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定位与教学探析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cade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概况,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文章从课程性质、目标和内容定位三个方面,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定位进行了分析。最后,文章提出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策略,包括:深入领会“基础”课程性质,提高教师自身责任意识;明确“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提高教学针对性;完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课程定位 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程诗淇,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1-224-02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简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是高校中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这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注重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科学健康的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同时,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使同学们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真正做到学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护国家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基础”课程的开设,旨在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等问题,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服务。虽然,“基础”课程在各高校的开设时间并不长,但是原有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都具有较长的开设历史。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没有充分关注“基础”课程的内涵,而只是考虑怎么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于是课堂变成了满堂灌,老师讲,学生一遍一遍的背诵各种定义、问答题。最终学完这门课程以后,学生所感受到的就是学会了几个名次,记住了几道简答题。另外,只重理论、不重实践;只重教师、不重学生;只重表象、不重内涵的现象比较严重。究其核心原因,依然是没有对“基础”课程进行一个很准确的定位,正因为不能准确定位,所以也不能站在更高层次上,全面的认识这门课程。因此,在新的教育背景和社会发展形势下,我们有必要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对“基础”课程重新进行定位,并结合这种定位探索如何有效开展“基础”课程教学,为推进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完善提供新的策略。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定位分析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性质定位
  “基础”课程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是一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重要精神为指导的一门课程。从另一个层次来看“基础”课程,更是一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的教育为主要内容,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导、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的一门公共理论课基础学科。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基础”课程重点要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做忠诚的爱国者;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人生、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人生价值观;帮助学生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切实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同时,“基础”课程学习成果,还能进一步渗透于专业课程学习,形成后续专业课程良好学风,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和明显促进作用。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定位
  “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程在学生高中文化基础和思想道德素质基础上,系统地进行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与法律素质教育,和后续课程《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政策报告》课程衔接得当。因此,“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既要与后续课程衔接得当,还不能与高中时代所学的政治课程重复;既要体现当代大学生个人素质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学生对课程的实际接收能力。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策略分析
  (一)深入领会“基础”课程性质,提高教师自身责任意识
  教师是课堂秩序的第一责任人,体现课程内在的价值,提高教学质量,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责任意识。如果连教师自己对课程都没有足够的认识,自己都没有感觉到一门课程的重要性,何谈教书育人?何谈高效课堂?对于很多高校来说,表面口号上重视“基础”课程,实际操作中忽视的现象非常明显。部分教师,甚至是“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都认为,学生学的知识最终只有专业课程才能对就业和发展最有利,而且最直接。这实际上是没有对“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到位,也没有真正理解课程内涵。实际上,一个学生是不是能够在未来为国家做出贡献,是不是可以全心全意的为社会、为人民服务,他的专业知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依然是他的政治信仰、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如果一个人的道德都不过关,那么即使他有再扎实的专业知识,也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此,在新时期,各高校需要加强对“基础”课程任课教师的培训和引导力度,使他们充分认识“基础”课程在学生成长和发展中的重要性,积极的调整授课思路,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当然,提高教师责任意识,使他们更深入的领会“基础”课程的价值,还需要高校在制度约束和奖励激励方面双重努力。比如,在学生中开展“我心中最喜欢的老师”评选活动,说课讲课比赛活动,定期的聘请专家进行“基础”课程培训等。   (二)明确“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提高教学针对性
  针对“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各高校一方面围绕中央教育发展的精神,另一方面也都结合各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完善。但从目前高校基础”课程教学目标设立的情况来看,依然有不少高校未能真正践行中央的精神,也没有能有效的成为支撑学生道德素养提高的平台。为此,各高校,首先需要在明确,在教学目标确立上要与中央的教育精神相一致,参照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本着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保持高起点、高要求,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高素质人才方面的特色和作用。第二,各高校还需要结合各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文化积淀等,进一步跟进时代发展,力求最大限度的适应新时期时代发展的特点和大学生成才的素质需要,教材在内容体系、重点难点等方面都作了一些调整和变动,着力体现了高起点、高目标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上确立更为高远的目标,发挥该门课程应有的人才培育作用。而且,为了强化“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各高校还需要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培养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在教学目标上有所区别。比如,工程技术类的专业和管理类专业之间、本科和专科之间、重点本科和普通本科之间等,都要有所区别,这样更有利于教师有的放矢的设计教学目标。
