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00后”的声音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516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送儿子上清华大学读书,停业5天”。最近,广西桂林一家米粉店贴出的停业通知,表达出了普通人真实而骄傲的幸福感,迅速走红网络。而在(8月)23日清华园的迎新现场,和米粉店主儿子一起入学的还有428名“00后”。当泡着枸杞的保温杯成为网友自嘲中年危机的符号,“00后来了”无疑更成为网上的一道冲击波。
  提起“00后”,很多人会想到二次元、小鲜肉、熊孩子等符号,却很难用比较精确的词汇去概括,因为所有的标签在面对鲜活的个体时,都会成为苍白的修辞。正如曾被贴上各种标签的“90后”,如今已成长为勇于担当的一代人。如今的“00后”接过“青春话语权”,聆听他们的声音、回应他们的诉求,也开始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面对的责任。
  拒绝被标签化,折射出当下年轻人对个性的追求,也恰恰是这种个性,在这开放包容的时代具有更为突出的价值。“00后”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深刻改变了他们的行为和思考,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寻找独特价值认同的“00后”群体,将原本小众的B站、QQ空间变成兴趣的聚合地,以及交友的主阵地和意见的集散地。成长在中国经济从开放时代进入共享时代的年轻人,当我们还在反复强调培育互联网思维,“00后”自带网络基因、拥有个性需求、具备创新思维,这必将带来更为多元、垂直分化的开放格局。
  “00后”的自信心更足了,这是不争的事实。这种自信来自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来自诸多课外辅导班上练就的多才多艺,更与整个国家的发展进步密不可分。进入21世纪,在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中,年轻人或许对过去苦难的历史缺乏直观感受,但对国家当下的成就了解得格外深刻。从抗震救灾的众志成城到北京奥运的举国瞩目,国家在发展进步中的每一个足印,都成为“00后”集体记忆的一部分;从“帝吧出征”到“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宣誓,樸素的爱国情怀在互联网上成为“00后”的自觉行动。
  技术发展带来的创新能力和多元格局,在支撑国家进步的同时,也让年轻人具有更多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情怀。社会发展具有的延续性,决定了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以蓬勃的朝气书写青春的印记,才能让一代代人从容面对时代变革带来的压力与机遇,在变革之中与时代同行。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8月25日 王青/图
其他文献
林放何许人也?稍微年长且在新闻单位呆过的,恐怕都晓得赵超构这位老报人。当年他主办的《新民晚报》生动活泼,文风清新,可读性强,深受读者的好评和欢迎。他撰写的评论和杂文尤为广大读者所称誉,是新闻界颇有影响的专栏作家。他的笔名就叫林放。他的《世象杂谈》《未晚谈》等书,作者的署名就是两个字:林放。此公1910年生,可惜已在1992年仙逝。新闻界的一位杂文大家驾鹤西去,一晃就20多年了。  周日逛旧书市场,
期刊
1792年,急欲打开中国贸易大门的英国,以为乾隆祝寿为名,派遣使臣马戛尔尼率领使团来华。马戛尔尼带来数千件礼物,其中不乏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然而,面对送上门的令人大开眼界的难得机遇,乾隆仅以一句“奇技淫巧”便将这些礼物锁进紫禁城那守卫森严的库房,专供自己娱乐。乾隆死后仅四十一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在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研究的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看来,此时中欧科技已差距明显。不过,“往者不可谏
