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二章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inf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儿花
  我家园子的东北角,生长着一片马兰花,一簇一簇的马兰花剑一般的叶子修长高雅,每到四月,淡蓝色的小花一朵一朵地竞相开放,在园子的一角怒放成了一个小世界,就像一个“世外桃源”。
  小孩子都有一颗好奇的心,老儿四五岁的时候,不知道从哪弄来一株马兰花苗,栽到了园子的一角并每天浇水,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呵护,小小的马兰竟然成活了,于是,我就叫他老儿花。其实,老儿不止栽下过马兰,还把一粒苞米放进一个罐头瓶子里,把瓶子挂在树上,不久,一棵小玉米苗就会在瓶子里长出勃勃生机,媳妇就小心翼翼地把这棵玉米苗移栽到地里,让它能够跟其他玉米一样,去经历着春天,夏天和秋天。
  儿子们从小知道心疼妈妈,我打工不在家,一垧多地全靠媳妇自己侍弄,园子里就难免有些杂草。这时候,老儿子就会拿着锄头开始帮忙铲园子,边干还边嘀咕:这草太多了,帮妈妈干点吧……后来被邻居发现,及时制止了老儿子的“爱心行为”,因为已经把柿子苗干掉好几棵了!
  由于工地忙,脱不开身,媳妇一个人在家实在侍弄不过来,很多人家都已经挂锄了,媳妇还在地里拼小命,儿子们孝心有加,放学后主动去帮助妈妈铲地,有了前车之鉴,媳妇就让儿子们铲空垄。当时天旱,媳妇在另一块地远远地看见俩小东西铲得直冒烟,这“风景”不是谁都能看见的,比如我。干着干着,两个孩子不知道为什么打了起来,只见一个扛着锄头在前边跑,另一个拎着锄头在后边追,媳妇这边哪有心思干活,急急忙忙跑去拉架……
  儿子们在家淘气,出门打仗,老儿负责惹事,大儿负责“摆平”。农村孩子皮实,打仗骂人也是常有的事,男人都外出打工,女人哪能管得住这一帮一帮的“小土匪”,经常是打完之后各自回家,自己就把身上的疼痛忍下了,大人知道了又要挨打。只是有一次事情鬧得大了,人家大人领着孩子找上门来,才知道大儿把后院大他两岁的小刚用铁锹把脚砍坏了,媳妇赶紧领着小刚去小大夫家包扎、打血清, 又花了十三块钱买点红伤药算了事。农村人厚道,乡里乡亲的不会讹人,要是在城里这可能算不小的事。还有一次,红松大姥来家里先后找了十几次,找一次大儿把红松打一次,后来也不知道怎么了结的此事,媳妇可没少在孩子身上操心。
  儿子们在外边不让人省心,在家里也不是省油灯,媳妇对他们平时管教很严,母子之间经常会产生矛盾,这时候,儿子们就会联合起来跟媳妇“斗争”。在我刚刚出去打工不久,两个儿子突然就不跟妈妈在一个屋里睡觉了,媳妇每天非常累,哪有那么多心思想这些,也不管他们,以为孩子大了应该有自己的空间,随他们去吧。谁知第二天两个孩子起得很早,到外屋看着妈妈说:“妈,昨晚上啥感觉,是不是害怕了?”到了这个时候,媳妇才恍然大悟,原来两个孩子突然不跟她一起睡,是对她的严格管教的一种报复,以为妈妈一个人要害怕的,还等着求他们呢!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两个孩子抬着一个空塑料桶,装作很吃力的样子放在媳妇面前说:“妈,我们给你准备了一份礼物,你自己打开看看。”媳妇没有多想,打开一看,“妈呀”一声差点吓哭了……原来桶里装的是一个特别大的花虫子,这是一种叫“看树狗”的虫子,不但长得大,样子也非常吓人,媳妇天生怕虫子,每到夏秋之际都格外小心,生怕跟虫子不期而遇,儿子们就是利用了媳妇的这个弱点。这次报复成功,两个孩子兴高采烈地玩去了……
  要说最对不起的是老儿子。老儿子小时候非常省事,不哭不闹。由于父母岁数大了,带一个整天不知闲的大儿子已经是筋疲力竭了,只好用一根带状绳子,一头拴在老儿子腰上,一头系在窗框上,我俩出去干活,一系就是一个上午或者一个下午。孩子困了就自己把小褥子铺上,枕上枕头,盖上被子睡,醒了把被子叠得板板正正的放在一边,等稍微长大一点,就带着去地里干活,每天把老儿子小脸晒得通红,奇怪的是,越晒越白里透红,粉扑扑的好看,我们看着充满了无奈和心疼!
