人忍不住流连在作者的一个个故事中去。但是对于英译本来说,如何让目标读者能够有跟源语读者最贴近的理解和感受呢?本文通过不同译本的对比,从翻译风格,规范,技巧,如隐逸明示法,直译与意译,翻译补偿的原则与类型等方面对比,讨论了不同的翻译风格与技巧,并总结出葛浩文的译本综合来说是让目标读者对《干校六记》的最
期刊
【摘要】:着不同之处,本文试着对它们进行辨析,以求得较为恰当的解释,如有不当之处,尽情方家指正。  【关键词】:《孟子集注》;《孟子译注》;注释;辨析  宋代朱熹对《孟子》其中一些篇目词语的注释与今人杨伯俊的注释存在差异,比如《孟子·梁惠王上》“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中对“后”的注释,朱熹解释为“后,不急也”,而杨伯俊则解释为“后,怠慢”。类似的对于同一词语的不同解释的情况还有几
期刊
罗力,1960年生于四川西昌,祖籍重庆。曾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56176部队,于1983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1987年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四川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系主任,副教授,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学会委员。曾担任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指导教师,指导完成实验课题五项;主持重庆市级研究课题两项,教改课题一项;作品《金银珠宝》,《恋爱婚姻》在“八五”期间具有代表性被《中国美术报》专题介绍,并编入《中国当代美术
期刊
1、七夕叹  年年七夕来眼前,多少情人未团圆。  今人难解古人意,葡萄架下空流连。  2、七夕缘  牛郎悄悄迈向前,织女戏水仍悠闲。  河水清清照倩影,凉风悠悠润心田。  小伙撩裙不羞涩,姑娘索衣步子姗。  一见钟情承天意,七夕相会也是缘。  3、七夕情  不慕荣华私下凡,甘留红尘巧谋画。  矜持织女走针线,憨厚牛郎扶犁耙。  严酷天条不畏惧,隔河相望度年华。  一年一度鹊桥会,七彩云上喜泪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