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1-000-01
摘 要 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育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尽管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逐渐进行了相关的改革,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也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果,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新时期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增强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更新高校教育体育理念,提高高校体育教育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新时期 高校体育教育 现状 反思
长期以来,智育教育一直占据着教育的主导地位,与其处于同等地位的体育教育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状况不仅普遍存在于体育教育的各个阶段。尽管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在高校体育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改革,高校体育教育取得显著的成绩。但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何正确认识我国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宏观层面来讲,新时代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第一个突出的问题便是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足。从教育学的理论来讲,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教师和学生两大教育主体。尽管素质教育理念已被提上日程,但在特殊的社会环境和传统的智育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应试教育仍然普遍存在广大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各个阶段。应试教育的盛行也直接影响了高校体育教育的观念。从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来看,高校体育理论教学中仍然充斥着传统的教学思想和落后的教学理念: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理论实践、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实质性的突破。譬如,传统的教学模式直接阻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发,教学内容与高校体育教育的本质也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因此也就无法满足学生体育发展的需要和学后体育行为的要求。而从运动学的层面来讲,虽然目前我国国内部分高校为了弥补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都积极努力尝试了俱乐部教学、小集团教学、选项教学、体能分班教学等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但是由于教学过程本身缺乏对运动教学本质与价值的认识,加上传统僵化教学理念的制约,使得这些教学方法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形式层面,无法真正地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从微观的层面来讲,在高校的体育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创造积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也是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体育理念和教学习惯的影响,高校的体育教育一直过度强度体育教育的教育功能,而忽视了体育教育中更为根本的功能——强身健体和娱乐身心。不可否认,体育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在强调教学的组织性、纪律性,注重“教”的调理性、法度性以及“学”的统一性和有序性的同时,更应该从自身的特殊性出发,不能过分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而应该充分体现出体育教学的特殊性。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育的重点目标一直放在“三基”和集体主义、进取思想以及协作思想的教育方面,存在着过度强调体育的社会功能与政治作用的倾向。显然,这种形式主義的教育模式无法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因此也就也无法构建积极有效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更无法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而这在根本上也影响了高校体育教育娱乐学生身心的现实目的。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我们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来。在体育理论教学方面,体育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努力在理论实践和教学内容方面实现实质性的突破,把终身体育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与健康体育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除此之外,相关的教育部门还应当注重体育教材的系统建设,注意积极引导体育教师使用多样性的和灵活性的体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高校体育教师也要向学生传授学后体育行为所具备的体育综合技巧,让学生有能力进行学后体育,高校体育教育教师应力求将以学生为主体的兴趣教学同“自主体育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营造积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同样十分必要。高校体育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便是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娱乐学生身心。体育作为一种游戏,从娱乐学生身心和游戏自我的角度来讲,高校体育教学应重视体育教育良好氛围的营造,而不能频繁地以硬性评价指标来衡量教学本身和学生的体育素养。要把学生是否形成坚持体育活动的意识、是否养成坚持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是否感受到体育活动中的乐趣、是否对教师的体育教学形成心理认同作为重点考核指标,作为高校体育要实现的重点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传统高校体育教育中“为体育教育而教育”的尴尬处境,才能真正发挥体育教育的实效和作用。
高校的体育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国民体育素养的整体水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国内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结合高校体育教育的自身特点,创新教育理念,吸收借鉴适合直接的教育模式,才能促进体育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翠然,等.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2] 王艳云,等.对我国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考[J].体育学刊.2010.
[3] 戴三育,等.中日高中生体育价值观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报.2011(3).
摘 要 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育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尽管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逐渐进行了相关的改革,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也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果,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新时期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增强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更新高校教育体育理念,提高高校体育教育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新时期 高校体育教育 现状 反思
长期以来,智育教育一直占据着教育的主导地位,与其处于同等地位的体育教育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状况不仅普遍存在于体育教育的各个阶段。尽管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在高校体育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改革,高校体育教育取得显著的成绩。但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何正确认识我国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宏观层面来讲,新时代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第一个突出的问题便是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足。从教育学的理论来讲,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教师和学生两大教育主体。尽管素质教育理念已被提上日程,但在特殊的社会环境和传统的智育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应试教育仍然普遍存在广大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各个阶段。应试教育的盛行也直接影响了高校体育教育的观念。从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来看,高校体育理论教学中仍然充斥着传统的教学思想和落后的教学理念: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理论实践、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实质性的突破。譬如,传统的教学模式直接阻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发,教学内容与高校体育教育的本质也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因此也就无法满足学生体育发展的需要和学后体育行为的要求。而从运动学的层面来讲,虽然目前我国国内部分高校为了弥补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都积极努力尝试了俱乐部教学、小集团教学、选项教学、体能分班教学等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但是由于教学过程本身缺乏对运动教学本质与价值的认识,加上传统僵化教学理念的制约,使得这些教学方法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形式层面,无法真正地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从微观的层面来讲,在高校的体育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创造积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也是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体育理念和教学习惯的影响,高校的体育教育一直过度强度体育教育的教育功能,而忽视了体育教育中更为根本的功能——强身健体和娱乐身心。不可否认,体育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在强调教学的组织性、纪律性,注重“教”的调理性、法度性以及“学”的统一性和有序性的同时,更应该从自身的特殊性出发,不能过分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而应该充分体现出体育教学的特殊性。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育的重点目标一直放在“三基”和集体主义、进取思想以及协作思想的教育方面,存在着过度强调体育的社会功能与政治作用的倾向。显然,这种形式主義的教育模式无法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因此也就也无法构建积极有效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更无法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而这在根本上也影响了高校体育教育娱乐学生身心的现实目的。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我们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来。在体育理论教学方面,体育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努力在理论实践和教学内容方面实现实质性的突破,把终身体育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与健康体育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除此之外,相关的教育部门还应当注重体育教材的系统建设,注意积极引导体育教师使用多样性的和灵活性的体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高校体育教师也要向学生传授学后体育行为所具备的体育综合技巧,让学生有能力进行学后体育,高校体育教育教师应力求将以学生为主体的兴趣教学同“自主体育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营造积极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同样十分必要。高校体育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便是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娱乐学生身心。体育作为一种游戏,从娱乐学生身心和游戏自我的角度来讲,高校体育教学应重视体育教育良好氛围的营造,而不能频繁地以硬性评价指标来衡量教学本身和学生的体育素养。要把学生是否形成坚持体育活动的意识、是否养成坚持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是否感受到体育活动中的乐趣、是否对教师的体育教学形成心理认同作为重点考核指标,作为高校体育要实现的重点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传统高校体育教育中“为体育教育而教育”的尴尬处境,才能真正发挥体育教育的实效和作用。
高校的体育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国民体育素养的整体水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国内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结合高校体育教育的自身特点,创新教育理念,吸收借鉴适合直接的教育模式,才能促进体育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翠然,等.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2] 王艳云,等.对我国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考[J].体育学刊.2010.
[3] 戴三育,等.中日高中生体育价值观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