  还记得老儿子跟我们在地里作了一首诗:太阳出来照懒虫,懒虫就是我爸。就这么可爱的老儿子,有一次差一点就被耗子药要了小命!
  有一天,大儿子突然跟在妈妈后面磨叽说,我老弟吃红面包了,我老弟吃红面包了……当时媳妇正忙着干活,就嫌他烦人,也没理他,妈妈不管,大儿就在我面前说,吓得我起来就去找老儿子。
  原来,所谓的红面包是我放在西屋角落里的普通面包,上边抹了耗子药。老儿子吃了红面包就在一个角落里打蔫儿了。当我找到老儿子的时候,看见老儿子正在西屋吐红色东西,送医院怕来不及,我不由分说地把洗衣粉倒在水里,让老儿子猛喝,老儿子也听话,喝了很多很多,后来就吐了很多很多,一直吐到胃里没有东西。过了两三个小时,老儿子说饿了,我心想,这下好了,就给老儿子泡了一碗方便面,在端上来的同时,老儿子说:“大碗面上桌喽。”这一句话差点把我说哭了,老儿子终于没事了!
  再大一点,大儿子就能照顾老儿子了,老儿饿了,大儿就给他炒饭,用大锅烧火炒饭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两个儿子上学也没用大人接送过,只是大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东院邻居家孩子上学带着大儿子。后来大儿子能自己去幼儿园了,还带着村里的好几个孩子,等到老儿子上幼儿园,大儿子就能带着他了。三里多地的距离,现在想来心里不是滋味。
  大儿子从小就很有办事能力,领着大他一岁的邻家孩子买药,一个大夫家没有便去了另一个大夫家,最后又到很远的供销社买到了,回来问他怎么想的,他说,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一定要买到药!
  如今,两个孩子已经去了外地工作,这些故事只有在回忆里生长着,而且特别茂盛。老儿花现在变成了一丛一丛的,并且连成了一片,花开时节,在一个不小的角落里争相怒放着、好看着,那花蓝得纯洁、蓝得透彻、蓝得醉心。每次想儿子的时候,就偷偷地看看老儿花,每次看见老儿花,就想起了儿子们,想起了他们小时候可爱的样子,想起了他们的点点滴滴,他们就像这花一样,自然生长、傲气不俗,于是,我更加喜欢这一片叫老儿花的蓝精灵了。
  老婆菜
  满园野菜正飘香,又是一季春日长。春天虽然已经过半,我家乡的大地却刚刚在积雪覆盖下挣脱出来,松软的土地在裸睡中悄悄地苏醒,许多文人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怀,把春天歌颂得草长莺飞、柳绿花红,让人感觉五颜六色的春天似乎真的来了。   早上起来,每天都在眼皮子底下很固执的园子,忽然变了样,也许因为今天的风特别大,也许是平常没有太在意,一不留神,一片一片的荠荠菜、苦麻菜、婆婆丁、车轱辘菜,争先恐后地钻出了地面,弄得人目不暇接。由于春风干燥,人容易上火,这些野菜正好派上了用场,它们不但能解馋败火,在很久以前的特殊年代,据说还救过无数人的命。
  听岳母说,挨饿那年,也许是上天眷顾穷人,那一年的荠荠菜长得特别茂盛,漫山遍野的剜不尽,剜回来的荠荠菜做成菜团子,到现在还能感觉出来那种香甜。如果不是这些荠荠菜,不知道会是啥样的结果,岳母时常感叹。头些年我也看到过一篇关于荠荠菜的文章,写的大约也是挨饿的年代,而我小时候却没见过这么好的东西。听父亲说他小时候,奶奶就特别爱吃野菜,每次吃饭都是先吃菜,等到孩子们吃完了剩多少饭就吃多少,现在想来是奶奶怕孩子和爷爷吃不饱。
  小时候, 每天放学第一个任务就是上山剜菜,最早是从春天的苦麻菜、婆婆丁开始,一直到后来的曲麻菜、灰灰菜、茵茵菜以及一切人和猪能吃的野菜。再后来到了秋天,就开始撸草籽和一些成熟的果实。那时候的猪基本上不喂粮食,顶多是用捞饭之后剩下的米汤,趁热把剜回来的野菜烫一下,然后兑上秕谷和糠就成了猪最爱吃的美味,这样的猪食猪吃得特别起劲,能听到呱嗒呱嗒的声音,用姨表姐的话说就是“咣咣地造”。