期刊
20世纪30年代,夏丏尊和叶圣陶合著《文心》,在《中学生》杂志上连载,以生动活泼的故事讲解写与读,囊括“关于国文的全部知识”,深入浅出,很受欢迎。1934年《文心》单行本出版,80多年后的今天,《文心》依然是常读常新的經典。  两位大师级的人物,下功夫为孩子写一部书,让他们在看故事的同时增长知识。全书文字质朴、亲和,读完如沐春风,能够感受到作家最重要的东西:文心——文字背后,是一颗真诚的心!  其
期刊
《前方是什么》是我的第二本教育随笔集,2006年在吴法源兄的鼓励下整理出版。此前《不跪着教书》出版引发的讨论和反响,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的教育观察与评论所具有的特别价值,也因此看到无数和我一样的教师在思考职业生命的意义。长期立在讲台边,或许更能清晰地从具体现象入手,认识教育的艰难,而面对困境,也就不能没有一个鲜明的态度。毕竟,在文明社会,选择一个职业,未必仅为糊口。如果教师不珍惜职业名誉,对教育境况
期刊
十九世纪前的瑞士,是个极其贫穷的国家,土地贫瘠,其它资源也非常匮乏。男人们要养家糊口,只得出国去当雇佣兵,用命换钱。谁都知道,这可不是什么好营生。  雇佣兵是要与雇主签合同的,当时的欧洲战争不断,瑞士雇佣兵能坚持到合同期满还活着的只是少数,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这是因为瑞士人虽说只是雇佣兵,纯为了钱打仗,但他们却颇讲“契约精神”:作战勇敢,绝不贪生怕死,临阵脱逃。这么看来,瑞士人可是太“傻”了,没了
期刊
世间种种,取舍之间,蕴藏大智慧,只是,懂得的人,寥寥可数,悲也。  放下烟酒,拿起清茶,获得的是健康。  放下手机,拿起书籍,获得的是智慧。  放下计较,拿起礼让,获得的是胸怀。  放下懒散,拿起忙碌,获得的是充实。  放下躁动,拿起平静,获得的是心安。  放下伤害,拿起宽恕,获得的是风度。  放下过往,活在当下,获得的是真实。  放下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欲望,拿起两袖清风的赤子之心,獲得的是干干净
期刊
人生的目标第一是趋利,第二就是趋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为什么说人生的第一目标是趋利,因为趋利就是不给社会添加负担,趋利了你就不是一个靠乞讨为生的人,不是一个靠救济为生的人,你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在这个社会上生存,而且要生存得更好。所以趋利只要在你不违反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就是你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当你趋到对应的利的时候,你就应该开始人生的第二目标——趋名,这个趋名不是要你成为名人,成为你出门时所有人
期刊
刘天放(山东威海)  近年关于“读书”的文章读了不少,从各种角度论述的都有,也偶遇过“妙笔生花”之文。而《杂文月刊》2017年8月下选入的与读书有关的文章就至少有6篇,而且,几乎每篇都值得读。我感叹作者对读书有深刻的理解和透彻的分析,不仅读后令人倍感畅快,更易引发深度思考。其中,我最喜欢的3篇分别是:孙琳琳的《生命的化妆》、孔逸敏的《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以及邓伟志的《学问属于博览群书的人》。  《
期刊
《乌鸦喝水》与《司马光砸缸》,是紧挨在一起的两篇小学课文。现在对照着来看这两篇课文,就觉得有点搞笑。乌鸦为什么不学习司马光将瓶子撞倒摔破呢?我想,这可能是为了让小朋友们知道:公共财产是不能随便破坏的。但司马光小朋友为什么又能用石头砸缸呢?很明显,他是为了救人。这也是为了让孩子们明白:救人于危急之时,是可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  可现实中,如果乌鸦真靠这种衔石投水的办法,是喝不到水的。
期刊
古代写小说是不入流的,“小说者流,盖出于稗官野史,街谈巷议”。但小说的元素在人类的洞穴时代已见端倪,形象思维渊远而流长。《诗经》《史记》不乏场景描绘和心理刻画。司马迁也善于虚构细节。小说有民间的沃土,千百年强劲生长,例如书场文化在全国各地的发达。小说的不入流(封建社會),盖因官方不屑一顾,尽管官员们私下读得很起劲。曹雪芹写小说的风险在于:遭人白眼,不能养家糊口。他二十岁左右成家,没过多久妻子去世,
期刊