  (三)完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
  现行的“基础”课程教材,连同绪论,一共九章知识,涵盖了对大学生的引导、对个人信念的塑造、美好家庭的向往以及相关的法律基础知识普及等。长期以来,很多高校都认为“基础”课程是一门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通过理论教学中的条条框框来实现教学目标。实际上,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的,以及时代需要的,绝不仅仅是通过照本宣科的讲授就能解决的。而且,教学过程中,离开了教育对象的内在需要,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难以“入耳入脑”,那么再好的理论也只能束之高阁。同时,大学生朝气蓬勃,富于创新,批判性思维强烈。要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所喜欢的活动,必须结合大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和他们内在的需求来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此,我们教学设计中,首先就要本着从大学生最关心、最容易出现困惑、最希望解决的有关问题入手,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大学生的心理和发展需要,从理论的高度作出回答。第二,我们还要更多的采取理论讲授和小班研讨的“合作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和研讨的热情,变“灌输”为“主动热情地参与教学”。让大学生在愉快和富有成就感的氛围中得到提升;第三,在教学中,还需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力求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学生专题演讲、案例讨论、礼仪活动和参观调查,丰富教学活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6]。
  五、结语
  总之,针对现阶段日益变化的教育背景,以及多元化的学生思想动态,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基础”课程内在的价值,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因此,这就需要各高校及任课教师,不断的提炼“基础”课程内涵,在实践中总结教学方法,深挖课程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基础”课程更好的服务于高等教育,为培养更多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扎实专业素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海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问题.科技教育创新.2011(23).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出版信息不详.
  [3]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定位、特点及教学条件的思考.出版信息不详.
  [4]孙英.思政课实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中国教育报.2007-09-22.
  [5]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9).
  [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出版信息不详.
其他文献
在长期的实习教学车削螺纹时,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往往容易产生刀具与主轴之间的运动,甚至因某些环节产生问题,导致车削螺纹时出现故障,对正常生产造成影响,所以对此问题应要及
摘要: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的教学科目,它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在高考项目里也没有必须的要求,但体育与学生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而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学习就会缺乏精力,这也就是说,体育从侧面影响到了文化成绩。而现阶段,体育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教学方式、教學目的、教学课程上都有着不小的漏洞,急需一定的对策来改善。  关键词:中学体育;问题对策;解决措施  体育课有着特殊性,表现在它有着很多的室
作者简介:张宇晖(1988-)女,山西翼城人,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2012级比较法学研究院中德比较法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德比较民商。  【摘要】对违反法律禁令的法律行为的处理是一个关涉公法与私法关系处理的重大问题。在德国于违反法律禁令的法律行为不是简单地否定其效力,而是法官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区分对待,以期符合实质正义。我国从开始对私法自治严格管制,使得违反禁令一律无效。到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而进行灵活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已经应用到各行各业中,这就要求各行从业人员掌握相应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中职学校的任务是向社会输送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了让中职毕
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中,作为渠道输水渗漏损失有效降低的主要方式,渠道防渗在灌溉用水大幅度减少的同时,还能够保证地下水位的有效降低,是避免土壤次生盐碱化,防止渠道冲淤、坍
摘 要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三个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号召,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包含有十分深刻的内涵和思想,它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规律、培育的内容以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等内容。“培育思想”的提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胡锦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思想  作者简介:李振华,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
摘要:针对当前高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具体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通过学校组织开展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活动,并对此运用有效的教育方式,可以有效地对高中生心理健康进行干预,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对高中生存在的和容易发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引导和预防,从而促进高中生养成一个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推动高中学生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教育;高中生;心理健康干预
人食五谷杂粮,孰能无病?俗话说“十人九胃”,即十个人之中就有九个人患有肠胃疾病。为了让这部分患者得到真诚的关爱,青岛市市立医院秉承着“救死扶伤,奉献社会”的医院宗旨,分秒必
摘 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基础课程,旨在通过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情趣,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即反映了课程的性质,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特点,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 理论联系实际 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道德  作者简介:张风华,三峡大
[摘要]师范院校学生的体育意识不足,体质的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师范院校学生的体育意识既事关其本人体质,更会通过职业因素,在其将来执教的过程中而影响到其学生。因此,不能忽视师范院校学生体育意识不足和体质下降问题,探讨增强师范院校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质的对策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师范院校学生 体育意识 体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