  从小家人就说我傻,傻到二哥晚上看电影掉在地上的手电筒,被我捡起来喊了一声“是谁的?”结果旁边一个女子说:“我的。”说完从我手里拿过来就消失了,等到二哥尿尿回来一问,我当时就傻了眼……类似的事情可不是一次两次,我也因此得名“三傻子”。
  我每天放学回家都老老实实地去剜菜,一次都没有含糊过。二哥可不傻,很多时候放学就跑得无影无踪,等吃饭的时候拎着空筐回来 ,母亲问他菜哪去了,他就说倒猪圈里去了。或者有时候菜剜得特别少,就去西大沟用水把菜泡一会儿,这样菜就很水灵,而且显着很多,然后把菜筐底用树枝垫起来,看着满满一筐的样子。类似的事情我从没干过,所以很羡慕二哥的本领,这伎俩居然一次也没有露馅儿,当然我是不敢告发的,怕二哥揍我。
  由于我每天都把鄰村的同学杜文国领到屯子里来剜菜,小伙伴们还因此埋怨过我,说我们把曲麻菜都给剜少了。
  第一次在我家看见荠荠菜的是我媳妇,她在园子的一个角落里发现一棵荠荠菜,就特意留了下来,以至于后来它在园子里“泛滥成灾”。以前从没发现过荠荠菜,当然我也不认识,仔细想来,可能是媳妇儿在岳父家拿了什么种子,不经意间把荠荠菜种子带了过来,要不然我以前怎么会没见过?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我管它叫老婆菜。
  今天老婆剜了一大盘子荠荠菜和婆婆丁,还有一些苦麻菜根,虽然苦麻菜很苦,却是祛火明目的好蔬菜。今年头一次吃到这美味,所以在朋友圈里晒一晒,惹得好多朋友垂涎欲滴,这感觉比他们经常晒大鱼大肉还过瘾,也许这就是我自娱自乐的小满足吧。
  作者简介:杨成军,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参加过全国青年词曲作家高级研修班、鲁迅文学院吉林省作家培训班,吉林省十大农民作家、2018吉林省阅读推广大使。出版过诗集《如果有可能,我带你去远行》《我是农民工》,原创歌曲《出门人》《如果有可能》《工棚酒歌》《农民工》等分别获得过全国打工歌曲大赛银奖、铜奖、优秀奖。
  (责任编辑 徐文)
其他文献
我从一个娇小的身影上体味到与母亲一般慈祥的爱来,这是一位老人所给予我的——她正迈着蹒跚的步履,从门里迎了出来,欢喜地将我抱起……  母亲支好车子,然后与外婆一同走进屋里去。外婆与母亲亲密地交谈着,相互问起最近的生活状况,都各自说好。而此刻的我,正被外婆抱在怀里。我紧紧地依附着外婆的身体,搂着她的脖子,俯在她的肩上。然后,我又被外婆放到膝上。她的双膝不停地抖动着,手抚摩着我的小脑袋。老人仍然一脸地欢
期刊
鼓楼同古老的小镇一样古老。  鼓楼位于小镇最东头,青砖青瓦结构成斗檐拱壁,楼门朝东,进门爬梯登上二层,四面大窗分向东南西北。据传中央原有一架大鼓,后来不知怎么就没了,顶上木质天花板,蒙蔽着尘灰蛛网。这里远离街心,人迹罕至,道路已为荒草埋没。间或有三两少年,登上楼去,遥想当年鼓声是如何浑厚,如何诚笃,黑天紧风抑或星稀月朗的夜里如何耿实地伴小镇人安眠,催小镇人早起。  此时,外面忽地热闹起来。  有人
期刊
一  那时大人们常说,现在雨城潜入了一批“瘾君子”,隐藏在各个角落,晚上大家最好不要在大街上四处走。而哑女安筱玥,却为了寻找一只流浪的小猫,在大晚上整整跑了五条街巷,最后来到了雨城最僻静的巷角。  “你的红唇,真好看。”  鹅黄色的路灯下,一名穿着牛仔服的男子用手轻扬女子的下巴,并用轻浮的语气说出那句很容易让人陷入遐想的话。女子穿着紧致的上衣,丰腴的身材尽显无疑。整幅画面,暧昧的气息无处不在。尽管
期刊
宗小宁身材高大,在模房数他最有“颜值”。他不迟到、不早退,厂里的基本制度都能遵守,可就是没干劲儿。一个月下来,他顶多做一套模,老板多安排一套,他不敢不接,可就是不能按时做出来。久而久之,老板就不再给他安排了。模具这个行业,一个师傅带一个学徒,赶一点的话一个月做三四套模不在话下。可宗小宁吊儿郎当,俨然一个混世魔王,老板不是不想炒掉他,而是炒掉他之后找一个人顶职难。这年头模具师傅有点稀缺,好些模具厂敲
期刊
欲来春秋窃光阴,余生几人几昏晨?  ——题记  夜来凉生,冬日的肃冷反倒使我觉得清醒而沉静。冷风泠泠,所过之处,枝头的残花落了,叶子飘飘然,不情不愿地也跟着掉了。唯此时,方才看清了枝枝条条原本的样貌。如人生一般,走过了春花秋实陪伴的幸福,电闪雷鸣、雨打风残离别的痛苦,最后,剩下的就只有自己。  近来,听闻过几场亲离后,我反常地沉默。独处的时光里,总容易念及我的亲人。人生啊!苦难的日子里,总使人觉得
期刊
位于华北平原上的北京,面积16800平方千米,是深圳的8倍多。它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一夜之城深圳与之相比,似乎无地自容。但我觉得,阔大的地域,悠久的历史,既是北京的优势,也是北京的囿势。  北京,每一寸土地都目睹过血雨腥风,每一段宫墙都镌刻着风云变幻。它是一座不能轻易读懂的城市。下面的文字是我对北京的一点表面印象,难免如盲人摸象,贻笑大方。  北京是金色的。北京街头,最美
期刊
“同学们,明天要期末考试了,希望你们考试的时候不要紧张,认真答题,先拣会做的做,不要空题,答完卷子后仔细检查,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上午8点开始正式考试,7点45进考场……”快放学了,班主任在嘱咐明天的考试。这样的叮嘱,每学期结束时都要重复一次。最后,班主任又加了一句:“明天的考试,张羽就不要参加了。”这样的叮嘱,从二年级开始,也是每学期都要重复一次。  已经读了四年书了,可张羽只参加过两次期末考
期刊
休闲的时候,喜欢去赏玩书柜里的那些书。眼睛一格一格地往上爬,看增添了幾许、陈旧了几许。随意地抽出其中一本,也不是要坐下来读,摸摸翻翻就感觉很美。若那本书来得特别有故事,便会勾起清晰的回忆;若那本书已圈圈点点地读过,便会想起某段时光没有虚度;若那本书还是崭新的,便会觉得匆忙居然没来得及读。  细细想来,买书几十年,存书上千册,几乎每一本都是精挑细选的。买书是为了阅读、运用,把它作为工具;也是为了欣赏
期刊
一  我对世界的真正认知,是从我抓起一把敖汉的小米开始的。  秋季的阳光如梦般照耀在我摊开的手掌上,掌中的小米颜色澄黄澄黄,米粒极小,却颗颗饱满。 我在想,若是扬手把小米撒向空中,这一粒一粒的小米,瞬间就会落入苍茫的大地上,再想找寻它们的踪影,却是难上加难了。因为,小米的颗粒实在是太微小了。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关于“米”字的解释为:米,穬粟实也,像禾实之形。  《诗经·小雅·小宛》:交交桑
期刊
当母亲离开我们时  如同一棵小苗在心中成长  当母亲离开我们时  如同一股清泉在心中涌出  有那么一种思念  圣洁的母爱  如阳光雨露滋润我们成长  离开母亲的日子  如游子失去回家之路  迷惘的我  只有思念的泪水相伴  我大声呼唤着  母亲我们思念你  有那么一种思念  母亲的爱  深深地刻画在心中  母亲用自己的双手  将出世的我精心培养  汗水、泪水  化作美丽的天使  把爱献给了我  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